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矛盾论》:什么是条件?

 尔时q1ay4xb8gb 2023-10-17 发布于陕西

《矛盾论》:一切矛盾都依一定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着。

问题:转化的具体条件是什么?

回答:目前已经研究出来的有两个条件,

1)得到正面的办法就是立足于反面、走向正面。

2)第二个就是此消彼长的转化对面为自己的这一面。

这是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的两个原则,这样做,就能提高实现这种走向的机率。

问题:什么是条件?

回答:条件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使自己处正面、对手处反面,这样的东西就是条件。比如,常见的有,地形通常是一个条件,群众也是一个条件,

1)这个地形,往往就使我军处于容易的一面,敌军处于困难的一面。容易是正面,困难是反面。

2)这个群众,往往就使我军处于多助,敌军处于少助。多是正面,少是反面。

《矛盾论》: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也就是说,外因就是条件。所谓外因,就是和外部形成了或者对立、或者统一。

毛主席: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还需要具备下列的条件:(1)有很好的群众;(2)有很好的党;(3)有相当力量的红军;(4)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我们由这些条件,来分析一下什么是条件。

比如,这个地形是易守难攻的,

1)如果,此时我方的任务是守,守就能守住,这时是地形和任务一致。任务的守,就是内因。

2)如果,此时我方的任务是攻,那就攻不动,这时是地形和任务不一致——也既构成了矛盾。任务的攻,就是内因。

比如,群众帮助我军,不帮助敌军,

1)当我军的任务需要群众帮助时,这时是任务和群众一致。任务是内因,群众就构成了条件。

2)当敌军的任务需要群众帮助时,这时是任务和群众不一致——也就构成了矛盾。任务是内因,群众是就构成了条件。

比如,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这就是我军存在消耗和补充的正反面,而经济力能满足补充的那一面。

比如,有相当力量的红军,这就是说我有可能处于强的一面、而敌处于弱的一面。

比如,很好的党,这就是说能团结、能发动,使环境和我军相一致。

所以,当内因和外因相一致时,就形成了统一,就能胜利。当内因和外因不一致、相背时,就形成了矛盾,就成了一个弱点。

也就是说,当己方和环境形成了多方面的供需关系,这就叫具备了条件。反之供和需的不一致、甚至对立,这就叫不具备条件。

所以,

毛主席:游击战争的政治目标如果不与民众的政治目标相一致,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参加、帮助与配合行动,也就必然失败。

不一致,也就意味着不具备条件,不具备条件也就意味着失败。

所以,

毛主席:这个军队也不是一开始就像现在的情形,它也曾经过许多的改造工作,主要地是肃清了军队内部的封建主义,实行了官兵一致和军民一致的原则。

当形成这种种一致时,也就具备了条件,内因构成的弱点就尽量的消除了。

所以,

商鞅:王道作外,身作壹而已矣。

即是内部上下形成一致,王道就作于外了。一致,也即形成了各种尽可能多条件、而抹去了种种可能的弱点 。

自己既无弱点,那么当对手出现大的弱点时,就可以打败对手了。

可见,条件又可以理解为,环境和自身任务的形成相一致,这就叫具备了条件,反之就是条件不具备。

比如,

毛主席:过去项英错误的南进政策,用在今后就是正确的。

当国军从这些地区撤离之后——不要这个根据地了,也即和我军不一致的因素消失了——没有国军来争这个根据地了,也就是条件具备了,所以过去南进政策,用在今后就是正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