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著精读】《红星照耀中国》考点解析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10-16 发布于甘肃

图片

图片

《红星照耀中国》

图片

——长征史上的不朽名著

图片

1

考点归纳

【思想主题】 

《红星照耀中国》特指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社会革命,有明显的赞誉意味。通篇闪耀着共产主义光芒的革命精神,概括起来是: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忠贞不渝的理想信念、历尽艰险的吃苦精神、无坚不摧的乐观主义。

《红星照耀中国》的具体思想主题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人本精神 “人本精神”究其本质而言是对人自身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尊重以及对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相信,相信人类有把握自己、把握历史和命运的能力。只有依靠人类自身努力斗争去争取权利,才能够显示人类生存的价值。 

2)君子之勇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生息繁衍的最原初的精神支持和精神动力。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生力军,在历史抉择的重要关头做出了正确的抉择。而人民也因此在历史中选择了他们以谋全人类幸福为主旨的政党,却可以从口头落实到实际中,超出从个体上升到整体中。所以是君子之勇的传统的最好体现。 

3)进取精神 红军正是在崇高理想追求的支持下创造了活生生的人间奇迹。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发展强盛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动力来源。在历史赋予的重任面前,义无反顾,卧薪尝胆,终于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走完了充满艰辛坎坷的漫漫长征路,带领中国革命和社会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历史上无数鲜活的例子也一次次地证明了这种精神力量的强大和重要。

【写作特色】 

1.《红星照耀中国》是斯诺写的关于红色中国的新闻报道集,属于报告文学集;

2.作品的纪实性很强,真实地记录事实的真相。作者对所有细节都进行了核对,以求获得新闻第一手资料;

3.作品的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4.场景刻画真实生动,大量的战地报道源于战场一线,为公众提供最新的战争概况;

5.作品的语言朴素生动、风趣幽默,运用白描、对比等手法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精神风貌和性格魅力。


2

作家在线

斯诺最后的日子

1971年3月,斯诺先生偕夫人从中国旅行归去,回到了瑞士的故园。就在他们继那部震惊世界的名著《西行漫记》(即《红星照耀中国》)之后,正着手准备另一部反映中国革命历程的《漫长的革命》的时候,癌魔悄悄地向斯诺袭来,而且来势凶猛。

  斯诺住进了洛桑医院。经过4个多小时的胰腺癌探查手术,医生发现癌细胞已经广泛地转移到腹腔、肝脏,肝功能衰竭,恶液质严重,治疗相当困难。

  当斯诺夫人疲于奔波,为孩子的父亲寻求良医妙方不得而濒临绝望的时候,周恩来总理的一封信使他们全家惊喜万分。信中附有毛主席和邓颖超的嘱笔问候,诚挚地希望斯诺来北京治疗。这封凝聚着中国共产党领袖的情深意厚的信对躺在病床上的斯诺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他决心要以顽强的毅力恢复“最低限度活动能力”,完成那构思已久的《漫长的革命》。

  中国驻瑞士大使陈志方及夫人王静又一次来到斯诺家中探望,并把中国政府的决定告诉了斯诺夫人:毛主席、周总理派出的医疗小组已登上飞往瑞土的飞机;北京已在天坛医院准备了一套房间,接待斯诺一家4口——斯诺及夫人、儿子克里斯多弗及女儿西安;还租好了法国航空公司一架飞机,专设一张病床直飞中国。

  然而,66岁的斯诺先生手术后非常虚弱,已经无法支持近20小时的高空飞行。马海德博土立即向国内汇报了这一情况。中国政府只好改变初衷,决定就近从在阿尔及利亚工作的医疗队抽派一支医疗小组赶赴日内瓦,协同马海德博士率领的北京医疗小组到斯诺寓所为他治病。但是,斯诺的病情不断恶化:肝昏迷合并消化道出血。

不幸的时刻终于来了。

  1972午2月15日凌晨2点16分,斯诺庄严、平静地与世长辞了。

3

人物素描

红星照耀中国》的人物分析

斯诺经实地采访,用真实而生动的笔调描写了诸多红军领袖及将领非凡传奇的人生经历,其中尤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为代表。还有在长征途中被称为“长征四老”的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徐特立等

和蔼可亲,沉着稳健——董必武

董必武长征时四十八岁。红军女战士危秀英回忆,董必武和蔼可亲,沉着稳健。长征之初某日黄昏,他们头戴一束束树枝作为伪装,集合在山坡上开会,董必武正在讲话,一架国民党飞机飞过来,扔一炸弹,落于附近大约六米以外的地方,没有声响。人皆惊慌而董则走向弹坑看看,又抬头看看,然后对大家说:“马克思在捉弄敌人,炸弹没有爆炸。”接着,又泰然自若地继续讲话。

白发童颜——林伯渠

林伯渠长征中戴着很深的近视眼镜,肩上背一袋麦子。不管黑夜和白天总是看见他左手提着一个马灯,右手执一根手杖。在等待渡河的岸边,他向红军战士讲辛亥革命的故事,饥寒交迫的战士围着这位老人凝神地倾听着,直到渡河为止。

常讲历史故事——谢觉哉

谢觉哉年长于董、林两岁,和他们一样,随红军长征时都在中央休养连,当时只穿一身破旧棉袄,背个破挎包,里边就只有几本书、放咸盐的破纸烟盒和碗筷。他们每走到宿营地都累得不想动了,找把稻草就躺在地上休息,可是谢老还常给大家讲历史故事,如“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诸葛亮过大渡河,清朝“大金川战役”等等,鼓舞大家的情绪。

教书先生——徐特立

已是58岁的徐特立,作为教书先生,穿惯了长袍,长征途中仍不改此穿着。只是这件长袍经过一年的磨损,补丁又增加了不少,加上头顶一个缝制粗糙的军帽,手拄一杆红缨枪,真有点文不文,武不武,给人以“不伦不类”的感觉。

徐特立拾得一块破红布,自己缝作裤子穿着;又手持一根木杖,肩膀还背上八斤炒麦子干粮。常常听到他向一般军官问:“今天是否有仗打?没有封锁线吗?”他看见因病落后的人,一定停住脚步用湖南的口音说:“同志,努力跟上呀!快到宿营地了。”战士们听到他老人家慈爱的声音,莫不兴奋起来。


(节选自《语文报·八年级版》,本文仅供个人学习,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