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很多青少年会有“社交焦虑”?90%的家长忽略了这一点 | 新心父母

 长沙7喜 2023-10-18 发布于湖南
图片

核心导读:

“刚看见到妈妈的朋友,叫你打个招呼你都不肯,主动说一句话会死吗?嘴巴是用来干什么的?”

“天天待在家里,也不出门找朋友玩,你都没有朋友吗?”

进入青春期后,许多孩子都开始“社恐”,父母一边担心孩子,一边强行拉着孩子进行社交,甚至为此爆发矛盾冲突。

本文让我们来看看,面对孩子的社交焦虑,父母可以怎么办?

本文出处:新东方家庭教育公众号(ID:xdfjtjy)

图片

前几天,辅导上小学的儿子写作业,十道题能错九道,这也不会那也不懂,我这没控制住情绪,就朝他大吼:“不懂的知识点,为什么不请教同学、老师呢?”

“我不敢……”他委屈巴巴地回复,倒让我一时失了神。

想起平时的儿子,也是这般“不敢”:家里来了客人,礼貌性打完招呼,就默默“躲”到房间,生怕别人问这问那;学校组织亲子活动,同龄人都在努力展示自己,到了他却声如蚊呐、局促不安;我和孩子他爸商量着,让儿子学跆拳道,结果他上了一节体验课,回家就说“不喜欢压腿、训练” ……

当下看到他错题率,更是焦灼:缺少“刚毅”的儿子,不吵不闹很“社恐”,往后该如何融入集体呢?

我兀自郁闷,还是被孩子他爸一句话点醒:“先有父母接纳孩子,才有孩子接纳自己。你这当妈的都对儿子没信心,他会变得更无助。”

是啊,孩子喜静还是喜闹,都该被接纳,比起干着急、强行改变,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社交节奏,才是最好的家教。

图片
图片

被社交困扰的孩子

会陷入极度焦虑

之前看过一部名为《看上去很美》的电影,很是心疼那个被人“遗忘”的孩子。

小男孩方枪枪被父母送进学校,渴望交朋友,却因为没有得到老师的小红花,被同学“孤立”。

小小的孩子,内心孤独又假装安好。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他只能故意“造谣”说老师是“大妖怪”,站队时扰乱秩序到处跑,却只等到老师的惩罚:不让其他小朋友和他说话,彻底成为班上的“透明人”。

从努力融入集体,到开始逃避社交,他全然失去了小孩子该有的童真,最终只能倔强地从学校逃走,迷茫地站在喧嚣的路口。

图片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社牛娃若得不到回应,那种想要交朋友的热情,也会消失;社恐娃被父母强行逼成“外向”,摘下面具后,已然是泪流满面。

影帝吴镇宇的儿子费曼,便是如此。之前在一档育儿综艺中,费曼敏感又害羞,对此父亲极为不满,甚至还说他是“BBgirl”。费曼只得为迎合外界开始改变,展现大方又搞笑的一面。

重新认识这个“外向”的男孩后,网友又调侃他来一个才艺表演,拍成视频。但意外的是,费曼这次不再“外向”,而是坦言道:“我有舞台恐惧症和社交焦虑。”“我害怕别人怎么看我,所以我开始逗人笑。”

图片

原来,他面对镜头与人群,依然会惶恐与不安,假装外向让他十分压抑。孩子不是什么都不懂,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迎合外界。

如果此时的孩子并不快乐,不妨告诉他们:“不是所有人会喜欢你,但不管你怎么样,爸妈都会爱你。”支持与鼓励,才会打败社交焦虑。

图片
图片

孩子为什么会患上

“社交恐惧症”?

有学者对1872名中学生进行过社交焦虑检测分析,结果显示:社交焦虑倾向比率是 18.96%,与抑郁障碍检出率不相上下。

孩子们青春正好,为什么会患上“社交恐惧症”?

大抵有以下三个原因:

图片

·

性格内向

内向的孩子喜静,强行合群只会他们挫败感越来越强,愈发逃避社交。

知乎网友@冯唐杉的经历,便是如此。她从小就害怕社交。最初,亲人们还会照顾她的自尊心,但年纪渐长,她那“不爱说话”的性子,时常被亲人打趣调侃。

在这般环境下成长,她开始封闭内心:不敢表达想法,也不善于沟通;有时说话太直接又会伤人,常会引发社交矛盾。

她也羡慕别人那样谈笑自若,但自卑又懦弱的状态,只让她困在自我否定的怪圈。

图片

像冯唐杉这样对社交“过敏”的内向者,不在少数。他们腼腆又沉默,内心却极度渴望关爱。这时,比起热闹的环境,内向小孩更需得到理解,多些耐心与友好,他们也会打开心扉。

图片

·

害怕被拒绝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写到过一个有“脸红恐惧症”的女孩,见人就会脸红。遇到喜欢的朋友,不敢主动交好。

女孩总说,等病治好了,就去交朋友,可脸红症一直没能好转。因为她“需要”脸红来逃避被朋友拒绝的尴尬,以此为由,说服自己不社交,也不用承担被拒绝的打击。

那些畏惧社交的孩子,也正是害怕在社交中受伤,才下意识自我否定:“是我不够好。”“别人不喜欢我怎么办?”害怕拒绝,才会避免一段社交的开始。

图片

·

父母的情感忽视

看到过一篇名为《一个社恐者的自白》的文章,很是感慨。作者@断梦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被爸妈过继给亲戚后,又被“送”回来。

人生的不确定让她一度想用听话、努力,换取父母的关注。但遗憾的是,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奖状拿了一大堆,父母也只淡淡地回一句“哦”、“不错”。

相比之下,不爱学习的弟弟反而能得到更多爱。内心匮乏的安全感和低自尊,让她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远离人群:沉默寡言、生人勿近。

自此她经历了一系列“社恐”体验:不敢融入亲友的聚会。遇到同学老师为避免沟通直接调转路线,纠结又拧巴。

显然,“被忽视的孩子” 缺乏情感互动,才怯于寻求关注,在社交中一再退缩。而童年忽视,也会让孩子与外界的链接受阻。

图片
图片

尊重孩子的社交观,

只引导不干涉

“话痨”的孩子也会突然在人群中沉默,话少的孩子也会在熟悉的环境中滔滔不绝。

让人畏惧的,是人际交往中的不确定性。尊重孩子的社交观,他们才会找到想要的人生。

图片

·

尊重孩子的“个性”

社交焦虑,不等于社交障碍。孩子只是下意识在陌生的互动中,设下心理防线,选择性回避。

这时父母需要做的,不是给孩子贴上“性格不好”的标签,而是看见他们在社交中的努力与挣扎。

比如,社恐娃有很强的同理心,容易情绪过载,父母就应尊重孩子的社交距离,给他们空间;社牛娃突然在人前变得害羞,也别急着指责他们“关键时刻掉链子”,接纳孩子的“两面性”,那是他们的自由。

只有感受到被尊重,孩子才会更融入社交。

图片

·

“轻推”孩子一把

看过这样一个真实故事。一个小女孩想要商场的免费气球,但不敢主动向前。于是,她妈妈想了个好办法:陪女儿演练。

先多次对女孩有求必应,后来又拒绝把气球给她,前后的心理落差让女孩眼里泛泪,十分委屈。见此情形,这位妈妈及时安慰说:“被拒绝很正常,吃了勇敢的糖就不怕拒绝了。”如是教育,孩子也不再唯唯诺诺,而是一边吃着糖,一边大喊着“拒绝也没关系!”

这也启发不少父母:“轻推”孩子,不是袖手旁观;也不是用力过猛,而是恰到好处不极端。

孩子怕生,那就不要让他们面对“群体”讲话、表演;孩子“一体两面”,那就引导他们表达真实情绪,避免养成“讨好型人格”。教会他们正视社交恐惧,才最稳妥。

图片

·

与孩子建立信任感

没时间带娃,就多报几个兴趣班“放养”;来不及辅导作业,就在家教和网课当中二选一;爸妈需要做的,就是“验收结果”看考试得多少分。

慢慢地,以前那个总爱和父母说“废话”的孩子,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了。这时再问孩子“是不是在学校遇上了什么事?”他们也学会了敷衍,只回答一句“没事”。

亲子关系中,一旦信任感缺失,也就无法建立有效沟通,孩子往往会选择一个人面对社交中的问题。

每每这时,父母不妨主动与他们分享生活点滴,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去,比如一起爬山、做手工、做饭等。

父母先成为孩子的朋友,孩子才会获得安全感,逐渐缓解社交恐惧。

图片
图片

结语

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战胜'社恐',并不是为了去迎合所有社交,而是内心积极的'自我修复'。”

当孩子置身于放松的环境时,才会更主动。毕竟,任何关系的建立,都需要时间与磨合。亲子教育,亦是如此。

别“推”着孩子变成父母要求的样子,他们自会在成熟的花期绽放。与天下父母共勉!

图片
图片

.

主编/屈华

执行主编/言心

编辑/言心

视觉/日敦社设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