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0. 《道德经的现实意义》——以身作则,无为而治(第五十七章)

 舞酒绿林 2023-10-15 发布于英国

【原文分析】:

本章先提出“以正治国,无为而治”的观点,再说明这种观点的缘由,然后说实行这种观点的方法。

【现实意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所以,圣人们说:“我无为而治,人民便能自然而然地生活;我喜欢清静,人民也能自然而然地遵守规矩;我不发号施令,人民照样能富裕起来;我不放纵个人欲望,人民能自然保持质朴的本性。”其实就是以身作则,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圣人领导。圣人大公无私,自立标杆,处处自律起带头作用,也就是说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二是人民觉悟。大力提高人民群众知识文化水平,懂道理守规矩,高度自觉跟着榜样走。上下配合才能实行无为而治。所以,以正治国就是要以身作则。行不言之教,比发号施令强万倍。

本章是讲以正治国的理政之道,但核心思想还是无为而治。以正治国必须以民为本,民富国强,天下无事。

举两则以民为本的典故。

(一)、齐桓公问管仲:“君王应以何贵?”管仲说:“天为贵。”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广阔无边上苍之天。当君主的,应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你亲和相随,国家就可以安宁;百姓支持帮助,国家就能强盛;百姓反对你,国家就很危险;百姓背弃造反,国家就要灭亡。《诗经》中说:'君王如果不贤良,一个地方的人民都会怨恨他。’ 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而不灭亡的政权,这是从来就没有过的。”

(二)、周文王问姜太公如何治理国家,姜太公说:兴旺发达的国家必须让人民富裕起来,横行霸道的国家士族阶层的人富裕,仅能维持存在的国家只有贵族大夫们富裕,即将灭亡的国家仅有君王富裕了。这就叫上面满溢而下面出漏,何能长久。文王说:“好!”马上救济那些穷苦的人。

姜太公的治国方略极其丰富,最根本是在于得民心。他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附:

【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新译】:

治理国家要用正道,用兵打仗则要出奇制胜,执掌天下要懂得无为而治。我为什么知道应该如此呢?理由如下:

天下禁忌太多,而民众就越贫困;民间有威力的武器越多,国家越容易陷于混乱;人们技能智巧越多,稀奇古怪的东西就越容易产生;法律条令越严厉,违法乱纪的盗贼反而越多。

  所以,圣人说:“我无为而治,人民便能自然而然地生活;我喜欢清静,人民也能自然而然地遵守规矩;我不发号施令,人民照样能富裕起来;我不放纵个人欲望,人民能自然保持质朴的本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