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衢州晚报

 青梅煮茶 2023-10-17 发布于江苏

  徐青 文/图

  1942年5月15日,日军全面发动以摧毁衢州军事机场为主要战略目标的浙赣战役。就读于衢州中学即将毕业的金庸(原名查良镛)等学生,只得提前考试毕业,拿着毕业证书和流亡学生证明各奔东西。

  金庸在衢州中学读书期间结识了两位好同学、好兄弟,一位是江文焕,金庸称其为“焕哥”,一位是王浩然,金庸称其为“浩弟”,三人合称为友谊的“三驾马车”。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金庸与“焕哥”“浩弟”立即组织了8位同学,结伴踏上艰难的大西南求学之路,而江山是他们求学路上的第一站。

  集结出发赴江山

  1942年5月24日早晨,就在日军发动攻打金华之际,衢州中学全校师生在石梁静岩学校操场上集合,校长陈博文沉重地宣布:“衢州正面临最危险的时刻,随时都可能被邪恶的日本侵略者占领。上级决定从今天起停课!”随即绝大部分同学纷纷带上铺盖和学习用品回家了。

  金庸老家在浙江海宁,已被日军占领,从衢州到海宁回家的路上也处处子弹乱飞。他马上找到江文焕和王浩然商量,三人很快达成了一致意见,前往大西南继续求学。这决定也得到黄文俊、吴汝榕两位男同学的积极响应。

  江文焕和王浩然均惦记各自女朋友、女同学程正迦和朱卿云,两人一心想把女朋友一起带上。王浩然立即找到朱卿云,很快,朱卿云就被说服了。但这么重大的事情还得征求江山县长台镇老家父母的意见,于是,朱卿云当天就赶回老家,并与王浩然等约好,她在老家等同学,到时让同学们上门一起帮忙说服其家长。

  江文焕的女朋友程正迦当时已在衢城家里,他马上赶往程正迦家中,并向程正迦提出“不在沦陷区当亡国奴,一起去大后方读书”的请求。程正迦一口答应:“去!不过,我还要与父亲商量一下,出门要路费呀。” 可程正迦没得到父亲的同意,反被父亲大骂了一顿,“你要跟他一同走,我一分钱也不会给你!”江文焕只能打道回府,与其他同学一起商量对策。第二天,江文焕再次赶到程正迦家中。江文焕提出,没钱不要紧,好朋友同一个钱袋,让程正迦不要担心。这样,程正迦没得到父亲的同意便答应出发了,程正迦的大妹妹程正返听到后也想跟着一起去。于是,姐妹二人第二天带上衣裳物品和路上吃的炒米,与江文焕一同赶到航埠彭村王浩然家集合。

  此时,金庸、黄文俊、吴汝榕已在王浩然家里等候。七个人相聚后,一起讨论行程,商议求学计划。5月26日早饭后,他们告别王浩然父母,向约定的江山出发。

  金庸江城遇伯乐

  从航埠彭村到江山县城有近35公里路程,七人大约走了7个多小时,经四都、上余,由通化门入江山县城,已是下午,便在县城找了家小旅馆住下。他们第一次来到江山县城,大部分同学稍作休息,逛了江山县城的孔庙等地,而金庸却试着去寻访东南日报社的编辑陈向平。

  金庸在衢州中学读书时,曾先后在《东南日报》“笔垒”副刊发表《一事能狂便少年》《人比黄花瘦——读李清照闻偶感》两篇文章。“笔垒”副刊编辑陈向平是名中共地下党员,见到文笔犀利、见解独到的金庸的文章,十分欣赏,均将其文章发在“笔垒”副刊头条。1942年5月中旬,东南日报社正迁在金华办报,陈向平便主动向金庸写了封邀请信,想请他到金华面谈一次。可是信发出不久,《东南日报》受战局影响就停刊了,人员物资分别向江山、丽水两处迁移。陈向平也随队来到江山。

  当天傍晚,金庸在江山到处打听陈向平东南日报办事处驻地。他来到中山路县政府驻地的大街上,忽然看见迎面走来了一位温文尔雅的学者,金庸发现他胸前佩戴着东南日报社的徽章,便马上上前询问,“你好,你是东南日报社的吗?”“是的。”“请问你知道陈向平先生在何处吗?”“在这里,你有什么事情吗?”踏破铁鞋无觅处,说到这里,两人不自觉地伸出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陈向平问金庸:“作何打算?” 金庸说:“到昆明去进联大读书。” 他们在大街来回走着,从身边琐事到天下大势,无边无岸地倾谈开去,直到店家都关上排门,小巷口只剩下几盏卖“夜点心”的灯火。

  过了两天,金庸寄给陈向平一篇《千人中之一人》的文章,而后,陈向平也写了《千人中之一人》的同题文章。两篇文章分别于登载在1942年8月30和9月3日的《东南日报》“笔垒”副刊上。这份当事人第一时间留下的“实录”,得以让我们在80多年后依然能较完整地复原两人相见的过程、长谈的内容、复杂的心情。

  之后的1946年11月,金庸经陈向平向东南日报社总编辑汪远涵推荐,入职东南日报社。

  初到长台如归家

  按事先约定,下个目的地是朱卿云老家江山长台。在当事人王浩然回忆录中记载,他与江文焕、查良镛、程正迦一同前往。7人团队中,为何王浩然只叫上江文焕、程正迦、金庸三人呢?

  一来王浩然、江文焕、金庸是最要好的同学,特别是金庸,他对王浩然和朱卿云谈恋爱非常知情。二来程正迦和朱卿云是亲戚。据程正迦回忆录记载,朱卿云是她姨父的侄女。查长台《嵩高朱氏宗谱》,朱卿云父亲朱斌全,字珂声,号柯生,光绪15年(1889)生,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优级理化科毕业,历任江山文溪小学,省立第八中学教员,财政部杭州造币厂、国民政府铁道部科员,抗战爆发后回乡任长台嵩高小学教员。朱卿云奶奶叶德姑就是衢县人。她的叔叔朱斌甲娶光绪23年生的衢县清附生叶少伯之女,即程正迦的姨妈。

  县城到长台有约45里路,走路大约要5个小时。临近中午,王浩然4人赶到长台。朱家就在长台镇公所边上,当踏进朱家时,一股宁静和睦、亲情洋溢的家庭氛围扑面而来,很快打消了他们的一切顾虑。朱卿云回到家中已做通父母的思想工作了。第二天清晨,朱卿云含泪告别父母和弟妹,5人一起奔赴下一站新塘边,准备乘上西去火车。

  新塘边同学再相会

  新塘边位于江山市西部,新塘边火车站是浙赣铁路浙江段的最西端的一个车站,是上海铁路局和南昌铁路局的交界处。

  他们为何要去新塘边上火车?查1942年《衢州中学毕业生名录》,同学中籍贯注明江山县的有6人,分别是朱卿云、王土才、姜为宝、毛玲之、毛仕余、王德曜。其中的姜为宝引起了我的注意。新塘边姜姓居多,或许姜为宝是新塘边人?在江山市档案馆馆藏的《嘉湖姜氏宗谱》中找到了一位姜为宝,谱载:姜为宝,肇銮公长子,字水表,江山第四区嘉湖中山小学毕业,生于民国十年(1921)十一月。而另一份馆藏的姜为宝申请书证明了此姜为宝就是他们的同学——“兹有江山县新塘边乡嘉湖队第二生产队社员姜为宝,现年65岁,系1942年毕业于浙江省立衢州中学高中部……”

  出门找同学,应该是当时最合理的选择,何况还是刚刚步入社会的学生。在新塘边,金庸第一次目睹战争的残酷,他在《谈〈彷徨与抉择〉》一文中描述:“我们在浙赣边境的路旁看到一个被日本飞机炸死的农妇,她身旁有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抚着妈妈的尸体,呆呆的坐着。那死去的农妇身上没半点血,脸色黄得可怕,她是给炸弹震死的,不知怎样,那孩子却没有受伤。我们已是自顾不暇,除了给孩子几个烧饼之外,没有什么办法,三个女同学一面走,一面流眼泪。对于我们这八个十六七岁的少年,那是第一次见到人间的惨事。”

  西行路上得帮助

  是年5月28日,金庸一行8人离开江山,走上漫长的求学之路。他们途经江西、湖南、广东、广西、重庆等地,面对战争、疾病、经费甚至死亡等重重困难,有时只能找亲戚帮忙。金庸一个人在广西时,就得到了江山人毛咸的大力帮助。

  郑振伟写的《查良镛先生的十九岁——往重庆求学的两则资料》中,提到作者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到两份珍贵档案,第一份档案是重庆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的往来电文,以及广东省教育厅收容战区退出学生登记表,第二份档案是金庸致教育部的亲笔信件。两份档案均注明通讯方式为“广西桂林环湖北路八号毛咸转”。

  毛咸,江山人,1890年出生,1913年浙江省立八中毕业,后参与创办江山私立西河两级女子小学,同年考入北平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大学医学院的前身),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参加五四运动,后到柏林大学附属医院学习,1925年回国,1926年由北平赴广西梧州任梧州市医院医务主任,抗战开始创办广西救护学校。1944年,因浙江省政府邀请接任浙江省立医院院长。

  档案中的毛咸就是江山人毛咸,当时毛咸正在负责管理广西救护学校,担任培养救护人员和参与救护抗战受伤的百姓和难民。他同程正迦的姨夫、朱卿云的叔叔朱斌甲很熟悉。朱斌甲的妈妈叶德姑,1913年就被毛咸聘为他创办的江山私立西河两级女子小学第二任校长,足见他们常联系。推测金庸和毛咸认识是朱斌甲介绍的。

  2004年10月,金庸先生回到母校衢州一中,留下诗作“温雅豪迈衢州人,同学少年若弟兄;六十年中常入梦,石梁静岩夜夜心”,表达对学校和同学的深情厚爱。金庸、江文焕、王浩然等同学在衢州中学和前往大西南求学的这段经历,给他们一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后来,江山的著名景点仙霞岭和廿八都被金庸写进了他的《笑傲江湖》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