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腰椎间盘突出:痹证

 古医故道 2023-10-18 发布于湖北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缠绵难愈且易复发的特点。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发病率为0.95%,其中80% 以上多见于20~60 岁,男性多于女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及工作方式的变化,人们长期坐位姿势、缺乏体育锻炼,本病发病率有上升及低龄化趋势。当患者咳嗽、打喷嚏、走路或者弯腰起坐时,都可能会引起神经紧张和牵拉,使得疼痛加剧,其不但给患者带来沉重的身心负担,还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工作造成巨大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多样,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包括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局部封闭治疗、物理因子治疗、康复训练等,此类方法可能取得良好的即时效果,但治疗效果不持久,复发率高,而且长期使用不良反应显著。中医治疗本病主要以针灸治疗为主,包括传统针刺、艾灸、穴位注射、放血疗法、浮针、手法复位等方法,均能取得一定的疗效。

现代医学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暂无统一定论,目前得到公认的是各种因素包括机械性刺激(压迫、牵张)、化学性无菌炎症及自身免疫反应等刺激,导致局部出现缺血、水肿、纤维化及脱髓鞘等生理病理变化,造成神经根受刺激或压迫而产生神经功能减低(肌肉无力、感觉障碍)及疼痛等症状体征。机械压迫机制认为,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硬脊膜等,使其静脉回流受阻,毛细血管血流减少,神经根的营养受到影响,更进一步加重了水肿,从而使得神经根对疼痛的敏感性增强,这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医学中属于“痹证”、“腰腿痛”等的范畴。《素问·刺腰痛论》:“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少阳令人腰痛,如似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顾,……” 祖国传统医学范畴中,本病病位在腰脊,其本在肾,发病的关键是正虚于内,肝肾亏损,筋骨失养,又外感受风、寒、湿邪及跌仆瘀伤,导致局部气血瘀滞,经络闭阻,不通则痛。疾病后期多虚实夹杂,病情反复,缠绵难愈。中医辨证认为本病分虚实两端,实证主要有血瘀型、寒湿型、湿热型,虚症主要为肝肾亏虚型,临床治疗上当辨证施治。

中药多采用活血舒经止痛的药物,常用药物有牛膝,当归,续断,红花,乳香,没药等。再根据不同证型,加入对症药物。寒湿型加入干姜,附子,气滞血瘀者加入五灵脂,香附,肾虚者加入杜仲,熟地,山萸肉,白芍,五加皮等。针灸一般选取腰部的背腧穴和阿是穴,臀部和下肢一般选用环跳,殷门,阳陵泉,承山,绝骨穴,丰隆穴,可以结合艾灸治疗,也可以用穴位注射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日常一定要注意保暖,前屈运动不能做,不要负重,发作期最好卧床休息,我们中医治疗就是因人而异,十个人同样是腰椎间盘突出,但十个人可能用的是个不同的方子,如果自己辩证不准的最好找中医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辩证诊断,根据不同的症状来具体的治疗,最好不要自己随便尝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