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华觑真之'裂地而封'

 慧然 2023-10-16 发布于广东

医不如养生

养生不如寡欲

文字整理:中道同修

总统筹:墨默

Image
 前 言 
如果想开直播讲儒释道的内容,应该先把《楞严经》从头到尾搞清楚,再把六百卷《大般若经》和四十卷《涅槃经》学明白。这三部经没学明白,只学过一些儒家和道家的东西,佛家的东西还是看不懂的。这三部经真正明白了,再加上七年的实修,有些境界也都经历过了,再讲的时候就会全都明明白白。
《南华经》里面有见性之后葆光,葆光之后境界的处理,都是以故事的方式讲,你看不懂,这里面全是实证的功夫。想当讲法师,得做足这个功夫。

如果只是自己修,明白理法去修就行了,去过要给别人讲,需要有解脱知见。我有几年的时间,每天看经、打坐修反闻观照。但是在修般若过程中遇到的境界都没办法给你们讲,很多人第一步还没做到,就像《桃花源记》中“舍船”还没做到,“山有小口”的光都没见到,何谈豁然开朗?更别说修行中遇到的境界,还差十万八千里呢。

修行不要想达到什么成就,“想成就”这一念就是妄念。什么是成就?想成就的“道”“相”都是虚妄的东西,想成就的认知就是错误的。无修无证无住,以无所得之心修般若波罗蜜多。

村长侃公众号上发的文章《南华觑真之“鹏图负天”》,其中庄子的名号变换好几个:有时候叫“庄周”,有时候叫“庄主”,有时候叫“庄老婆子”

有人给我留言说:村长你把名字写错了。他们不知道我的用心,一般人看不懂为什么这么写。就像《西游记》所描述的一样,刚开始没有了达诸法实相。读《心经》只是着文字相,光嘴上念而已,念再多都是“多心经”,越念心越多,并没有减损习气,也没有真正念到心里去。等慢慢一路修行,获得智慧心了,就叫“般若心经”。再往后真正见月了,了达本心了,就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才是真正地了达诸法实相了。吴承恩就是玩文字相的高人,而村长玩文字是跟吴承恩学的。

庄子想点醒世人,太想让世人彻悟而不能得,就在一篇文章中反复举例。村长看着替他着急,不由感叹:这庄老婆子真是苦口婆心、无上慈悲啊!洋洋洒洒十万字,煞费苦心!

庄主:意指通过学庄周见到主了,先迷后得主。如果庄子文中表述是见道得主的,我称其“庄主说”;
庄老头:如果庄子或嬉笑怒骂或冷眼旁观,我称其“庄老头”,一个可爱风趣的老头!
庄周:《南华经》中也用同样的手法,梦蝶时叫庄周;
庄子:跟惠子辩论时叫庄子。

用“庄周”的时候是在讲一气周流、大道周行之法,讲见道。其中孔子的名称也经常变换,嘲讽孔子时称其孔子或直呼孔丘;表达孔子是见道之人时,就称仲尼(尼于中道)。所以读《南华经》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每一个名号都有特定含义,每一个名字后面都有一个喻指。颜回的出镜率比较高,其中的对话并不是真实村长的,大多都是编撰的,目的是让你回心,回复本初。

Image

《齐物论》开篇是南郭子綦和颜成子游的对话。南郭子綦到后面《人间世》就变为南伯子綦了,南郭子綦和南伯子綦是同一个人,只是名称变了。叫南郭子綦时,他还在城郭里,还困顿在“”里没出来,还在鲲鹏之间转化,没见真道。

字写法:上其下系,心“系”在“其”上,“其”古代就是旗帜一起,是妄念。就如《六祖坛经》中的风动幡动之争,心若在“”上,就是在相上求,就是在城郭里作茧自缚。当《人间世》讲到“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虚室生白就是陶渊明说的豁然开朗,生白是明白本心了。就如惠能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虚室生白,豁然开朗,成了六祖。讲完虚室生白以后,南郭子綦改为南伯子綦,“伯”就是人加白,人见道了、明白了就成“伯”了。“南伯子綦游于商之丘”,“游”这个字,说明他心境解脱了,游乎于心,不在相上下功夫了。

《齐物论》中南郭子綦初登场时还是鲲鹏,没有开悟。说“南郭子綦隐机而坐”,机是发动的意思;隐机就是不动念。禅宗管不动念叫入枯木禅,心入了枯木,这是不对的,真正的定是了了分明,而不是枯木。“仰天而嘘”,是说喷云吐雾,吐纳,排出体内浊气。这是道家修行的方法。“荅焉似丧其耦”,荅焉就是人蔫儿了,没活力。相是如流水一般刹那生灭的,根本就没有一个“耦”,没有一个“我”能耦合,能抓得住。也根本没有一个“我”可丧,丧的只是每天心识起的幻影,刹那不住。如果感觉有个“我”丧掉了,那依然还在着相,着人相、众生相。后人以为“似丧气耦”表明南郭子綦修得很高明,其实他依然在心外求法。这时颜成子游就来点化他。

颜成子游,子俨然已成就“逍遥游”,已经达到活灵活现的妙用。颜成子游说:“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这是在点醒他修行错了,真正的修禅是活活泼泼的,心如死灰是枯木禅。真正的禅不需要入什么定,自己就可以启用,活灵活现。虚室生白之后,才解脱改称南伯子綦,叫“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用游字了,就逍遥了。

比如村长,哪天见到一个盲修瞎练的,观呼吸啊,吞云吐雾,修枯木禅,修小乘人的三解脱(空、无相、无愿),我点拨他一下:这个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修行,不入也不出,无定无不定,无有不定时。本自具足,不假修证,坐享其成就行了。说是简单,估计很多修行人一辈子也找不到门路!

没有功夫的话,《齐物论》开篇是看不懂的,会认为子游是子綦的弟子,很羡慕老师。庄老头玩弄文字的高明之处,文章的写作手法很有意思。他就是让你感觉子綦很厉害,其实正好相反。鲲鹏理念也非常相似,最初认为“鲲鹏”很厉害,其实恰恰相反,鲲鹏依然在迷中,依然有所求。《南华经》内篇后面更深邃,通篇是一个整体,从迷到悟,从悟到起修,从起修到出现境界,然后生生世世修,每一世的问题如何处理,一直到自己可以应帝王,或者说可以入世间度人。讲的是从迷到悟,悟后起修,再到启用的一套完整方法。到处都是坑,你在坑里一定跳不出庄老头精心设计的坑。如果通篇一个坑都不跳进去,都能识破迷局,那么恭喜你闯关成功,封神有望!

儒家孔孟讲“有为”,道家黄老之学讲“无为”:

“有为”就要在世间行道、做事、度众生,要学习各种东西,但是学完之后就会产生所知障。
“无为”是让人清醒,最终破掉所知障。

孔孟为学,老庄为道,为学日增,为道日损,两家正好构成世间的平衡力量。这样才能更好地在世间做事,如果一味地为学,会生傲慢心,以为自己了不得;如果单纯为道也不行,只顾自己修道,世间的人谁来度?

儒和道的学问,若是学过中医这个理论就很好理解了。比如泻心汤里面有补益的参姜草枣,但是补太多了,会食之不化而上火,造成中焦不通,容易在中焦形成痞症。这时就需要降火药黄连和黄芩。儒家给你补益,道家给你泻力,一补一泻,大气一转,整个中焦否极泰来,积者能化,痞症消除。还有引阳入阴的半夏,使阳不能亢。各种药互相配合,把身体调和到平衡状态。中医是无上妙理,有时要寒热并用,有时要升降并用,使之达到一个平衡。

治人身和治国家是一个理,为学、为道缺一不可。只学儒会迷在里面,学而不思;只学道就会消极、避世。儒家和道家是平衡之道,单学哪一家都容易走偏,就像你学佛不学禅宗,你那些坚固的佛学概念破除不了,就无法舍船登岸,会被法缚。

做父母也要懂得平衡,妈妈总是夸,夸得快要翘尾巴,爸爸一盆凉水下来,就清醒了。爸妈谁对你好?都好,只是方式不一样。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圣贤爱众生如爱自己孩子一样。以后千万别参与儒家骂道家、道家骂儒家,也不要给道家儒家的某一家站台。三家汇同,殊途同归。

儒道就是父母,我们国人不是单亲家庭拉扯大的孩子。哪怕中国没有佛法只有儒道,也够大家修学的了,再加上佛法,如虎添翼。因为有些理法,用佛家的理论来讲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明白。学佛也会学飘,学成所知障,因此中国有禅宗。禅宗就是黄连、黄芩,是降火的,看你有问题,当机棒喝,一下击中问题要害。

下面继续说原文,庄子和惠子的对话。之前已经见到姑射山,见道四子,见闻觉知就是自性的妙用,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这时应该去回光返照,而不是落在见闻觉知。讲过道理也不一定能入,下面就是告诉你们如何入。

历史上可能真有惠子和庄子两个人,但是在《南华经》里面是化名,虚拟人,惠子代表世间做学问、修有为法、做有用功的人;庄子是躺平的、真正见道的、安住无为妙道的人。一个世间人,一个出世间人。

Image

正 文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hù)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魏王贻我大瓠(hù)之种”

有人说“大瓠”是大葫芦, “瓠”通“户”,大瓠即大窗户。“大瓠之种”是代表藐姑射山上四个神人见到自性了。找见到窗户,见到门,见到门户之后如何登堂入室?入就行了,但是惠子没有入。惠子代表我们世间做有为功用的人,对于无为的道门很难入,纵然赐给你华屋,也很难找不到门入!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惠子把进大瓠当成一个东西,以为玄牝之门也一个有为的功用。大瓠是禅宗说的无门关、玄关,入进去就豁然开朗,不入进去还在门口。禅宗说:“参禅须透祖师关,妙要穷心绝路。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已经指明玄关在哪儿了,眼光像手电筒一样,向外打着照来照去,一介樵(瞧)夫。大瓠之种不会用,用了个有为法,结一个大葫芦实五石。

五石,就是“吾石”:我还是个石头没开化。就像孙悟空降生是蹦出一个石猴来,石猴跳进水帘洞,里面石桌子、石板凳、石桥都是石头的,都没开化,都没悟道。“吾石”是点明了惠子没悟道。大瓠成五石,“五”也可理解成是五行(木、火、土、金、水),孙悟空没开化被压在五行山下而不得解脱,不得逍遥。这里怎么解都行,最终就是没有悟到“能”,还在“所”上下功夫,在相上求,依然是'迷了佛'。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表面意思是用大葫芦来盛水,太沉了,葫芦根本提不起来。实际指在有为法修行是不能得解脱的,做有为功夫是出不了道的,是不能把你从苦海里托举出来的,怎么可能逍遥呢?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葫芦能盛水,把葫芦剖开成瓢。“无所容”,里边啥也没有。身是修道最好的依托,但是把身从中间剖开,里面是五脏六腑,根本看不到道的影子。这样一个肉身怎么能修道呢?他不知道这个身命有多重要,他以为这个身容不了道,什么都装不了,其实这个身即是正道。

“非不呺(háo)然大也”

觉得这个葫芦太大了。'呺然'表明众生追求外相,向外求。村长想起诗经中的草虫:喓喓草虫,趯趯阜螽。世人在世间像是虫子一样你争我抢,追淫怒痴,背离中道。

“吾为其无用而掊(póu)之

也通抛,认为葫芦没有用,就把它砸碎了。也就是说他以为得了一个没有用的肉身。

很多佛家修行人天天念经,以为这个身业障太重,想赶紧求往生。这对身的理解是不对的,要知道这个身即是正道,即是道之所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个身根才是大用,舍弃这个身而向外求法,就如同孙悟空远过重洋去求道。悟空跋山涉水找到须菩提,看到须菩提洞口一幅对联:“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山” ,横批“福地洞天”。斜月就是新月如钩;斜月三星洞就是个“心”字。灵台方寸山在你的脑袋上。跑了那么远,依然告诉你要在自身修道,从哪来还回哪去,你的来处就是你的归处。

惠子虽然也得了一个身,但是不会用它修道,不知道就在六根处修,一身即是正道。佛陀在《首楞严经》上说,让你受苦的是六根,让你究竟成佛解脱的也是六根。被它牵着走的时候,它就带你造业,那叫六贼;若自性能做主,六根就是奴隶,它能给你挖矿、为你所用,这就是迷和觉的区别。

除却六根之外,没有一个东西叫道。当目无所见,耳无所闻,跟外界色声香味触法都没有对境了,拿什么修啊?那不是修到空、无相、无愿里面去了?不是落在小乘法了?你没有对境练心的功夫,就不知道灵山塔,就不知道一身即是正道。惠子就以为这个身没有用了,舍弃了这个疥癞野干身。掊之,把自身给抛弃了,出妖蛾子练丹去了。

孙悟空打死的六个毛贼,名字很有意思:眼见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身本忧、意见欲孙悟空说:“这些个毛贼,不知道咱出家人才是你的主?”六贼听后,忧的忧、喜的喜、乐的乐、悲的悲。这句话太深了!“僧者,净也”。清净的见闻觉知才是六根的主人。如果没有视觉,长着眼也看不见东西;如果没有听觉,长着耳朵也听不到东西;……

六根只是一个媒介,通过它来感知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但是真正能感知的不是眼耳鼻舌身意,而是那个“觉”、那个“能”、那个清净本心才是六根的主人。把主人给迷了,认六根(六贼)作父,让它带着我们天天贪嗔痴慢疑、杀盗淫妄酒。每天一大早起来就是满足六根,为六贼服务,忘掉了贼的主人就是清净本心、见闻觉知。《西游记》很深啊!悟空把六贼打死之后,被唐僧训了一顿。打死六贼对还是不对?眼耳鼻舌身意都死掉了,媒介没有了,还能感知到色声香味触法吗?还能感知到世界吗?没有了对境,落到枯木禅里面,落到“南郭子綦荅焉似丧其耦”里面,落到“陷空山无底洞”,落空了。所以打死六贼是不对的,应该降服六根为主人所用。

修行就是调服六根,转识成智,不让他落困在邪思邪欲里,不让他带着你造贪嗔痴慢疑、杀盗淫妄酒的业。是要让六贼给你挖矿、替你打工、为你修福报。所以说惠子不明白“一身即能成正道”“六根即是返本之处”,心外求法,没有去真正地反观,未见藐姑射山神人,没有真正去悟能!

Image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不能真正得大道,不善于修无为妙法,不能入无为大道,只擅长在小伎俩上做点有为的功用。下面举的这个例子太好了。有个卖防裂手药的,药名叫“不龟手”。冬天很冷的时候手会裂开,用这个药搓搓不皴(cūn)手。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宋国有人善于做不龟手这种药的。谁是宋国人?庄子就是宋国人,说的就是他自己。不龟手”是谐音,表面意思是冬天使手不龟裂,其实通“不归守”,就是不能归守,不能守真道,就是二!归真守一才是不二法门,才是第一义谛。

不修行就是裂开了,裂开了就是二,认为“我就是我,物就是物”,不知道心物不二,心物是一如。葫芦里面卖的不龟手药真好,用了药就能神封归一,不会裂开了,不二了。

“世事以洴澼絖为事

表面意思是这一家人生生世世给别人漂洗丝絮,漂洗丝絮叫洴澼絖。实际讲的是修行,生生世世涤荡思绪思虑。“洴澼絖( píng pì kuàng)”谐音“屏蔽光”,洴就是用屏风遮住,澼是闭塞,洴澼就是遮闭自性光明,指自蔽妙明、背觉合尘。生生世世用诸妄想、费尽心思,在尘世间随业奔波,辛苦劳作,以换取微不足道的小利益,看不到自己的摩尼宝珠,远离了本觉妙明。终日思绪万千,给别人打工挣些蝇头小利,殊不知人人皆有明珠一颗,个个怀揣自家宝贝。

《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村长不做小生意,只做大生意。世间挣百千万亿,对我来说都是蝇头小利,所以我叫“圆光”,不叫“洴澼絖”,不闭自己的妙明,用真心来行事。以后村长见了你问:“我叫圆光,你叫什么?”“我叫洴澼絖”。释迦牟尼佛叫“正遍知”,你叫“迷了佛”,迷了佛就是“洴澼絖”,也是在漂洗思绪,以洴澼絖为事、以尘劳为事、以背觉合尘为事,自闭妙明。跟武陵渔(愚)人一样,真正的光明自己不会用,虽然不会用但是光明不会熄,只是被尘劳所覆。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有客人听说他家有不龟手药,想以百金买这个方子。如果真是能归心守一,这个药方何止百金,千金万金也难买,客人识货的。你不识自家主人公,就被人反客为主了,主客不别。

“聚族而谋之

把自己的家人都叫过来商量此事。舍本求末。

“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我世世都给别人漂洗丝絮。实际指我们生生世世在修行,但执迷不悟,都在用诸妄想行事,或修修禅定之类的,也能涤荡点思虑。禅定又叫静虑,四禅八定都在六道有为功用里做功夫,鲲鹏之变而已,没有入真正的无为大道,只在世间起有为功用,也挣了点蝇头小利,不过数金。

他们商量把药方一下卖掉,就得一百两黄金,族人觉得这个事儿太好了,咱们卖给他吧。

“客得之,以说吴王

他把药方卖给识货的客人,客人又倒卖给吴王。此方是宝贝,每个人都有,有人不会用,识货的人会用。吴王的吴通吾,姜子牙称武王为吾王,吾王是谁?是姬发吗?仁者参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

正好这个时候,越国对吴国征战。吴王在冬天的时候派人带着不龟手药与越人水战,吴王打败了越王。冬天很冷没阳气,正好二道贩子有不龟手药,吴国的将士抹上药皮肤不会裂,能拿兵器打仗。药方用对地方,吴国“大败越人”之后,吴王很欢喜。

“吴”通“吾”。实际指“吾”得到了不龟手药,就是真正得了归真守一的法门,刹那间灵光独耀,得首楞严三昧,十地顿超,完败在有为功用上下功夫的人。

“越”就是斧钺钩叉,指拿着各种兵器动干戈的人。指在世间做有为功用、一心想超越,一心求解脱,修有为法的修行人。因为心外求法,所以没有得到不龟手药,自然不能归守。

“裂地而封之”

这句话很厉害。表面意思是此人将药用对了地方,让吴王打败越,吴王划一块地作为封赏,赐给二道贩子,给他封了诸侯或是爵位。“裂地而封”还有另一层含义,可以说“裂地使之封”,这块地本来是开裂的,开裂的地是二,吴王把越人打败以后,地就合二为一,使裂口封合了。“地”是心地,原来心向外求,是二,真明白了就“归守”了。当把这个药用好了,心与物合二为一封在一起,能所不二,人我不二,心物不二,得第一义谛,入不二法门。

“归守”就是葆光、保任,守真如自性而不去攀缘外尘。

真正能归守就是得了修道的无上妙药,能除一切苦,能治一切病。归真守一是最高法门,是无上妙味。

Image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pì kuàng),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能不龟手一也”

归真守一,背尘合觉。“能归守”或“不能归守”是两种修行的境界。

“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

真正能懂得此微妙道,便能归真守一,裂地而封,当下神就能封,内外一体。神封之后纣王就能伐,伐完之后功德圆满。现代世人的神是散的,全都是攀缘外相的。

庄子在《逍遥游》里面把“合一”叫“大块”,块然如一,合成一体。“真如”就是大块,佛家叫“大种”,就是“真如妙性”。如果不能归真守一,不免于洴澼絖,还是屏蔽自性妙明,还在攀缘外尘,还在做给别人漂洗思绪的事,还在世间挣那些蝇头小利。是洴澼絖,不得圆光。

能归真守一,自性光明就慢慢显现出来了。能归守就是背尘合觉,洴澼絖就是背觉合尘;能归守慢慢就成正遍知,不归守就是迷了佛。就算见到姑射山四个神人后都明白了,不修也不知道,因为不做归守的功夫,还会屏蔽光。佛说: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不管法门多好,不修不得。归守是做功夫,就是葆光;禅宗说保任;老子说言多必穷,不如守中。做功夫就是安住圆光中,不做功夫就是屏蔽光。

“则所用之异也

所用之异就是不归守,归守就是所用之正,一个正遍知,一个性颠倒,都是一体真如。但是都在一体真如之中,为什么有些人成佛,有些人还在下三道迷?是怎么成佛的?又因为什么还在世间迷转呢?归守啊!要做功夫,但这个功夫不是有用功,恰恰是一点功夫都不用,慢慢保任就行了,坐享其成,这也是最难的!

“今子有五石之瓠,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今子有五石之瓠”今天得了大瓠,何不做一个大樽而浮于江湖。就是说既然今生得了大身,为什么不用这人身来证道修行,用这种方式出离苦海呢?

“浮于江湖”就是出离尘世之外,逍遥其心。

一身即是正道,何不反观,在自己身上去下功夫?在六根门头下功夫,在斜月三星洞上下功夫,在灵台方寸山上下功夫,姑射自求,不要向外求。

“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还担心瓠落所不能容?一身即是大道,一身即容天地,这个身是大宇宙,外界是小宇宙,外界的相是心识投射出来的影子。如何见道?不向外求,反观己身,反闻闻自性,反见见自性,眼耳鼻舌身意都可以修,都能见到那个主,都能得主。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这是庄子在讽刺。“蓬”通“鹏”。言外之意是:一身即是大道,还向外求?像孙悟空一样远过重洋求道?本来处就是大道,还要学鹏去图南?用扶摇风上升九万里?你真是有鹏心啊!到这儿就彻底明白了,庄子说大鹏的方法是不对的,大鹏培风图南是身外求法。庄主真是老婆心切,让你见道,再躬身自求,再教如何归守,保任。

这就是《南华真经》,处处见道。

去姑射山见到了四位天人,明白之后怎么办?

修啊! 葆光啊!归真守一!就这么简单,如实做功夫就行了。

归真守一,守哪?

守自性。有一个词叫保守,保就是葆光,守就是守真,保守就是不外求。葆光守一,这是究竟第一义谛,不二法门,跟佛法无二无别,一模一样。让维摩诘来讲,讲的也是这个不二法门。

文字只能带领到这儿了。和陶渊明一样,只能领你们见到那个仿佛若有光处了,那边路极狭,只能自己走。再往前讲,言语道断,没有了,到这结束了。明白就明白了,不明白还继续屏蔽光。能明白,会做功夫,裂地而封,直接封神。

《封神演义》讲如何伐纣。纣是什么?是贪嗔痴的心。把这个心伐掉,不追求外界,归真守一,神就封了。《封神演义》是讲如何归真守一、裂地而封的,把神封上,把心地封上。

带领到这儿,就让你们做功夫了,不做功夫,心地是裂的,是二的。要去体悟“身内真如还遍外”,自己与物、与外界是一块儿的,内外如一的状态。庄子称之为大块噫气,块然如一。

实修实证恰恰是无修无证,所谓的实修只是说反观、反躬、躬身自求,拿回原本就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已,也不从外得,智慧本自具足,法本自具足。就像不论走多远,你买的房子还是你的,不是别人的。忽然某一天你想起这房子了,回去找到这个房子,不是挣来的,不是修来的,而是拿回了本该属于你的宝贝(自家宝藏)。道家造了很多字,自下面加火,自加水,自加心,这个火、水都是自家的,本自具足的。

难呀! 道家的无上妙法谁懂啊?在佛法没有传到中国之前,道家的功夫讲到这样就到顶了。

前人的解释南华汗牛充栋,开篇这一段逍遥游,太深了,没有实证功夫就看不懂。有没有真正得光?有没有在葆光?如果没有开悟,明心见性之后没有如实做功夫,心跟这一点都不契合,根本就不知道他在讲啥。

《南华经》是不是给世间人看的,修道的人也未必能看懂,基本都掉进庄老头布的坑里了。村长不小看任何一个人,如果我没有十几年看《西游记》的心得,这个坑儿一定会跳进去出不来,我是得益于看《西游记》,里面的坑比这还要多。

屏蔽光不是没有光,只是把光屏蔽掉了,光常亮,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你把光屏蔽了叫屏蔽光。在佛不增,在众生不减,只是众生自闭妙明。为啥自闭妙明?你追着外尘走了,跟着贪嗔痴和六贼走了,被六贼所奴役了,所以本来具足的光明智慧起不了作用。再亮的摩尼宝珠被扔到流沙河里,它的光也一点都透露不出来,因为水(我们的心)太污浊了、太浑了,智慧光透不出来就蠢,给别人打工,也就是佛教讲的捧着金碗在要饭。

“去尘除垢”就是去除内心的尘垢,即去除每天起的妄念、对境起的种种妄心

Image
“圣人观心若镜,不将不迎,

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不将”就是不去攀缘得到什么东西。猴子捞月就是“将”。

“不迎”你来你的,我不动也不迎。真正的圣人,内心像镜子一样,尘相在镜子里面流走,但镜子却一尘不染。佛家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修儒、修佛、修道就是做“如是观”。讲到底了!讲到头了!

每天对境练心,心不被尘相所扰,不与它交合,不发生连结,内心不扰的时候,心体就会越来越静。就像一杯水,棍子哗哗哗地搅,泥水纷飞;不搅了,水自己停下来,里边的泥沙慢慢就沉淀了,这杯水自然就清澈了。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慢慢水体就透亮了,光就透出来了,内心就常生智慧。水原本清澈的样子就像我们内心的本来面目,搅屎棍就像六根、六贼,外界的尘相就像水里面的泥沙。

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出自《圆觉经》)

销金矿的例子简直太好了。修行与从金矿提炼金子的道理是一样的。佛陀和圣人们已经把所有的杂质都提纯了,是百分之百的纯金了,叫足赤金。每个人生出来都有金矿,在佛不多,在己不少。但是金矿不是纯金,金矿里有金子也有杂质。修行就是销金矿,即慢慢地去除杂质提纯出金子。这些杂质就像世间的尘劳、烦恼,杂质去除后就是纯金砂,成就道业了。这时虽已出离世间没有尘劳烦恼,但纯金砂还不是金子,只是出了六道,仍未成佛。金砂变成纯金,需要煅、需要炼、需要烧,煅、炼、烧都得加火。就是要重回世间,直至将金砂煅成纯金刚,功德才能圆满,才能成就佛道,一旦成佛永不再迷。

金砂虽已是金矿,但还不是纯金。比如辟支佛、阿罗汉已经没有尘世烦恼了,已经出离到逍遥了,但还不是真佛。想成纯金还得再来世间,再修、再炼、再锻、再烧。比如孙悟空已经出离烦恼了,已经逍遥自在了,但此时只是金砂,是太乙散仙,但不是金仙。所以说他还得辅佐、保护唐僧在世间游走,降魔除怪做功德,最终才能成为斗战胜佛。大家可以对照看看,自己目前到什么程度?是在提纯的状态?还是在煅炼的状态?所以菩萨们想成佛,都得入浊世煅,在浊世炼,煅得一体圆融,炼到六度圆满。

Image

佛陀弟子问:这些法难信难解,有多少人能理解您说的话?

佛陀说:阎浮提众生,很少能真正理解这样的无上妙味。

譬如庄子讲这些经,村长都替他发愁:庄老头,你讲的有几个后人能明白?庄子当年应该也是愁叹:这些经后人谁能听得懂啊!是至高无上妙药,治“不归守”的不龟手药,归真守一。

但是如果讲得过于直白,道是传不下去的,直白的道大家都不传。用写小说的方式,反正似懂非懂,他的小心思就是让你自以为懂了,但其实你都不懂,这就是聪明。像孔子传《诗经》一样,让你以为能看懂,写爱情的多好玩儿啊,于是就会传,众生则随类各得其解。圣人要表达的根本道法,能明白到什么样的层次与程度,取决于自己的心性。所以说这个经真心很难讲,很费神。

《逍遥游》结束后,咱们把后面的内容串一遍,然后大家就可以自学了。相信即便我不带着,你们也能看懂了。咱们讲到这已经到底儿了,后面是对其补充和说明。再讲深,能深到哪?境绝尘缘,相觑不见,已经到穷心绝路上了,到这就是绝学。

圣贤的理法、智慧是全息的,“窥一斑而知全豹”知道一部分,其它就都知道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