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暑假里,我和几位家长约好了一起送孩子去学游泳。 刚开始看到泳池时,孩子们都很激动。泡在水里,又凉快又有趣,比待在空调房里有意思多了。 可其中一位妈妈,全程都很紧张:
小男孩也真的很听话,就一直待在浅水区慢慢试,等到教练来上课了,他也不敢站到中间去。 ![]() 但泳池里的另一位家长,完全是另外一种做派。
瞬间,这个小姑娘神气极了,不仅认真跟着教练学,还跟其他同学一起讨论怎么能游得更快更好。 即便被教练指出动作不规范,她也毫不气馁,依然兴致勃勃地练着。 果然,她成了这几个孩子里最快学会游泳的那一个。 而那个小男孩,还在练习一些简单的摆臂、蹬腿动作。 两个年龄相仿的孩子,基础水平都是零,上的课程都一样,为什么差别会这么大呢? ![]() 这,就是暗示的力量。 当父母不断地告诉孩子,“你学习能力很强,你很努力”时, 孩子就会自动被带入这个意识,不自觉地用行动证明父母的话,就这样学得越来越快。 反之,当父母不断的跟孩子说“你不会、你不行”时,他们也会不自觉地害怕、后退。 在心理学上,也叫“自证预言”。 在养育孩子这条路上,父母永远想象不到暗示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 央视《心理访谈》节目中,曾经有个女孩,名叫范成金。 她大学毕业10年,累计工作不到半年。 转眼就到了33岁,眼看同龄人成家立业,她却还在家里啃老,并不时对父母“恶语相向”。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女孩委屈地说出自己的经历。 从小到大,她在父母眼里就是“干啥啥都不行”。 她喜爱雕刻和服装设计,妈妈说:“你弄那有啥用,快去看你的书。” 大学毕业后,她想创业,妈妈说:“你一事无成,你要成事儿了,我给你跪下。” 从小在这样的语言打击里长大,范成金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高考复读了3年,才勉强上了一所普通大学。 大学毕业后的她,曾找过一份销售的工作,可一遇上陌生人,她说话都结巴。 受挫后的她,想要回家休息调整一番,得来的却是更多的嘲讽与指责,母亲骂她没出息,父亲怪她不争气。 再后来,她也找过几份工作,可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坚持做下去。 面对记者的采访,这个33岁的女孩,充满了怨恨和委屈:“父母折断了我的羽翼,却埋怨我不会翱翔。” 这天底下,没有父母真的希望孩子是“干啥啥不行”。 但殊不知,日复一日的语言暗示,却在孩子心里种下了一颗有毒的种子,在持续的负能量供养下,越长越大,最终毁掉孩子的一生。 ![]() 心理学上将人的行为的建立分成三个阶段——定为、装为、变为。 其中,“定为”是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父母如何定义孩子的行为,如何看待你的孩子,这是改变孩子行为的基石。 当你老说孩子长得丑,他就真的会不爱照镜子、不爱拍照,然后变得自卑怯懦; 当你老说孩子脾气差,他就真的会容易张牙舞爪、言辞激烈,然后变得喜怒无常; 也许,我们的初衷都是希望孩子变得更好,可不断的负面言语,却让他建立了对自己负面的信念。 他们就奔着你说的样子而去,最后变成了你嘴里一直暗示的样子。 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不会被外面的太阳灼伤,却常常被父母的言语烫伤。 稍有不慎,他可能就活成了另一个人生。 ![]()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小学,要进行一个“学生未来发展趋势”的测验。 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筛选。 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 但8个月之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 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每个人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是罗森塔尔的话给了老师一种“暗示”, 而老师们也常常这样说给这群学生听,奇迹就这样发生了。 ![]() 还记得那个在里约奥运会中火遍全国的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吗? 在一次电视节目里,傅园慧的爸爸曾分享过一个小故事,我到现在都记得非常清楚,并时时为之感动着。 他说女儿刚进省队的时候,有个年龄比较大的队员,有一天突然跑到他跟前来,用讲笑话的口吻跟他说: “你们家傅园慧在游泳队里说自己是天才诶。” 听到这句话后,他没有否定,而是非常认真地告诉那个人说: “是的,我们傅园慧真的是天才。” 在生活中,碰到很多父母,当别人夸自己的孩子时,总是表现得很谦逊,甚至会说:“还差的远呢,光这个好有什么用。” 但傅园慧说,她的父母不一样。 他们从小就不断告诉她:“你是最棒的,你是最好的,你是天才。” 然后,她也会一直不断地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我是天才。” 正是父母的这些积极暗示与鼓励,让傅园慧成为了一个无比阳光自信的女孩,也让她站在了世界舞台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在这种暗示里长大的她,真诚坦言道: “这个听起来挺傻的,但是当你遇到很多困难的时候,别人都不相信你的时候,或者攻击你的时候,这三句话就会成为你最重要的力量源泉。” 这三句话就是:你是最棒的!你是最好的!你是天才! 想要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请给他什么样的积极暗示。 那些正面的、积极的暗示,就像是黑夜中的灯塔。 不仅可以指引他们成长的方向,也会在他们疲惫、灰心的时候,给他们一缕希望,让他们有勇气有信心。 ![]() 心理学博士苏珊·福沃特曾说:“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父母的言语,总是能不动声色地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那么,我们该怎么给孩子积极的暗示呢?
当孩子考试考砸的时候,不妨试着把“你怎么这么粗心”改成“下次细心点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当孩子挑食的时候,不妨试着把“不吃蔬菜会变丑”改成“多吃蔬菜会变美”。 渐渐地,你会发现,孩子会是用行动来认同你所说的。
一个玩手机的孩子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吗?一个磨蹭的孩子一定是个懒散的孩子吗? 肯定不是! 面对孩子的行为,不上纲上线,不恣意评价,聚焦在解决问题,而非评价人格。 这样沟通,我们才是在真正帮助孩子变好,而不是制造新的矛盾与隔阂。 ![]()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心里时常住着一头小怪兽。 当孩子赖床一次后,你就会天天盯着他几点起来,当孩子出门玩一次,你就会担心他跟人学坏,当孩子开始反驳你一句,你就会觉得他叛逆…… 这个小怪兽的名字,就叫做“偏见”,它会默默偷走我们的信任。 不要因为孩子某一次的行为,就给他戴上某顶帽子。如果能放下心中的某些偏见,你就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与其盯着孩子现下的一些缺点,不如帮助他们找到已经有的一些优点; 与其不放过某一次失利,不如协助他重拾信心。 正向预期不是为孩子设定一个够不着的目标,而是肯定孩子的付出和优势,并帮助他们把付出转化成结果,把优势变成更大的优势。 “你一定会考第一名的”,并不是正向暗示,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但如果你说“你复习这么认真,只要考试的时候细心一点,我相信你就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就能让孩子接收到“证据”+“期待”,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 各位家长们,孩子是最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群体。 你常说的那几句话,能重塑一个孩子,也能毁掉一个孩子。 积极暗示,或是消极暗示,只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如果你希望孩子越来越优秀,那么,请给孩子更多鼓励和认可吧,终有一天,你会看到他的改变! ![]() 正值暑假,晓敏青春说《重建学习动力训练营》第二期也上线了。 如果你的孩子不爱学习、写作业拖拉、学习态度散漫,这门课程将会帮助他重燃学习激情,主动自我管理,练就心理韧性和抗挫能力,从内到外改变。 现在开始,邀请小伙伴一起组团学,就能享受超值优惠噢,活动马上就要截至了,大家赶紧行动起来吧 ![]() 作者/ 晓敏青春说 微信/ xmqcs3 图片/ 来源于 http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