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生儿的“百日礼”在鄂州叫做“百岁礼”

 取经的兵 2023-10-18 发布于湖北

婴儿降生的第100天为“百日”,古称“百晬”,又称“百岁”、“百禄”。在过去,由于医疗水平有限,婴儿出生一百天内的死亡率非常高,如能平安度过百日,就有了长大成人的希望。

在我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在宝宝满百日这一天,“百”含有圆满的、完全等象征意义。所以,民间在这一天往往进行庆贺,举办宴席,邀请家中的亲朋好友欢聚,谓之“百蒣”(百日)。而,民俗信仰中又经常以长命百岁为吉利,故很多地区便将百日称为“百岁”礼。

史料《东京梦华录》记载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啐。”啐,婴儿周岁之谓也。又称百岁,明沈榜《宛署杂记》说:“一百日,曰婴儿百岁。”所以,过百日也叫过百岁。

同样的,在鄂州地区也关于新生婴儿百日的俗语,叫做“一个月红孩儿,两个月毛孩儿,三个月看孩儿”,说是小孩满了一百天之后就好养好带了,且更惹人喜爱,还有希望孩子能长命百岁。且,“百日礼”在鄂州民间习俗中还称为“百露”,就是说小孩过了100天,不必藏在家里了,该出门“露”个头了。

可见,过“百岁”是婴儿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礼仪,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穿百家衣和戴百家锁了,皆寓意宝宝一生健康成长,吉祥顺利。

穿“百家衣”

幼儿百日,民间风俗给有给孩子穿百家衣。父母期望孩子健康成长,认为这需要托大家的福,托大家的福就要吃百家饭、穿百家衣。从各家取一块布片,将布片拼合起来做成服装也就成了百家衣。

这“百家衣”是一种为婴儿祈寿的服饰,古代是用向各家乞讨来的零碎布帛缝制而成,故叫“百家衣”。孩子出生以后,向百户人家各索讨一块布(或绵缎),拼缝制成。每块直径7厘米,呈八角形,颜色不同。并绣上花、鸟、鱼、虫或人物。民间认为婴儿穿上百家衣,能保长命百岁。

而向讨要布的人家也有讲究,如姓“刘”“陈”等人家给的布块是较为重要的,因为这些姓氏与“留”“成”谐音,有代表孩子会健康成长的吉祥寓意。

且,一般紫色的布块大家不会轻易送出,因为“紫”与“子”谐音,谁都不愿将“子”送给别人。若要讨要紫色布头,一般要到孤寡老人家里。

戴“长命锁”

长命锁又叫“百岁链”。一般多用金银宝玉,其造型多被做成锁状,在锁上錾有“长命富贵”、“福寿万年”等吉祥文字,也有将它做成如意头状,上面錾刻着寿桃、金鱼或莲花等吉祥图案的。

古时长命锁,是一种挂在儿童脖子上的装饰物,民间认为,戴长命锁的寓意是把婴儿 的生命给“锁”住,只要佩挂上这种饰物,就能辟灾去邪,妖魔就抢不走了,孩子就会平安。

古代鄂州地区百岁锁并不是外婆家送的或自己家买的,而是要“凑份子”,也就是孩子的父母将白米、茶叶、枣、栗 子等含有吉祥蕴意的食品取少许包在红纸 包里,要包很多包,最好是能够达到一百包,然后将这些红纸包分送至亲戚朋友家, 而对方在接受后则在红纸里放上若干钱返还回来,父母再用这些凑起来的零钱到金 银匠那里铸制“长命锁”,人们认为这样得来的锁是最吉祥的。

长命锁的前身是“长命缕”,关于佩长命缕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据《荆楚岁时记》、《风俗通》等书的记载,在汉代古鄂州地区,每端午佳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这股丝绳被移到了妇女臂上,渐成为妇女和儿童的一种臂饰。在当时,由于战争频繁,加之瘟疫、灾荒不断,人民渴望平安,所以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缠绕于妇女和儿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灾祛病延年。这种彩色丝绳,就被称之为“长命缕”、也叫“长生缕”、“续命缕”、 “延年缕”、“五色缕”、“辟兵缯”、“朱索”、“百索”等。

流传到宋代,这种风俗继续存在。不仅流行在民间,还传入宫廷,除妇女儿童之外,男子也可佩戴。每到端午节前,皇帝还亲自将续命缕赏赐给近臣百宫,以便他们在节日佩戴。宋代称这种五彩丝绳编结物为珠儿结、彩线结,其形制已较复杂。除丝绳、彩线外,还穿有珍珠等物,在当时汴京等地的街市上还有不少店铺和市贩,专门以销售这种饰物为生。

明代之后,风俗变迁,成年男女使用者日少,通常用于儿童,并成为一种儿童颈饰。

“给孩子戴上百岁锁时,口中还要说吉祥话,例如“头戴百岁锁,长命又百岁”,“戴上百岁锁,长命又富贵”,“百岁锁,爸爸亲,妈妈爱,长命百岁,长命百岁!”等吉祥话均可用。

“百日”是出生礼之一。对于孩子来说,更是一个认识世界的开始,而对于关心呵护他的父母亲人来说,简单的庆祝仪式中饱含了他们对宝宝无限的爱意与美好的祝福。更表达了作为父母长辈,希望子女具备做人的五大要素:一是强健的体魄,二是健全的智力,三是与人相处的本领,四是有足够的技能,五是出众的品德。

现如今,这些礼仪文化,基本已经改编并入满月酒的习俗当中,就算有,也只能在农村还能见到与听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