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剑大字隶书创作入省展记

 朝歌淇水悠悠 2023-10-17 发布于河南

(大字隶书《蒋仕铨·岁末到家》创作入展记)

(2023925日星期一起稿,10月17日完稿)

叶剑

一、创作之前的准备

2023616日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发布“孝行天下·湖北省篆书隶书作品展征稿启事”,《启事》中规定8月底截稿,差不多还有两个半月的准备时间,应该可以写出来,于是开始备战这个展赛。

任何一个展赛都不能随随便便马马虎虎应付。于是开始考虑以下内容,考虑清楚了再动笔:

1、用什么笔:最终考虑到不能用大笔,因为要表现那种苍茫的感觉,选用适当小一点的兼毫笔,也就是所谓“用小笔写大字”,这也是古人常用的方法。

2、用什么纸:实际上,在草稿过程中,生宣、半生熟、熟宣(蜡染)、七八分生宣都试过,这次创作过程,让我进一步掌握了各种宣纸的性能,这是一个美妙的过程,这也是我本次创作过程中很大的一个收获。本次创作大约写掉了六尺整张宣纸五、六十张,完整的稿件也有四十多张。最后的成品是用七、八分生的宣纸写成的,因为这种宣纸很适合表现那种苍茫与润泽的效果,但这种纸一般不会太厚,所以,写成后寄出去之前还托了底。

3、用什么墨:本想用高档一点的墨汁,比如玄宗墨液,但是一得阁墨汁长期使似乎用得比较顺手了,就用了家里现存的这种墨汁,用掉了大约两瓶半。在用墨的技巧上,中间几次想制造一些对比比较强烈的墨色效果,但考虑到淡墨无神,只在四字组中需要淡一点的字上适当多加了点水,另外在需要写亮一点的地方,把笔重新洗过,写之前,也有试笔的过程。

二、艰难的创作过程

1、读原诗

清人蒋仕铨的《岁暮到家》,写母子之情,情真意切,非常适合本次展览的主题。原诗从网上查得,又从少儿读本中找到它的标准版本,因为少儿读本比较规范可靠。原诗为:

岁暮(末)到家 蒋仕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反复读,直到彻底弄懂它的意思,特别是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点看似无用功,其实无用之用,乃是大用。在写到重要处,特别是在写题款时,对行笔特别是行笔的节奏非常有帮助。

2、确定风格基调

本次确定以《西狭颂》风格为基调,尽量排除一些其他碑帖的影响,尽量做到底色纯正而有个人的理解。原来在山东最年轻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张国梁老师那里专门学过两期《西狭颂》,第一期是在《书法报》视频班随班学习,第二期是在张国梁老师专开的只有十几人的小班里学习。两次学习我都是很认真的,不但做了详细的笔记,还将笔记与录屏一课不落地做成公众号文章放在我的公众号里,目的是为了方便自随时观看。这次创作,这一资源派上了大用场,正好这首诗里有几个字是张国梁老师反复强调与反复示范过的。另外,在用笔的问题上,我其实还很不成熟,为了急学现用,创作的这段时间里,翻看笔记与观看张国梁老师的讲课视频几乎成了我每天的功课,我对《西狭颂》风格的理解与这次创作风格的把握很大程度上是从这些复习中获得的。

3、查字典

尽量从《西狭颂》里找字,《西狭颂》里没有的,就从里面找偏旁自凑合,另外,《张迁碑》与《鲜于璜碑》的风格与《西狭颂》有相似之处,而这两碑也是我曾经花大气力学习过的,有些字也可从中找到借鉴而不必过于担心其影响风格的纯正。查字典时,我主要用的是《以观书法》这个软件(小程序),因为这个软件里的字很方便下载,如果能花三、四百元钱买下终生使用权(或成为会员),可以解决书法创作中的很多问题。遇到一字多形的时候,就选风格较为统一的,实在没有的,自创作。另外在创作中,学友张兄明武先生为我指点了几个字,比如“针”字,因为这个字周围的几个字笔画都比较多,他建议我用笔画少一点的那个,“线”字的右偏旁也提示我就用《西狭颂》里“钱”字的原始写法。这些都是很好的指导,我都一一遵从并从此获得教益不少。

4、试写心中的形象

其实,我开始也想用《礼器碑》与《石门颂》的风格写,并写了两幅,但最终放弃了。毕竟《礼器碑》是小字隶书,不太适宜作品性情的表达,而《石门颂》又属于隶书中的行草书,写起来难度很大。确定了《西狭颂》的风格后,试写程序基本按以下顺序展开:笔画(其中还专门练习绞锋等笔法)——单字(特别在多个写法中取一个)——字距与行距——字组(“四字组”,四字一组中,逢二则变,每个字的大小纵横体势干湿浓淡各不相同,并且无穷循环,这是在陈羲明老师那里学来的方法)——穿插避让——落款设计——章法清新度(色纸搭配)。按照这顺序,朝思暮虑,反复调试,两个多用的时间里,调整了几十遍,始成最终面貌。

5、一些技法因素的处理

创作的根本还是得回到技法上来,《西狭颂》宽博大气,古朴拙厚,憨实笨重,要表现这些特点,首先是从结体上把握,结体的方法特点主要为外紧内松,宽中齐边,上松下紧,上大下小,头大,肚子大,腿短等等。用笔的主要特点为绞锋、裹锋,但运笔要松。章法上采取小单元章法处理,由小单元构成大单元,从而形成全篇的单元。小单元为四字一组构成,即上下两列和左右两行的四个字为一个单元(即前面提到的“四字组”),将它们的大小宽窄与干湿浓淡成对比状排列,瞻前顾后,逐行处理,循环交替,以至到底。

在设计好总体章法后,我并没有采取一句句直接往下写的方法(据说这样写才有可能贯通行气),而是采取了张国梁老师讲的方法,按行书写(不成句书写),隶书的行是从右往左称之为行,这样写完全没有照顾到语法即句子,但是却照顾到了行气。

我把一些综合性的技法处理先在小单元中作第一次处理,顶格一行按ABABABAB(如果A代表大,B就代表小,A代表纵,B就代表横,A代表枯,B就代表湿)的格式处理,下一行则按BABABABA的格式处理,这样各个小单元(四字组)就自然形成了,小单元中和全篇的关系就基本处理妥当了,剩下的在大章法中需要调节的东西就不太多了。章法中还设计几处穿插。疏密对比处理时,前面提到的学友张兄明武先生对我提醒的“针”字的处理就恰到好处,对这幅字提色不少。对于重字的异化处理,我选用的是相对古拙一点的字,或是改变一下体势与用笔的方法。

基本的设计与初稿完成后,进行了反复地重写,后来还进行局部的不断调整,比如几个宝盖头的字聚在了一块的处理,两个“家”字的位置调换等等。

6、题款的设想与设计

题款是个大问题,但写题款是我的优势所在。题款有140多字,在写法上自然又有章法的问题要处理,我大致用苏体行书风格书写,充分体现节奏感,着意营造块面感,在墨法上也有意进行了浓淡处理,写了十几遍,在准备的纸张刚好用完时才写得比较满意(款字的宽度、行数、款字的章法墨法笔法等等)。

这幅作品一共写了四十几稿,现仅择取其中九稿以展示创作过程:

2023年6月17日稿,初时设想揉入《石门颂》与《礼器碑》风格:

图片

6月22稿,经过反复思考后,最终决定用《西狭颂》风格来写,但首先不用考虑章法,反复锤炼字法与笔法:

图片

6月24日稿,继续锤炼字法与笔法,同时开始考虑落款的字法章法怎么处理:

图片

7月1日稿,继续单纯锤炼字法与笔法,其次想在落款上搞点花样,即将落款也分两部分写出,在落款部分与制造一个疏密与粗细的对比,但是,在后期将这种尝试放弃了:

图片

7月12日稿,开始设计正文的章法,同时也进一步寻求字法的变化:

图片

7月18日稿,继续讲究章法,设计几处穿插避让:

图片

8月12日稿,章法字法一起来,注意大小、粗细、干湿、俯仰、纵横、穿插、避让,呼应、对比等等:

图片

8月15日稿,注意正文与落款的纸色搭配,以制造纸面的清新感为目标:

图片

8月24日稿,全面调顺章法,合规纸面尺寸,钤印,覆背,整理平顺:

图片

7、正文与题款纸张的颜色搭配

一幅像样的作品,纸张的颜色搭配很重要,在这里,原来学过的年画的基础知识派上了用场,开始计划用天蓝色的题款纸与纯白色的正文纸,后来改成草绿色的题款纸与带草纹黄麻纸,两两颜色都是绝配。这种搭配清新美妙,相信它在给评委的感觉上会有所触动。这次纸色搭配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古兰色与纯白色的搭配 是一种绝配,既清新又不太扎眼,应该在各种展赛的评审中都不会引起评委的太多反感与排斥。

三、作品完成后的感觉

作品创作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写到最后,才有了那种流畅痛快的感觉,自知这是以展促学的特殊效果,这才是在实战中学习的有益之处。作品完成了有一种放弃参赛留存柜底的想法,寄出去的确不舍,如果不是为了检验一下我对隶书的钻研效果,我宁愿将它保留在家。寄出后写了首小诗,记录了当时的心情:

寄隶书作品投展

20238月于长沙)

送君去远征,又是不归程。

日落同君别,泪流过五更。

四、看到入展公示信息

湖北省篆书隶书展入展信息很快就公示出来了,市书协副主席张主席作宏兄还单独将信息发给了我,上午发的,我到傍晚才看手机。书协群里也发了这个信息,全省原划隶书作品入展120名,公示却只有98名,1200多人投展,不知道什么原因。

看到榜上有名后,我只有一种心情,那就是,虽然写隶书不是我的主攻书体,但是我写隶的路子走得是对的。草书已入过省展,行书也入过省展,这次终于将隶书打入了省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