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年未见老同学加微信借5000,我问1万够不够,发完被他拉黑,班长说透三个真相太心酸

 职场火锅 2023-10-15 发布于北京

双休日在家里休息,弥补一周上班七天透支的身子。突然,有人备注老同学加我的微信,通过后才知道对方是十年未见过面的老同学大林子。

大林子是大学同学,属于上基础课的大班同学,在200人的大班里,大林子并不显眼,甚至可以说是没啥存在感,所以,我们之间的交情仅限于同学这个概念上。大学毕业十年,我俩从未相聚,偶尔的同学聚会也没见他参加。

大林子加了我的微信,生硬地寒暄了几句,话锋一转就说,我开车把人撞了,需要当场赔5000元私了,我现在没带钱,手机里也不够,恳求老同志给我转5000元救急,否则,对方就要报警了,我刚才喝了一点啤酒。

大林子在大班里没有存在感,主要原因是他的躲避,而不是同学的冷漠。大林子的家境不是很好,可能是内心有些自卑吧,不太与同学交往,刻意躲避集体活动,有意识“透明化”。

其实,我们同学对他还是很友好的,他有些困难还是我主动帮助他解决的,但俩人的关系处理得始终是不咸不淡的,毕业之后,他主动消失了,只在同学大群里见过他的微信号,但谁也没添加谁,处于从不联系的状态。

这次,大林子突然加我的微信,开口就借钱,虽然借的不多,但总感觉怪怪的。其实,5000块钱不大也不小,对知根知底的亲朋好友顺手也就转了,但对多年未见的老同学还是保持一点警惕,怎么也要核实是不是同学本人,会不会冒充同学的骗子,不能随随便便让5000元打水漂吧。

我没有着急回复,而是先给班长打了电话。班长一听就着急了,告诫我千万不要给他转钱。我说此人是不是冒充的?班长说,他倒不是冒充的骗子,跟骗子还差不多。这小子骗同学一波又一波了,你只是第三波而已。

听了班长的话,我才知道,大林子利用同学身份已经“变现”了三波,因为我并不是他认为关系比较好的第一波和第二波同学,所以,我才有幸躲过了前两波的“变现”。班长属于第一波,那一次,大林子也是开车撞了人,当时让他转2000元救急,班长想都没想就转了,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班长后来也是跟同学聊天时知道的,有的同学给他转了四五千元,有些肉疼,事后问他要,就被他拉黑了。班长这才明白大林子就是一波又一波地向同学借钱,数额不大,理由都是救急,不是看病,就是撞人,一般同学看在友情的面子上就转了,凡是让他还钱的同学都被他拉黑了。

因为这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同学也不好广而告之。幸好我主动询问班长,班长这才告诉我。我搞明白了情况,对大林子这种行为深恶痛绝,准备给他一个教训,我发微信问他1万够不够?他激动地说,太好了,越多越好。我给他发了一个一万的麻将牌,他立即就把我拉黑了,我也长舒一口气。

后来跟班长聊天,我们共同总结三个真相:

【1】有些同学关系注定走向冷淡,拒绝他不必内疚。

有些同学关系,正如老酒一样,愈久弥香;也有一些同学关系,正如漏气的白酒,越来越淡。这种“淡了”并不单指友情淡了,而是同学关系已经不能约束什么了。学校环境就是一种“约束”,同学之间互相会帮忙,比如借钱不还,都在一个学校这个“约束”里,他就会被孤立。毕业走向社会后,完全是开放性的环境,借钱不还,同学友情是约束不了什么的,你也没办法。

【2】把同学关系当一次性资源的人,要及时止损。

同学走上社会和职场后,如果还有密切的交往,说好听的是念同学友情,说难听的就是以同学关系为纽带进行资源交换。同学关系维持比较好的,往往是资源交换上比较稳定的,你帮我,我帮你,互相经营。如果有人像大林子这样把同学关系当作一次性资源利用的,对方也不会给他第二次机会。

【三】同学只是身份,经长期经营后才会变成朋友。

同学就是同学,不是朋友。很简单,同学的身份是入学决定的,自己没得选。朋友不是强制安排的,而是双方互相选择的。所以,被学校分配在一个班级的同学,经过四年后,有的同学变成朋友,有的同学还只是同学。所以,当我们走上社会和职场后,还是“同学”身份的同学,你拒绝他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只有变成“朋友”的同学才值得互相经营、长期滋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