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学良教授的旧书与新书

 胡洪侠 2023-10-17 发布于广东

南头古城陈厚酒馆的陈老板节前打招呼说,节后拟请丁学良老师吃饭。我一听当然大为支持。丁老师新出一本谈酒的书,我还没拿到签名本,既然有机会吃饭,此事就可了结。我虽然已退出“酒桌江湖”七、八年,但是仍然想读读丁老师这本书。我相信书中有些内容当年我在酒桌上都不止一次听他讲过了,但是,就像选修一门课程,你听老师讲是一回事,拿到老师的教材是另一回事。况且,丁老师的“徽普”虽然可以凑合着听,毕竟不如读他印出来的文字更清楚明白。

我最近想见丁老师的另一个理由,是读了他二十年前的另一本书《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后,有些问题要请教。2004年出版的这本书,丁老师集中谈他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看法、焦虑与希望,赤子之情浸透字里行间。当其时,北大改革之风方兴未艾,方案也已经改到了第二稿,学校内外议论纷纷。丁老师在书中既讲究竟什么才算世界一流大学,也讲中国大学改革的难点与要害,又根据香港科大创校经验,给出可资借鉴的路径与必须更新的观念。他尤其重视大学的制度建设、人才聚集与国际视野,出主意、想办法之真诚态度,早已超越“苦口婆心”境界。我不知道当时的大学中人读了有什么想法,二十年后我读此书,既有相见恨晚之感受,又有“俱往矣”之感慨。

丁老师书中有一个判断,不知道当时乃至现在有多少人会同意或不同意。比如他说,印度大学生的素质普遍比中国大学生的素质高。“过去这些年来,我辗转在美国、澳大利亚和香港等地的大学里做研究和教学。我和我的同事们发现,班上只要有印度裔的学生,不管是大学本科生班、硕士生班还是博士生班的,他们都一定是班上表现最好的学生。”他说。

以丁老师的学术背景与学术训练,他下此判断当然不会空口无凭。他说印度大学生素质之高可以从三方面看出来:

第一,他们对学习持续的认真态度和刻苦精神,这一点你只有在我们中国那些最好的大学里的学生们准备出国留学考试的关键时刻,才能看得见,平时就很少见到了。

第二,他们表现出色,不仅仅体现在考试考得好——这一点,无论是来自哪个华人社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很出色的——而且体现在非常积极地发起和参与讨论。他们非常会提基于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问题。我作为学生和教师的双重经验告诉我,观察一个学生的天分和潜能,至关重要的是看他(她)怎么提问题:从一个简单的问题上,可以看出他具备不具备抓住整个讨论中间最关键的环节的智慧穿刺力。印度裔学生在这方面的普遍表现,远远超过我所遇到的华裔学生,无论华裔学生来自哪一个华人社会。

第三,印度裔学生表现出色,更可贵的是在做研究的阶段,他们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普遍高于中国学生或者华裔学生。

我急于想见丁老师,想请教的问题之一就是:二十年过去,您对中印大学生素质高低的判断有变化吗?或者说,印度大学生素质依然高于中国大学生吗?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变化或没有变化?

自去年春天请丁老师来晶报给我们的“大文化深度转型”支招之后,一年多没见丁老师了。他出版新书,我也是从媒体消息中知道的。报道说,丁老师的新书叫《酒中的文明》。他从文明史和社会史视角,畅谈数十年来在世界各地寻觅酒、学习酒、探讨酒的故事,试图带领读者走进“酒中的文明”,寻访酒史、酒诗、酒事,剖析文明与酒深层的内在关联。“书中有人生、有家族、有乡土、有地域;有社会变迁的震荡、有小人物碰上大时代的因缘、有大人物震撼小人物的奇遇;有庄严也有诙谐,有沉重也有潇洒,有睿智也有荒谬。”他说,无论在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中,酒都具有重要的意蕴,能像纽带一般把人类社会深刻、优质、深厚、幽默、荒谬的东西都串起来。

好吧,酒,这么“文明”的好东西,我竟然给戒掉了,而且至今拒不悔改,继续滴酒不沾。不过,尽管远离了“文明中的酒”,但我对“酒中的文明”还是兴趣不减的,尤其是这本叫《酒中的文明》的书。丁老师,赶快签名赠书啊!哈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