分享

“恰克图贩茶歌”中的商人生活

 刘凯书法 2023-10-14 发布于内蒙古
偶见“茶歌”一件,本系民间线装手抄本,无封面,无题名。普通纸,毛笔书写,现为民间收藏家藏品,品相一般
笔者在张家口地区偶见“茶歌”一件,本系民间线装手抄本,无封面,无题名。普通纸,毛笔书写,现为民间收藏家藏品,品相一般。因其撰写时有意靠拢口语化歌谣,故暂定名为“恰克图贩茶歌”(以下简称“茶歌”)。全文为六、七言歌谣,544节,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作者”从山西出发赴恰克图学习经商并采办茶叶的艰辛历程,内容不但有茶路地理定位,还有小商人个人成长经历的回忆,以及在恰克图商圈经商和社会生活的素描,内容颇为丰富。
一、“茶歌”的文献类型与创作时间
“茶歌”现被归档为规程类文献,而规程类文献中仅有茶规、布规是学界比较重视且常被运用在商路定位和运输成本计算的研究中,此外未见其他规程类史料引起过更多重视。

晋商茶规是一种旨在教育商号内部新成员办理茶务的应用型文献,内容上主要以茶叶运输的路线安排、驿站关卡设置、各种税费缴纳明细及地点、各地银钱兑换比例、沿途地理概貌特产、运输工具转换、修茶工价、会馆费、中介费、搬运费、包装材料费、度量衡等为主。

对于长期办茶的商人来讲,茶务早已了然于胸,但对于办茶新人来讲,则是一门必修教程,是新伙计入职商号前的培训“教材”,办茶人员初涉茶路期间仍会时时查阅。茶叶的运销在晋商东口、西口贸易中地位最重,各商号都有根据本号办茶路线所撰写的茶规,一代代在茶路上奔波的山西商人就是这样将茶规、货规、路规等规程文献传承下来。从以茶规为代表的规程类文献来看,此类应用文献存世量比较丰富,在山西、内蒙古、河北张家口地区的存量尤为显著,文献记录的内容详细实用,地理辐射范围广,是进一步细化“茶叶之路”地理定位,考察晋商茶路运作机制、商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民间文献。

本件“茶歌”曾被《晋商茶路》一书零星引用,以表现商人在茶路上之艰辛,但对其在茶路定位和社会生活史中的史料价值未作深入分析。总体上讲,学界对规程类文献的重视和运用不足,而对于贩茶歌谣的摘选更是不充分,不论是从史料整理的角度还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都尚有挖掘的空间。

本文所采用的此件藏品从内容上初步断定:
其一,成书时间为嘉道时期;
其二,此书作者为山西文水、祁县、交城一带商人。

此“茶歌”和常见的茶规有很大差别,记述的内容除了其他茶规上常见的路线外,对办茶前后小商人的社会活动乃至赶路、经商的心理活动都有细致的刻画,如非亲身经历,难以描述得如此入木三分。“恰克图贩茶歌”也因此超越了一般茶规中制式而枯燥地记录地点和数字的行文方式,反而更像是一篇茶路上的“自传”,是稀见的了解清代中后期山西小商人社会经济生活的风俗画。
二、“茶歌”中的商路
茶叶的巨大利润催生了中国长途贩运史上最令人瞩目的茶路,这条路的开创者无疑首推山西商人。福建玉泉山、崇安、武夷山出产的茶货,经晋商之手,从温暖湿润的中国南方长途跋涉,穿过蒙古草原餐风饮雪运至恰克图,成就了著名的万里茶路。

学界对于茶路的研究成果颇多,均倾向于将茶路作为一个线性的商路来考察,这条路线基本以福建--江西--湖北--河南--山西--直隶--北京--内蒙古--恰克图为主线,全程约4790余公里(水路约2970里,陆路约6610里,所以号称万里)。在不同的著作中虽数字略有出入,但是基本定型。而新现的民间规程类文献,则更加适合将茶叶运输线作分段处理,增加路线上的明确定点,茶歌中的商路所显现的特点,更趋向于后者。

“茶歌”有168节专门讲述茶路之所见所感,占整个“茶歌”内容的三成,描绘了山西商人从福建玉泉山出发,途经江西、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西、河北等地的水、陆贩茶路线。创作茶歌的商人身份普通,为商号一般雇员,随商队贩茶,收茶点即在福建玉泉山新村。

文中记述了两条完整的水陆混合主干路线,以及一条漕运主干线。

(一)玉泉山--十家店水陆混合线

这条商路光是由福建玉泉山至河南十家店:玉泉山新村--40里(1清华里=今576米)水程--崇安(崇安镇)--200里脚程--岩山(应为铅山,今铅山县)--40里水程--河口(铅山县河口镇)--700里水程--吴城镇(吴城镇)--九江(九江市)--800里水程--汉口(汉口市)--1200至1300里水程--樊城(襄樊市)--400里--十家店(社旗县)。

如“茶歌”所述,商号所办茶叶全部从福建玉泉山出货,首期到河南赊旗(今社旗)。从玉泉山出山到福建崇安县为陆路,以铅山为始,走水路斜穿江西东北部,推测从河口开始进入信江流域,至弋阳、鹰潭、鄱阳湖区一线,河网发达。尤以锦江河道宽阔,是入鄱阳湖区的主干河道,最有可能被当时的商队选择。由此进入鄱阳湖取道九江出赣后,赴湖北。福建境内初始河道狭窄,只能用小艄船载货,每船40柜淤,入铅山河口镇。河口处重新换船,每船200余柜,从信水、锦江上溯鄱阳湖,至当时的南昌府吴城镇换船,每船1200余柜,进入九江关前缴税一次,3钱/柜,每条船按最低1200柜来算,税金360两/船。此间因税费增缴等原因,商队的船只经常被扣押。经过九江之后,船队溯汉水入襄阳府,在汉口提小船,倒货装船发襄樊。以此到襄樊段是出福建后最长的水路,大约1个月零20天,茶货随商人行过号称约1200~1300里水程。至襄樊再沿唐白河流域由湖北入河南,在襄樊处换为小船,按30柜/船装载。进入河南后,船队全程沿唐河、赵河流域,行程约400里直到社旗。淤柜即担、箱,晋商茶路上记茶货的俗定计量单位。以箱内皆为外销恰克图的茶砖算,每块茶砖因品质、包装不同,重量在1~2.5公斤(清代斤两)之间,每箱装24~72块不等,即每箱茶重量为24~180公斤不等。外销茶货中常用个体重量是50公斤(清代斤两)/箱。

玉泉山至河南社旗,商队共行水、陆程3380里(不计吴城到九江的距离),前240里为陆路,余者皆为水路。铅山、河口、吴城、汉口、襄樊为换船处,从社旗开始,商人分东、西两路,主要根据水路状况和具体目的地来选择。一是(东路)十家店--马脚--花园口(河南新郑市北15里处)--100余里牛马脚--新乡(河南新乡市)--水程--临清(山东临清市)--水程--郑家口(河北故城县古渡口)--不详--张家口。

选择东向路线的商人,在社旗镇卸货后,雇马车运货至新郑花园口,换牛马车装货,行至新乡。新乡处开始走水路,茶货上船出河南取道直隶大名府,沿着卫河进入山东境内,至山东临清。从临清关开始,商队正式进入了运河河道,临清关缴税1.5钱/柜,再赴河北郑家口。值得注意的是,全部货船行至新乡已经入冬,如若天气寒冷河水结冰,则立即在新乡就地卸货,转陆路行十数天进入河北定州地界,再前行十余天才能抵达东口,这就形成了东路中在新乡处更换路线,即:(东路)十家店--马脚--花园口--100余里牛马脚--新乡--河面封冻、换车马脚--定州(河北定州市)--10余天--张家口。东路主要在河南--山东--河北境内,仍以水路为主,如水面结冰不得已才肯走陆路。最大程度降低了行程的难度,加之季节由秋入冬,不受黄河汛期的影响,从安全性和运输成本上讲最为便宜,但在实际行程中也有部分商人选择了西向路线。二是(西路)十家店--祁家嘴--余台县(河南沁阳县邘邰镇)--泽州(山西泽州)--太谷、祁县(山西太谷、祁县)--天镇县(山西大同天镇县)--东口(河北张家口市)。

西路全部为陆路,转程中没有详细记述道脚里数,如文所载,从社旗出发后行经祁家嘴、邘邰县,

由此沿太行山麓从山西中部一路向北纵贯而出,途径太谷、祁县停驻修整,再往大同、天镇方向出山西境,直到张家口。这条路线记载的最为粗略,应该不是此商号运茶的常用路线。


(二)河道运茶

除上述两条路线外,茶歌中记载了另一条运茶漕线:玉泉山新村(福州市境内)--40里--崇安县--200里--岩山(应为江西铅山县)--40里--河口--170至180里水脚--玉山(江西玉山县)--80里挑脚--长山(浙江常山县)--830里水脚--黑桥(杭州市境内)--苏州(苏州市)--700里水脚--清江堡(江苏淮安清江浦区)--杨家庄(古淮安府辖内杨庄,今仍属淮安)--郑家口(河北故城县郑家口古渡)--(水路转陆路,地点不详)--张家口。

跟上述水陆混合线相比,两者从“玉泉山到河口”一段的路程没有区别,河口镇之后,走漕线的商人转船逆水上行抵达玉山卸货,由挑夫陆运至常山装船,从杭州黑桥段开始沿京杭运河河道一路向北寻至苏州。苏州到下一站清江堡的路程较长,好在运河两岸风光无限,也是运茶路上最为舒适的一段,沿途补给充足,不日即到清江堡。此处换船再行往山东、河北方向。水程受地理、天气影响较大,遇水势汹涌的时日,运茶日期将无法预测。茶叶到冀鲁交界的郑家口稍事修整,再直奔北京,此“茶歌”中对“郑家口--北京”段何时从水路转陆路、交通工具等信息均无记载,推测仍以水路为主,沿京杭运河从江苏入山东再入天津,由津入京,至通州白河口,到北京地界才转至陆路。上岸后通常以驼脚、骡马脚驮运至从北京,稍事修整后雇车马运至张家口。这条路线的基础是以京杭大运河为主干的运粮河道,路线清晰,安全性高,但途经之处生活成本也有所增加。像文中所云,茶叶运到苏州段,经常有年少不经事的小伙计误入烟花博彩之地,路程未半就已耗尽身家。

此篇“茶歌”记述的路程仅到张家口,只提到茶叶在东口交货之后,全部茶货上驼脚,大约40天的路程可到恰克图的中国买卖城。口外寒冬已至,气候恶劣,遇大风雪乃是家常事,一旦耽搁起来要六七十余天。在途中,商人的补给成了重要的问题,风雪堵路,常常物资耗尽,需要遣人重回张家口携带物资再回被困地补给,同时要当地的向导来领路,顺利接上赴恰克图的商路,进入买卖城寻找俄商进行交易,最终完成这条茶路的所有行程。从“茶歌”的路程记载来看,所行经的路程保留了清代前期贩茶的崇安--铅山--九江--襄樊--社旗--泽州--大同--张家口的中路路线,另外,在水陆混合东路路线中,同时带有清代中期湖南安化--常德--襄阳--郑州,再北上张家口的痕迹。办茶的地点在福建地区,并未完全转移到湖南安化和湖北羊楼洞段,且文中有一句描述口外雪地难以赶路时曾言“乾隆封过寒堑山”,因此推断,成书应在乾隆之后即最晚到嘉道年间,太平天国起义之前。其所载路线在崇安--河南赊旗段记述很详细,精确到各地之间的里程数,最贴近一般茶规中“某地至某地,里程数”的记述制式,而赊旗镇--张家口段的路程只记地点、运输工具,间或出现里程数。整篇“茶歌”对税关、税费、银钱比例及人工价格等未多着笔墨,记载茶路的内容从数量上看只占全文三成,其余所载则力求呈现一个形象丰满的贩茶小商人的生活,这也是在其他茶叶规程文献中难以找到的珍贵材料。
三、小商人视角下的商业活动与社会
(一)赴恰克图的行程

此篇“茶歌”中的张家口--库伦--恰克图行程,并没有专门针对茶叶的运输路线来记载,而是将茶路融入到一段记述穷苦的山西小人物如何从家乡跟随商队行至张家口,并最终到达恰克图学习经商的历程,也正好是一例白手起家的北商成长史。

清代以降,赴恰克图的商路上,“山西帮”“京帮”“直隶帮”“本地帮”的商人尤为著名,四帮在旅蒙商圈中都有一席之地,因此习惯上统称为“口帮”。其中晋商更是以绝对的优势垄断了恰克图所有茶贸生意乃至与茶叶相关的金融市场。以大盛魁、“十大玉”等为代表的商业集团,掌控着整个对俄茶叶市场,他们在福建包茶山、雇佣伙计,源源不断地将茶叶运往恰克图,形成了成熟的商业产供销运作模式和资金流动链条。而在这万里茶路上,同时存在大量的小商人,他们没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和信息渠道,仅凭着自己的毅力,在贫穷的逼迫之下,选择了远赴恰克图的漫漫商路。而在这首茶歌中,我们有幸一窥这种小商人的自我成长历程。

选择赴东口谋生的人大多家庭贫困,不得已才踏上口外经商之路,俗称“跑草地的”,即歌谣中主要的描述对象。若在本地做些买卖,“论起盘缠三两串”,成本不多,但要赴恰克图学习经商,那么除了路费,还要有更多的投入,其中属“察听钱”最为重要。零星的小买卖人不属于任何商号的商队,因此要“投亲访友求引带”讨好打点,这份支出通常需要“百串钱”。有人答应带他出行,再准备盘缠,家无所出,“或典房,或卖田,凑够盘缠才喜欢”。将所有家底都压上,资金来源单一,更像是一场高风险的投资。而真正踏上赴恰克图的路程,仅仅是高风险的冰山一角,如茶歌言:“起五更,半夜眠,……又闻金鸡叫声喧。忙穿衣,忙整鞍,走到东口十五天。”由此推论,主人公随商队需要每天至少12个小时左右的脚程,中间车载马驮、平原山路等因素综合考虑,每天平均能行30~50公里。且要15天才能从家乡赶到张家口,按照每日40公里算,那么到东口的距离至少在600公里以上。再从材料中“恓惶、应承、拾闹、达活”等口语化文字,推测此篇“茶歌”所记述的应该就是汾阳--文水--交城--祁县一带的商人。15天后披星戴月来到张家口,在路上御寒的一应装备在此置办,“到了口,且不言,歇上两天再打点。急做衣,买皮毡,骆驼履子皮帽檐。割皮袄,达活先,毛毡袜子买一摊。缝套裤,毛鞋穿,山羊皮子做袖沿。多少零星都办就,合估也介不少钱”。在动身出东口之前,察听钱 路费 伙食费 置衣费是不可或缺的生活性消费,这种有出无进的支出,直到在恰克图买卖城找到活计之前,都要靠自己承担。比这种消费更令人难以承受的,是旅程的艰难。“茶歌”中的主人公本身并不具备赴恰克图的能力,必须跟随赴恰克图的商队同行,且在商队中必备当地向导,用以应对多变的天气和难辨的道路,整个商队出张家口时最迟已到农历十冬腊月,文中载:
一上坝(今张家口崇礼县坝底村附近),变了天,大风刮的不一般。家乡刮风树梢响,口外刮风雷吼天。四下一看无村店,一片白雪尺二三。不避雪,难顾寒,一片荒草乱野滩。……初出口外坐骆驼……每日半夜起了身,直到明天黄昏眠。急卸驼,住草滩,蓝布帐篷搭起庵。……急吃完,忙睡眠,半夜就要起身迁。……或阴天,或晴天,刮风下雪受凄惨。……不梳头,不洗脸,整整走了几十天。多掏银两少走日,跟货足的四十天。……走口外,实可怜,风吹雪打为家园。口外尽是骚达子,自己有口不能言。四野无村无人烟,犹如走进鬼门关。……自己好像阴司鬼,黑夜好像是白天。又害气,又害寒,一直走至大圐圙。提起圐圙寒难当,乾隆封过寒堑山。五六月内无蝇子,七八月里成冰山。过了圐圙往北走,离恰还的十数天。至此不是平川路,每日走的尽是山。……飞沙走石难行走,只好住下避风寒。一夜不知雪多大,天明雪把帐篷拦。忙除雪,急扫鞍,咬紧牙关把路赶。……一路风霜到恰图,这才心里颇觉安。

出张家口到恰克图的商路大量采用驼脚,并伴有拉货的牛车,每天的脚程安排紧张,驼脚在天气正常的情况下平均行走3~5公里/时,从文中的“每日半夜起了身,直到明天黄昏眠”“半夜就要起身迁”等语,推测一天的赶路时间应该在8~10小时,外加冬日白天时间短、雪路难行、人员休息等因素,每天能走约30公里,即使多掏脚费节省体力,也要走上40天才能到达库伦,和张库大道约1400多公里的路程数基本相符。据歌谣中的记载,此段商路中所描述的地理环境更像张库中路,即:张家口--张北县--康保县邓油坊镇--内蒙化德县--镶黄旗--苏尼特右旗--浑善达克沙漠--二连浩特--蒙古国(赛因山达--叨林)--库伦。基本上是穿过张北草原经化德、镶黄旗,再到中蒙边界的二连浩特,在此进入朔漠,这段路程在冬日气温通常都在零下40摄氏度,平均海拔能够达到1400米左右。即使条件恶劣至此,这段路程至少还算是戈壁草滩地带,尚属平地。而库伦到恰克图段的路程,地理情况更加复杂,商队每天都在山路上前行,路面砂石砥砺,遇大风便飞沙走石,经常被迫驻扎,行走更加困难。从时间上讲,出东口时已经是“十冬腊月才起鞍”,即农历11月,在历经“跟货足的四十天”之后,已经是转年的农历一月中旬,到库伦后赴恰克图需要半个月左右,天气更加严寒。冻伤是路上常见的事情,冻残者不计其数,行则迎风越山,驻则避风挡雪,无人照料,只能“咬紧牙关把路赶”。遇上大雪,驼车被雪淹没,所有人员驱赶骆驼将车货拖出,3个骆驼拉一辆,风雪之大,足可见之。在一路的艰难苦寒之后,商队到达“国际商都”恰克图,一旦入恰克图,商队成员并所属商号人员马上进行大型祭祀活动,“谢天地,保平安,家家(各商号)都把羊畜献。三畜全供摆桌上,烧香磕头谢苍天”,以此算作从张家口到恰克图所有路程的完结。

(二)恰克图商圈内的商业、社会生活

恰克图,西方文献中的“沙漠威尼斯”,其名属于一种广义的说法。雍正五年(1727),在边境所开的对俄贸易“边境口岸”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中国的“买卖城”----在中国境内修建的“商人市圈”,而在买卖城的对面俄罗斯境内的才是地理上狭义的“恰克图”。两个商城,均有木栅栏围圈,相距120沙绳左右(约256米),中间开一通道,两国商人可以较为自由地出入。往来于这一通道的“两国商人”,均有特别的“部照”和“身份认证”,或者归属“商圈的注册、管理制度”,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行走的。


1.职业化成长


一路历经艰险来到恰克图的人,这时的身份,准确地说不能称之为商人,他们必须要融入当地晋商的行列中,通过商号的培养和自己的努力学习商业知识,并最终脱颖而出。按照晋商商号的规矩“没有保头人不要,有好保头还可耽”。在恰克图的晋商团体仍旧保留了重乡友远亲族的经商用人传统,新伙计必须由跟商号熟识的保人推荐才能进入商号从业,商号和保人之间存在一定的信任关系,这类保人或为同乡、朋友,或直接为商号伙计,商号认可保人,进而认可他的推荐,随后进行“面试”即“还要相看人长相,丑陋蠢蒙都不要,伶俐结骨才喜欢”。一旦录用马上进入商号学习,经商需要的技能在实践和入职培训中不断积累。所谓:“听教训,忍为先,莫学争忿讨人嫌。学面活,打算盘,技艺本事学在前。认皮毛,要眼尖,一切客套记心间。有客在旁听讲话,记住客套也能言。人前应答喉咙亮,才能自己有心肝。诸俭处,莫费钱,上下功夫整十年。”可知主人公初入商号的主要行当是皮毛交易,参与商号业务之前,必备的专业技能包括商务接待、会计、皮毛认知、外语等,在经商时需要用心锤炼自己,勤俭为本,隐忍谦和,10年左右的时间能够锻造出一个优秀的皮毛商人。10年的技能成长和恰克图商圈内培养学徒的制度有直接关系,旅蒙商圈所有商号在培养学徒时明确规定3年学徒,7年考核,10年效力后,才可首次回家。探亲约百天后折返商号,随即进行业务考核,10年正好是第一次回家的期限。

这十年的打造,那个当初来恰克图的普通人已经至少掌握两种以上的外语,学会了商务会计技巧,能赶骆驼、找水井、相马捋羊,成为挑起生意大梁的成熟商人。这时的“小商人”才真正进入了赚钱阶段,显然他的目标已经达到,从“茶歌”后段记述他赚钱回乡之后“父母一见心喜欢,亲戚六眷俱欢颜。街坊邻里都喝彩,自己也觉暗喜欢。娶妻生子成家业,不似当初受贫寒。虽典房,虽卖田,还能周而复始原”等语判断,他确实成为商号中比较成功的人,赎回了自己原来典卖的田产,并获得了当初所预期的金钱和名誉。大多数人在恰克图都能在商号中获得工作,所谓“寻下活计不觉难”,但不是所有赴恰克图的人都能取得成功,接下来的发展必定因人而异。有人勤俭奋进就有人懒怠闲散,“人教训,放下脸,不听教训把脸翻,十有九个待不住,人家不要往外赶”,连续被几个商号赶出来的人,就在商圈里失去了“信任”,不再被录用,在晋商盘踞的恰克图买卖城,失去了信誉跟失去生命是一样,这样的人最终无功而返,有些人就此客死外乡,虽有人尚能返回老家,但回家的境遇也着实难看,“三亲六眷看不起,街坊邻里有闲言。回来小子不争脸,……又没好吃又没穿。一天受上三顿差,才能挣人半百钱。懒受苦,没吃穿,灯笼裤子露风寒。当卖衣裳过日月,……典房卖地五处眠……逼得上街讨吃饭”。可见,山西商人在家乡的地位、信誉与口外的商业活动成功与否以及品性何如是一脉相承的。就文中所展示的失败商人的形象而言,被族人耻笑和摒弃并不完全在于他工作上的失误,更在于原籍乡人已经确定此人品性败坏,失去了再次经商最基本的信誉,因此一败涂地。从另一个侧面可知,在恰克图商圈与商人原籍商圈的信息沟通相当发达,对于商人的考察是连贯而详细的,对于其品性的论断是此人能否在商圈内生存的基础。


2.日常生活

恰克图是蒙汉民族贸易、对俄贸易的枢纽,这里商机无限,但同时滋生许多专门迎合商人的生活、娱乐消费行业,黄赌毒在商圈中对年轻商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这些行业的存在是商圈的毒瘤,更是商人人品的试金石。在恰克图做生意的商号伙计们于最寒冷的时候抵达买卖城,整个寒冬是恰克图所有商号最繁忙的时节,2~3个月内就能将所携货物销售完毕,4月份之后所有商号人员分批安排,有的回张家口,有的被安排到他地待命,转年12月底再次返回。原则上,商号有资历的伙计者正逢此时回乡探亲。另一部分人留下看守店铺,做零星生意,夏天这段时间里,号内最为得闲,因此也是年轻伙计四处寻乐的好机会。赌博成了很多人消磨时光的首选,“上酒铺,把钱玩,十个赌得九个干”。输钱的人再不济就借钱来赌,高利贷者长期盘踞在酒铺、烟馆、博彩场,还有人在这种场合中公开吸食鸦片,最终落得财物散尽,身体羸弱,“逼得不能回家园”。

所有山西商人出外经商都常年远离家眷,因此只要是有规模的商圈,就有部分人专门经营娼门之流。在恰克图商圈的汉人居住区内,有专门一片区域为声色犬马之所,行文中所指的“山”和山下的“南滩”(坐落在商圈内的缓坡之上,山下和草滩相连,为商业娱乐聚集区)正是此地。对于商号伙计被娼门、赌博败坏身家的提醒在整个“茶歌”中约占60小节。不但在恰克图的商圈生活中存在这种诱惑,在贩茶路上仍有专门提醒青年不得在花船上败坏钱财的告诫,如:“此处花船风俗乱,没主意的害少年。……混坏少年办茶客,亦是自寻在里边。只顾混,那思算,不想混的尽是钱。”销金窟最终使人身败名裂,让自己在商圈内的信誉扫地,正如文中所说:“瞎闹自己失地步,在寻买卖难上难。恰图圈子本不大,有些赖事极易传……从此人品都丢尽,好人不去和你谈。无人用,受尽苦,无钱不能回家园。此是自
赖自该受,骨骸留落野草滩。”黄赌毒是商圈中不能剥离的因素,无论是在籍的商人还是在恰克图商圈的商人,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这和商人社会生活模式有着必然的联系,长期离家在外漂泊,商人中经常出现父子未谋面、兄弟不相识的情况,在这种条件之下,小商人已经脱离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模式,生活以事业为中心,紧张时压力巨大,闲暇时又无事可做,没有感情寄托,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去突破道德和法律的规范,流连于声色场所寻找刺激。
四、余论
在晋商社会生活的研究中,常以某地区集中出现的史料为基础,呈现出一个有地方特色的共同习俗生活圈,家庭观念、信仰、家族关系、福利救助、经济来源、娱乐活动等趋同。其中多是以大商号、家族为主要研究对象和史料来源,对籍籍无名的小学徒们关注颇少。

真正的旅蒙商人群体,大都是这种当伙计的小商人,一辈子的生活最终成为某商铺的一个商业符号,只有一成不到的人能熬到拥有顶身股的程度。但由于史料的缺失,这类小从业者的社会生活和成长经历难以清晰地呈现,这部分内容的挖掘整理还有很大的空间。

恰克图商圈内的商业生活,对商人个人在行业中的成长而言是颇有助益的,成熟的学徒培养制度能够将一个略能识字的年轻人打造成一名优秀的商人,从业者在从福建到恰克图的长途贩运过程中,不断地锤炼充实自身的业务素质,并给家庭创造出可观的财富和稳定富裕的生活。从武夷山清水秀的茶园到茫茫戈壁草原,商人们随时面临着危险,每一步商路都是历代山西商人用生命丈量的旅程。

对于晋商来讲,这种从业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是恶劣的,商路和商圈处处透出艰难和凶险,伴随着各种诱惑,歌谣以“创业难,创业难,要创家业如登山……五更起,半夜眠,唯恐儿孙后来难……走恰图,实费难,提起难来不一般……也容易,亦费难,亦有贵来亦贫贱”开篇,诉说了一路的“煎熬、凄惨、恓惶、难上难、咬牙关、万般难、实费难”,又以“贩茶到此够一段,你看创业难不难”作为全文的结束语,尤其是在描写张库大道上行走的苦寒与艰险,更是让人身临其境、感慨万千。在外乡的辛苦漂泊成就了恰克图商圈内山西籍商人的团结和对商业、人品信誉的珍视。历史证明,山西商人开辟的福建--张家口--库伦--恰克图的商道,在追逐利润的同时促进了蒙汉民族之间文化经济交流,加强了对俄商贸联系,这种积极意义不可磨灭。

从近年来新现的规程类文献来看,规程类文献在数量上有增长之势。多数行文制式变动不大,均来自各商号内部,是补充茶叶之路的研究,细化商路地理定位的珍贵材料。但在实际研究运用中,因为民间文献记载的随意性、保存的不连贯性、方言、外语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大量的方志、档案共同辅证和不同类型规程文献之间的互证,以及多学科之间的交叉,操作难度比较大,所以规程类文献的利用尚且停留在表面,未能充分利用。就此篇“茶歌”而言,这种歌谣描白式的记述更接近真实的小商人生活,更能探索整个商业系统中最底层的从业者的成长方式和社会环境对普通商人的影响。

在这些文献中,间或出现类似“恰克图贩茶歌”这种六言、七言的歌谣,里面同样包含着茶路信息,但内容更多着笔墨于商人的社会生活,描写的心理变化细微真切,描述对象多是白手起家的贫民成长为商号伙计的从业历程。晋商中小伙计们在旅蒙商圈中留下来的史料并不多见,现在所能见到的内容大多散落在方志、歌谣、档案、口述史中,提炼有一定困难,这也是应该重视规程文献中“歌谣”类材料的原因。贩茶歌的主角,是一个由无业者跟随商队赴恰克图之后,融入商圈并最终成长的小商人。他在商铺中的地位仅到了工作10年可以回乡的阶段,一般来说,这种10年后首次回乡的伙计回到商铺中会进行考核,合格者才能成为正式员工,出色者开始成为此商号的人力股拥有者,并根据实际表现和贡献逐年增加股份。但还有一些小商人从来不属于任何商号,他们在赴恰克图时,就已经拥有了商业技能。雍正年间,政府开始放宽对商队出张家口的限制,允许个体小商人跟随商队进入恰克图贸易,但需严格遵从部票上的限定时间和地点。在回程时,小商人有随身的货物没有卖完的,或者随身的医药未曾用完的,都会免费赠送给当地居民,以此广结善缘,使得当地人对山西人的印象逐渐改善并认可。

在众多的晋商研究中,由于史料的局限性,一直没有对零星小商人的经商活动和社会生活状态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而在张家口地区新现的民间文献中,这类个体小商人或者商号中年轻从业者的形象正在逐渐走向清晰。(本件“恰克图贩茶歌”由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孟伟教授提供,在此致谢。)

参考文献:
[1]刘建生,吴丽敏.试析清代晋帮茶商经营方式、利润和绩效[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3):13-20.
[2]张林峰.明清泽潞商人与晋东南茶路及茶叶消费[J].农业考古,2017(5):75-80.
[3]石涛,李志芳.清代晋商茶叶贸易定量分析----以嘉庆朝为例[J].清史研究,2008(4):81-95.
[4]史若民,牛白琳.平、祁、太经济社会史料与研究[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481-541.
[5]程光,李绳庆.晋商茶路[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8.
[6]张喜琴.万里茶路[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
[7]艾梅霞.茶叶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8]韩小雄.晋商万里茶路探寻[M].太原:山西出版社,2012.
[9]阿.科尔萨克.俄中商贸关系史述[M].米镇波,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0]秋原.清代旅蒙商述略[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
[11]王夷典.协同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67-70.
[12]殷俊玲.晋商与晋中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刘建民.晋商史料集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Merchants’Life in“The Ballad of Tea Trade to Kyakhta” Yang Fan, Tang Ye
(Center for Studies of Song History,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China) Abstract: The tea rules are applied literature, which are writen by Jin merchants in different firms, Jin merchants wrote the tea
rules to ensure the orderly running of the transportation links during they bought tea. This article sorts out a ballad from“The ballad of
Tea Trade to Kyakhta”, the ballad described the growing鄄up process of Shan’xi merchants to Mongolia, and the tea road of “FuJian-- Zhangjiakou--Kulun--Kyakhta”. The description about these merchants is quite detailed in such kind of ballad of tea.The description of
Jin merchants’growth, learning experience, social life environment and even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is rare folk document to study their
social life.The tea rules and the ballads of tea trade are also important historical documents that are used to fill the geographical position
of tea road. We can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Shan’xi businessmen’s real social and economical life by these.
Key words: the tea rules; merchants’life; tea road; Kyakht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