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记】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文本解读

 一寸书 2023-10-16 发布于上海

终于履行完了重读《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承诺。真是长吁一口气。因为作者写得再令人叫绝,到底是阴郁的调子,太过现实了一些。

和张奶奶神交了这些日子,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一代才女心里的种种伤痛与不甘。这一次阅读张爱玲的漫长过程,只能说:累并快乐着。




1

在时代的大背景之下,一个女人就算有绝世的才华,也翻不过男权的五指山去。她曾耿耿于怀错失欧美留学的机会和年纪,但也不得不接受这样的命运。

但是张爱玲已经努力过了。她终究克服了渣男的暧昧不断,曲线救国去了自己想去的地方,嫁了自己愿意嫁的人,改用娴熟的英文写作,尽管没有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尽管她孤苦的晚年令人唏嘘,但本人恐怕是无悔的。

如果重新再给她一次机会,也许她还是会迈出那一步,勇敢追梦,不管梦想多么遥不可及。

在她温柔优雅的上海女子的躯壳之下,还有北方人直爽仗义的基因,正像她小时候对于“雪”和天津的记忆,一直存在于生命之中。借用《等》中奚太太的一句话,敬她是个“女丈夫”。



2

一开始看这本书时,不太适应这种冷艳繁复的文风,偶尔还会觉得某些新奇的比喻有点用力过猛。但是换作少女时代,或许会顶礼膜拜。

我觉得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年龄大了以后,更欣赏简洁朴素的文字;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本身就无文采,写东西也比较懒,文笔偏平实、随意,因此鉴赏力不足。不过看了一会之后,就体会到张的文字优点到底在哪了。

读完书才发现,原来我自诩简洁平实,不是因为看千帆过尽,领略到三秋树的妙处,而是仍然处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半吊子阶段。

后来看到有人说,张爱玲写这本书时还是太年轻了,所以,写人只能通过这种细节描写,而不是所经历的事情来表现。这才突然想起来,对呀,那时的张爱玲能有多少人生阅历?即使她已经天才得令世人惊叹,成熟通透地不像个24岁的年轻女孩。

因此,她不这样写又能怎样写呢?她已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写到了极致。仅这一点就足以令许多写匠望尘莫及了。

可能也正是因为年轻,当时二十多岁的张爱玲肆意挥洒着才情,但又能洞若观火,用老辣成熟的笔法揭发人性的种种幽暗面。或许是我自己太晚熟的缘故,年轻时看过张,并不上心,家长里短不是很能感同身受,现在却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不过听说随着年龄增长,她的后期文风也变成追求简洁、随性、平淡自然了。她也学中国古典小说的手法,通过外在的事物,比如动作和对话描写人物了,和之前的用词华丽、才气锋芒毕露形成了鲜明对比。可见年纪大了以后,对于文字的审美的确也会发生变化。

按理说,个人的写作水平已经大大提高,可是读者的口味却未必跟着走。最被国人熟知的仍然还是她的前期作品。例如这本《红玫瑰与白玫瑰》,早已成为经典,也是她个人作品的一座丰碑,至今被许多人津津乐道。

当然,张爱玲后期的写作困境可能还因为写作语言的改变。

和母亲与姑姑一样,张爱玲骨子里也是崇洋的。没能去国外读大学是她的终身遗憾,去香港只是折衷选项。就那香港也没有泯灭她的灵感,可惜去了国外以后却沉寂多年,非常落魄。

她想以英文写作,但是半道上脱离了本国语言和环境,也就等于脱离了自己的文化本源,想有更大的成就谈何容易?即使她用英文写作,最终最主要的读者还是中国人。她最好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剧本、翻译作品等也大部分都是年轻时在国内出版的。

有人说,伟大的作家大多童年不幸。苦难能毁灭人,也能滋养人。出身固然无法选择,但人对后天的环境却多少有些选择权。写作的人还是该警惕些,立足脚下肥沃的土地,千万别让自己的文字成为无根之水。



3

感慨自己在最适合读张爱玲的年纪,却读不懂早熟的她。到了中年才看出点东西,青春却早已逝去。

《红玫瑰与白玫瑰》里大部分的作品调子都是阴郁的,结尾灰暗的。不过伟大的作品大多以悲剧结尾。相比喜剧的大团圆,悲剧的结尾更令人难忘。

这些短篇小说,写作日期都比较接近,只有最后几篇要离张胡婚变的事情远一点。那些被人反复评说的感情纠葛,网上铺天盖地,随处可见,请容许我继续偷懒、躺平。

读张爱玲时,忍不住也会对比前面阅读的另一个女作家叶广芩。看后者的作品,就像陪着作家站在时光的尾巴上回顾一生,有种已经提前过完一辈子的错觉。相比之下,一个是短时的情感历程,一个是拉长的岁月,感受完全不同。

同是出身没落豪门,一个童年有太多不快乐,一个回忆时却满怀温情,以致于后来经历磨难和打击时也终能穿越。人往往一辈子也走不出自己的童年。假如张没有离开大陆,同样遭遇这些磨难,她能熬得过去吗?答案恐怕就未必了……

张爱玲自画像



4

喜马拉雅上有个《许子东细读张爱玲》,说得很精彩,不过我个人感觉,许教授的解读依然是偏宏观层面和整体感受的,虽然偶尔还会穿插一些独家“八卦”,但果然正如他自己反复强调的那样:“在张爱玲的文字面前,任何细读都是粗枝大叶。”

即使如我这样逐字逐句品味,依然还会担心缺了什么,漏了什么,反省自己偷了多少懒。不得不说,经典作品真是一个挖不尽的宝藏。

但是不管怎么说,教授的解说激发了我继续深入阅读的兴趣。本来打算读完这本就收手,因为虽然有趣却也写得非常辛苦。可是现在又改了主意:对于如此稀有独特的作家,为什么不能再多读几本呢?何况张爱玲的作品数量,对于普通阅读者来说,已经算是斗胆可以许愿的了。

END

▶ 相关文章: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文本解读:写在前面的话

《年轻的时候》:情人眼里有金色的光

《花凋》:缺水的花,很快会枯萎

《鸿鸾禧》:“僵尸”新娘的祭台

《红玫瑰与白玫瑰》:情深错付,渣男理多

张爱玲《留情》:因为懂得所以珍惜,因为慈悲所以释然

张爱玲《等》:小诊所浓缩人间万象,色衰爱弛,还有什么值得继续等待?

张爱玲《创世纪》(上):三个名字,几个男人,一堆女人

张爱玲《创世纪》(中):白心红梅与金圈红梅,性别的区分与跨越

张爱玲《创世纪》(下):颜色地图和书名之谜

张爱玲《郁金香》:红楼笔法,民国穿越,创作巅峰时期的终结

张爱玲《多少恨》:对不起,我先吐个槽,再说正经的

 关注“一寸书”(qy-talk),更多好书,深度解读!

“一寸书”读书群
(二维码至10.21.)
读书群仅为了方便大家进行读书方面的自由分享,互帮互助,暂时没有精力运营其他。目前只是佛系运营,平时也比较安静,期望值太高的请慎入,望周知。
最新资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