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守墓六载话子贡

 济宁文学 2023-10-15 发布于山东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守墓六载话子贡

作者:杨恒坡


孔林,孔子墓旁,有一所小屋,这就是为老师守墓六年的“子贡庐墓处”。

明代修建的“子贡庐墓处”

26岁那年,子贡遇见了孔子;这一年,孔夫子57岁。57岁的孔子,正“累累若丧家之犬”,奔波在周游列国的路上。在卫国的黎(今河南浚县)地,子贡的家乡,师徒相见。子贡出身商人世家,在遇到孔子的前几年,一直在经商。拜孔子为师后,子贡加入了周游列国的大军。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大弟子当然是颜回;再往下数,恐怕就是子贡了。但有一次,老师给学生开了个玩笑: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论语·公冶长》)

子贡问孔子:老师,您看我怎么样?孔子说:你就是个器物罢了。子贡心里一惊:原来我在夫子眼里如此不中大用!器者,器皿也。孔子说过:君子不器——君子不能像一个家什儿,光有特定的用途。心有不甘的子贡继续追问:您看我像什么家什儿?孔子说:你像瑚琏。这下子,子贡放心了。瑚琏为庙堂之器,比一般的“家什儿”强多了。可见子贡与孔子的关系是很融洽的,日常的师徒交往以外,还可以随时开开玩笑。

子贡在老师身边的时间相对于其它人要少一些,因为一边修习学业,子贡一边还要忙着做生意。子贡可是生意场上的高手。孔子曾说“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臆)则屡中”。子贡不接受命运的安排而从事商业活动,屡屡挣大钱。事实上,孔子的感叹是有一定原因的:颜回道德文章够完美的吧,但颜回不是整天疏食瓢饮,过着清苦的日子?子贡不相信“君子固穷”而投身商海,不是每次都能赚到大钱?应该说,孔夫子的心境是很矛盾的,在为颜回鸣不平。“成功人士”子贡到哪个国家去,哪国国君都客客气气,“无不与之分庭而抗礼”。子贡还留下千古佳话:端木生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商业成功人士还喜欢标榜自己是“端木生涯”;逢年过节或者重大场合,还要贴上“端木生涯”的对联(上联是“陶朱事业”)。子贡是孔子最富有的学生,而且这个阔学生,一方面为老师提供一定的财力支持,更重要的,是在许许多多、大大小小、正式非正式的场合,都不遗余力地推崇老师。可以说,孔子当时名气之大,与子贡的推介、播美是分不开的。好酒还怕巷子深,礼坏乐崩的春秋末期,谁拿儒家当盘菜?是说话有分量的子贡为老师镀了金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子贡做出的贡献,一点都不比颜回、曾参等人少。除了商业的成功,子贡在学业、事业上也是非常成功的,孔门十哲“言语科”里,就有子贡。齐国准备攻打鲁国,孔门弟子都跃跃欲试,打算出使齐国、说服齐国国君放弃这个想法,保全鲁国。孔子都不同意。他不放心。这时子贡请命,孔子一口就答应了。子贡出使的结果是“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孔子去世后,有人诋毁孔子。子贡说:“别人的贤能,就像丘陵,还可以逾越;夫子就像光芒万丈的太阳。谁能和太阳过不去呢?自不量力罢了。”朝堂之上,还有人公开地说:“子贡比仲尼要有才能。”子贡听说后,慢条斯理地说:“我家的墙头只有肩膀那样高,所以人们能看到我屋子里的好东西。夫子家的墙头有几丈高,有人恐怕连大门都找不到,怎么能理解夫子呢?”——曲阜明故城的“万仞宫墙”,就由此而来。

万仞宫墙

公元前479年的早春,孔子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此时孔子惦记的是子贡。孔子拄着拐杖,步履艰难地走到门口,望眼欲穿:赐,汝来何其晚也——子贡啊,你怎么还不来!不一会儿,子贡到了。交待一番后,孔子如释重负。七天后,孔子离开了人世,走完了自己七十三岁的人生路程。按照父子之礼,弟子们守孝三年。在老师坟旁,子贡种下了一棵楷树,那是他从南方带回的树种。直到现在,这棵楷树,依然屹立在孔林里。

子贡手植楷

守丧期间,子贡取一段楷木,亲手雕刻成孔子夫妇像,日夜供奉。三年期满,弟子们“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只有子贡,在老师坟前又搭了一座草庐,继续守丧。这一守,又是三年!是呀,人非草木,何况又是这样的相亲相知?师徒关系而外,孔子与子贡何尝不是血浓于水的伦理亲情?惺惺相惜之下,本来不存在的“血亲”成了“拟血亲”,彼此成了对方生命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是一个尊师重教的民族,子贡开了个好头!守丧期满,子贡去了齐国,并终老于齐国。

相传为子贡雕刻的孔子夫妇像

每一次去孔林,拜谒完圣墓,我都会深情地看一眼墓旁的那座小屋,并且深深地把那五个字记在心底:子贡庐墓处。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