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沙地人采棉花,不叫采也不叫摘,而叫捉

 华东局 2023-10-18 发布于上海

棉花洁白,如云似雪。

棉花是花吗?不是。那为什么叫棉花?不是会误人吗?不!这正像火花、烟花、浪花等都不是花卉一样,人们都叫花,因为它们都像花,有花朵的形状。棉花也是。

城市里的孩子也许不明白,以为棉花就是由棉株开出来的花卉。其实,对于我们钱江两岸经常在沙地上光着脚走的泥孩子来说,人人都知道,雪白的棉花是果实。当然,这果实也是由它的花结出来的。

桃树开出粉红色的花后,一段时间的孕育,就结出一颗心形桃子;南瓜藤上开出猩红色的喇叭花后,慢慢结出的是或壶形或条形的大南瓜;茄树开出绛紫色的小花朵后,结出的是长长的圆管形茄子……棉花不是无花果,它也是先开花后结果的。

棉花开出的花朵,通常有三种颜色:乳白、淡黄、粉红。不管是哪一种颜色,都相当亮眼,也都比较大,有的像小酒盅似的。三四天后,这花慢慢地蔫了,萎了,谢了,然后留下一枚葡萄大小的、头部略尖的棉铃。结出棉铃后,棉花凭着它粗壮的主干和叶片以及发达的根系,会大量地吸收土壤中的养料和来自太阳的温暖,提供给这些棉铃孩子。棉铃由尖葡萄似的、胀大成牛眼睛似的,又逐渐长成乒乓球似的、青橘子似的。一株棉花,能结出多少棉铃呢?这完全要看植株的大小和枝杈的疏密。少则十几枚,多则四五十枚;如果棉株高大,枝杈分布均匀,结出上百枚也都有可能。想象一下,一株棉花上挂着上百枚棉铃,这是怎样一种奇观?这棉铃,就是棉花的果子。琳琅满目的棉铃,在秋阳的照射下,渐渐由青变褐,然后慢慢地绷开缝隙。一天,两天……在暖阳的真诚催促下,终于灿烂绽放,吐出了雪白的丝絮。这棉絮,像纯洁的雪团,像轻盈的云朵,像柔软的绣球。成片的棉花,远远望去,像一片闪亮的浪花;走近细看,每一朵都会诱人去轻轻抚摸。

金秋十月,是棉花采摘的盛期,也是生产队里妇女们的最重要农事。奇怪的是,我们沙地人不叫采,也不叫摘,而叫捉。

“社员同志们,明天7点,全体妇女继续捉棉花,到赵家湾东面去捉。”队长陈大伯,在傍晚的时候,通过高音喇叭,用他地道的沙地方言这样通知各位。他用的是“捉”。

“我捉了96斤。你肯定又比我多,你多少?”捉棉花通常是论斤的。捉的分量多,工分就多。每次称好,同龄妇女总要悄悄比一比多少。她们说的也是“捉”。

我读初中的时候,每天下午放学回家,如果是捉棉花,就帮姆妈一道捉两三个小时;如果不是捉棉花,就做记工员。这是队长要我记的。他认为初中生就是知识分子,能记工。谁出勤,谁缺工,每天分上午、下午记清楚。记工簿上,我写的也是“捉棉花”。

对这个“捉”,当时,没有多想,大家都是这么叫、这么写的,好像天经地义。后来随着读书念诗的增加,觉得这个“捉”实在用得太精准了。采,只取头部一点,还带有点轻而易举的感觉,如采茶;摘,应该是连柄或带蒂一道采撷的,如摘茄子,肯定是把茄子的蒂也一道折来;而捉,它的对象通常是活的,比如捉鱼、捉小鸭、捉蚱蜢。

棉花也用捉,是活物吗?不是的,但必须像捕捉活物那样细心对待。每一朵棉花的瓣数不定,有五瓣的,有四瓣的,也有三瓣的。每一朵每一瓣与铃壳的粘连程度也不相同,有的外翻充分,轻轻一搓就下来;有的半吐露半粘连,采撷时,五个指头需要圈成环形,对准花瓣,从花瓣的底部捏住往上拎。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整朵花捉出。如果只用食指和拇指掐,那就无法整瓣出壳;如果只抓了花的顶部,那就会扯断花絮,剩下的一部分,还得再来一次;如果扯出大半瓣,剩下1/3甚至1/5不要了,被队长检查时看到了,那非被骂个狗血喷头不可。有的棉铃,还没有完全怒放,只开放了一半或大半,对此类花,也要捉去,不可能等下一轮再捉。捉棉花的时间比较长,一般要超过一个月,同一块棉花,从开始捉头档花到捉最后一遍的了梢花,每一轮间隔时间会有七八天。捉这种半开的棉花时,必须一只手捏住棉铃,一只手的手指插入棉铃底部,然后用力扯出。这就有点像抓活物那样,用“捉”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沙地棉花占了大部分,房前屋后,一方方;埂南堤北,一片片。沙地的棉花,朵大、絮长、色白、弹力足,是缝被、纺织的极好材料。棉铃旺开的时候,往往也是雷阵雨多的时候。假如泛白的棉花被大雨浇淋,那简直就像灾难。不但形状变得像哭丧脸似的,颜色也没了光泽。即使在猛太阳下晒干,也感觉不够蓬松和活泛。最关键的是,还卖不出好的价格。当连续晴好个把星期,大批棉花要同时捉的时候,这既是社员们最开心的时候:丰收期终于来到啦!也是大家最担心的时候:假如突然来一场阵头雨,不是全部泡汤?刚开始捉头档花和捉了梢花,一般就是妇女出场。到了旺期,男人也得上场。有时,还得起早,天一亮就出工;还须落夜,直到看不清棉花。

我第一次正式捉棉花,是在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那天上午,小学所在的第六生产队的陈队长向校长请求:能不能发动学生,帮助他们队去捉棉花?因为他听广播里说,下午有雷阵雨,而且短时间雨量较大。还说现在正是旺捉期,人手实在不够。校长一直在农村教书,知道事情的紧迫,断然决定:三年级以上全部停课。书包里的学习用品全部倒出,放在抽屉里,背着空书包当盛花的篓,立即出发。

棉花地就在学校的北面。到了地头,队长向大家简单讲了捉花的基本要领,然后两人一畦,钻进去捉了。为什么说钻?棉花棚没过了我们的头顶呀,人在里面,像捉迷藏似的。是集体出动,带有抢险救灾的味道,又有校长和老师带着,孩子们特别卖力。大概捉了两个钟头后,校长叫大家回学校,然后回家吃饭,12点之前再回到学校,下午继续帮助捉花。下午三点半左右,学校北面这块棉花快捉完时,乌云真的墨黑墨黑地排浪似的推过来,很快,倾盆大雨跟到了。大家回到教室,都非常高兴,每个人都觉得立了一点功,而且也是一次真正的学雷锋活动。有好多人说,以后写作文不用愁了。

天越来越冷了。当我们快要忘记捉花这事的时候,第六生产队的队长又来了,端着一只畚箕。畚箕里是什么?我们正在猜测时,队长已经开始分了,每人一小撮。啊,花籽!灰乎乎的一粒粒。可以吃吗?队长说,炒过的,特别香特别油,只是不能多吃。多吃会拉肚子的。队长还特别强调:这花籽,就是上次你们帮助捉的那些棉花轧出来的。就是这一次,我知道了:花籽不但可以榨油,还可以炒着吃,还特别香。只是嘴唇会吃得黑乎乎。这是因为花籽上有短绒毛,一炒就焦了。

棉花,开的是花,结的也是花,既给人温暖,又给人芬芳。真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