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永年:《旧唐书》说略

 小夏ho78b993zg 2023-10-18 发布于江苏

一、书名和篇目《旧唐书》是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有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共计二百卷。它本名《唐书》,南宋初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南宋末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宋史》的《艺文志》以及现存的南宋绍兴刻本都题《唐书》而没有“旧”字。由于北宋时欧阳修、宋祁等重修了一部新的《唐书》即所谓《新唐书》,以后就在后晋时撰修的《唐书》前加一“旧”字,这应是南宋以后的事情。明嘉靖时闻人铨刻本就题作《旧唐书》,沿用到今天。今天写文章时如果前面已提过《旧唐书》,后面也可省称为《旧书》;和《新唐书》并提,可合称为《两唐书》。

二、唐代的修史制度和实录国史《旧唐书》是在唐朝实录和国史的基础上撰修的。要讲怎样撰修《旧唐书》,首先得讲唐人怎样记述史事,保存史料,讲他们撰修的实录和国史。据《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唐代在门下省设置起居郎二员,“掌'起居注’,录天子之言动法度,以修纪事之史,凡记事之制,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必书其朔日甲子以纪历数,典礼文物以考制度,迁拜旌赏以劝善,诛伐黜免以惩恶,季终则授之国史焉”;中书省也设置起居舍人二员,“掌修记言之史,录天子之制、诰、德音,如记事之制,以记时政损益,季终则授之于国史”。所谓“授之于国史”,就是送交中书省下设的掌修国史的史馆。《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起居郎条讲记事记言的沿革。唐太宗贞观初是“每仗下,议政事,起居郎一人执笔记录于前,史官随之。其后,复置起居舍人,分侍左右,秉笔随宰相入殿,若仗在紫宸内阁,则夹香案分立殿下,直第二螭首”。高宗时许敬宗、李义府为相,“命起居郎、舍人对仗承旨,仗下,与百官皆出,不复闻机务矣”。武周长寿中,“宰相姚建议:仗下后,宰相一人,录军国政要,为'时政纪’,月送史馆。然率推美让善,事非其实,未几亦罢。而起居郎犹因制敕,稍稍笔削,以广国史之阙。起居舍人本记言之职,唯编诏书,不及它事”。文宗大和九年(835),“诏入阁日,起居郎、舍人具纸笔立螭头下,复贞观故事”。可见起居郎、起居舍人基本上还是能克尽其职,并无间断,只是与闻机务的程度不同而已。至于由宰相记录军国大事,撰写“时政纪”的措施,武周朝外,德宗、武宗和宣宗时都曾实行过,分别见于《旧唐书》卷一四八《李吉甫传》,卷一八上《武宗纪》会昌元年六月条及《唐会要》卷六四《史馆杂录下》会昌三年十月条,《新唐书》卷一八二《裴休传》。

除起居郎所记的起居注和起居舍人所编的制、诰、德音按季送史馆,宰相所记的时政记按月送史馆外,其他部门也得按时把有关材料送交史馆。《唐会要》卷六三《诸司应送史馆事例》就开列:“祥瑞(礼部每季具录送),天文祥异(太史每季并所占候祥验同报),蕃国朝贡(每使至,鸿胪勘问土地、风俗、衣服、贡献、道里远近,并其主名字报),蕃夷入寇及来降(表状中书录状报,露布兵部录报,军还日军将具录陷破城堡、伤杀吏人、掠房畜产并报),改变音律及新造曲调(太常寺具所由及乐词报),州县废置及孝义旌表(户部有即报),法令变改、断狱新议(刑部有即报),有年及饥并水、旱、虫、霜、风、雹及地震、流水泛溢(户部及州县每有即勘其年月日及赈贷存恤同报),诸色封建(司府勘报,袭封者不在报限),京诸司长官及刺史、都督、都护、行军大总管、副总管除授(并录制词,文官吏部送,武官兵部送),刺史、县令善政异迹(有灼然者,本州录附考使送),硕学异能、高人逸士、义夫节妇(州县有此色,不限官品,勘知的实,每年录附考使送),京诸司长官薨卒(本司责由历状迹送),刺史、都督、都护及行军副大总管已下薨(本州本军责由历状,附便使送),公主、百官定谥(考绩录行状、谥议同送),诸王来朝(宗正寺勘报)。已上事,并依本条所由,有即勘报史馆,修入国史。如史官访知事由,堪入史者,虽不与前件色同,亦任直牒索,承牒之处,即依状勘,并限一月内报。”又记“建中元年(780)十一月二十八日史馆奏:前件事条,虽标格式,因循不举,日月已深,伏请申明旧制,各下本司。从之。大历十四年(779)正月已后,至今年十月已前,所有事迹,各限敕到一月日报。从此已后,外州县及诸军、诸使,每年一度,附考使送纳,在京即每季申,便为恒例。敕旨依”。可见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向史馆送交史料,也已成为制度,尽管有时执行得不够认真,史馆还能提出来加以整顿,这样就可保证史馆正常进行工作,撰修实录和国史。

实录,是一种极为详细的按年月日记叙的编年史,由史馆里的史官根据起居郎所记的起居注和起居舍人所编的制、诰、德音来撰修。通常一个皇帝修一部,在新皇帝即位之后过不了多久就得修成上一个老皇帝的实录。有的皇帝在位时就叫史官撰修他的实录,有时出于政治原因还一修再修。为了把实录修好,在宪宗即位之初还听从韦执谊的创议,建立了在撰修之前先撰修“日历”的制度。《唐会要》卷六三《修国史》永贞元年(805)九月条记其事说:“监修国史宰臣韦执谊奏:……窃见自顷已来,史臣所有修撰,皆于私家纪录,其本不在馆中,褒贬之间,恐伤独见,编纪之际,或虑遗文,从前已来,有此乖阙。自今已后,伏望令修撰官各撰日历,凡至月终,即于馆中都会详定是非,使置姓名,同其封锁,除已成实录撰进宣下者,其余见修日历,并不得私家置本,仍请永为常式。从之。”后来南宋初年的汪藻还对此有所讲说,见《宋史》卷四四五《文苑·汪藻传》,说“古者有国必有史,故书榻前议论之辞,则有时政记,录柱下见闻之实,则有起居注,类而次之,谓之日历,修而成之,谓之实录”。也就是说,平时把起居注、时政记等编次为日历,皇帝去世后把日历修订一下就成为实录。据《唐会要·修国史》所记载,以及《新唐书》卷五八《艺文志》起居注类所著录,从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到武宗,中间加进武后,一共十六朝都已修成了实录,其中太宗、高宗、武后、睿宗、玄宗、德宗的实录先后修了两种到三种。此后到昭宗大顺二年(891)还敕修武宗以下的宣宗、懿宗、僖宗实录,但“逾年竟不能编录一字”。昭宗自身及哀帝已是亡国之君,自更没有实录。

至于正式撰修的国史,是指纪传体的本朝史,和《史记》、《汉书》以来的纪传体正史一样要有本纪、列传,还要有志。这方面《唐会要·修国史》里讲的倒不多,其大要散见于《旧唐书》卷五六《长孙无忌传》、卷七三《顾胤传》、卷一○二《刘子玄传》、《吴兢传》、《韦述传》、卷一四八《柳登传》、卷一七六《崔龟从传》。最早是在高宗永徽时,令狐德棻、顾胤等就已整理出高祖、太宗两朝国史八十卷。玄宗时吴兢又做了修改精简,加上自己和别人续写的,统编成国史六十五卷,他外放离开长安后还续写了二十多卷。后来韦述重定体例,在吴兢旧稿的基础上增补到玄宗天宝年间,编成国史一百二十卷和史例一卷。肃宗时史官柳芳又续修天宝后期到肃宗乾元年间,编成国史一百三十卷。以后史官还续修了一些,但不曾再编定。另外,柳芳个人还用编年体撰成四十卷《唐历》,起自高祖,下讫代宗大历时,到宣宗朝又令宰相崔龟从等把《唐历》再续修三十卷,止于宪宗元和末年。这实际上又成了一种编年体的国史。以上这些实录和国史,就是撰修《旧唐书》的主要凭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