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施惠莫图报

 江北大汉 2023-10-16 发布于江苏

知恩图报是一种美德,但这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而作为施恩者——在我看来或许用施惠者这样的措辞更为恰当——的角度来看,恐怕应该施惠不图报。为什么?如此这般,可以帮助受惠者卸下沉重的心理负担,也可以让自己一旦日后无法从受惠者那里得到回报的时候,少些失落、少些郁闷。

清人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中,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献县的一个县官,对待下属官吏及差役极有恩德。县官死后,家属还在官府,官吏和差役却没有一个去慰问的。勉强喊了几人来,都面目凶恶地对着她,不再像早前一样。夫人愤怒,十分悲伤地在灵柩前哭,累了就打瞌睡。迷糊中她听见县令对自己说:“这般人没良心,这是他们的本性。我希望他们感谢我的恩德已经错了,你责怪他们违背恩德,不又错了吗?”她忽然醒来,于是不再埋怨责怪了。

这献县的县令,我们从他后来对他夫人所说的话中可以知道,他当初之所以对待其下属相当宽容,时有恩德于他们,显然也曾经有过希望他们日后知恩图报的想法。他的想法应该说本来十分正常,也是很多人的共同想法:“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不是我们传统的道德要求吗?而今天的“投入”乃是为了明天的“产出”,则是在今天市场经济形态下的一般人的基本思维。但是,愿望归愿望,现实归现实,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或许可能真的会知恩图报,于未来的某一天予以你昔日的恩惠以报答,但是,你决不能指望所有人都会这么做,比如说在衙门里行走的官吏和差役。

县府衙门里的官吏与差役,属于地方基层政府的官员。他们的道德素质本来就相当对有限,而官场中司空见惯的贪赃枉法与吃拿卡要之类,则让他们内心可能日渐贪婪。所以,即便是县令之人对于他们相当宽厚,恐怕也很难改变他们的基本思维与习惯:当你在世的时候,对你唯唯诺诺笑脸相迎,那不是对你的宽厚你的恩德的感激与回应,而是你的地位、你的权力使然。因此,当你故去,无法对于他们再施加任何影响的时候,他们翻脸不认人,那是他们的本性,有什么可以奇怪的?

对于属下“人前是人人后是鬼”这一套,毫无疑问这位昔日的县官老爷从前也缺乏深刻的认识——他还指着自己现在对他们好,日后他们可能知恩图报呢。但是,在与这些官吏、差役阴阳两界,拉开相当的距离之后,在有了更多的时间观察和思考之后,他无疑幡然醒悟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我又怎么可能试图通过我的施恩来改变他们的个性,让他们立地成佛呢?而他的夫人显然也是属于比较聪明的,经过他这一点拨,终于明白过来了:老公在世,大权在握他们一副面孔,老公过世,我成了寡妇他们是另一副面孔,这都是他们的本性,是他们真实的面目,我何必为此埋怨和责怪呢?何况说我这么做,并无法改变什么,只能增加自己的烦恼和痛苦。

在我看来,对我们任何人来说,对待他人宽厚一些,能够帮人尽量帮人是应该的,但你必须同时明白,这只是听从我们内心的良心的召唤,做我们应该做之事。我们这样做了,只能是为了获得内心的坦然,而不该是为了获得他人日后的回报。假如我们能够怀着这样的心理去做这一切的时候,如果人家知恩图报,我们自然会十分开心,而即便是人家“掉头过尔”,我们也会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