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次中东战争-“赎罪日之战”爆发50周年特刊:剧集《泪之谷》军事细节大盘点

 厌战Warspite 2023-10-15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常用笔名:元首卫队

在欧生活8年,精通德语,爱好二战史及现代战争史,从2000年起,曾在“战争的艺术”、“德国军事中心”、sonicbbs等军史网站和《突击》、《战争史研究》等纸媒上发表多篇原创文章及翻译多部德语电影电视剧中文字幕

请关注本公众号,未来将带来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段。


2023年10月7日,即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6日)爆发50年之际,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宣布对以色列展开新一轮名为“阿克萨洪水”(Al-Aqsa Flood)的军事行动,不仅发射数千枚火箭弹,其武装人员还进入以色列境内与以军发生冲突。以军则对加沙地带展开多轮空袭作为回应。中东地区热战再起。

关于中东军事冲突的全景式影视作品并不太多,2020年HBO上映的10集连续剧《泪之谷》(Valley of Tears )即为代表之作,本号曾于2020年发表过此剧的解析文,今日再次重发


图片

HBO于2020年10月19日首播的以色列电视影集「泪之谷」(עֵמֶק הַבָּכָא),该片罕见的以1973年赎罪日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为背景,通过三条故事线(坦克兵、边境要塞的军情人员、记者和女兵)再现了以色列因1967年六日战争的大胜而忽视了了危机,在1973年赎罪日战争爆发时的困境与绝地反击的。

关于此战的过程市面及网络已有大量作品,本文不做赘述,但作为军迷,本剧情背景及剧中的战术运用、登场的兵器等细节却值得研究及考证,亦能发现与真实历史对应及不符的地方。


何为「泪之谷」

在1967年6月上旬的第三次以阿战争(六日战争)中,以色列空军率先偷袭歼灭埃及空军,南方挺进埃及西奈半岛直抵苏伊士运河、东方直取约旦的约旦河西岸,再北攻叙利亚戈兰高地,获致压倒性胜利;最后占领包括西奈半岛、加萨走廊、约旦河西岸、戈兰高地等广袤的区域。

图片

1967年6月7日攻陷耶路撒冷后,在哭墙(הַכֹּתֶל הַמַּעֲרָבִי)前的以色列伞兵们

之后接续三年以阿消耗战(希伯来语称之为לחמת ההתשה,阿拉伯语称之为حرب الاستنزاف),阿拉伯邻邦均无法夺回原领地。

图片

苏联授予在消耗战期间于埃及境内服役的苏军人员的勋章。上面俄文为Москва-Каир(莫斯科-开罗)

1973年10月6日正逢犹太人一年中最神圣的赎罪日(יוֹם כִּיפּוּר, Yom Kippur),必须祈祷且不得进食与工作。

当日下午在无预警的情况下,埃及由南方渡过苏伊士运河突击西奈半岛、叙利亚由北方往戈兰高地夹攻,第四次以阿战争(赎罪日战争)爆发。

图片

图片

10月6日,埃及空军的苏-7战斗机对巴列弗线进行空中打击

图片

10月7日,埃及军渡过苏伊士运河

此役以色列一时抵挡不住双面攻势损失惨重,但随即在10月8日击退叙利亚攻势返回战前国境线、10月12日迫近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

北方阵线稳定后,以色列国防军在10月15日晚间横渡苏伊士运河侵入埃及,但在运河西岸攻势受阻。最终在10月25日达成停火协议。

图片

「泪之谷」(עֵמֶק הַבָּכָא,Shat N'ehila)为犹太教与基督信仰圈的成语,意为痛苦受难之地。该剧第一季描写赎罪日战争的北方戈兰高地叙利亚前线,「泪之谷」即指称此阵线以叙激战的区域。

图片

图片


以阿双方的战术弱点

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以阿战争(六日战争)大获全胜掠取大量领土,接续的三年以阿消耗战又成功抑制阿拉伯邻邦夺回原领地的企图;因而深信实践既有的战术理念就能获取军事胜利,就如同两次大战期间30年代的法国一般。

当时以色列的胜利模式是先不计任何手段取得空中优势,再以空中对地近距离支持掩护装甲部队前进。所以其建军原则就是极端强化飞机与坦克,忽视步兵与炮兵。

图片

图片

图片

然而在1973年第四次以阿战争(赎罪日战争)爆发之前,埃及与叙利亚在步兵反坦克武器及地对空导弹防御网的技术、数量、规模已有长足进展。

战争爆发前以色列军事情报局(AMAN)并未获取其战备情况,因而阿拉伯联军选在犹太赎罪日发动突袭完全出乎以色列预料之外,导致以色列空军无法如六日战争般以偷袭歼灭地面敌机方式在开战时即取得空中优势。

图片

虽然以色列空军空战缠斗仍是技高数筹,但阿拉伯联军地对空导弹防御网却使其无法有效进行对地近距离支持,使坦克在面对阿拉伯联军八至十倍的数量劣势中损失惨重。

图片

图片

一架被击落的以军A-4攻击机残骸,现藏于开罗的十月战争纪念馆

同时阿拉伯联军步兵以反坦克武器固守据点,即能让无步炮协同的以色列坦克久攻不下、蒙受重大损失,而以色列换以伞兵攻击后却能轻易夺取。

本片对以色列装甲部队作战的呈现与当时的状况相去不远;而阿拉伯联军已采步战协同模式,但其拙劣的指挥及僵化的战术教范导致实战中步坦协同无法发挥。

图片

图片

简言之,埃及和叙利亚有步坦协同的编制,但实战绝少有步坦协同的发挥。赎罪日战争中,阿拉伯联军的进攻模式是坦克向前冲,机械化步兵也乘车随伴向前冲;全无侦察、侧翼防卫、迂回包抄的战术规划,只是跟着坦克一起冲的步兵而已。

指挥部一旦被毁或失去联系,只知一个口令一个动作的部队就继续向前冲,与敌军正面硬拚数量优势;甚至不知要驶离道路绕行前方毁损车辆,因而自行迟滞攻势。

于是有大幅数量优势的攻方就不断为守方的小部队伏击蚕食,逐渐瓦解而败退。


真实历史与剧中的以军坦克

在赎罪日战争中,装备马加奇3型坦克(Magach 3)的以色列国防军新编第421旅已配备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 - Armour-piercing fin-stabilized discarding sabot)。

该旅也是以色列开始反攻后,率先横渡苏伊士运河侵入埃及的部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美制M48与M60等巴顿系列坦克的衍生型及混合升级版在以色列统称为马加奇坦克,再赋予各自的型号,'马加奇'(מגח)在希伯来语中意为“攻城锤”。

图片

在赎罪日战争爆发前,以色列国防军既有的马加奇 1 (M48A1)及马加奇 2 (M48A2C)均已更换发动机升级为A3规格,并换装无炮口制退器的美制105 mm M68线膛炮(即授权生产的英国L7线膛炮)。此混合升级的M48A3称为马加奇3型。

图片

赎罪日战争中,以色列500余辆马加奇坦克全数部署于南方西奈半岛埃及前线,而具备APFSDS弹种的苏制T-62主坦克数量仍少。

当时以色列坦克常用的脱壳穿甲弹(APDS)、空心装药破甲弹(HEAT)及碎甲弹(HESH)已足以应付阿拉伯联盟的主流T-54/55坦克。

而本片剧情为北方戈兰高地叙利亚前线,该战线并未部署美制巴顿系列的马加奇式坦克,而是另一种肖特式坦克(Sho't)

图片

在赎罪日战争爆发前,以色列国防军千辆英制各型“百夫长”坦克(Centurion)均已换装美制105 mm M68线膛炮(即授权生产的英国L7线膛炮),同时用柴油机换掉了原来的汽油机,统称为肖特坦克,肖特(שוט)在希伯来语中为“鞭子“之意。

此M68线膛炮同为马加奇3型坦克(M48A3混合升级)所搭载,可发射APFSDS弹。但当时APFSDS仅属实验性弹种,直到70年代末才正式量产。

图片

本片第八集中提到肖特式坦克的三种反坦克弹:

脱壳穿甲弹(armour-piercing discarding sabot, APDS)、

空心装药破甲弹(high-explosive anti-tank, HEAT)、

碎甲弹(high-explosive squash head, HESH);

这就是当时以色列国防军装备105 mm主炮的各式坦克使用的主要弹种。片中作战中的坦克组员口白也常提及装填HESH或APDS,HEAT反而未提到。

下图为赎罪日战争时以色列坦克大多数搭载美制105 mm M68线膛炮使用的弹种,由左至右分别为:

脱壳穿甲弹(APDS)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

空心装药破甲弹(HEAT)

人员杀伤弹(APERS)

碎甲弹(HESH)。

图片

第九集的肖特坦克弹药补给场景中,以外形可判定弹箱旁为三枚HEAT,弹箱中为两枚APFSDS。但当时APFSDS尚未广泛配发,应是APDS才合理。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片全为希伯莱语。动能穿甲弹诸如APDS在希伯来文文为חודר שריון。成形装药(shaped charge或hollow charge,即高爆反坦克弹HEAT)在希伯莱文为מטען חלול,即意译的hollow charge,发音为ha’lun。

碎甲弹(squash head,即HESH)在希伯莱文为פגז נפיץ פלסטי,简称מעיך,发音为meiich。

第八集介绍肖特坦克使用弹种时就是依照חודר שריון (APDS)、חלול (HEAT)、מעיך (HESH)的顺序。

整部剧集中,坦克长指令大多是装填APDS、偶有HESH,而HEAT大概只有第八集介绍坦克弹种时才出现。影集肖特坦克内部可见APFSDS (历史上此时不应存在)及HEAT,未见HESH。

但不论指令为何,装填手填装的都是APFSDS。英文字幕将指令全翻成HESH;中文字幕以穿甲弹指APDS、空心装药榴弹指HESH,显然已注意到填装弹种指令的差异,但将HESH误为HEAT。

举例而言,首次坦克战中,车长指令装填动能穿甲弹חודר שריון (APDS),但英文字幕为HESH。

图片

图片

肖特坦克内部确实有HEAT,而装填手依指示填装5年后才普及的动能穿甲弹APFSDS。

图片

图片

下列场景指令应为装填碎甲弹מעיך (HESH),中文字幕为HEAT,装填手一样填装APFSDS。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顺带一提的是,本次战争也为以色列改装美制M4谢尔曼坦克的最后一役。

1952年量产的AMX-13轻型坦克为战后首辆极为成功的法制坦克。AMX-13搭载法制75 mm SA 50 (或称CN 75-50)坦克炮。

此炮虽非如传言直接仿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豹式坦克的7,5 cm KwK 42 L/70坦克炮,但其设计确实基于KwK 42。

SA 50将倍径缩短为L/61,炮弹尺寸75 x 597R也较KwK 42的75 x 640R炮弹尺寸为短。但其推进药有所改良,而得以达到与KwK 42类同的1000 m/s炮口初速。

图片

以色列自行改装的谢尔曼M-50即搭载AMX-13的CN 75-50坦克炮(以色列购置后称为M-50),1956年面世。

图片

图片

其次世代改款谢尔曼 M-51搭载法制105 mm CN 105-57坦克炮(以色列购置后称为M-51),1965年面世。CN 105-57坦克炮搭配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炮口初速可达1430 m/s。

图片

图片

这两款改装美制M4谢尔曼坦克外界通称“超级谢尔曼”(Super Sherman),其中M-51又称为Iseman (以色列曼)。但均非官方称谓。

M-50及M-51坦克为以色列国防军在1967年6月上旬第三次以阿战争(六日战争)的装甲主力。当以色列自60年代取得英制“百夫长”及美制M48、M60 “巴顿”坦克之后,谢尔曼坦克就已逐步淘汰更换。

1973年10月上旬赎罪日战争由于事起不备,当时仅有约340辆的这两款改装谢尔曼坦克皆不得不投入战场,但只有M-51可凭借不需高炮口初速的高爆反坦克弹(HEAT)还能与阿拉伯联军的T-54、T-55、T-62一搏。

图片

与M-50坦克的外观特征相较,M-51坦克拥有大型炮口制退器、炮塔侧面两支烟雾弹发射器前方的三片备用履带以侧向悬挂;车身两个贮物箱位于后方者较短。这是M-51坦克的两种标准配置之一,并无例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M-51坦克另一种标准配置与M-50坦克相同:三片备用履带正向悬挂于车身前侧、贮物箱仅有一个。不同的配置可能来自不同生产工厂,实际部队运用则并存。

图片 

图片


穿越的外挂式反应装甲

本片中肖特坦克的炮塔前缘均有条状隔板和螺栓。此种装置用以挂载Blazer爆炸式反应装甲板(explosive reactive armour, ERA)。

图片
但这项细节却是真实历史上并不存在的虚构。

图片

图片

图片

反应装甲以爆炸方式掀离其上方装甲板,接着提前引爆与贯穿角度变化破坏金属喷流或动能穿甲弹芯,抵减其穿甲能力。

这是由赎罪日战争的实战经验所启发,但在赎罪日战争中并无此种装置。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位于戈兰高地梅伦戈兰以色列屯垦区,俯瞰当年「泪之谷」激战区的赫蒙尼丘设有赎罪日战争纪念园区。

此园区展示的肖特坦克也属赎罪日战争之后进行改装,可挂载反应装甲。故为特意以退役坦克摆放的场景,而非当年战损遗弃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Blazer反应装甲板安装非常简易,只要在车体、炮塔指定的位置焊接螺栓再悬挂即可。以色列在80年代前叶的主站坦克肖特(百夫长)、马加奇 5 (M48A5)、马加奇 6 (M60A1)全部都有安装。全装备重量增加一吨。

图片

图片

图片



以军坦克的战术符号

本片也较为忠实的还原了当时以军装甲部队的战术符号

图片

图片
1956年11月爆发的第二次以阿战争(苏伊士危机)是以色列大规模使用坦克作战的首役。

图片

此役以色列人发现坦克战术符号不易判读将造成指挥紊乱与敌友辨识困难,因此在苏伊士危机之后的50年代后期,以色列国防军即开始使用以V形(chevron)为主的简易战术符号系统。
此战术符号系统在1967年6月上旬第三次以阿战争(六日战争)首次用于大规模实战,直到今日都无太大变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此类V形战术符号在各国陆军赋予不同定义。设若车头朝右:

· 以色列(50年代后期起):一连箭头朝下(V)、二连箭头朝车头(>)、三连箭头朝上(^)、四连箭头朝车尾(<)。炮管白圈并非战果环,而是所属的营编号。

炮塔后侧两码(由右至左)前缀数字为排编号,末码希伯莱字母aleph (א)、bet (ב)、gimel (ג)、dalet (ד)为排内车辆流水号。因而营、连、排、车辆番号都被涵盖。

图片

图片



美国军援行动

以色列国防军在赎罪日战争期间马加奇坦克全损或失去战斗力约300余辆。美国在1973年10月13日战争中期启动的军援(含海运与代号Nickel Grass的空运行动)共运送200辆旧款M48A3与M60/A1坦克给以色列,但绝大部份都在战役结束后方才运抵。

此批美援坦克中仅搭载105 mm M68线膛炮的M60/A1即刻配发以色列国防军第14、401、600旅;而搭载90 mm M41线膛炮的M48A3必须先入厂换装105 mm M68才能达到既有马加奇3型坦克的规格。美国直到1975年才推出搭载105 mm M68的M48A5。

图片

图片

此军援行动代号Nickel Grass为“祝愿金”、“救赎金”之意,源自50年代朝鲜战争时期美军战斗机飞行员传唱的自编曲:
“...throwing a nickel on the grass, save a fighter pilot’s ass...throw a nickel on the grass and you’ll be saved”。

此曲灵感来自20世纪初基督教慈善组织“救世军”(The Salvage Army)在街头演奏募款,以鼓翻面接住路人捐赠零钱时喊的“Throw a nickel on the drum and you'll be saved”口号。



以色列国防军小口径枪械

在1973年10月上旬赎罪日战争时,9 mm 乌兹冲锋枪大致上装备步兵及伞兵单位军士官(班长及以上军职)、后备步兵单位、坦克组员、炮兵部队、特种部队。

其体积小射速高,与当年极端强调坦克与机械化步兵的以色列国防军建军需求高度吻合;但有效射程短、自动射击准度差,自然无法与持步枪的敌军抗衡。

图片

图片

步兵与伞兵单位士兵主要配备7.62 mm FN FAL战斗步枪。以色列制 FAL 是公制版本之一,护木和枪托外观独树一格 容易辨识。

图片
图片
虽说有效射程远 但以军嫌太重太长,不适合他们擅长的机械化步兵作战,而且 FAL 在沙漠地带 枪机容易卡住故障。
虽经过改良,切削出排砂槽,但效果差强人意,赎罪日战争前以军已计划淘汰,此战之后逐步换装5.56 mm 加利尔突击步枪。

图片

图片

步兵与伞兵单位排级机枪为7.62 mm FN MAG轻机枪。

图片

在赎罪日战争前5.56 mm加利尔突击步枪已有小量装备部队。这些小口径枪械中以7.62 mm FN MAG轻机枪最为耐用。赎罪日战争初期以色列国防军弃置在西奈半岛的枪械,在反攻夺回后,只有FN MAG还能正常使用。

图片

而美国人开始Nickel Grass行动后送来了大量CAR15/XM177,以军步兵很喜欢轻便的短卡宾,后来以军一线步兵AR都是首选,使用加利尔更多的是政治作秀,部队里的加利尔一般都扔给后勤单位或者武器库。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