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禹州扒村窑白底黑花瓷绘艺术探讨

 荣纳堂 2023-10-16 发布于天津
转自 古玩元素网

【摘要】 扒村窑在我国历史上的宋元金时期有着不同的风格,在瓷绘上都强烈的反映着当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本文从扒村窑及其周边的历史地理入手,探讨扒村窑瓷绘艺术的历史发展、瓷绘题材及其演变,进而分析扒村窑瓷绘艺术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从中窥测出扒村窑瓷绘艺术所包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关键词】 扒村窑;白底黑花;瓷绘艺术

扒村窑主要兴起于宋元时期,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一处民间窑场,从窑的特性来看它属于磁州窑系,出产的瓷器具备典型北方瓷器质朴和粗犷的风格,题材表现丰富多样,巧妙的把中国传统书画与制瓷工艺结合在一起〔1〕。本文试图从扒村窑与其周边的历史地理关系入手,通过论述扒村窑黑底白花瓷绘艺术的历史发展以及瓷绘艺术题材及演变的分析,进一步探讨扒村窑瓷绘艺术所反映出社会生活。 

一、扒村窑及其周边的历史地理关系 

扒村窑是一座属于磁州窑系北方民窑,以生产白底黑花瓷为主,同时也兼烧青地黑化、三彩和钧瓷,在北方地区有一定的名气。扒村窑的创烧以及发展衰落,它所烧制瓷器的器形以及题材、风格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有必要分析扒村窑与其周边的历史地理关系。扒村窑位于河南禹州市浅井镇的扒村,离现在的禹州市北市区不远,大约有13公里的距离。扒村在北宋时期称为“东张镇”,而被称之为镇就是因为当时的陶瓷交易。扒村处于具茨山系的大礴山南麓,325省道的边上,自古就是大礴山南麓重要通道上的据点,往南就是禹州盆地,现在有008县道通向禹州。

金代扒村窑如意形鹤纹瓷枕

元素网“五大名窑·八大窑系”展品

扒村名称来源于其村内的扒村河,扒村河是颍河的重要支流,颍河又流线淮河,是淮河重要的支流之一,所以通过颍河,扒村可达地跨安徽、山东淮河流域的重要市镇。从扒村沿着325省道往东就是许昌,许昌地处从河北磁州至信阳、襄阳的重要通道节点上,通过许昌,扒村往北可以近达郑州、汴梁,远可至磁州(磁县周边)。往西穿过山谷可至登封盆地,而通过登封可达巩义、洛州(洛阳)、京兆府(西安)。可以说,扒村往东、往西、往南都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而这个便利的地理交通是扒村窑存在的重要前提,没有这个天然的地理条件扒村窑的创烧和繁荣无从谈起,即使成功创烧,如果没有便利的运输,也会因为运输成本问题,导致瓷窑的生命不会长久。

宋扒村窑白地黑花鱼纹大盘

古代窑址的选址除交通条件外,周边有无磁石、木材也同样重要,扒村背后是大礴山、具茨山,山中生长茂密的林木为扒村窑的烧制提供了丰富的薪材,扒村周边的周多山丘及背后的大礴山丰富的磁石又为扒村窑提供了充分的瓷器原料,另外加上上述其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这才会有扒村窑的创烧与繁盛。扒村的南边就是著名的钧瓷的重要产地禹州神垕镇,因为两者之前的距离并不远,所以扒村窑很容易受到钧窑的影响,考古工作者在扒村窑的窑址中发现了为数不少的钧瓷碎片,就足以说明这种影响的存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流与互动关系。除少量的钧瓷器外,扒村窑窑址发现的瓷器碎片主要是白底黑花瓷和三彩器,从白地黑花瓷的题材、风格以及技术上面,明显的可以看出北方磁州窑的影响,扒村通过许昌到达北方的磁州的交通条件为这种影响提供了路径上的可能。那么扒村窑出土的三彩器残片又是由何而来的?如上面我们所提到的,由扒村穿过谷底可至登封,而由登封可至三彩器的烧造地巩县窑,那么巩县窑的烧造技术可能传至扒村窑,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扒村窑窑址为什么会有三彩器残片的原因。 

宋扒村窑喜鹊登梅纹枕

二、扒村窑白底黑花瓷绘艺术的历史发展 

根据史料记载和对扒村窑的考古发掘,扒村窑最早出现在北宋末期。这主要是和北宋末期当地的社会发展情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一。宋代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人民生活水平富足,社会各个阶层的审美和生活雅趣都比较高,瓷器在作为生活用品的同时,也慢慢成为一种艺术品供人民观赏。此时,老百姓由原先使用的陶器改为瓷器,这就增加了瓷器的需求;第二,在宋朝,统治者对全国颁布了禁铜政策,防止铜器以及铜制品的外流,这就使得过去那些使用铜来制作器皿转而用瓷烧制;第三,在宋朝饱受边患骚扰,契丹国对宋朝的侵袭也不断使得北方的名窑遭受到毁灭性打击,对全国的陶瓷器生产造成冲击,这就需要新建窑场生产瓷器来满足人们的需要。此外,在宋朝,制瓷工艺早已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此背景下,那些掌握制瓷技艺的民间工匠便不断被鼓励去开辟窑场,发展制瓷业。正因为如此,民窑获得了充足的发展条件。

宋扒村窑白地黑花四系瓶

从年代上讲,扒村窑中瓷器上的黑地白花特征大致在北宋晚期开始出现。从早期扒村窑的瓷器来看,器型一般不大;而从瓷器的品种上来看。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碗、盘是扒村窑白地黑花的主要表现品种;在瓷器的纹饰方面,也主要使用像是草叶纹等简单的纹饰来装饰瓷器。在个历史时期,扒村窑瓷器中的白地黑花纹饰也慢慢显现出自身的时代特质。以其装饰纹饰为例,纹饰的主要内容都是取材于当地自然中的各种植物,这也反应了当地民间的审美标准和观念。但是,从现有的资料和考古研究表明,扒村窑窑场的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跟随着整个时代的发展,并不断的和周边的窑场进行交流和创新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特色。

金扒村窑卧虎形釉枕

 金代的统治者主要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发展而来,几无制瓷业可言。金朝的制瓷业主要是其统治者占领了南宋的中原地区后发展起来的。当金朝把南宋政权驱赶到江南而占领中原地区后,北宋时期留下来的各种官窑被打击殆尽。民窑遭受的损失相对较小。此时,禹州的扒村民窑只是停产,当中原地区在金朝统治者的统治下慢慢恢复了生机时,扒村窑并再度恢复瓷器的烧制,并走向另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通过对扒村窑遗址的考古发现,扒村窑在金代烧制的白地黑花瓷器上的纹饰是最为丰富多样和精致美丽的〔2〕。由此可见,扒村窑白地黑花瓷的繁盛时期是金朝。 

金扒村窑白釉荷花瓶

扒村地处河南禹州,是典型的中原腹地。北宋政权的势力影响范围,历史记载表明这里是北宋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地区。扒村窑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社会和地理环境下不断发展和兴盛起来的,而到了金朝,扒村窑所在地仍然是金朝政权文化、经济和政治的重要地区,因此,扒村窑的发展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大型的灾难,而是一直在跟随时代发展特征不断提升其烧瓷工艺,丰富其瓷绘样式。此时,南宋和金是隔江而至,瓷器业发达的南方窑场的瓷器很难进入北方市场,这就为扒村窑瓷器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其扩大在中原地区的销量营造了绝好的条件。通过对扒村窑的现场考古挖掘和资料调查研究表明,在金代,扒村窑的制瓷工艺已经达到了一个巅峰,因为在这个时期已经可以生产众多大型的诸如花瓶和梅瓶之类的瓷器。扒村窑金代白地黑花瓷纹样不同于以往宋代的风格。其在宋代的风格是图案取材于大自然,图案简单明了,这样在对瓷器进行瓷绘时相对简单,整体留白空间明显,同时讲究瓷器上的纹饰对称。而在金代,扒村窑瓷器上的纹饰则更加丰富多样,不仅有宋代经常使用的花草纹饰,同时还有诸如鱼、虎、鹤等动物纹饰的出现。此时,扒村窑的制瓷工艺已经达到了一个巅峰,其白地黑花瓷绘的风格比宋朝时期更加写意,瓷绘的风格更加符合金朝繁荣的经济和社会。

元扒村窑白地黑花龙凤纹罐

当元代推翻金朝的统治后,扒村窑白地黑花瓷的风格特点又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管是扒村窑烧制的罐、壶,还是盘和碗体型都硕大笨重,整体的体型超过了以往朝代。白地黑花大罐是元代扒村窑最典型瓷器代表。大罐器腹处很大,此处纹饰也不同以往,主要以花卉和龙凤为主,并夹杂着一些诗词的墨书。 

通过考古专家对扒村窑遗址中白地黑花瓷片的分析可知,扒村窑瓷器在元代中晚期就开始慢慢走向衰败,主要原因就是明朝推翻元代的统治之后,打破了南北方经济社会交流不畅的局面。因为北方瓷器不管是在工艺还是在价格方面都比不过南方。此时,南方瓷器迅速占领北方市场,并使北方制瓷也遭受重创。此外,元朝统治者尤其喜爱南方出产的青花瓷,并利用官方的权力竭力推动青花瓷制作工艺的发展,而扒村窑主要生产的是白地黑花瓷,在内忧外困的情境下,扒村窑的瓷器生产变停滞不前。

宋扒村窑酱釉斗笠碗

三、扒村窑瓷绘题材及其演变 

在宋朝和金朝时期,磁州窑地区主要还是以观台窑为瓷器烧制的中心,对于瓷器本身的纹饰装饰技巧集中在强调黑白对比以及着意的发挥上面,并在施以状土的基础上大胆的采用釉上红绿彩、白釉剔花以及珍珠地划花等工艺,在这个时期的自釉酱彩水平最高。纵观整个金代,大量精美的磁州窑产品都是在这个地区以及这样开放的氛围中生产出来的。这种对于传统瓷器烧制工艺的大胆创新影响到了周边的民窑。各个民窑跟风生产,在此基础上不断模仿和创新。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北宋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在此之前一直保持着印花和刻花的单色传统,但是当元代的彩绘流行起来时,定窑也受此影响而在瓷器烧制时模仿了磁州窑的白地黑花风格〔3〕。到了元代,另外一个著名的窑场也对白地黑花瓷进行了大量的生产,即耀州窑。耀州窑不管是在笔墨技法、构图布局,还是在装饰题材上都与磁州窑相差无几。但是,宋朝和金朝时期的磁州窑在装饰手段上比元朝时期的磁州窑要丰富多彩,且器型要小许多。这和宋金元不同朝代的统治者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 

宋扒村窑白地黑花枕

扒村窑所处的禹州是典型的中原地区,良田肥沃,农作物生长环境优越,这里是属于很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温带大陆气候区,生产花生、红薯、小麦、高粱以及玉米等多种农作物。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勤劳的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而在这个地区的窑场生产瓷器时瓷绘的题材也一直和当地的农耕劳作息息相关。窑场的画工们直接取材于当地人文风俗、自然资源、天然景观等,在瓷器上保留和再现着人们劳作时的情景,比如人们在自然风光的背景下庆祝丰收的喜悦,再比如风吹麦浪、村民闲话的场景。这种直接取材于当地的手法一直得以延续,通过画师们在瓷器上用黑白两色在瓷器上创作,造就了磁州窑和扒村窑独特的特征。 

由于磁州窑所在地一直是中原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其工艺的发展一直领先于北方其他地方。因此,不管是在磁州窑周边地区,还是在广大的北方地区的窑场都受到磁州窑这种取材于民间的风格的影响。北方其他窑场在烧制瓷器时也不可避免的会再瓷器上装饰各种不同的瓷绘。以吉州窑为例,它在烧制某些瓷器时采用的低温绿釉及酱黄釉陶器烧制工艺明显受到磁州窑的影响,烧制成型后在很多方面都和磁州窑相似,在瓷绘的装饰上非常明显,采用各种花草、动物等对瓷器进行丰富的装饰。 

四、扒村窑瓷绘艺术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北宋时期扒村窑(磁州窑系)的工匠最初只在瓷器的底部书写窑场的窑号和作者的姓名,扒村窑陶瓷上的书法作品中楷体、行体、篆书、隶书各种字体都包含有。作为广告或瓷器用途的字:盆、碗、酒等器具这类文字是最早出现的,还有写明“王家造”、“孙家造”等字样的陶瓷器皿,他们把姓名与瓷器联系在一起的“牌号”主要是体现当时匠人们实现自我的心理要求。忍字在瓷器上面出现频率较高,反映了北方地区的人们适逢乱世无法发泄的郁闷感受和在女真族统治下的思想情绪。还有一些描写劝学激励读书人求取功名的格言、警句。这些词句反映了宋代科举制度的改进所产生的社会生活的影响,关系到很多文人学子的人生出路。通过当时科举考试取得功名,进入官场,参与国家议事,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梦想。 

宋扒村窑白地黑花娃娃枕

当时扒村窑的工匠们似乎对行草有种特殊的偏爱,这比较符合他们不守成规的民间艺术特点,用笔龙飞凤舞,工匠们书法水平参差不齐,多数水平不高,字体不拘于一种,同时也显示了工匠的独创精神和层次不一的文化修养。他们把诗文“安”在瓷器上,其特殊含义不仅仅重在装饰,而是将这些瓷器作为一个载体来呈现出来,给人们的日常生活融入诗词雅调。 

扒村窑的瓷绘装饰中多为动物、花卉题材,写实、写意形态都有,这与当时宋代画坛花鸟画进入了其发展历程的鼎盛期有关。题材从鸾凤、孔雀、牡丹之类的动植物到竹、松、菊和野逸的动植物皆有,表现富贵的花鸟图案以有程式可寻的内容为主,旨在表现当时民众良好的愿望,民间多受祥瑞意识的影响和当时的文人画思潮的影响。

宋代扒村窑梅瓶

传统的陶瓷艺术表现已立足于求富贵、求幸福的美好愿望了,很自然会选择一些洁净的荷花、富贵的牡丹、万事如意的云纹、多子多福的石榴等加以绘画,或者用吉祥文字来表达工匠们对生活的理想和愿望。通常花鸟类的形象多为喜鹊登梅、双喜临门、百鸟朝凤等都有借花鸟来表达祥和如意的祝愿。这类纹饰常常出现在餐具等日用器皿上,其寓意能带给人们极大的安定感,满足感,营造出知足乐天的气氛,有效地调整了当时工匠们的心理结构。

 两宋时期的山水从全景式构图到青绿山水的全面发展,山水画经历了其发展过程中的高潮。由于陶瓷器型的表现空间有限,不利于描绘全景式山水这种具有宏伟的题材,所以陶器上的山水一般只作为人物,动植物的背景衬托等,画面表现得相当简约。 

金代扒村窑风花雪月梅瓶

元素网“五大名窑·八大窑系”展品

人物题材是扒村窑工匠们乐于表现的题材。在表现手法上与国画技法比较类似,五官清晰、衣着简单刻画、体态适中,人物多四分之三侧脸,表情、神态安祥。用笔没有太大的动势,着墨不多,线条较粗,以线勾勒出五官及人物的服饰,饰以褐彩,形体刻画准确,用一定比例的花草树木作为背景。陶瓷器型上似乎多以表现“礼仪文化”为主题,地处中原的扒村深受传统礼仪的薰陶。另外有一些以侍女和婴戏人物为图案的特殊题材,既有贵族妇女、大家闺秀又有孩子天真可爱的形象和嬉戏玩耍的情节。仕女题材在表现手法上与刚才前面人物技法相似,只是从衣饰、发型上可以看出女性特征。两宋期间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其中以骑竹马、放鸭子、垂钓、放风筝、打球、玩马戏等,使其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充满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这些图画寄托了人们对后代的希望和多子多福的观念。 

结语 

瓷器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件器型完美,纹饰画功较好的陶瓷作品,不仅凝聚了科技与材料工艺的价值,而且以方寸之地集书法、诗文、绘画于一体,承载着历史的足迹,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负担着娱乐、教化世人的功能,产生了超乎纹饰和器型的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正所谓“使形下之器启示形上之道”。通过这些陶瓷纹饰的解读,隐约触及到宋元时代人们的精神气质和时代风尚。扒村瓷不仅可以作为我们的生活用品,也可作为艺术品。陶瓷业是我国的传统手工业,陶瓷艺术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的变化等等。同时通过扒村窑白地黑花瓷绘,我们也可以了解其所经历的历史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北方陶瓷技术的发展和传承状况。总之,从扒村窑瓷绘艺术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丰富瓷绘的题材,还可以从中看到生活方式的变迁、科技水平的发展,以及艺术观念的提升等和当时整个文化体系相匹配的一切元素。

〔作者简介〕 郭君健,许昌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河南

【参考文献】 

〔1〕 刘庆庆.扒村窑瓷绘艺术研究[D].河南大学,2007.〔2〕 傅瀛莹.试论金代扒村窑白地黑花瓷人物图案[J].华夏考古,2006,(01). 

〔3〕 王莹.扒村窑白地黑花瓷装饰艺术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