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我”,高考作文题才像典型任务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10-16 发布于甘肃
——梳理历年47道高考作文题或可见

图片

先说如题之结论。
“典型任务”是2017年版课标“高考命题建议”中三个关键词中一个(另两个是“真实情境”“命题指向”)。
先抄课标对“典型任务”的描述:“典型任务是指为评价学生语文素养水平而选取的具有代表性价值的语文实践活动……典型任务要多样、综合、开放。考试材料的选择与组合要角度多样,视野开阔,为学生的思考与拓展留有足够的机会和空间……
对照47道高考写作题,可以较明显发现如题的特征:有“我”,作文题往往容易远离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模式”,而更趋向“多样、综合、开放”特征。
究其原因或也不难理解,因为只有发挥写作主体“我”的积极作用,多多“写我”,才更有可能大家写得各不相同、多样丰富。没有“我”作为观察世界、人生的支点,写出来的作文就会相对“客观”,内容雷同、浮于表面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虽然,很明显,不是有了“我”,就能写得像“典型任务”。
反过来说,从事实看,“我”在近几年几乎已经成为题目稳定要素,很有可能就是试题“典型任务”要求在新高考作文题中的落实。

再看“我”在作文题中的具体表现。
即虽然,作文都是“我”在写,但“我”在作文题中的地位、作用颇受时代、语文教育理念发展影响。比如,古代科举作文,多所谓“替圣人立言”,难有自己独到见解和个性表达,估计其“含我量”就很低,——这也是被作为那个封闭时代禁锢思想于是只能走向穷途末路的一个注脚。
跟上一篇公号文一样,还是用全国一卷(新高考一卷、新课标一卷)历年47道为分析对象。因为想过去,大概“这一枝”试题覆盖面更广,代表性更强一些。试题参照网上资料,未必都很精确,但能反映基本样貌。2004年开始,全国出现多套高考试卷,且只取全国卷一为例。为叙述方便,也请允许我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其试题。概括中用引号处表示是原题文字

一、从“含我量”简单数据看,大致有如下两个特点
其一,有“含我量”试题共24题,在共47题中占比51.1%。
其二,有“含我量”试题越到后头越多见,近几年尤其是新高考后几成“标配”。
其中1970年代2题(共3题),1980年代有3题,1990年代有5题,2000年代有3题,2010年代有5题,2020年代即新高考以来有3题(共4题)。——其中2015-2023年共9题中,除了2016年据“不同孩子考试成绩好差引发不同奖惩”漫画写文章、2020年“新冠疫情”外,其他都有“你”出现,可视为已经形成一种稳定现象。

二、无“我”,任务典型性就难能凸显
这类文章考生更可以置身事外地写,可以更关注“技术”,写作主体与内容可以相对疏离一些。大家自行看题体会。

年序

试题简要概括

1

1978

将《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缩写成500-600字短文

2

1979

将《第二次考试》改写为《陈伊玲的故事》

3

1980

读《达芬奇画蛋》故事,写读后感

4

1981

读《毁树容易种树难》,写读后感

5

1982

命题作文《先天下这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

1983

根据漫画《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写300字说明文字,再写800字内议论文

7

1985

以某中学学生会名义,给《光明日报》写一封信,反映化工厂污染问题

8

1987

根据某小学办游泳训练班大事记,写一篇简讯,再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这个问题写一篇400-600字短文

9

1988

命题作文《习惯》

10

1990

根据“两个女儿一个看见玫瑰另一个看见玫瑰花下的刺”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11

1993

题一,写一段200字圆规说明文;题二,根据“对老树皮、新树皮的赞叹、赞美”材料,具体描写其环境、气氛,写出人物未说完的话及其神态

12

1994

命题作文《尝试》

13

1995

根据《鸟的评说》材料,任选两种鸟,写200字左右的对话片断;再联系生活实际,写不少于600字议论文

14

2006

根据材料“鹰抓羊,但乌鸦抓不了羊反而自己被牧羊人抓住了”写一篇作文

15

2007

阅读“出事了吧”图画材料写一篇文章

16

2008

根据汶川地震不同角度多则信息写一篇文章

17

2009

根据兔子学游泳故事写一篇文章

18

2010

根据“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漫画写一篇文章

19

2011

命题作文“期待长大”

20

2013

根据“宝石切割”材料写一篇作文

21

2014

根据改变“山羊过独木桥”游戏由冲撞为相互帮助过桥,写一篇作文

22

2016

阅读“不同孩子考试成绩好差引发不同奖惩”漫画材料写文章

23

2020

综合不同角度新冠疫情相关信息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三、有“我”,任务典型程度与试题“含我量”成正比
1.有“含我量”但不高,往往只是关涉“我”
在材料中出现“我们”或“你”,——多是希望引起写作主体“我”的“共情”,营造亲近的写作氛围,帮助打开“我”的思路。有的虽然出现“自己”,但写作主体之“我”也是可以“置身事外”,比如2004年“相信他人还是相信自己”。
这一类或也可以看作是没有明确意识到写作主体“我”在写作中的重要地位,而只是联系生活内容时顺便关联到“我”。共7题。

年序

试题简要概括

1

1984

针对关于写作文的两段话,“联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现状”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2

1992

提供材料有“我”情境“我独自站在候车亭下避雨……”,设想并记叙“他们中的谁又怎样回来清理这个地方”,再选择材料中一个或几个人物(包括“我”)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写一篇议论文

3

2002

材料“有一位登山者……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要求“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4

2003

材料“宋国有个富人……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我们仍然可以……我们在认识事物……”。要求“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5

2004

材料为“走自己的路”等四句内容构成“矛盾”的名言,再加评论语言“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要求“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6

2005

材料“有一次,人们问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要求“请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7

2012

根据材料“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写一篇文章


2.“含我量”,写作指向与“我”相关内容
题干中多为类似于“你可以写自己的感想、故事……”——要求写的内容相对比较表面,与“自己的”相关即可。共8题。

年序

试题简要概括

1

1977

命题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北京卷)

2

1989

读情境式材料“你的好朋友”填高考志愿时与师长意见相左,很苦恼,“想听你的意见,你给他写封回信”

3

1997

其一,根据材料1描写背同学上学的情景;其二,根据材料2“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的调查”和材料3“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会怎样对待的调查”,写一篇议论文

4

1998

材料“现在中学生心理承受力差异较大……你是怎样的呢?”,要求“选择一个适合你的情况的题目”“写一篇关于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

5

1999

“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它将引发你想些什么呢?”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内容范围写一篇文章

6

2000

“在生活中……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7

2001

“寓言中'诚信’被拋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

8

2017

从材料所提供的“中国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可见,这一类时间集中在2000年先后,基本上都“文体不论”。
3.“含我量”最高,且指向分析、论述
题干中出现“你”,且指向“感悟与思考”。相比“你的经历、故事”,主体参与要求更深入。共9题,如下。

年序

试题简要概括

1

1986

阅读“树木森林”材料,自选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少于600字

2

1991

其一,“请根据这位老师的启发”把圆想象成另一物体,写200字想象作文。其二,“请你选定一方”,写一篇“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辩论稿

3

1996

给《给六指做整形手术》《截错了》两幅漫画分别写说明文字。再以《我更喜欢漫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把你喜欢的那幅漫画的标题填写在作文题目的空白处”“议论时要有比较,要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由”。

4

2015

对材料“女儿举报父亲高速路上开车接电话引发讨论”,“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5

2018

材料为“世纪宝宝”成长“大事记”,加感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要求“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

6

2019

材料“……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有的说……也有的说……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引起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要求“结合材料……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7

2021

材料为毛泽东论“体育之效”,要求“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8

2022

材料为“本手、妙手、俗手”,要求“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9

2023

材料为“好的故事……有力量的”,要求“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后5题几乎是“五连星”,几乎已成为“新时代”作文题的固定表述。

那么,如上分析对新时代“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或至少有如下两点启示:
1要尊重写作主体“我”,重视写作的开放性。
有“你”的题目,相比没“你”的,无疑都显得更“宽松”一些,有不少都具有“可选择性”写作内容;其情境感也更强一些,常常会把“你”拉入到具体的某件事中。——这与新课标理念中注重学习主体、要求写作“为我服务”等是分不开的。
2)要重视写作中思维含量及其品质。
因为要求写的是“你的感悟与思考”,而“感悟与思考”无疑更倾向分析、论述内容,更接近“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虽然,较多高考作文“散文化”特征还比较明显,这很可能并不是高考写作题想要“引导”的方向。

三点说明:

1.更多内容可网上搜索黄华伟2021年专著《听出这一堂语文》。

2.欢迎访问“黄华伟网络名师工作室

(http://huanghuawei.m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