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随笔(2023.10.15)

 独品陶 2023-10-16 发布于黑龙江

  

  

                       生活随笔(2023.10.15

   天高云淡,秋高气爽,阳光明媚。从94日正式上课到今天1015日,转眼间已经过去40天的时间,感受就是:仿佛隔世,好像做了一场梦。

虽然开学的这段日子也放了几次假,但只有今天才真感受到有点儿放假的意思。其实身体上的累不是真的累,因为睡一觉就可以得到缓解;而心累了才是真的累,很少能找到特效办法或特效药来缓解。

既然今天的心情比较放松,那就拿起笔来写点儿东西——接着积累点儿文字,来为以后回首往事的时候,能够给自己留下点儿没有虚度光阴的痕迹吧!

 在这40多天里发生了很多很多的事儿,但此时此刻觉得有价值、有意义,值得提一提的还是这件事儿。我是比较客观的人,喜欢就事论事,只对事不对人,就是写点儿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一点儿想法而已。

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六年级月考刚测试完,一些家长针对语文成绩有些疑惑,因为他们的孩子小学五年级之前每次语文测试都能达到90分以上,有的甚至能达到99分。当初我看到他们底分成绩的时候就对学生们说过:我这个语老师可没有这个能耐把你们语文成绩教得这么高,不但我没有这个能耐,我想整个学校的语文老师,乃至全国的初中语文老师都没有这个能耐。因为就算你语文卷子上作文之前的题都答对了,作文30分儿也不可能仅仅扣一分儿。别说你们现在的作文儿水平有很大提升空间,就算是莫言来写作文儿,我也不可能给他扣一分儿!说到这儿的时候,我就听到下面有同学问:老师,莫言是谁?

应该说这个孩子的疑问让我心灵一颤,我当时没有回答那个孩子,不过我想:不仅是这个孩子有这样的疑问,就连很多孩子的家长也会有这样的疑问吧?

那么,在此我就给大家普及一下,我们中华民族一直以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泱泱大国、礼仪之邦……而著称。而迄今为止能够获得世界级奖项诺贝尔奖的“中国国籍”的中国人只有两位。第一位便是2012年凭借作品《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第二位是2015年凭借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

其实在这之前,中国在1965年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时候,就有机会获得诺贝尔奖了。申报的时候却告知我们这项科研成就不符合诺贝尔奖评选标准——诺贝尔奖最多可以由三名个人分享,而结晶牛胰岛素的研发成功凝聚着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各基层众多人的智慧和结晶,不是三个人就能代表的,所以我们错失了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

我插叙这么一段儿关于诺贝尔奖的事儿,真正目的不是在说诺贝尔奖,而是要说语文——重在积累。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语文老师,只想在语文方面儿说点儿自己的想法,因为我人微言轻,说的对和不对都无伤大雅。

语文自古以来就有“百科之母”的称号。回顾历史,古代科举考试只考语文这一科。那有的现代人就说了:古代高考只考一科,那现在高考快考10科了,应该是古代只考一科语文简单吧!简不简单,我说的不算,咱们来拿古代人考中状元的比例,用事实说话,更具有说服力吧!如果古代科举真那么好考,就不会有《范进中举》的讽刺场面了吧?如果古代科举真那么好考,就不会有神话传说中许仕林为考中状元刻苦学习,为救其母白素贞的故事了吧?像这样的,无论是神话传说、讽刺小说,还是真实的事例比比皆是。所以我想说:语文学科从古至今是文化底蕴最深,知识层面最广,最不好学的一门学科,所以“百科之母”绝对不是白叫的对吧!

那怎么能把语文学好呢?我当然没有什么发言权,那我就用古人圣贤的话来解读。古人曾经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应该说这句话仅仅八个字,看似语文学习很简单,但是内涵却极其丰富。先说“读万卷书”。简单地解读就是——博览群书。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有很多伟人能做到这一点。其中更要强调“学以致用”,书本上的东西是死的,必须和理论相结合,做到活学活用。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成功人士——伟大领袖毛主席,他就做到了博览群书,活学活用。所以他从社会的底层一步一步通过自己的卓越表现,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共产党中的领导地位,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接着说“行万里路”。书本儿上的很多东西是死的,是一成不变的,要想把书本上的东西活学活用,就必须运用到实践当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真知”。还说毛主席的例子,他指挥的大型战役都是成功的,因为他能把书本上死的东西活用,而且在一次次的指挥战斗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这样才有了他作战指挥的成功和后来的成就。伟人这样做了会成功,那我们凡人如果能做到这样,也会有所收获。

还有一句话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的文字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实践,需要我们去亲身感受,只有这样,获取的知识才是最真实的。

人们常说: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处处现生活。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颦一笑、喜怒哀乐等事物中都蕴含着语文的影子。生活中我们很多人会有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首先我们是中国人,有语言环境,会说中国话,会写中国字就能把语文学好了。但真实的情况却不是这样的,现在的孩子真的能把中国话说好,真的能把中国汉字写对了吗?那我就想问一问:生活中作为我们成年人,有多少字我们是读不出它的标准读音的?有多少汉字,我们是不会写的?有多少词我们是不知道它的意思的?刚才说的字音、字形和字义是学好语文最基本的东西,如果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我们都掌握不了,何谈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如果平时不看书,不看新闻,不关注生活又哪来的实践?如果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又何谈分数?

我很想对大家说,语文学科绝对不是死记硬背的学科。如果说数理化学科考察的更多的是——“智商”,那么语文学科考察的绝对是——“情商”。

其实,我们学习得高分的最终目的,简单点儿说——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是智商高的人生活的好,还是情商高的人生活的更胜一筹呢?那么纵观普天之下,各国元首是数理化学的好的多,还是语文学的好的多呢?只要比一比,我们就会知晓答案了吧!

再次强调:我写的文章对事不对人,积累一段文字,纯属给自己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因为不想虚度光阴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