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洪顺:两千年一遇——肥城新城迁建那些事

 御云斋艺术馆 2023-10-17 发布于北京

两千年一遇

——肥城新城迁建那些事

      肥城县自西汉初年建置,距今已2200多年。能够经历并参与两千多年一遇的县城搬迁,这是人的一生中可遇而不可求的事。

     1976年,国家计委批准肥城县县城搬迁伊始,我就被调到了“县城搬迁办公室”工作。我非常珍惜这一机遇,在参与新城迁建的岁月里,兢兢业业,全力以赴投入到新城建设事业中。从新城选址、规划、征用土地、施工建设的整个迁建过程中,提出过自己的意见,付出了诸多艰辛的劳动。1980年元旦,县委、县政府等党政机关迁驻新城,是年4月我又奉命筹建“肥城县城市建设局”并担任副局长,先后从事新城迁建工作8年,直到1982年调离城市建设局到县人民医院任职为止。从我的感觉上来说,新城迁建过程中的几件大事是值得永远铭记的。

一、领导机构。

       国家批准肥城县城搬迁后,省、地、县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由泰安地区行署牵头成立“肥城县县城搬迁领导小组”,一名副专员任组长,行署计委、煤炭局和肥城县委、县政府及肥城矿务局主要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设办事机构,即肥城县城搬迁办公室,下设秘书组、规划施工组、财务组、后勤供应组等。县政府一名副县长和矿务局一名副局长任办公室正副主任,专职抓搬迁工作。秘书组是办公室的智囊机构,我担任秘书组组长,负责上呈下达,文档管理、统筹协调等。

二、新城选址

      1958年杨庄煤矿建矿伊始,老县城就面临着搬迁的问题。而新县城建在哪里?曾经进行过多次的勘测、论证,并几易其址。

       第一方案:选址在王瓜店村以西,康王河以北。当时,县人民医院已在此建房20多间,后因故而搁置。

       第二方案:在肥城火车站以南,毛家小庄以东,玉皇山以西,康王河以北,因此地发展受限而最终放弃。

       第三方案:由于杨庄煤矿的开采延伸,巷道已穿越城下,采面受阻,县城搬迁迫在眉睫。这时曾经选址在伊家沟村以东,井楼村以西,济兖公路两侧的瘠薄沙地上。经多次评估,以交通要道穿越城区存有安全隐患,且发展受限而放弃。

       第四方案:就是新城现在这个位置。当时是在中央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粮为纲”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大背景下选址的。全县人民非常关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也非常慎重,首先要考虑到粮食生产,保护好良田,保证全县人民的吃饭问题,既要珍惜土地,又要保证新城建设用地;其次要利于备战。经过地、县领导和专家的多次勘察、筛选,省委书记苏毅然等省、地、县三级领导,亲临现场,实地察看,最后确定:以龙山河为中心,刘庄村以西,向东不能越过济兖公路,向北不能越过伊家沟村南的沿子路(大体是现在的泰临公路这个位置),南界在孙家小庄以北,向西沿白云山北麓西延发展。这里的优势是:占地大多是丘陵山地,土地瘠薄;西、南两面环山,有利于防空备战;东临济兖公路,北面是泰肥铁路,交通便利,一旦有战事,物资能进得来,保得住;疏散时能拉得出,行动快;城内有蜿蜒的河道,又傍龙山,这是最理想的城址。

三、新城规划

       谈到新城规划,应特别说明的是,肥城人民在新城迁建问题上作出了重大牺牲,对国家是有贡献的。自1958年杨庄煤矿一建立,老县城即面临着搬迁。建矿后,从县委、县政府到各工厂、企业、机关单位,从干部职工到普通居民,顾全大局,严格遵循“全国一盘棋”的指导思想,20多年来坚持不搞新的建设项目,不借改造之名进行扩建,一直停留在修修补补,勉强维持的状况。因此,办公、生产及居住面积,公共文化设施,还有居民用房面积都非常狭小而拮据。在此情况下,省、地领导提出,新城规划要打破小农经济思想,要有前瞻性。县委、县政府领导要求:新城规划要30年不落后,规划中要参照各单位的原有建筑面积作为基础,适当提高,略有改善,保证重点,及早让出采面。

       县城搬迁办公室根据各级领导的要求,全体工作人员统一组织调配,兵分两路,展开规划前的准备工作。一路查清家底,对各搬迁单位的办公室、职工及居民用房、公共设施面积等全面丈量,逐一核实。一路负责对新城址进行测量规划。当时正值七月酷暑季节,城址大地一片庄稼。工作人员每天起早贪黑,骑自行车往返于老城与新城址之间,在这两平方多公里的庄稼地里举量杆、扯皮尺,丈量、记录,脸上、胳膊上被庄家叶子割出了一道道伤痕,汗水淌在上面杀得生疼。当时正在割资本主义尾巴,不准社员经商,没有商店、餐饮等服务业。中午,就在济兖公路边的柳树底下,就着咸菜啃馒头,自备水壶,并借此休息片刻。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劳顿,按照各单位的属性以及道路、桥涵、公共场所,结合地形地貌,合理布局,绘制出了新城规划平面图。

       1976年5月15日,山东省政府批准肥城县新县城迁建规划。同时,山东省民政厅批准新城迁建用地1500余亩。根据省政府领导的意见,整个新城面积(包括龙山、龙山河、绿地、道路等)控制在两平方公里左右,不得突破。

四、施工建设

       在经过前期准备,实现水、电、路“三通”的情况下,肥城新县城迁建工作于1977年春全面启动。在两平方公里的工地上,塔吊林立,车水马龙,轰轰烈烈,生机勃勃。这在当时,可说是肥城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个建筑工地。

       新城迁建,国家计委批准投资3900万元,并同时下达了钢材、木材等主要物资的供应指标。然而,在计划经济的大环境下,一切物资均凭票证和计划指标来供应,由于生产供不应求,有指标拿不到物资,严重影响到施工进度。我们搬迁办公室的主要任务,便是协调各有关部门,派出多路采购人员,带着计划指标到全国各地组织货源,以满足施工需求。

      然而随着新城建设的进展,加上物价上涨等因素导致的资金不足,以致钢材、木材、水泥“三材”的计划供应指标缺口越来越大。我曾两次陪同泰安行署副专员、搬迁领导小组组长顾廷臣等地、县领导同志,专程赴北京向国家计委和煤炭部汇报建设施工进度,提请追加投资和三材的计划供应指标。后来,又出现砖、瓦、石灰等地方材料吃紧的情况,这是因为煤炭供应指标不足而影响到地材的烧制生产所致。为此,我受命再次赴京向国家煤炭部汇报,申请追加煤炭计划供应指标。

       在中央、省、地各级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下,在搬迁办公室及各搬迁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困难被一一克服,材料、资金和施工力量等各方面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经过三年奋战,新城建设初具规模,基本满足工作、生产、生活的需求条件。县委、县政府决定:于1980年元旦开始在新城办公。此时此刻,作为一个新城建设的亲历者,感慨良多,那种喜悦心情,无以言表。最值得欣慰的是,第一批踏上新城这块土地的脚印中有我的足迹。

       新城迁建30多年来,全县人民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抢抓机遇,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区面积已由当初的两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20多平方公里,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生态良性循环,环境质量良好,城市优美整洁,生活舒适便捷,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务院又于1992年8月1日批准设立肥城市,同时撤销肥城县建制。现在全市人民正站在新的起点上,振奋精神,同心同德,努力奋进,共同谱写肥城建设新的篇章。

       (注:此文系在纪念肥城新城迁建3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稿,原载《桃花源》2014年第4期。刘广迎代为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