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凡事都有恰好处,此心总无不敬时,他的三观与我们当代学者有很大不同吗?

 金工手造 2023-10-15 发布于广西

帖教人看,不叫人摹。”

今人只是客舟求剑,将古人的书一一摹画。如小儿写仿本,就便形似,岂复有我!

对于这样的学书观点,你会接受吗?

在清代书法史上,有一位书法家,他从董,赵起步,并且博涉颜,柳,米等唐 宋诸家。他主张不拘泥于前人的成法,强调在创作中自出胸臆。

他因父亲身居高位的缘故,小的时候书法就名扬海内外,后并把他和刘庸,王文治,翁方纲并称四大家。

梁书同

他生前淡泊名利,性情耿介不和于流俗。生活简朴,生活不宴宾客,不受馈赠。

说毕源曾从楚地赠他大砚一方,他坚决不收,毕源执意相赠,只好收下,数年后拖友还砚于毕。

他这耿介不俗的性格,不慕名利的价值观念,朴素的生活方式,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这些和当代的那些所谓的大书法家们身上的东西相比,是多么的不同呀!

他的字就如他的人一般,结构端严稳妥,用笔娴静流畅,平和自然,从容洒脱,那种温文尔雅的书卷气息常常扑面而来。

现在来看看他的这副对联:

凡事都有恰好处,此心总无不敬时。

凡事都有恰好处”,做什么事都是过犹不及,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努力寻求此时此地、此情此境的“恰好处”。

孔子最讲究“中庸之道”,这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处世的智慧。一切都刚刚好,恰如其分。好比我们吃涮锅的时候,涮牛羊肉,时间火候最是讲究,少一分不熟,多一分过硬。

我们都知道“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字退之。“愈”的意思是“超过”,出类拔萃当然是好的,但凡事都讲究过满则溢,所以取字“退之”。这一进一退之间,就是中庸,就是恰到好处!

此心总无不敬时”,好一个“”字。孔子认为,“敬”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准,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内心的态度。

君子之心,常怀敬畏。

拱手长揖、奉茶扫阶,在这一举手一投足之间,传递的是对天地人的敬意。

这份敬意,也成就了华夏文明、礼仪之邦的生生不息。

游于艺者,于创作之时,焚香静心;虔诚者,沐手拈香,向天地神灵坦吐心迹;洒脱者,于山水竹林间,熏香酣游;追远者,正襟危坐,供香伏惟尚飨......

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一“敬”字。

凡事忌满,恰到好处是种智慧

有一个小沙弥,不分昼夜地打坐、念经,自认为是最用功参禅的人,但迟迟没有开悟。

禅师让他把盐装进装满的葫芦里,并让盐化开。小沙弥遵照去做,但是过了很久始终不知道怎么把盐化开。

禅师就让他把葫芦里的水倒掉一点,然后拿筷子进去搅拌,很快盐就化开了。

整日用功,不留一点空闲,就好比装满水的葫芦,搅不动摇不了,如何开悟呢?

凡事讲究分寸,不求过满,适可而止,恰到好处,此中有大智慧。

人生不求满,将满未满,才是人生的圆满之道。

恰到好处的活着是一种幸福

常言道:“盛极必衰,否极泰来。”

就像太极八卦,凡事走到极致,必定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生活何尝不是这样,追求利益过高的人容易急功近利,而得过且过,慵懒的人又容易碌碌无为,一事无成。

《礼记》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的境界,就在于多一分会溢,少一分会缺。

恰到好处地活着,是中庸最核心的内涵,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