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践探索|大情怀的“无边界”课程构建

 丛耘720 2023-10-17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图片

大情怀的“无边界”课程构建

北京市史家胡同小学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放置于立德树人工作的逻辑起点,以“无边界”课程建设不断拓宽学生成长的真实场域,充分发挥学校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

一、“无边界”课程育人的整体性构建

图片

本着“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开发原则,史家小学根据年级特色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系统构建以“服务+”为定位的德育课程群。“服务+”德育课程群按照“一个中心(用实践的方式做德育)、六条轴线(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知识、人与社会、展望未来)、四类活动(班级仪式类、学校节目类、家庭劳动类、社会研学类)、四大主题(文明礼仪主题、爱校爱国主题、健康环保主题、道德规则主题)、一种模式(认识-体验-表达)”的整体架构,系统整合班队会、社会实践、公共服务,实现德育活动的课程化开发,从而不断丰富、创新德育内容和形式,形成学校德育特色品牌。

二、“无边界”课程育人的学科性渗透

图片

史家小学将德育内容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学科教学与学科育人的和谐统一,实现各个育人要素的系统融合。

一是家国底蕴与国际视野相结合。学校语文课程坚守文化性特点,组织开展古文字绘画、整本书阅读、诗词吟诵、汉服礼仪、文言小剧、文言思辨、“本草电台”等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触摸传统文化的脉搏,得到立志为天下的生命滋养。英语课程以“文化无边界”为价值取向,基于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与历史使命感的跨文化培养,致力于让学生在掌握语言交际工具的同时开阔视野、胸怀大志,并在理解文化差异、尊重人类尊严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参与全球事务。

二是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相结合。数学课程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久远幽深的数理要脉,从数学历史、民间工艺、民族节日、中国建筑、地域文化、传统文学、益智游戏七大领域中抽绎传统文化中的数学元素,让学生思接千载、学融中西,进而品源至慧、巧思飞翔,成为具备良好人文与科学素养的现代公民。

三是个人成长与责任担当相结合。学校综合实践课程本着“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的课程目标,开展“Make创意挑战赛”学习项目,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孩子们的“分层城市”“老人跌倒自动报警器”等创意产品无不蕴含着满满的责任担当。

四是技艺融合与人格养成相结合。在课程实施中,学校打破注重单纯技艺训练的传统模式,倡导“活动——互动体验式”的艺术教学,将艺术教育人文性和技艺性进行完美结合,让每一位学生在艺术体验中发现自我、关心他人、热爱集体,为健康人格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三、“无边界”课程育人的校本化实践

图片

学校积极拓宽课程存在场域、创新课程开发模式,进行德育校本课程研发。“博悟课程”与“服务学习”两大精品课程是学校德育课程的突出亮点。

“博悟课程”包括“漫步国博”和“博悟之旅”两大系列。“漫步国博”带领学生走进国家博物馆开展学习,按照说文解字、服饰礼仪、美食美器、音乐辞戏四个主题,带领学生探寻博物馆珍藏文物背后的故事,挖掘中国人千载传承的美德。“博悟之旅”将博物馆中的文物资源引入国家课程,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维度层层递进,依据“创造、尊重、责任、生命、规则”五大意识形成150个教学主题。“博悟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整合语文、数学、科学、美术、音乐、舞蹈、体育、道德与法治、劳动技术、信息、综合实践活动等12门学科,多学科教师带领学生基于文物资源进行价值认知,依托课程活动进行价值体验,最终指向行动自觉的价值养成。

“服务学习”课程在空间上突破学校与社会的边界,将服务与学习紧密结合,倡导在学习中服务、在服务中学习,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家国社会,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他人,力所能及地解决社会真实问题,如文化传承、公共安全、养老助老、扶贫帮困、环境保护等。在一个不断强化家国担当的教育能量场中,孩子们的学习样态更加生动、成长方式更加主动。课程开展至今,共收到学生自主提案3725份,涌现出诸如“家书守护行动”“关爱失智老人”“八段锦进社区”“CPR知识讲堂”“放下手机让我们在一起”“影为爱”“有故事的古树”等学生自主发起、执行的优秀公益项目。

END

【摘引自洪伟,李娟:《大情怀的“无边界”课程构建——史家小学课程育人实践》(发表于《人民教育》,2019年第1期)】

【编辑:张雨竹 白 银】

【美编:张一鸣 陈军妮】 

【审核:杨一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