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澳大利亚可能是超大小行星撞击海洋形成。

 心容乾坤 2023-10-16 发布于河北

地球物理新证据表明,澳大利亚地下深处存在一个巨大的磁化结构,专家认为它可能是地球上最大的陨石坑的遗迹

图片

在澳大利亚深处,可能潜伏着一个巨大的撞击结构

安德鲁·格利克森(Andrew Glikson)和他的同事托尼·耶茨(Tony Yeates)最近 在《构造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中,称基于他们多年的小行星撞击研究经验,并对人们所相信的世界上最大已知撞击结构进行了调查,该结构深埋在新南威尔士州南部的地球深处。

这个被成为德尼利昆结构的直径可能达 520 公里,确切情况尚待进一步钻探测试。 这超过了南非近 300 公里宽的Vredefort撞击结构的规模 ,该撞击结构迄今为止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

地球早期历史的隐藏痕迹

地球被小行星撞击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被掩盖了。这有几个原因。第一个是侵蚀:重力、风和水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磨损土地物质的过程。

当小行星撞击时,它会形成一个核心隆起的陨石坑。这类似于当你将一颗鹅卵石扔进水池时,一滴水从瞬态的火山口向上溅起。

这种中央隆起的圆顶是大型冲击结构的一个关键特征。然而,它可能会被侵蚀数千到数百万年,使得结构难以识别。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物也可能被沉积物掩埋。或者,它们可能会因俯冲而消失,其中构造板块会相互碰撞并滑入地幔层。

尽管如此,新的地球物理发现正在挖掘小行星形成的撞击结构的特征,这些撞击结构的直径可能达到数十公里——预示着我们对地球亿万年来如何演化的理解发生了范式转变。其中包括撞击“喷射物”的开创性发现,即撞击过程中从陨石坑中抛出的物质。

研究人员认为,在世界各地早期地形的沉积物中发现的这些喷射物最古老的层可能标志着地球后期猛烈轰炸的尾声。最新 证据 表明,直到大约 32 亿年前,地球和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都遭受过强烈的小行星撞击,此后也时有发生。

一些重大影响与大规模灭绝事件有关。例如, 以科学家路易斯·阿尔瓦雷斯和沃尔特·阿尔瓦雷斯父子的名字命名的阿尔瓦雷斯假说解释了非鸟类恐龙是如何因大约 6600 万年前的一次大型小行星撞击而灭绝的。

揭示德尼利昆结构

澳大利亚大陆及其前身冈瓦纳大陆一直是无数小行星撞击的目标。这些导致了至少 38 个已确认的撞击结构和 43 个潜在的撞击结构,范围从相对较小的陨石坑到大型且完全掩埋的结构。

图片

该地图显示了澳大利亚大陆和近海的不确定、可能或可能撞击起源的圆形结构的分布。绿点代表已确认的撞击坑。红点代表已确认的宽度超过 100 公里的撞击结构,而白圈内的红点宽度超过 50 公里。黄点代表可能的撞击结构。

当一颗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时,下面的地壳会产生短暂的弹性反弹,从而产生一个中央圆顶。

这些圆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侵蚀和/或被掩埋,可能是原始撞击结构中仅存的部分。它们代表了影响的深层“根区”。著名的例子有 Vredefort 撞击结构和墨西哥 170 公里宽的 Chicxulub 陨石坑。后者代表了导致恐龙灭绝的影响。

1995 年至 2000 年间,托尼·叶茨 (Tony Yeates) 提出,新南威尔士州墨累盆地下方的磁图案可能代表了一个巨大的埋藏撞击结构。对 2015 年至 2020 年该地区最新地球物理数据的分析证实,存在一个直径 520 公里的结构,其中心有一个地震定义的圆顶。

德尼利昆结构具有大型撞击结构所具有的所有特征。例如,该区域的磁力读数显示该结构核心周围的地壳中存在对称的波纹图案。这很可能是在撞击过程中产生的,因为极高的温度产生了强烈的磁力。

中心低磁区对应于地震定义的地幔穹顶上方 30 公里深的变形。这个穹顶的顶部比区域地幔的顶部浅约10公里。

磁测量还显示了“径向断层”的证据:从大型冲击结构的中心辐射出的裂缝。这还伴随着小的磁异常,这可能代表火成岩“岩脉”,这些岩浆是注入预先存在的岩石体裂缝中的岩浆片。

径向断层以及其中形成的火成岩层是大型冲击构造的典型特征,可以在加拿大的弗里德堡构造和萨德伯里冲击构造中找到 。

目前,德尼利昆影响的大部分证据都是基于从地表获得的地球物理数据。为了证明撞击,我们需要收集冲击的物理证据,这些证据只能来自深入结构的钻孔。

德尼利昆影响何时发生?

德尼利昆构造很可能位于冈瓦纳大陆的东部,很久以后冈瓦纳大陆分裂成几个大陆(包括澳大利亚大陆)。

图片

德尼利昆构造很可能是在晚奥陶世时期在冈瓦纳东部形成的

造成德尼利昆的撞击可能发生在所谓的晚奥陶纪大规模灭绝事件期间。具体来说,它可能引发了所谓的赫南特冰川阶段,该阶段持续了4.452至4.438亿年前,也被定义为发生灭绝事件的奥陶纪-志留纪。

这次巨大的冰川作用和大规模灭绝事件消灭了地球上约 85% 的物种。其规模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的两倍多。

德尼利昆结构也有可能比赫南特事件更古老,并且可能起源于寒武纪早期(约 5.14 亿年前)。下一步将收集样本以确定该结构的确切年龄。这需要在其磁中心钻一个深孔并对提取的材料进行测年。

对德尼利昆撞击结构的进一步研究将为了解早期 “古生代” 地球的性质提供新的线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