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工作300问71问-80问

 小唐网络杂记 2023-10-15 发布于贵州

71问:农村户口迁出后还能迁回村里吗?

答:户口迁出后,一般情况下是可以迁回农村的,但具体情况可能会受到一些限制和条件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可能涉及的因素:

户口政策:不同地区的户口政策可能会有所不同。有些地方可能对户口迁入和迁出有一定的限制和规定,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迁回村里。你可以咨询当地派出所或户籍管理部门,了解具体的政策和办理流程。

村委会意愿:迁回农村需要得到村委会的同意和支持。村委会可能会根据村里的发展、户籍管理等因素来决定是否接收迁回户口。因此,在迁回农村之前,最好与村委会进行沟通,了解所在村委的政策和意见。

村委居住条件:迁回农村后,你需要有一个恰当的居住场所。如果你有在村庄内拥有房屋或土地,那么迁回的可能性较大。如果没有,你可能需要考虑在村里内购买或租赁合适的住房,带上购房合同或房产证就可以办理了。

公共户籍,这是最新的一个户籍,就是有可能你迁来的不是你家的户口上,在户籍系统上显示的是别人的户主。这就是公共户籍。把需要回迁的人的户籍统一放在一个公共的户籍上,是为了方便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户口迁移是一个由政府和派出所管理的程序,具体规定可能会因地区而异。最好直接与当地的派出所或户籍管理部门进行咨询,以获取最准确和最及时的信息。

72问:农村父母那么穷还那么爱催婚?

答:农村父母尤其穷的那些人对儿女的催婚都是为自己打着如意算盘,他们口口声声说是为子女好,其实本质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处境着想,第一、子女尽早结婚意味着父母义务履行完毕,他们的监护监督管理负责权在子女结婚的那一刻转交给对方配偶,自此之后有任何问题父母将不负主要责任,所以这一条也是最主要的就是父母想要省事少操心,不想管了。这批人年轻时候结婚都比较早而且家底相对比较薄,夫妻双方的感情基础也不牢靠,我父母那个年代都是靠媒人说媒这样的,风险比较高。很多媒人为了说成、乱忽悠,为了说成后的礼品和金钱,所以她不管合不合适说成为原则,所以造成很多人由于年纪比较轻没什么经验和阅历,在不怎么了解和家人的匆忙催促下结婚后发现很多不如意和不匹配,只能凑合过,家庭相对比较破碎,很少有家庭合睦的,离婚相对不可能会被人嘲笑而且少数父母能承担子女的第二次婚配或者第二次婚配的难度比较大,因为二次组合可供选择的对象数量质量比较差,假使双方带有之前婚姻的子女会更麻烦,在这种境况下夫妻双方会在吵闹中生下子女完成抚养以及期盼子女早日成家以期盼自己早日脱离苦海。

第二农村人所特有的攀比和虚荣心,除了会将财富房子车子当成炫耀的谈资外,谁家的孩子结婚早嫁的好娶的好也会成为炫耀的资本,那样就意味着自家孩子优秀、比起别人家结婚晚的可以随意私下谈论嘲讽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让自己脸上有光。

第三子女婚配的完成意味着两个家庭的结合,如果好运和相对强者的家庭结合的话将会对他们有帮助,需要出钱出力时找亲家更方便,这也是父母不希望女儿远嫁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希望他们生病或有需要时随叫随到,为他们服务。而为什么这套只赚不赔的婚配生育理念现在不好使了呢?无疑这套理论尤其在以土地为主要生产力的年代稳稳的万能套用公式,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贫富差距不大,绝对适用但当很多年轻人走出农村进入工业化大生产时,很多人便觉悟了,自己只是个工具人,原生家庭既没给予智商、财力、容貌上的优势,连最基础的好的生长生活环境都未曾有过,更因为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父母好的关爱造成自己缺陷的性格和行为方式,还要自己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没有接触过的社会环境,完全致命打击,所以当突然幡然醒悟时一切都是阴谋和骗局,自己的无力无助感对这个世界和自己失去了信心,不想继续这个悲剧,就此终结也没什么不好,这是最好的选择,穷人可悲!

73问:怎么看待近年大资本重返农村,大面积包地的做法?

答: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次新的土地兼并。我的老家现在也在经历这个过程。接下来我就详细地讲述一下我家的情况。

首先:包地的人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本地人。他们通过做生意,小有余财开始回农村包地,搞农产品,茶叶,水果,等产业,逐渐扩大后,与旅游业挂钩,与乡愁挂钩

第二为什么我说是新的土地兼并?周围的农民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大部分土地,成为了土地上的打工者。农民每年的收益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土地的租金,约每亩均价三百五十元一年,第二是每天在果园里面干农活,收入大约在一天八十到一百二,注意,不是天天都有活干,除了一两月农忙时节,其他月按照十五天有劳动岗位。一个劳动力一年收入在一万五千块左右,一家算两个劳动力,收入在四万元左右。按照现在的物价,生活尚可温饱。但加上教育医疗费用,和子女买房等,捉襟见肘。贫富差距日益加大。不可否认,农民的收入相比以前有提升,但其实农民已经失去了最终的生产资料了。很多人说土地所有权是集体的,只是承包了使用权。我认为这是没有调查就开始发言的情况,纸上谈兵。一份承包合同就是二十年,时光流转,农村的大建设过后,地形地貌发生改变很多人可能连自己的土地在哪里都不知道了。

第四,农村的经济被小部分人掌握,村民自治,这条道路也遭到近年来,一些大资本重返农村并进行大面积包地的做法在农村地区逐渐增多。这种现象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待:

正面看法:

经济发展:大资本进入农村可以带来更多的投资和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这可能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技术创新:大资本通常具备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他们的介入可以促进农村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

就业机会:大资本进入农村往往伴随着一定规模的项目建设,这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减少农民的务农压力,提高就业和生活质量。

负面看法:

土地流失:大面积包地可能导致部分农民失去土地资源,而土地是农民的重要生计和来源。这可能加剧土地流转问题,使农民面临更大的生计挑战。

村里环境改变:大资本介入可能改变农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导致村里环境的变化和社会问题的出现。需要注意保护农村的传统文化和社区互助精神。

不平等问题:大资本介入农村可能加剧贫富差距,使部分富裕村受益,而弱势村得不到充分发展。应关注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农民的利益保护,防止不平等问题的加剧。

综上所述,大资本重返农村和大面积包地的做法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在促进农村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农民的权益保护、土地使用合理性和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大资本介入的同时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共赢。

大面积包地,我们是为村民服务还是为大户服务,如果为大户服务那就失去了我们存在的意义,如果为村民,真正的利益是很少的,怎么平衡成了我们首要考虑的条件。怎么才能平衡大户和农民的利益,怎么利用本村的劳动力加入大户生产大军中去。不要让本村的农民租了地给大户而荒废了自己的劳动力。整天的玩牌、喝酒。

74问:为什么农村旱厕改水冲有的农民不高兴

答:水,对农村很重要,生产生活都需要,但是我们有的村民组,水是相当不便的,就算现在整改了很多次,国家花了很多钱,但总有一小部分人群是没有得到享受的。

这是实话,但也不是,国家好的政策,大的政策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是享受到了的。但是有的就是操作者在操作的时候重复给同一群众了。其实需要的群众是A,B群众才需要,但是到B群众的时候,就没有了,需要等。有的东西,不是农民不想用,而是不能用。

但是我相信我们说的只是个别现象。不懂的群众我都是耐心地宣传,1号文件就那几个字涉及农村,但农村这个点又涵盖了整个中国。我们作为农业大镇,环境、水、等是我们生产、生活的必须品。和我们生生相息。改的好处肯定是大于不改的,改了就是向高质量的生活又迈进了一步。

75问:为什么很多农村人都不愿意缴农村合作医疗了?

答:不管村干部如何地催都不交,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

农村合作医疗是什么,是我们农民生病了之后的一道保障,现在农村合作医疗可以分为三块,一是基本医疗保险、二是大病保险、三是商业保险。

村干部,这时候就是一个宣传员,政策你都不明白,群众怎么理解,在保险公司,单单一份商业保险300多要吗?就算有,你还不是要单独再买医疗险,是不是钱又多花了。

2024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1020元,财政补助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640元,到我们缴费的时候,个人缴费标准每人每年380元(国家补贴之后的380元)。

我省医保部门在狠抓参保工作的同时,也在不断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提升医保待遇,着力提升医保服务。

一方面,将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门诊使用规定药品费用纳入基金支付,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累计享受待遇1691.86万人次、医保报销10.54亿元。

另一方面,实施全省统一的32个慢特病门诊保障政策,91.34万人享受待遇、医保报销11.70亿元,政策范围内平均报销比例达82.28%。除此之外,提升大病保障水平,对特殊人群实施倾斜政策,起付线在普通居民基础上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并取消封顶线。目前,居民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平均报销比例为75%(全国平均为70%)。

今年医保部门着重在提高群众获得感上下功夫,出台了一揽子政策,包括将门诊检验检查纳入“两病”报销范围,并将报销比例提高了20个百分点;新设立每年600元额度的产前检查费用报销待遇;取消普通门诊起付线,报销比例最低档提高到60%,年度支付限额增加100元;跨省异地就医待遇水平也大幅提高等。

我在村里大概了解了一下情况,总结了几个不买的原因:

1.有些人认为这个时候都用不上,就算是有一点小病痛,都是到附近的小诊所看医生所花的钱都不在报销范围之内。

2.如果病稍微严重一点点,就会上大一点的医院,而且一入院医生首先就会问您有没有买农村合作医疗?如果有的话,医生会开一些贵一点的药,如果您回答没有买。便会开一些便宜一点的药。

3.进医院如果住院的话,什么门诊,检查都是不可以报销的,不在报销范围之内,如果不住院吃药打针也可以好的话,这些费用也不可以报销的。

4一些进口药品,慢性病药品都不在报销范围之内。

农村人不愿意缴农村合作医疗,可能存在以下一些原因:

医疗服务不完善:一些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医疗服务质量较低。农村民可能担心在需要医疗救助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因此对农村合作医疗缺乏信心。

缴费负担较重:农村合作医疗通常需要居民缴纳一定的费用,而农村居民普遍收入较低,有时难以承担这些费用。部分农民认为缴费和获得的医疗保障之间的回报不成比例,所以选择不参加或停止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社会保障意识不足:在一些地区,农民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认知水平较低,对农村合作医疗的具体政策和好处了解不够。这种缺乏相关知识和信息的情况下,农民可能不了解自身的权益和需要,导致对农村合作医疗缺乏兴趣。

看病就医习惯问题:一些农村居民习惯于使用传统的民间医疗方式,或者通过自我用药来应对简单的疾病。他们可能认为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范围有限、程序繁琐,不如直接花钱找医生看病方便和快捷。

需要指出的是,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和参与情况因地区而异。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宣传,提高农民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了解和参与意识。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和提高农村医疗水平,以增加农民对农村合作医疗的信心和满意度。

76问:如何看待基层年轻招聘干部等抓住一切机会想要逃离基层的现象?

答:其实基层减负根本无解,因为所有的政策都是上级制定,他们怕担责不务实,一律归给基层,基层没有任何反抗手段,只能越干越多。这就是国情,正视国情,缩编上级机关,扩大基层人数,才是正途。

年轻招聘干部等抓住一切机会想要逃离基层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和思考:

职业发展机会有限: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基层工作相对较为艰苦且工作环境较差,晋升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年轻招聘干部等可能觉得在基层很难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和追求,因此希望尽快转到更好的单位或职位上。

工作压力大:招聘干部等常常需要承担较多的工作任务和责任,工作压力较大。年轻招聘干部等可能感受到工作的紧张和挑战,希望通过调动或调离职来减轻工作压力。

个人发展需求:年轻招聘干部等可能希望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能力来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他们可能认为在基层工作相对单一,难以获得更多的成长和锻炼机会。

从一个积极的角度来看,年轻招聘干部等想要逃离基层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追求。他们希望通过提升自己的岗位和工作条件来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

在管理上,对于这种现象,相关部门可以:

加强对基层招聘干部等的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激励年轻招聘干部等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注基层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改善基层招聘干部等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完善制度,加强基层工作的激励机制,鼓励年轻招聘干部等在基层工作中有所建树和突破,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荣誉。

同时,年轻招聘干部等也应该对基层工作保持一定的耐心和责任感,用心履行工作职责,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基层工作是建立在群众基础之上的,对于年轻招聘干部等来说,通过扎实的基层工作经验,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服务群众,并为将来的职业发展积累宝贵的经验和人脉资源。

77问:为什么现在基层的工作越来越多?

答:基层就是基数,量大,但是不做又不行,上面一根线,下面千颗针,怎么做好基层工作就需要一点天赋和九分运气。好运气是需要努力的。

多的工作资料需要你去写成,就看你跟上领导的节奏没有,跟上了就没有什么问题,什么资料都是信手拈来。跟不上节奏就不能管谁,首先就是自己的原因。

为什么自己那么慢,工作做不完,团队的配合就显现出来了。没有团队,现在做什么都不懂什么是机会,什么是陷阱。

78问:如何看待部分基层干部年纪轻轻就熬日子、盼退休?年轻干部的惰性心态因何而来?

答:

很简单,基层躺平是因为中高层太好做,躺赢。

1.矛盾下压。

2.资源配置不足。

3.上升渠道窄。

高层负责战略大方向的谋篇布局,不可能具体到细节,按说具体执行应该怎么做,解决什么矛盾,配多少资源,中层得有作为,得向下负责,让底下知道怎么干,干得好有奔头。

但实际上中层根本不向下负责,都是向上负责。

那么就出现一种奇观: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

上面开了会布置工作,回来给基层同样开会布置。

上面下了文件要做啥事,自己也下个类似的文件给基层。

形式主义,自己就过个手,分解一下任务,回头把基层的工作情况汇总,总结,报上去,就是自己的工作成绩。

基层来问怎么做,我也不知道,反正上边让做,您看着办。

基层来要资源,对不起我也没有,您自己想办法。

基层来说矛盾,您不能既要又要还要,对不起,就是要要要,当下有个主要矛盾基层抓住了,没问题,但回头检查的时候发现次要矛盾没处理周全,照样搞您。

基层就很迷茫。

迷茫也还罢了,您既要又要还要,我给不了,那就意味着未来背锅。

横竖是背锅,我不如躺平。

中层握有权力,可以转盘子,基层组织多,这边没干好,那边干好了,就是我的成绩,东边不亮西边亮。怎么都好干,躺赢。

说好听点,这叫赛马机制。

基层总有人才,能干出来。也总有少爷小姐,带资进组,不用配资源,自己有,干得好。

那我不是胆大的人才能无中生有,也不是少爷小姐出生就有,我干杯出来,没有上升通道。

我就只能想想干好这份工作,不愧对这份工资,不愧对群众,客户。

但我资源又不够,那怎么办?

能干多少干多少。

部分基层干部年纪轻轻就盼着退休的现象,以及年轻干部的惰性心态可能源自以下几个方面:

工作环境和压力:基层干部常常需要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复杂的工作环境。年轻干部可能在工作中感受到挫折和困难,导致产生疲倦和厌倦情绪,希望早日解脱。

缺乏发展机会:一些地方和岗位的基层干部晋升渠道较为狭窄,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年轻干部可能感到自己的职业前景不明朗,缺乏追求和动力,因此更倾向于等待退休。

社会经济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影响到年轻干部的心态。一些地方的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条件较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完善,导致基层干部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相对艰苦,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惰性心态。

资历和经验不足:年轻干部可能缺乏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践经历,对于一些复杂问题的应对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可能感到在基层工作中难以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导致懈怠和失去动力。

针对这种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和改善:

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给予年轻干部合理的晋升渠道和职业发展空间。同时,通过有效地考核和激励措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培训和教育: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和责任感。通过提供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的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的挑战和需求。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重视基层工作环境的改善,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支持,增强年轻干部的归属感和满意度。同时,加强组织文化建设,鼓励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激发年轻干部的工作热情。

引导和培养:对年轻干部进行正确地引导和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人生态度。通过榜样力量的传递和导师制度的建立,引导年轻干部树立奋斗的目标和意识。

总之,解决年轻干部惰性心态的问题需要综合施策。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管理和关怀,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工作环境,同时引导和培养年轻干部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年轻干部本身也应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主动承担起工作责任,为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福祉贡献力量。

79问:在基层上班是怎样的体验?

答:在基层上班的体验因人而异,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感受和经历:

接触实际问题:基层工作是与人民群众直接接触的一线工作,能够深入了解和解决真实的社会问题。基层干部有机会亲身体验社区、农村或城市的发展和变化,感受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望。

多样的工作内容:基层干部的工作范围广泛,可能涉及治安维稳、社区管理、扶贫开发、环境保护、教育卫生等各个方面。他们需要具备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问题,提供服务和支持。

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基层工作常常面临工作量大、任务繁重的情况。基层干部需要应对突发事件,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同时还要完成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这可能导致工作压力较大,需要具备应变能力和管理能力。

锻炼领导能力:基层工作是一种锻炼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机会。基层干部需要与团队成员合作,协调各方利益,带领团队完成任务。通过基层工作,他们可以学习并提升领导和管理的能力。

快速成长和收获感:基层工作是一个快速成长的平台。基层干部面临各种挑战和机遇,通过解决问题和实践经验,他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同时,能够帮助人民群众解决问题,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艰苦的条件和环境:在一些地方,基层工作的条件和环境相对较为艰苦,可能面临着薪资待遇不高、生活离家远、工作和生活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但这也锻炼了基层干部的坚韧性格和适应能力。

总的来说,基层上班是一种充实而有挑战性的体验。基层干部通过奉献自己的努力去服务人民群众,同时也能够获得个人成长和社会认可。

还有,在基层上班是不能回家的,晚上必须在乡里,不能离开(回去就叫走读),周末经常有各级的检查,各项目的检查,所以周末加班是正常现象,甚至节假日。基层干部没有家庭生活的。不然您就找个村里的,两个一起在乡里工作,一辈子就这样了。您会变得死气沉沉,棱角没有了,见到穿得干净整洁走路比较正气的人就以为是领导来督察,出到城里去单位办事,您变得跟村里的群众一样,畏畏缩缩,点头哈哈,城里单位就是看不起您乡下来的,然后您也看不起自己,别傻了,有能力谁还去基层,去了基层,很难走的,没有多少个真正地是真心实意在基层贡献的,不是为了镀金就是因为出不去。

80问:基层工作被谁丑化了?

答:说几件事。

1.我有个同学在其它镇做办事员,年前村里发低保,发完了之后,有个老头打电话到镇里。

您们共产党发钱了?

您说的是低保?

就是给老年人的政策!

哦,低保。已经按照名单发完了。

啥?我今年都七十五了,我们村那个六十的还有呢!

人家是五保户。

那您给我算上行不行?

(该老头有儿有女,有院有地,儿子还办厂。)

对不起,您不符合条件。

基层工作并没有被某个特定的个体或团体丑化。然而,有时候基层工作可能会受到一些误解或负面评价,这可能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舆论的片面报道:媒体在报道基层工作时,有时可能过于关注问题和矛盾,忽视了基层干部的辛勤努力和付出。这种片面报道可能会给人一种丑化基层工作的印象。

个别不良现象的曝光:基层工作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例如腐败、权力滥用等,这些问题被曝光后可能引发公众对基层工作的负面评价。这种评价是针对个别现象,而不是对整个基层工作的全面评价。

个人主观看法的夸大:有些人可能因为个人经历或观点,对基层工作持有偏见,将个人不满或不理解夸大为对整个基层工作的批评。这种主观看法可能会丑化基层工作。

重要的是要理性看待基层工作,了解其重要性和复杂性。基层工作是连接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大多数基层干部都在默默奉献、努力工作,为社区和人民群众的福祉做出了积极贡献。我们应该客观、全面地认识和评价基层工作,避免过度一味追求负面报道或偏见观点所带来的误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