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著名战例研究:淮海战役指挥实践、认识与经验总结

 Loading69 2023-10-19 发布于四川

引子

*本文来自一本很古老的书籍,但这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从“战役指挥实践与经验”角度叙述淮海战役的文章。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以及其他军区部队与地方武装,于1948年11月6日至翌年1月10日,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内,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战役。此役全歼国民党军1个“剿总”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和1个“绥靖”区的部队,共56个师55万余人。

至此,国民党在中原和华东战场上的精锐师团丧失殆尽,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其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日益陷入土崩瓦解之中。

淮海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以60万对敌80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一次辉煌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淮海战役我军战斗序列表:

著名战例研究:淮海战役指挥实践、认识与经验总结

淮海战役敌军战斗序列表:

著名战例研究:淮海战役指挥实践、认识与经验总结

正文

淮海战役,是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以及华东、中原、华北军区的地方部队,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自临城(现薛城)、南达淮河近8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与国民党军徐州集团进行的一次战略性决战。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是役,我军参战部队有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又1个军,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及地方部队共约60万人;国民党军先后投入7个兵团、2个绥靖区共约80万人。尽管我军参战兵力少于敌军,但由于战略指导和战役指挥正确,最终赢得歼敌1个“剿总”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共55.5万余人的巨大胜利。这次战役后,敌军南线主力兵团丧失殆尽,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均获得解放,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上海及武汉等地已处于我军直接威胁之下。

一、战役指挥

(一)战役准备中的指挥(参见附图31)

著名战例研究:淮海战役指挥实践、认识与经验总结

1、粟裕建议举行淮海战役,中央军委提出首歼目标

敌徐州“剿总”辖4个兵团、6个绥靖区共31个整编师(后改为军)80个旅(后改为师)约70万人(济南10万守敌被歼后降为60万人),该敌以徐州为中心,分据济南、青岛、海州、新安镇、徐州、商丘、砀山、开封、郑州、淮阴、扬州、蚌埠、菏泽、临沂等城镇和苏中若干县城,控制着陇海路郑州至海州段及津浦路临城至浦口段。

1948年9月16日,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敌徐州刘峙集团决定以第2、第7、第13兵团北上增援。济南战役结束后,敌第7兵团返回新安镇附近,第13兵团退往徐州以东碾庄、曹八集地区,第2兵团退回商丘、砀山地区。另外,敌在宿县驻有1个师及地方交警部队约1.3万人。敌沿陇海路郑州至海州段、津浦路临城至蚌埠段,形成了以徐州为中心的十字形防御部署,企图控制津浦路、陇海路,阻止我华东、中原野战军会合。

华东、中原野战军指挥员从徐蚌地区敌军分布看出,敌重兵猬集徐州附近地区,便于机动和迅速互援。我若求歼该敌任何一部,必须首先挡住援敌。但敌军部署也存在两个弱点:一是徐州以东黄百韬兵团态势突出,面临我军南北夹击威胁;二是宿县守备之敌兵力薄弱,一旦失守,徐、蚌联系将被隔断。

此时,华东野战军有15个纵队、1个特种兵纵队约36万人,华东军区部队37万人。济南战役后,华东野战军大部兵力集结在徐州、济南间津浦路两侧休整,一部兵力位于苏北宿迁地区。中原野战军有7个纵队约15万人,中原军区部队20万人,其大部兵力集结在禹县、叶县、鲁山地区休整,一部兵力活动于豫南、鄂北地区,制白崇禧集团。但我攻克济南后,山东除青岛外全境解放,华北和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敌徐州、郑州、济南三足鼎立态势瓦解,徐州之敌处于我两大野战军夹击之中,战场态势对我十分有利。

济南战役行将结束前,华东野战军前委判断,如援敌知济南已被我完全控制,其停止北援而加强警备,以防我主力南进之可能性,似较继续北援之可能性为大。据此,粟裕对济南战役结束后华东野战军的行动提出4种方案:①举行淮海战役。战役第一阶段,乘敌两淮兵力空虚,由苏北兵团攻占准阴、淮安、高邮、宝应,野战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线,准备歼击徐州来援之敌;第二阶段,用3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战役后野战军转入休整。②进行海州作战,仅以攻占海州、新埔、连云港等地为目的,主力控制于新安镇、运河车站南北及峰(县)枣(庄)线,以备战姿态进行休整。此案虽对部队休整有利,但亦增加尔后攻占两准的困难。③全力向南求歼徐州援济之敌一部。但济南攻克后敌人可能退缩,恐不易求战。④全军进入休整。

粟裕认为,近期举行淮海战役最有利,因此时敌第2、第7、第13兵团集结于徐州周围,两淮和海州,连云港地区各有敌1个整编师,陇海路徐州至海州段敌兵力单薄。我攻济兵团虽有一定伤亡,但打援兵团可能因援敌不来而全军无损。同时,举行此役可改善中原战局,孤立津浦线,并迫使敌人退守(至少要加强)江边及津浦沿线,减少其机动兵力,利于我恢复长江沿岸的工作,为将来渡江和华东野战军进入陇海路以南作战创造条件,争取华中人力、物力支持战争。

中原野战军指挥员同意攻克济南后乘胜进行准海战役,以第一方案攻两淮,并吸打援敌为最好。毛泽东也指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淮海战役应准备进行几个作战:第一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第二歼灭两淮高(邮)宝(应)地区之敌;第三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

9月28日,证实邱清泉、黄百韬两兵团分别返回商丘、砀山和新安镇地区,李弥兵团退往碾庄、曹八集地区后,毛泽东指出,淮海战役第一个作战是最主要的作战,是箝制邱、李两兵团,歼灭黄兵团。10月11日又提出,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兵团,完成中间突破。为此,应以6至7个纵队割歼黄百韬部3个整编师;以8至10个纵队箝制和阻击由徐州东援之邱、李兵团。第二个作战以大约5个纵队,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并占领各城,主力担任箝制邱、李两兵团。第三个作战可设想两淮方面,亦须准备以5个纵队左右的兵力去担任攻击,而以主力担任打援及箝制。同时,根据敌孙元良兵团由郑州东进等情况,电示中原野战军指挥员,即速部署攻击郑(州)徐(州)线歼敌一部,箱制孙兵团。否则,孙兵团如到徐州,将极大妨碍华东野战军的新作战。

在毛泽东看来,进行准海战役的3个作战是一个大战役,打得好可歼敌十几个旅,打通山东与苏北联系,迫使敌分散一部兵力保卫长江,利于下一步进行徐、浦线作战。并考虑到战役规模宏大,必须由中原野战军在战略上配合华东野战军,箱制华中白崇禧集团及孙元良兵团,使之不能再增兵徐州,才能确保战役胜利。这足以证明毛泽东谋深计远,精于运筹的雄才大略。

10月12日,华东野战军指挥员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以及淮海战场敌主力均集结在徐州为中心的陇海沿线,其意图似在防我下-步行动,并便于利用铁道运输机动相互支援等情况,对下步作战提出3个构想:①首先夺取两淮,歼击增援之敌,再夺新埔、海州、连云港。但因黄百韬兵团已东调新安镇堵我南下,我小部兵力不能解决敌人,大部队穿过该敌后方补给困难,敌亦可能先我加强两淮守备。因此,此案较难实现。②先以一部兵力攻打新埔、海州、连云港,调黄兵团东援,在新浦、新安镇之间歼灭该敌于运动中。如敌不出援则坚决攻克以上三点,以打通山东、苏北,使海上及沿海一线联成一片。但我运动距离较远,易暴露企图;黄、邱、李3个兵团可能靠拢东援,造成僵局;若敌发觉我主力东去后,以一部兵力沿津浦路或运河线北犯,我也将应付不及。③分割全歼敌黄百韬兵团,因敌情已明,易收突然制敌之效。但距徐州较近,运河以西我不易控制,敌可利用铁道及海(州)郑(州)公路快速增援。

根据上述分析,华野指挥员认为,执行第三构想为好。并以此为基础拟定了作战方案:以2个纵队控制运河和邳县、官湖地区,阻击沿铁路东援之敌;以3个纵队位于兰陵地区为总预备队,使徐州之敌顾忌不敢东援。苏北兵团2个纵队于战斗发起后以一部兵力控制宿迁,佯攻睢宁阻敌东援,并准备协同主力歼灭徐州东援之敌,或乘胜进击两淮;以1个纵队包围郯城之敌,相机歼灭之;以5个纵队及特纵主力,分割围歼黄百韬兵团于新安镇地区。同时,还预想了战场情况发展的对策:如敌情无大变化,攻歼黄兵团顺利,邱、李兵团东援时我则依托运河阻击,黄兵团大部就歼后诱援敌深入,南北夹击歼灭之;尔后攻两淮、打新浦,一部兵力南下宝应、高邮,威胁沿江一带敌人。如歼黄兵团时邱、李兵团不敢东援而凭运河西岸固守,我则以一部兵力南攻两淮、宝应、高邮,迫敌加强沿江防务;尔后再攻占新(浦)、海(州)。如歼黄兵团时敌即调回邱、李兵团取守势,并加强两淮、新、海防御,我则不再扩大战果。如敌发觉我行动企图,先令邱兵团靠拢黄兵团,黄兵团收缩固守,并令连云港海运增援,我则另寻战机歼敌。第一种情况可能性较小但应尽力争取;第二种可能性较大应力保实现;否则,应争取第三种可能,避免第四种可能。

中央军委同意上述构想,但指出打援部队应放在援敌侧面,即徐州北面、西北面、南面,造成围攻徐州态势,使徐州之敌第一个感觉是我军似乎有意夺取徐州,而不能确切断定我军是歼灭黄兵团。等到我军对黄兵团攻歼紧急而决定增援时,又发现如不解除南北两侧威胁,则很难赴援。这样就给我军以必要的时间歼灭黄兵团。还决定,中原野战军主力在淮海战役发起前攻克郑州,然后攻开封或直出津浦路徐州、蚌埠间,箝制敌孙元良、邱清泉、李弥兵团和第4绥靖区部队,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中原野战军以2个纵队协同江汉、桐柏军区部队,将黄维兵团箝制在平汉路以西,并彻底破坏平汉路南段,当黄维兵团东援徐州时,阻滞其前进。基于上述,毛泽东要求粟裕、谭震林在研究部署时,要设想敌可能变化的几种情况,其中应包括一种严重的情况,要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有对付的办法。

华东野战军指挥员从初始建议举行准海战役,到此时对准海战役作战目的、作战方向、首歼目标、作战步骤设想,完全是根据全国形势、中央9月会议确定的解放战争第三年总目标和总方针,以及华东战区敌我态势提出的。当时我军秋季攻势刚取得初步胜利,华东野战军当面之敌约60余万人,华东野战军可用于作战的兵力只有40余万人。在这种情势下,中央军委和华东野战军指挥员并未期求全歼徐州守敌于一役,而是实事求是地提出求歼徐州部分守敌,并分阶段进行。这说明毛泽东和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指挥员从战场实际出发,对当时形势和各种力量了如指掌,故能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

2、中原野战军解放郑州、开封,中央军委决定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联合实施淮海战役

为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中原野战军指挥员决定在准海战役发起前,于10月19日率主力4个纵队攻击郑州,吸引郑州以东敌军回援。10月22日,毛泽东电示陈、邓:为了保障华东野战军在淮海战役中完全胜利,你们在攻克郑州休息数日后,全军迅即东进,相机攻占开封。或者不打开封,直出徐蚌线,不但制孙元良、刘汝明,并且箱制邱、李两兵团各一部。目前中原野战军一部兵力将白崇禧部黄维、张淦2个兵团吸引到桐柏山区,较长时间内不能回到黄泛区威胁我军行动,便于陈、邓部攻郑胜利后,以一部或大部或全部兵力向东协同华东野战军行动。这样不但可制孙、刘两兵团全部,且可制邱、李两兵团一部。行动预案是,以一部兵力留在郑州、淮阳之线,主力于邱、李两兵团东援之际举行徐州、蚌埠作战,相机攻取宿县、蚌埠,彻底破毁津浦路,使敌交通断绝,陷刘峙全军于孤立地位。毛泽东认为,中野举行徐蚌作战,势必吸引邱、李两兵团以很大一部兵力回援,这对于保证淮海战役取得大胜,将有极大作用。

10月24午,陈、邓提出了中原野战军主力东进的3个方案:①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后,乘邱兵团东进、黄维兵团远在豫西之机,集中中原野战军4个纵队和华东野战军2个纵队,攻击开封至徐州线上之敌孙元良兵团,此案歼其一两个整编师把握较大,亦可抑留邱兵团一部。②如孙元良兵团不好打,则于11月10日左右进至徐蚌线,执行中央军委原定徐蚌作战,相机攻取宿县、蚌埠,孤立刘峙集团。③如黄维兵团孤军东进,亦属歼击其一两个整编师之良机,但协同东线困难,只能以2个纵队牵制孙元良兵团。无论执行哪个方案,我部均位于商邱西南机动。

毛泽东随后指出:中原野战军主力不要去开封、商丘,应取捷径到蒙城集中,休息数日后直取蚌埠,并准备渡准南进,占领蚌浦段路,控制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淮南铁路以东、运河以西广大地区,吸引敌人来攻。中野则忽集忽分,机动对敌,准备在该区坚持两三个月。此着为敌人所不及料,敌为防我渡江,必从徐州附近分兵南压,亦有可能从白崇禧系统调兵向东。华东野战军则可能于2个月内,歼灭刘峙系统50个师的三分之一即18个师左右,取得大胜。如认为此策不便,则执行徐蚌作战方案。

陈、邓认为:挺进淮南,非到万分必要以不采取为好。实行此着,中野很难打到仗,且可能有较大的消耗。因此建议,仍以力求歼孙元良为第一要着,如不好打,则向宿蚌线进攻。毛泽东同意陈、邓不出淮南的意见,指出中原野战军主力在徐蚌线以西地区出现,对敌威胁极大,这种作用胜过在汴徐线上打一胜仗。

可见,中原野战军攻克郑州后,如何配合华东野战军行动是经过中央军委和中原野战军指挥员多次磋商后才确定下来的。中央军委的设想一是举行徐蚌线作战,箱制徐州之敌并陷刘峙集团于孤立地位。二是出淮南迫使徐州之敌分兵南援,从战略上配合华东野战军行动。中原野战军指挥员认为,按第一设想直接参加徐蚌线作战更为有利。

10月27日陈、邓率领中原野战军主力4个纵队乘势由郑州地区东进。31日粟裕向中央军委建议:“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11月1日中央军委决定整个战役由陈、邓统一指挥。这使原来由中原野战军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的设想,变成2个野战军联合作战的部署。至此我军参加准海战役的兵力已达20余个纵队及地方武装共约60余万人,缓和了兵力对比敌众我寡的矛盾。

3、确定围开黄百韬兵团和围攻徐州的作战部署

按照10月12日的构想,确定首歼敌黄百韬兵团后,华东野战军指挥员获悉:敌第13兵团已加入徐东防御;第2兵团已至砀山、黄口、丰县地区待命,商丘防务拟由刘汝明部接防;孙元良兵团似仍在兰封、民权地区。遂决心先以一部兵力在鲁西南佯攻调敌回顾,同时加强运河车站南北阻援兵力,造成我聚歼李兵团攻略徐州之态势,确保主要方向作战成功。

为保障歼灭黄兵团,中原野战军指挥员根据华东野战军部署和敌情的可能变化,拟定了3个行动方案:①如邱兵团仍在砀山、孙兵团仍在马牧集以南地区,则以1个纵队进逼徐州,以有力兵力出黄口组成向西防御迟阻邱兵团东援。②如邱兵团缩至黄口、徐州之线,孙兵团移至砀山、黄口之线,则以一部兵力协同华东野战军2个纵队箱击邱兵团一部,以主力歼灭孙兵团一部或大部。③如邱、孙两个兵团均沿路缩至徐州附近,则我由西、南两面向徐州攻击,以达籍制该敌之目的。

11月5日,中原野战军指挥员察明,邱兵团6个军分布于黄口、砀山、丰县和李寨、商丘集及蔡道口、马牧集地区;孙元良兵团3个军分布于蒙城、宿县、蚌埠地区;刘汝明部位于商丘、砀山间;黄维兵团至快要13日才能到达太和、阜阳地区,对我第一步作战无妨碍。中原野战军指挥员估计两三日内敌情不致有大变化,故提出不宜出徐州以南或徐、黄段,只能就邱清泉部或刘汝朋部择一而歼。否则,将会加速邱兵团龟缩徐州及孙兵团向北集结,造成歼敌困难。陈、邓认为以先打刘部更为有利,因刘部较弱,能速战速决,且可能调动邱兵团增援。如刘部被歼,我即可集全力对邱兵团作战,且便于第二步对付黄维、孙元良部。如邱部不顾刘部被歼而先行东撤,我有一部兵力可紧随邱部。总之,只要在三五天内解决刘部主力,则有利无害。遂决心于7日晚,发起攻歼刘汝明部作战。

中央军委指出,为保证歼灭黄百韬兵团,一不能让黄、李、邱3个兵团及3个兵团之各军互相增援。二不能让黄兵团获得收缩集结时间。要做到这两点,必须使各处之敌同时受攻,使其既一时不能察时我之主攻方向,又无法互相增援,尤其使黄兵团丧失收缩集结的时间,极为重要。

11月4日,华东野战军指挥员发布攻歼黄百韬兵团作战命令:以10个步兵纵队和特种兵纵队围歼黄百韬兵团,割裂黄兵团与李弥兵团联系。其中,以4个纵队配属特纵一部兵力,由华东野战军指挥员直接指挥,围歼新安镇、瓦窑地区之敌;以3个纵队配属特纵一部兵力,由苏北兵团指挥员指挥,围歼阿湖、高潭沟地区之敌;以2个纵队配属山东兵团炮兵1个营,由第4纵队司令员陶勇、政治委员郭化若指挥,分割围歼邳县(今邳城)、官湖、炮车、运河车站(今邳县)地区之敌,控制运河以东阻击阵地;以第11纵队并指挥江淮军区2个旅,协同陶、郭部攻歼运河车站之敌与阻击援敌;以鲁中南纵队一部兵力围歼郊城守敌;以3个纵队配属山东兵团炮兵主力,由谭震林、王建安指挥,向韩庄、台儿庄、贾汪地区攻击,促使冯治安部起义,切断黄百韬兵团与徐州联系,阻击徐州东援之敌。陈、邓直接指挥中原野战军4个纵队、华东野战军2个纵队和华北军区2个独立旅,首先求歼位于商丘地区刘汝明部,尔后主力切断徐蚌联系,从西、南面威逼徐州,并阻击可能由蚌埠北援之敌;华东野战军第3和两广纵队及2个独立旅向黄口、徐州方向攻击,吸引邱兵团,配合歼击黄兵团作战。另以中原野战军2个纵队和陕南军区1个旅,于11月6日左右进至息县、沙河店(平汉路以西),扭击东进的黄维兵团。

为配合主力作战,中原和华东野战军指挥员还令各军区地方部队继续破袭平汉铁路信阳至汉口段,津浦路徐州至运河车站段,陇海铁路徐州至高丘段;积极籍制淮阴、淮安、海州之敌。

重兵猬集徐州周围,并可利用铁路、公路快速机动,相互支援,是徐州之敌部署的明显特点。战役第一阶段我要顺利歼灭黄百韬兵团,关键是必须使徐州之敌无法对其支援,并使黄兵团不能获得收缩时间。因此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指挥员在兵力部署上,以足够兵力保证割歼黄兵团作战的同时,以中原野战军主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兵力,从北、南、西三面同时发起攻击,造成围攻徐州态势,使敌产生错觉,因难以及时判明我主攻方向而无法相互支援,

为我割歼黄百韬兵团赢得必要时间。这正是我军部署的高明之处。

4、定下扩大淮海战役规模并歼敌刘峙集团主力于徐州地区的决心

1948年11月初,敌统帅部为避免刘峙集团重蹈卫立煌集团的覆辙,决定以白崇禧部2个兵团、4个绥靖区23万人,防御平汉路南段及长江中游地区,箱制我中原野战军主力。将刘峙集团的4个兵团、4个绥靖区及第12兵团共29个军、70个师约70万人,分置于津浦路徐州至蚌埠段,拱卫南京、上海,并准备必要时放弃徐州,依托准河抗击我军。据此,敌参谋总长顾祝同与刘峙研究确定:孙元良部由商丘转至蒙城地区,保障津浦路徐、蚌段两侧的安全;邱清泉部仍在砀山、永城地区集结待机;刘汝明部由商丘移驻临淮关(第8绥区归刘指挥);李弥部由碾庄圩、炮车段转至灵壁、泗县地区,担任机动作战任务;黄百韬部由新安镇移至运河以西集结,以一部兵力控制窑湾、滩上段运河;冯治安部退守韩庄、台儿庄段运河及其以南地区;周部驻守淮阴、扬州线;海州第44军归黄百韬指挥;由徐州“剿总”直接指挥的4个军分别防守徐州、睢宁、五河、盱眙与蚌埠。黄维部由确山地区开阜阳、太和集结,由国防部直接指挥,准备参加徐、蚌间作战。敌统帅部还感兵力不够,又决定将葫芦岛2个军海运浦口,11月中旬可到蚌埠。这样,敌在徐蚌地区将有5个兵团部、4个绥靖区、34个军部、82个师约80万人。

面对有利的军事形势,淮海战场敌军部署、动向和其他情况,中央军委和中原、华东野战军指挥员都在思考,是只歼刘峙集团一部让其大部南撤,还是将其抑留淮河以北子以歼灭。华东野战军指挥员根据刘峙集团主力收缩至以徐州为中心沿徐蚌线两侧的部署判断,敌有撤退徐州、以淮河为第一线守备的可能。认为淮海战役发起后情况变化有3种可能:①如冯治安部顺利起义,则徐州北、东北完全暴露,邱兵团如被中原野战军牵住,刘峙很可能令李弥兵团靠近徐州加强守备。②如黄百韬兵团及刘汝明部被我歼灭,而邱兵团被分割不能收缩徐州或已退缩徐州,只要我运河以西各纵队能包围李弥兵团,则可能孤立徐州使刘峙集团不能南撤。③如歼黄兵团后再歼李弥兵团,则徐州之敌可能提早南撤,固守蚌埠以及淮河线,黄维兵团可能集结蚌埠或退守信阳。据此,粟裕等提议,运河以西部队应乘冯治安部起义之机,迅速直出陇海线,分割包围碾庄、曹八集地区李弥兵团,切断其向徐州的退路,逐次歼灭之。中原野战军歼灭刘汝明部后,以主力直出津浦路徐蚌段,切断刘峙退路,孤立徐州,这样更有利于尔后渡江作战。

经反复研究,粟裕等再次提出抑留并歼灭刘峙集团于长江以北的建议。并指出,由于全国各战场不断胜利,尤其是东北全境解放,敌有可能采取两种方针:一是以现在长江以北和从葫芦岛撤回的部队,继续在江北与我周旋,以争取时间加强其沿江及江南、华南防御。二是立即放弃徐州、蚌埠、信阳、淮阴、淮安等地,将部队撤守江南阻我渡江南进,以图划江而治,俟机反攻。如敌取第一方针,我在江北将有较多歼敌机会,为今后渡江创造有利条件。但继续在江北大量歼敌将加重老解放区的负担。如敌取第二方针,我歼敌战场随之南移,虽可减轻老解放区负担,但可能增加渡江困难。渡江后还须在比江北条件差的苏、浙、皖、赣等省与敌作战。如老解放区对战争能继续作较大支持,则迫使敌取第一方针更有利。我歼灭黄百韬兵团后不必以主力向两准进攻,而应以主力转向徐(州)固(镇)线进击,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逐浙歼灭之。

陈、邓也判断刘峙集团可能南撤。但敌人究竟只撤退邱清泉、刘汝明两部,还是整个放弃徐州(包括黄百韬、李弥、冯治安),不日即可判明。如敌全部南撤设防淮河,华东野战军应全力追击,迅速进至淮河以南、津浦路以东地区,堵塞敌退路。

毛泽东获悉刘峙集团可能南撤后,立即作出将该敌就地全歼的决策。11月9日两次电示陈、邓、粟等人:徐州敌有总退却模样,你们按照敌要总退却的估计,迅速部署截断敌退路,以利围歼是正确的。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此时我军愈大胆,愈能胜利。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即现在举行淮海战役)歼敌主力于淮河以北,第二步(即将来举行的江淮战役)歼敌余部于长江以北的问题。这样,淮海战役由原定打两准、海州、连云港,歼灭黄百韬兵团等十几个师,发展为在以徐州为中心,在东起黄海之滨、西至豫皖边境、北自陇海路两侧、南达淮河沿岸的广阔战场上,同敌80万人进行的战略性决战。

在敌我总兵力分别为80万、60万人,且武器装备敌优我劣的情况下,中央军委和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指挥员,从在江北歼敌主力有利于渡江作战和解放全国的大局出发,依据全国军事形势的根本变化,华东战场我两个野战军联合作战力量倍增,以及敌虽有80万人但处于分散状态,部署尚未完成的客观实际,得出我军在战役不同阶段、不同方向可以形成局部优势,各个歼灭敌人的正确结论,决心由原定歼敌十几个师变为与徐州之敌决战。这一变化过程,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和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指挥员,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修订既定决心的胆识和魄力。这是淮海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关键。

5、从战役规模扩大的需要出发,认真组织战役准备

为顺利实施准海战役,遵照中央军委关于军事、后勤、政治工作准备应力求完备周到,华东、中原、华北应全力保证部队供给等指示,在中央军委和华东局、中原局统一领导下,战场指挥员认真组织了各项准备工作。

华东野战军前委于1948年10月上旬在曲阜召开扩大会议,作出加强组织纪律性的决议,参战部队普遍进行了教育和动员。各兵团、纵队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以河川战、攻坚战为主的军事训练。华东地区各级党政机关和军队后勤单位,坚决贯彻华东局“全力以赴,支援前线”的指示,进行了全面动员组织工作。同进,筹集了大批军需物资;抢修了铁路、公路;架设了多条长途电话线;对医疗救护、俘虏管理等作了通盘部署。冀鲁豫地区也调集了大量人力、物资,准备支援淮海战役。

中原野战军和中原军区颁发了秋季作战政治动员令和指挥工作纲要,明确提出秋季任务是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要求指战员树立打大歼灭战思想,自觉遵守政策、纪律。中原局和中原军区还作出了加强支前工作的部署,要求各级党和军政领导统一安排支前、生产、治安任务,动员一切人力物力支援前线。与此同时,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指挥员还指示加紧策反敌军工作。

(二)战役实施中的指挥

第一阶段

歼灭黄百韬兵团,攻克宿县(参见附图32)

著名战例研究:淮海战役指挥实践、认识与经验总结

1、华东野战军调整部署,追击、合围黄百韬兵团,中原野战军挺进徐蚌线

11月6日,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指挥员按照中央军委命令,分别指挥所部向徐州东、西预定目标发起进攻。华东野战军主力从临沂、梁邱、滕县一线向陇海路东段疾进,主要突击兵团直扑新安镇、阿湖地区的黄百韬兵团。此时,敌邱、李两兵团开始向徐州收缩,黄兵团除以1个军担任翼侧掩护外,主力也沿铁路西撤。战场指挥员虽已得到敌将撤退的消息,但尚不知黄兵团已离开原地,故除令山东兵团各部迅速抢渡运河南进外,余部仍按原计划出击。8日,华东野战军主力占领新安镇、阿湖地区后,指挥员发现黄百韬兵团已西撤,侦悉刘峙集团亦可能退却。当即向中央军委建议,力争歼灭刘峙集团主力于江北,并果断调整部署:以山东兵团又1个纵队插向徐州以东大庙、大许家、曹八集等地,截断黄百韬兵团西撤退路,分割其与徐州的联系;以6个纵队从新安镇地区沿陇海铁路南北两侧向西追击;以苏北兵团向徐州东南进通,威胁徐州并堵截黄百韬兵团。同日,敌第3绥靖区副司令官、我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第59、77军共3个半师2.3万余人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为我军迅速切断第七兵团的退路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山东兵团指挥员按原定计划,指挥所部于8日突破敌人防线渡过运河,乘何基注、张克侠率所部起义之机,直插徐州东侧。曹八集守敌李弥兵团发现侧后受山东兵团威胁后,不等黄百韬兵团接防即匆忙向徐州撤退。11日拂晓,山东兵团歼灭了西撤的黄百韬兵团先头部队3000余人,并切断了黄百韬兵团退路,占领了阻击徐州东援之敌的有利地形。同日,尾随黄百韬兵团的5个纵队,趁敌混乱之际一举将黄兵团4个军包围,将其压缩在以碾庄为中心宽3公里、长6公里的地域内。

为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11月5日,中原野战军指挥员指挥主力和华东野战军的2个纵队进至商丘地区,准备按计划求歼刘汝明部,但因该敌主力已先我撤向蚌埠方向,仅歼其后尾1个师。邱清泉兵团向徐州收缩时,我1个纵队沿陇海路东进歼敌2000余人,解放砀山进逼徐州。至此,我军已控制陇海路郑州至黄口段600公里。随后冀鲁豫军区指挥员指挥所部继续向徐州挺进,中原野战军主力和华东野战军2个纵队转入徐蚌线作战。

2、中原野战军攻克宿县、截断津浦路,陷刘峙集团于孤立地位刘峙获悉我军主力向徐州推进及何、张率部起义后,深恐徐州陷落,于1月9日令李弥兵团向徐州东北集结,令黄百韬兵团向徐州东南集结。各以一部兵力阻击我军,妄图以主力击破我军;令邱清泉兵团仍在徐州以西,对付向徐州前进的我军2个纵队;令孙元良兵团1个军守蚌埠,主力兼程向宿县、符离集间地区集结;令刘汝明部以主力守备怀远,一部兵力在定远、凤阳地区布防,并担任淮南路蚌埠、水家湖段护路;令1个军守备临准关,1个军加强徐州守备。

蒋介石得悉刘峙实行攻势防御,先巩固徐州,以有力部队行有限目标之机动攻击,以策应黄兵团作战之方针后极为不满,10日决定:集中全力,先求运河以西徐州以东共军而夹击之,以免黄兵团先被击破。为求得决定性之胜利,应迟阻共军3个纵队越过津浦路南段,参加其主力作战。黄百韬兵团1个军在窑湾固守待援,其余各部不应再向后撤,尤应协同邱兵团夹击运河以西徐州以东之匪。邱清泉兵团以主力转用于徐州以东,协同黄兵团之作战。李弥兵团抽出1个军参加攻击。徐州守备部队应坚工固守,形成坚固支撑点,以利决战。孙元良兵团应即推进至符离集地区,阻击共军东窜并维护交通。刘汝明部即集结于固镇、宿县维护铁道交通,并清剿铁路两侧之共军。并令黄维兵团于13日前到达阜阳、太和地区。

针对敌人可能动向,毛泽东指出:中原野战军主力第一个任务,是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部,控制徐蚌段,断敌退路,愈快愈好。此战胜利,即完成了包围徐州的战略任务。第二个任务,是攻占宿县后即以此为中心,控制徐蚌线,构筑几道防线,阻止徐敌南逃。待其南逃时,协同华东野战军全歼徐敌,并准备阻击蚌埠北援之敌。徐蚌线是刘峙集团通往大本营南京的要道。宿县位于津浦路徐、蚌段中间,扼南北交通要冲,地位十分重要。刘峙集团以宿县为补给基地,积存了大量军需物资。在海上交通线与陇海路被切断的情况下,攻取宿县,切断徐蚌线,将陷刘峙集团于粮弹两缺、孤立无援、欲退无路的窘境。并把徐蚌地区敌军分割成为南北两股,对我军尔后集中兵力逐个歼敌极为有利。因此,早在10月22日毛泽东就设想切断徐蚌线,11月3日刘伯承等也提出以陈、邓主力首先截断徐宿间铁路的建议。实践证明,这确为全歼刘峙集团于徐州附近的关键一着。

11月10日,刘伯承和陈、邓会合,遵照毛泽东迅速攻取宿县的指示,制定了徐蚌线作战计划:以3个纵队向津浦路宿县、徐州间攻击,求歼孙元良兵团,从南面威通徐州;以1个纵队攻取宿县;以2个纵队及豫皖苏地方武装,箱制黄维兵团;以1个纵队位于宿县西北为战役预备队。

12日晚,徐蚌线作战开始。此时,孙元良兵团主力已至徐州。中原野战军1个纵队于11月16日全歼宿县守敌,同时豫皖苏军区等部队占领固镇,并破坏了曹村至固镇间铁路近100公里,刘峙集团陷入孤立地位。

3、歼灭黄百韬兵团,阻击徐、蚌两线援敌,迟滞黄维兵团东进签于准海战役规模扩大,11月16日中央军委电示中原、华东野战军;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望从这个观点出发,统筹一切。为此决定成立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5人组成,以刘、陈、邓为常委,邓为书记的总前委,统一指挥淮海前线作战、领导战区支前与后勤保障等工作。

陷入以碾庄圩为核心约20平方公里区域内的黄百韬兵团,有4个军、7个师约7万余人固守待援。华东野战军指挥员决定,以5个纵队及特纵主力组成突击集团,歼击黄兵团。以7个纵队组成阻援、打援集团,其中3个纵队正面防御阻援;4个纵队(后增加1个纵队)逼近徐州东南,侧击援敌邱清泉、李弥2个兵团;以1个纵队为战役预备队。12日向黄兵团展开猛攻,连续3天进展缓慢,伤亡较大。14日,指挥员调整部署,决定充分发挥夜战特长,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其首脑,乱其部署,逐个歼灭守敌。经充分准备后,于16日晚对黄百韬兵团发起总攻,22日黄昏全歼该敌,击毙黄百韬。

蒋介石为挽救败局,决定将杜聿明调回徐州,任“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协助刘峙指挥作战。黄百韬兵团被围后,蒋急令杜指挥邱、李2个兵团由徐州东援,并令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合力向北增援;严令黄维兵团急速东进,准备北上参战。12日杜指挥邱、李2个兵团共5个军约16万人,配属坦克40余辆,在空军配合下由徐州东援。

对敌援救行动,毛泽东和战场指挥员早有预料并做了打援部署。13日毛泽东电示战场指挥员,现邱清泉正在向东增援,当黄部将近全歼之际,让邱清泉向东深入大许家、曹八集地区,以便将其包围,然后徐图歼灭之。14日再次指出,华东野战军应集中力量首先歼灭黄百韬兵团大部,留下黄兵团部及1个军吸引邱、李两兵团东进,然后东西合围歼其一部,阻绝徐州与邱、李间之联系。只要此着成功,整个形势即有利于我。15日毛泽东根据战场情况的发展判断,我诱邱、李两兵团东进,断其后路之计划,恐不一定能实现。黄兵团被歼后,邱、李两兵团缩回徐州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为此,改变了阻绝邱、李两兵团与徐州联系的设想,令华东野战军主力歼灭黄兵团后再割歼邱、李两兵团的几个师,打得其不能前援后退,达成阻援目的。

为按计划诱歼邱、李两兵团,华东野战军指挥员即令徐东阻击部队、徐州东南的苏北兵团停止攻击主动收缩,诱邱、李两兵团放胆东进,以便歼灭黄百韬兵团后将其歼灭。这一行动使敌判断失误,刘峙认为我军有全面溃窜之可能,并于16日令邱、李两兵团追击。18日敌进至大许家以西地区,当晚,华东野战军指挥员指挥所部向该敌发起反击。邱、李两兵团发现我主力在徐州东南地区后,因怕被歼不敢远离徐州,并调整部署。华东野战军指挥员判断,黄百韬兵团被歼后,邱兵团有收缩徐州守备外围并待机配合黄维、李延年两兵团以宿县为中心对进,以图打通津浦线之可能。这样,原拟分割包围其2至3个师的计划已无法实现,遂决定转移兵力于南线会战。20日,华东野战军指挥员令苏北兵团的2个纵队于当晚南下大店集地区待命,伺机诱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至高沟口、八义集地区,以待北线各纵队到后将其聚歼。徐东阻击部队在苏北兵团配合下,阻击东援之敌5个军12个师达10天之久,敌前进不足20公里。

为对付南线各路援敌,攻占宿县后,中原野战军指挥员即以1个纵队会同阻滞黄维兵团的2个纵队阻其东进;以1个纵队又1个独立旅、2个团南下阻击刘、李两兵团由蚌埠北援;以2个纵队南下宿县地区集结待机。

战役第一阶段,中原、华东野战军密切协同,歼敌上个兵团部、8个军部(含起义、投诚各1个军部)、重创各路援军,共歼敌17.8万余人,攻占了宿县县城,切断了津浦铁路徐蚌段,使徐州更为孤立。为下一步更大规模歼敌奠定了基础。

我军之所以能较为顺利地完成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任务,关键在于毛泽东和战场指挥员准确把握了战役关节,并采取了有力措施:①为确保全歼黄百韬兵团,针对敌情较大变化果断调整攻歼部署,灵活变换战法。当黄兵团西撤时,指挥部队迅速追击并对其形成合围;当敌依托村落转入阵地防御时,及时变野战进攻为村落攻坚,歼灭被围之敌。②为对付可能增援黄兵团之敌,首先在部署上造成围攻徐州之势以迷惑敌人,使其因不能及时判明我军行动企图而丧失增援黄兵团的时机;当敌增援黄兵团时,指挥部队先机占领阻击阵地,坚决阻击各路援敌。③及时指令中原野战军攻克宿县,截断徐蚌线,有力地支援了华东野战军围歼黄百韬兵团。

第二阶段围歼黄维兵团,追击、合围杜聿明集团(参见附图33)

著名战例研究:淮海战役指挥实践、认识与经验总结

1、依据战场情势,定下先打黄维兵团的决心

黄百韬兵团被歼后,淮海战场还有徐州附近地区的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共约26万人;蚌埠及其以北地区的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约10万人;正沿蒙城、宿县公路两侧向宿县推进的黄维兵团约12万人。

歼击黄百韬兵团时,中央军委和淮海战役总前委对战役第二阶段歼敌目标、作战方向等进行过多次研究,先后得出3个方案:一是诱歼邱、李两兵团;二是围歼黄维兵团;三是割歼李延年兵团。

早在11月7日,中央军委就曾设想,如第一阶段能歼敌21至22个师,则即可打第二仗,歼灭黄维、孙元良两兵团,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首次提出第二阶段(第二仗)作战方向由原定歼灭两淮以及高、宝地区之敌,改为向津浦路进逼,华东、中原野战军协力作战歼灭黄、孙两兵团,孤立徐州之敌。8日,粟裕等建议,歼灭黄百韬兵团后,不必以主力向两淮进攻,而以主力转向徐固线进击,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歼灭之。同时,以一部兵力进入准南截断津浦路,打乱敌部署与孤立徐、蚌各点敌人。据此,中央军委和战场指挥员对战役第二阶段作战进行了紧张11月11日,华东野战军已将黄百韬兵团包围于碾庄圩地区,全歼该敌指日可待。我军歼灭黄兵团后的行动已是毛泽东和战场指挥员着重考虑的问题。是日,中央军委对敌情作了分析,认为邱兵团因判断失误,又受我打击,估计该敌不能移动;李弥兵团因徐州空虚已调置徐州、引河之间,估计数日内亦不敢动;刘峙对刘汝明部也必不信用,可能将黄维兵团调至蚌埠一带监视刘汝明部。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歼灭黄百韬、孙元良两兵团,占领宿县及徐蚌段铁路,徐州之敌就处于我包围之中,就可以准备第二步歼灭邱、李两兵团,夺取徐州。为达此目的,中央军委决定劝降刘汝明部,逼蒋调黄维兵团至蚌埠;同时令华东野战军歼灭黄百韬兵团后,以一部兵力置于徐州以东,主力迅速移至以宿县为中心的徐蚌路两侧;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2个纵队移至水城、商丘间,隔断黄维兵团与邱、李两兵团之联系,完成攻徐作战展开。13日,又根据邱、李两兵团向东增援黄百韬兵团的变化,决心在歼灭黄兵团作战后期割歼邱、李两兵团。为此指示总前委,以一部攻击宿县,以主力向北追歼孙元良之部署甚好。如邱兵团能于数日后被我歼灭,黄维兵团势必增援徐州,我中原野战军各纵队及华东野战军2个纵队须准备独立打黄维兵团。

中央军委第二阶段作战设想是“先北后南”,即歼灭黄百韬兵团攻占宿县后,北线华东野战军主力争取歼灭邱、李、孙兵团,夺取徐州;南线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兵力对付南线的李延年、刘汝明部,保障北线作战。然后,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合力歼击南线之敌。这一设想除根据当时战场情况外,还考虑黄百韬兵团就歼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黄兵团就歼和我军进逼徐州,徐州之敌可能向南或向西突围,造成我就近转用兵力歼击突围之敌于运动中的战机;二是如徐州之敌不突围而东援,也可诱歼邱、李兵团,进而夺取徐州。因此,在黄维、刘汝明兵团动向尚难判明的情况下,先准备切断邱、李兵团退路而歼灭之自然成了首选方案。

11月14日,总前委根据黄维兵团主力3个军7个师近日可到阜阳、太和集结及对其以后行动的估计,认为如敌出水城或宿县,我以8个纵队,歼击黄维兵团为上策。但一切情况须俟华东野战军战况决定。中央军委也认为,一切须待歼灭黄百韬兵团和宿县之敌后,依情况变化决定下一步作战方针。并指出,我诱邱、李两兵团东进,断其后路之计划,恐不一定能实现。黄兵团被歼后,邱、李两兵团缩回徐州的可能性很大。华东野战军仍应争取于歼灭黄兵团后,再打邱、李两兵团;攻克宿县后,如刘汝明兵团在固镇,则应争取再将其歼灭。遵此,总前委提出,现中原,华东野战军有3个纵队已进至肖县、三堡之线,如歼灭黄兵团作战需时较多,歼灭邱、李两兵团需要生力军,则可将此3个纵队加入徐东作战,必要时第9纵队还可加入徐东作战。中原野战军其余各纵队则阻击黄维兵团,以保证作战胜利。如华东野战军现有兵力能歼灭邱、李两兵团,则以上述3个纵队协同中原野战军歼击黄维兵团把握更大。

14日,战场形势进一步明朗:北线围歼黄百韬兵团尚需时日;援敌邱、李两兵团后尾又不脱离徐州,很难断其退路,黄兵团主力未被歼前不能放手诱邱、李两兵团东进;南线李延年兵团编成,蒋介石令黄维兵团向宿县前进,由东北调回的2个军部分已到蚌埠,南线已有黄、李、刘3个兵团25个师。在此情况下,中央军委16日电示战场指挥员,歼灭黄百韬兵团后不取徐州,也不全歼或大部歼灭邱、李两兵团,而是力求歼灭邱、李两兵团的几个师,打得该敌不能动弹。18日,毛泽东令粟裕歼灭黄兵团后,再歼邱、李两兵团四五个师。令中原野战军以1个纵队在蒙城、宿县间作正面防御;以2个纵队组成突击集团打黄维兵团后尾,以停止其前进;以1个纵队节节阻止刘汝明兵团,并着重劝告刘汝明、刘汝珍、曹福林起义;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3个纵队诱歼李延年兵团,此战胜利即协同歼灭刘汝明兵团,或将其驱逐至蚌埠,孤立黄维兵团,打开南线局面;令谭震林、王建安指挥5个纵队歼灭黄兵团余部后,迅速移至徐州、宿县间,作为南线的预备队,准备协同南线各纵队歼灭黄维兵团。只要南线各敌约有一半左右被歼,无法北进,北线各敌就成中之鳖,可以逐步歼灭。19日,毛泽东电示总前委,现在刘峙依靠黄维、李延年两兵团北上救命,你们集中3个纵队歼灭李延年兵团于宿县以东地区。是极关重要的一着。谭、王指挥5个纵队于全歼黄百韬兵团后,即休整,准备攻歼黄维兵团。如果歼灭了李延年兵团,又歼灭了或者驱逐了刘汝明兵团,则黄维兵团在宿县即处于我包围之中,尔后即可全力将其歼灭,象歼灭黄百韬兵团那样,获得一个伟大胜利。这时对于北面之邱、李等部,则取箱制手段,待歼灭黄维兵团后再打邱、李两兵团。这一指示的核心是,歼敌徐州集团的顺序由预定“先北后南”改为“先南后北”。即华东野战军歼灭黄百韬兵团后,以主力乘胜求歼东援之敌邱、李两兵团四、五个师,将其打得不能动弹;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一部兵力先歼灭李、刘兵团,然后集中兵力歼灭黄维兵团。解决南线李、刘、黄3个兵团后,再解决北线邱、李、孙3个兵团,夺取徐州。

毛泽东提出“先南后北”歼敌设想同时,总前委也于19日提出先打南线黄维、李延年两兵团的建议。他们认为,从全局考虑先打黄维、李延年两兵团最有利。因为这2个兵团是刘峙用来北上救命的,将其歼灭,徐州邱、李、孙3个兵团更加孤立,我即可瓮中捉鳖。但根据中原野战军的态势,如李延年兵团沿津浦路东侧急进,打它很不顺手,打黄维兵团反而顺手。因此,主张南线集中兵力先歼黄维兵团一两个军,再协同华东野战军歼击李延年兵团。华东野战军歼灭黄百韬兵团后,接着打邱、李两兵团不利。因为邱、李两兵团战斗力比黄百韬兵团强,攻歼黄百韬使用了华东野战军6个较能攻坚的纵队,历时已12昼夜,尚未解决战斗。如再以其余部队,其中只有两三个较能攻坚的纵队,歼击邱、李两兵团,诚非易事。另一方面,华东野战军歼击邱、李兵团,便抽不出兵力支援中原野战军作战,中原野战军只好单独对付南线黄维、李延年、刘汝明3个兵团。如取正面防御,必须分散兵力,不能歼敌;且有被敌1路乘隙增援徐州之危险。如采取机动作战,虽可逐个歼敌,但对华东野战军作战不无影响。如果实行制黄维兵团,打李延年兵团5个军,至少须5个纵队,但以一两个纵队防御黄维兵团无把握。所以,歼灭黄百韬兵团后,马上打邱、李两兵团,既无胜利把握,且可能陷入被动。可见,随着战局发展,中央军委和总前委对战役第二阶段作战设想基本上是一致的。

毛泽东同意总前委的上述分析和先打黄维、李延年两兵团的意见,并指示粟裕:①在目前短期内,只限制于歼敌四五个师的范围,以便抽出必要兵力对付李延年兵团。②中原野战军主力决定打黄维兵团,对李延年兵团须由你们负完全责任。③迅速抽调部队南下对付李延年兵团。

华东野战军指挥员完全同意抽出4至5个纵队,必要时还可增加3个纵队,协同中原野战军歼击黄维、李延年两兵团。同时调整部署,以原拟歼击邱、李两兵团的8个纵队对徐州之敌实行弧形包围,阻其南援;以6个纵队南下准备阻击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北上,或歼灭李延年兵团。如徐、蚌、蒙处敌人以宿县为中心对进,企图打通南北联系,而中原野战军正全力歼灭黄维兵团,华东野战军则阻击蚌、徐两路援敌,全力保证歼灭黄维兵团。同时,还拟以7个纵队歼灭李延年兵团。至此,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南打黄维、李延年两兵团,北阻徐州援敌的决心最终确立。

23日9时,黄维兵团开始向浍河南岸南坪集发起攻击,而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却在任桥、花庄集地区不敢继续北进;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则缩回了徐州。黄维兵团单独冒进、孤立突出,总前委认为歼黄兵团的时机甚好,只要黄维兵团全部或大部被歼,较之歼灭李、刘两兵团更有利。遂决心放弃南坪集,吸引敌第18军过河展开,而以2个纵队吸住该敌,并利用浍河割断其与南岸3个军之联系。同时,以5个纵队向浍河南岸之敌出击,求得先割歼其两三个师。要求华东野战军以两三个纵队对敌李、刘两兵团防御,至少以4个纵队加入攻歼黄维作战。总前委的这一处置,正确地选定了准海战役第二阶段的歼敌目标,及时地把握了时机,对歼灭黄维兵团,完成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作战任务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中央军委完全同意先打黄维兵团,并望华东野战军指挥员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兵团。情况紧急时一切由总前委临机处置,不要请示。这样,淮海战役第二阶段首歼目标确定为黄维兵团。华东野战军的任务为箱制、阻击徐州杜聿明集团及南线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并以一部兵力参加打黄维兵团。

2、总前委指挥围歼黄维兵团,部署阻击徐、蚌两路援敌

总前委依照中央军委指示及预定决心,决定以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及华东野战军1个纵队和特纵一部围歼黄维兵团,以华东野战军主力阻击徐州南援之敌,并求歼蚌埠北援之敌李、刘兵团一部或大部。

黄维兵团辖4个军11个师和1个快速纵队共约12万人,是蒋介石嫡系精锐兵团,其中第18军为“五大主力”之一。中原野战军参战总兵力与黄维兵团相近,但多数纵队经过大别山艰苦转战,消耗较大,火炮极少,弹药不足。11月23日拂晓,黄维兵团按照“三军会师打通津浦路”计划,以第18军为首的4个军向宿县方向进攻。中原野战军1个纵队在南坪集抗敌竟日,奉命放弃阵地诱敌北渡浍河。24日上午,黄维发现进入我预设战场,遂令各部于当日下午向浍河南岸收缩,企图与李延年兵团会合北进。当日黄昏,中原野战军各纵队抓住敌撤退之机全线出击,至25日晨合围该敌于双堆集地区,形成了歼敌有利态势。

总前委为加速解决黄维兵团,决定在实施军事打击的同时展开攻心战。26日致电中央军委,请令新华广播台,加紧对敌的政治争取和瓦解工作。27日毛泽东亲自为电台撰写文稿,希望黄维仿照长春郑洞国的榜样,为了爱惜兵士和干部的生命起见,下令投降。指出,放下武器的都有生路,一个不杀。

蒋、顾深知黄维兵团一旦被歼,“徐蚌会战”将彻底失败,遂令黄维不顾一切,以全力向东攻击,与李兵团会师以利尔后之作战;同时令李延年以全力向湖沟集攻击前进,以资接应。同日,蒋电令刘峙、杜聿明:黄维兵团刻在双堆集附近被围,战斗激烈,此次会战关系国家安危,希严督徐州方面各兵团按预定计划,迅速果敢行动,不得延误为要。27日,黄维依令以4个主力师突围。因我地下党员、敌第85军第110师师长廖运周率部起义,突围遂告失败。黄维即调整部署,固守待援。

总前委分析认为,全歼黄维兵团确有把握,但须延长时间并改变战法。因此决定,从敌人固守着眼,采取集中火力,先打一点,各个歼灭的战法,于2月9日夜开始攻歼敌人。29日毛泽东指出,解决黄维兵团,是解决徐、蚌全敌66个师的关键。必须估计敌人的最后挣扎,必须使自己手里保有余力,足以应付意外情况,务使邱、李、孙诸敌不能侵入宿县。遵此,中原野战军指挥员指挥所部继续向敌压缩攻击,至12月2日,敌被迫龟缩在以双堆集为中心,纵横各约5公里狭小范围内。

合围黄维兵团时,徐州之敌开始按“三军会师打通津浦路”计划,24日开始以邱、孙两兵团沿津浦路南犯。华东野战军担任阻击的8个纵队又2个独立旅,组成东、西、中阻击集团,沿津浦路两侧抗击南犯之敌,至30日将敌阻于孤山集、后官桥、四堡、褚兰以北地区。24日,华东野战军指挥员指挥苏北兵团已到南线的2个纵队,阻击李、刘两兵团,保障围歼黄维兵团。26日,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赶到南线战场,兵力对比发生了利于我的变化,总前委当即决定将李、刘两兵团分割聚歼。李延年兵团为防被歼连夜南撤。华东野战军指挥员指挥南线各纵队实施追击。由于敌李、刘两兵团主力已猬集蚌埠及其以北地区,遂停止追击。至此,敌“三军会攻宿县打通津浦路”计划宣告破产。

3、中央军委部署追击、合围杜聿明集团

11月28日,中央军委依据黄维兵团已被我包围,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已南撤准河的情况指出,黄维兵团被歼后,徐州之敌有逃向两淮或武汉的可能,应做好防范准备。华东野战军指挥员认为,邱、李、孙3个兵团有倾巢南犯增援黄维兵团就便南撤,或乘我主力围歼黄兵团未解决战斗,及李、刘两兵团南撤我主力南追之机,即集中二等部队向我攻击,主力乘隙向南,或向两淮突围的可能。这样,既可与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呼应解黄维兵团之围,又可集中兵力防守准河,故敌走此路可能性较大。

为预防徐州之敌弃城逃窜,总前委和华东野战军指挥员决定以南下5个纵队中的1个纵队作为歼灭黄维兵团的预备队;1个纵队监视、阻击可能再次北犯之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以3个纵队为战役总预备队,需要时加入歼黄维兵团作战,并随时准备协同主力对付徐州之敌逃窜。北路各纵队部署在徐州以南津浦路两侧,但不将徐州围死,诱敌离开阵地,以便在野战中歼灭之。

11月30日,华东野战军指挥员发布《全歼当面敌人,争取战役全胜》动员令,指出,黄维兵团已被包围压缩于双堆集周围纵横不到5公里的狭小地区,由蚌埠、固镇北援之敌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已逃向蚌埠,徐州敌“剿总”已逃到蚌埠,敌邱、李、孙3个兵团弹缺粮竭,又遭我阻击,正图夺路南窜,敌放弃徐州意图已明。敌之动向有两个可能:倾巢南犯,进占宿县,图解黄维兵团之围;如援救黄维兵团无望,则倾全力退走两准,或走武汉,东走连云港,妄图挣扎。要求在黄维兵团未被歼灭前,坚决阻击由徐州南援之敌及可能由蚌埠再行北援之敌,保证中原野战军的侧翼安全;当徐州之敌倾巢南犯,或向西南窜犯,或图由两淮逃走,则应不惜任何代价,坚决将其全部歼灭,不让敌人逃到江南。

蒋介石面对黄维兵团处境危殆,打通津浦路计划难以实现,徐州更形孤立等不利局面,遂决定放弃徐州,以保存实力并解黄维兵团之围。28日,蒋召杜聿明到南京,令其率3个兵团经水城、涡阳、蒙城南下,解黄维兵团之围后一同南撤。30日,杜聿明以2个兵团继续沿津浦路南攻,以1个师掩护撤退主力的左侧,翌日率3个兵团及徐州党政机关约30万人西撒。

华东野战军指挥员发现徐州之敌有乘我主力南下而弃城西窜,解救黄维兵团后会同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退守江防以阻我渡江之企图,遂作出追击部署。当30日晚杜聿明率部开始西撤时,华东野战军指挥员当即以4个纵队并列尾敌追击,以4个纵队分别作平行追击,以3个纵队迁回拦击。同时,令豫皖苏军区组织各地方部队,在砀山、商丘、兰封线布置阻击迟滞敌人,为主力追歼逃敌创造条件。12月2日,华东野战军指挥员指挥迁回部队断敌逃路,追击部队也追上逃敌,并多路展开猛攻。蒋介石见徐州撤退较为顺利,深恐杜聿明一意西逃,坐视黄兵团被消灭,遂令其协同李延年兵团南北夹击中原野战军,解黄维兵团之围。华东野战军指挥员针锋相对,立即实施三面突击一面堵击压缩敌人,力求楔入敌纵深将其分割歼灭。令4个纵队又2个旅由北向南攻击,令3个纵队由西南向东北攻击,令3个纵队由东南向西北攻击。至4日拂晓,将敌全部合围于陈官庄、青龙集、李石林地区。在3天的追击作战中,共歼敌近2万人(含俘敌1.4万人)。这是华东野战军指挥员根据敌情变化,及时调整部署,灵活变换战术,以变制变,实施正确指挥的结果。

12月4日,毛泽东根据战局发展,要求对黄维兵团强攻歼灭;对杜聿明集团则乘其运动之际,大胆穿插分割各个歼灭。还提醒总前委:为防止蚌埠方面敌人向你们战场前进的威胁,应令1个纵队及其他可用兵力,预先构筑多层坚强防御阵地。

12月6日晚,孙元良率部向西南突围,大部被歼,仅孙本人及少数随员逃脱,残部缩回补入他部。7日至10日,杜聿明集团为突围逃跑继续向东南方向发起攻击,被我军击退后调整部署固守待援。至此,我军歼敌孙元良兵团部、2个军部、5个师部,共27个团8万余人;杜集团尚存邱、李两兵团约17万余人。

4、总前委定下“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的决心,决定歼灭黄维兵团

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被围后,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再次向双堆集方向驰援;白崇禧集团2个军也于12月初到达浦口。为争取主动,总前委判断敌人机动兵力所剩无几,遂决心首先集中中原野战军主力,并投入战役预备队及特纵炮兵一部,歼灭黄维兵团;以华东野战军主力围困压缩杜聿明集团;以2个纵队及地方部队一部,阻击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北援。

这一决心经中央军委批准后,中原野战军指挥员即针对黄维兵团防御态势,决定以3个纵队和特纵炮兵主力及1个独立旅组成东集团,攻击双堆集以东之敌;以3个纵队及炮兵一部组成西集团,攻击双堆集以西之敌;以2个纵队又1个旅组成南集团,攻击双堆集以南之敌。其中以东集团为重点,求得先打破敌防御体系,使敌兵团部核心阵地完全暴露。

12月5日,总前委下达《对黄维作战总攻击的命令》,6日指挥所部发起全面攻击。至10日,共歼敌近5万人,并将余敌压缩在南北5公里、东西1.5公里的狭小地域内。

此时,由蚌埠北援之敌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距双堆集仅35公里;白崇禧集团2个军,估计15日前后也可到达蚌埠地区。另外,正在上海集结待命的数十艘船只,也有突然北上接平、津地区之敌用于徐蚌战场的可能。而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虽被我分别包围于双堆集、陈官庄地区,并已受到沉重打击,但将其全歼尚需时日。总前委认为,只有迅速解决黄、杜两兵团中的一股,才有转用兵力的可能。若因同时打两股敌人而拖长时间,援敌赶到,有可能陷入被动。

华东野战军指挥员也认为,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分成3个战场同时作战,兵力均感不足。特别是阻击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仅2个纵队稍多的兵力,万一阻挡不住援敌,必将严重影响对黄维兵团作战。因此,向总前委建议,再从包围杜聿明集团的兵力中抽出一部,以求先解决黄维兵团。尔后再由中原野战军阻击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及届时可能赶到战场的宋希濂兵团;华东野战军集中全力歼灭杜聿明集团。此建议立即得到总前委和中央军委赞同,总前委决心集中足够兵力先歼灭黄维兵团,尔后再集中全力歼灭杜聿明集团。刘伯承形象地将这比喻为吃一个(黄维兵团),挟一个(围困杜聿明集团),看一个(阻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

12月13日晚,华东野战军指挥员按总前委指示,指挥2个纵队到达围歼黄维兵团的战场,中原野战军指挥员随即调整部署,决定以2个纵队加入南集团,在东、西集团配合下围歼黄维兵团残部;以1个纵队为战役预备队。13日夜发起总攻,东、西、南3个攻击集团密切配合,一举摧毁敌人指挥中心,当夜全歼黄维兵团。

中原野战军主力围歼黄维兵团时,12月4日,敌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以3个军6个师向我阻击阵地猛攻。为加强阻援兵力,总前委令1个纵队又1个师和5个地方团,于6日、8日先后到达阻援战场参战,我阻援兵力达5.5万余人。在我坚决阻击下,援敌每日仅能进展数里,甚至竟日不进,且伤亡甚大,终未能与黄维兵团靠拢。16日,李延年、刘汝明获悉黄维兵团被全歼,仓皇指挥所部撤至淮河以南。被围于陈官庄及其附近地区的杜聿明集团,1月1日至15日曾连续数次向南突围均未得逞,防区进一步缩小,处境更为不利。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我全歼黄维、孙元良两兵团,严密包围了邱清泉、李弥两兵团,重创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并将其驱逐至淮河以南,解放了战略要地徐州,为夺取淮海战役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

这一阶段作战,我军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重大胜利,根本原因在于中央军委和准海战役总前委善于预见战场形势发展变化,因敌制宜,果断决策。当出现歼击黄维兵团战机时,毛泽东和总前委及时、果断地定下先打黄维的决心;在黄维兵团被围、蚌埠援敌退缩时,又准确地预见到徐州之敌可能弃徐逃窜,迅速作出相应防范部署:黄维兵团被围转入固守防御时,及时变换战法,组织阵地攻坚;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分兵3个战场同时作战兵力均感不足时,果断定下“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的决心,及时转用兵力攻击黄维兵团,终于达成各个歼灭敌人的目的。

第三阶段总前委组织所部休整补充后发起总攻,全歼杜聿明集团(参见附图34)

著名战例研究:淮海战役指挥实践、认识与经验总结

1、中央军委确定对杜聿明集团“围而不歼”,总前委部署战场休整

12月中旬,黄维兵团被我全歼,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逃至淮河以南,被围于陈官庄狭小地域内的杜聿明集团2个兵团8个军,陷入绝境,全歼该敌已成定局。但由于华东野战军所部已连续作战月余,且敌由运动状态转入依托村落防御,我军必须作充分准备才有把握获胜。华东野战军指挥员决定,围歼杜聿明集团的各纵队现地休整1周,尔后追敌向西突围,待敌进入我袋形阵地内歼敌于运动中。中央军委还考虑到,此时平津战场,傅作义集团西退绥远通道已被截断,为稳住该敌不让其从海上撒退,12月14日,令准海战场围歼杜聿明集团各纵队就现阵地态势休息若干天,只作防御,不作攻击。据此,总前委决定将华东野战军原定休整1周改为10天(后又按中央军委部署延续10天)。休整期间继续围困疲惫敌人,做好攻击准备。中原野战军为战役总预备队位于宿县、蒙城、涡阳地区休整,随时准备协同华东野战军歼灭杜聿明集团,或寻歼可能由蚌埠方向再次来援之敌。中央军委和总前委果断定下对杜集团“围而不歼”决心,从战略角度看,有利于抑留傅作义集团就地解决;从战役角度说,符合淮海战场我军实际,有利于以较小代价取得最后胜利。

根据总前委指示,华东野战军指挥员决定以8个纵队为第一线部队,边围困敌人边休整;以7个纵队为第二线部队,部署在夏邑、水城、潍溪口一线休整,随时准备配合第一线部队作战。休整期间,总前委组织动员数万名新兵补充各纵队;同时指挥所部进行总攻准备,并对敌开展了政治攻势。经20多天休整,我军战斗力大增,为最后全歼杜集团打下良好基础。

2、发起最后攻击,全歼杜聿明集团

我军休整期间,杜聿明集团内外交困,加之12月20日后战区雨雪交加,天寒地冻,非战斗减员剧增,士气非常低落。成排、成连、甚至成营的敌军纷纷向我投诚,我军发起总攻前敌投诚总数已达1.4万余人。但杜聿明等高级军官仍拒绝投降,幻想在空军掩护下突围成功。

1949年1月初,平津战场我军已完成对傅作义集团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并攻占了新保安、张家口等要地,敌退路已被切断;淮海战场总攻条件成熟。经中央军委批准,华东野战军指挥员决定1月6日对杜集团发起最后攻击。攻击部署为:以10个纵队和冀鲁豫军区部队组成东、北、南突击集团,东集团由4个纵队组成实施主要突击,首先歼灭陈官庄东侧李弥兵团3个军,割裂其防御体系,尔后乘胜向邱清泉兵团侧后攻击;北、南集团各由3个纵队组成,分由北、南相向攻击,歼灭各自当面之敌,策应主攻方向。华东野战军的5个纵队又1个军为战役预备队,随时准备截歼可能突围之敌。

为配合华东野战军围歼杜聿明集团,中原野战军指挥员决定以4个纵队位于涡阳、蒙城以北,准备对付可能由蚌埠北援之敌;以2个纵队准备加入围歼杜集团作战第一梯队,并随时准备截歼突逃之敌;以1个纵队及豫皖苏军区部队,于蚌埠以北地区监视蚌埠、怀远地区之敌。

1月6日,华东野战军指挥员按既定部署指挥所部向杜集团发起总攻,2小时即歼敌李弥兵团万余人,攻占村落据点13个。至7日攻克李弥兵团部驻地,并歼其主力及邱清泉兵团1个军大部。9日黄昏我军全线出击,至10日16时击毙邱清泉,生俘杜聿明,仅李弥等少数敌人潜逃,杜聿明集团全部就歼。淮海战役第三阶段我军总攻发起后,经4昼夜全歼敌军1个“剿总”前进指挥部、2个兵团部、8个军部、22个师共计17.6万余人。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杜聿明集团被歼后,位于淮河南岸之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扬州、南通地区第1绥靖区部队,武汉调援准海战场的2个军,仓皇逃向江南。总前委指挥华东、中原野战军乘胜南下,江淮之间广大地区获得解放,我军锋威直通长江南岸国民党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及武汉等地。

二、对战役指挥的几点认识

淮海战役,在战场总兵力对比敌多我少,武器装备敌优我劣的情况下,我以仅伤亡13.3万人的代价取得歼敌55.5万余人的巨大胜利,完全实现了歼灭敌刘峙集团主力于淮河以北的战略意图。淮海战役的胜利,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和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指挥员,在战役指挥方面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是极其丰富的,特别是在有关战役方针、计划;部署和战法运用、战役协调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从战役最初设想到胜利的全过程中,如何依据实际情况的发展,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灵活机动地实施战役指挥的光辉范例。

(一)确立隔断徐、蚌,歼灭刘峙集团主力于淮河以北的作战总方针

淮海战役的作战总方针,是中央军委和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指挥员,在战役发起后不久,根据全国军事形势的根本变化和华东、中原战局的发展,以及徐州之敌可能南撤的情况,为加速解放战争和全国胜利的进程而适时确立的。在辽沈战役即将结束时,国民党军面临如何扭转危局,避免遭到更大失败的局事;我军则面临如何发展胜利的问题。中央军委和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指挥员认为,我军同刘峙集团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趋成熟,遂决定将淮海战役扩大为南线的战略决战,决心求歼刘峙集团主力于淮河以北地区。在这一总方针的决策上,主要把握了以下几点:

1、着眼于全国军事形势的根本变化

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超过国民党,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国民党军的防线已被打垮,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面临东北、华北我军的联合打击,完全陷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国民党军内部矛盾日益尖锐。中央军委和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指挥员认为,以上情况表明,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发生了根本变化,解放战争进入了一个新转折点。毛泽东称这一转折“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2、全面分析举行南线决战的有利条件

在东北卫立煌集团即将全军覆没时,中原野战军主力正在东进,与华东野战军会合。两军会合后,总兵力达60万余人,使原来由中原野战军配合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的格局,演变成两大野战军联合进行准海战役的新格局。中央军委和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指挥员认为,这是南线战局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两支野战军联合作战,使我华东战场的力量大增,正如毛泽东所说:“两个野战军联合在一起,就不是增加一倍力量,而是增加好几倍力量。”虽然我军战场总兵力还少于敌军,但实际作战能力则大大超过敌军。当时,华东、华北两解放区已连成一片,中原解放区也日趋巩固,我军作战有强大的后方作依托,所需人力、物力、财力基本上有了保障。这些因素是中央军委和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指挥员,在战场总兵力敌多我少的情况下,敢于下决心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3、充分考虑到刘峙集团可能南撤的动向

中央军委和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指挥员认为,由于国民党军近来在全国战场上不断遭到失败,尤其是东北“剿总”全军覆没,给刘峙集团官兵心理上造成了沉重压力,部队陷入慌乱状态,蒋介石对徐州是撤是守举棋不定。在此种情况下,应全力抑留刘峙集团于徐州地区,将其就地歼灭,勿使南撤。为此,中央军委要求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指挥员要将自己的计划放在对付该集团可能南撤这个基点上,并按照敌人可能总退却的估计,一再指示中原野战军指挥员应指挥主力不顾一切地攻取宿县,切断徐蚌联系,断敌退路,越快越好。实践证明,这是中央军委投下的一着妙棋,为我军尔后集中兵力,以宿县为中枢,将敌主力各个歼灭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正确地选择战役各阶段的歼敌目标

由于淮海战役具有敌多我少、敌猬集成团难以分割的特点,使选择战役各阶段的歼敌目标成为获取战役胜利的关键。从首歼目标黄百韬兵团、次歼目标黄维兵团、终歼目标杜聿明集团来看,中央军委和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指挥员在选择歼敌目标时,十分重视所选目标与战役全局的关系及对转换战场形势所起的作用,并注意把握歼敌的先后顺序和根据战场情况的变化灵活地进行选择。

1、根据战役全局需要,选择对转换战场形势起关键作用的要害目标

先打弱敌,后打强敌,历来是我军选择歼敌目标的基本原则。然而,淮海战役是我军与敌人进行的一次战略性决战,在歼敌目标的选择上既要力求拣弱敌打,更要从决战的目的出发,根据战局的发展和战役上一阶段与下一阶段的联系情况,选择那些既能多歼灭敌人,又能打乱敌人整个部署,从全局上震撼敌人的要害目标,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淮海战役,之所以选择首歼黄百韬兵团,中央军委和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指挥员除考虑该敌处于刘峙集团“一点两线”部署的右翼,比较孤立突出,便于我实施南北夹击将其分割包围之外,更考虑到一旦该兵团被歼,就会既砍掉了刘峙集团的右臂,切断其由连云港海上南撤的退路和海上补给线,又可割裂敌“一点两线”的防御体系,使我山东、苏北解放区连成一片,形成包围徐州、兵临江淮之势,对我军尔后或打津浦路之敌,或打海州、两淮之敌,或打徐州援敌,都十分有利。此役在围歼黄百韬兵团的同时,选择攻取宿县,中央军委主要考虑宿县是徐州之敌与其战略后方蚌埠、南京相连接的要地,一旦被我攻占,就完全切断了徐州之敌的陆上退逃江南之路,并将由蒙城调往徐州的黄维兵团,蚌埠的李延年和刘汝明2个兵团以及徐州的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分割成三大块,陷徐州之敌于完全孤立的境地。这样,我军下一步或打黄维兵团,或打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或打徐州之敌,都同样处于十分主动和有利地位。

2、适应战场发展的客观情况,确定歼敌先后次序

一场大的决战战役,必须歼灭敌人若干个集团才能取得最后胜利,这就存在着一个歼敌的先后次序问题。淮海战役三个阶段的歼敌目标,就是从歼灭刘峙集团主力于淮河以北的目的出发,适应战场发展的客观情况而选定的。中央军委和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指挥员,在战役第一阶段选择歼灭黄百韬兵团的同时攻取宿县,不仅一举歼灭了敌1个兵团多的兵力,而且使徐州之敌成为瓮中之鳖,调动了邱清泉、李弥、黄维、李延年、刘汝明等兵团,使战场全盘皆活,为我尔后选择歼敌目标创造了条件。战役第二阶段,选择会攻宿县之敌黄维兵团为歼击目标。实践证明,这一着对全战役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歼灭了该兵团,赶跑了刘汝明、李延年2个兵团,使之再也不敢北犯,而且迫杜聿明率徐州的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放弃徐州南窜,为我军于运动中将其包围并全歼该集团创造了条件。战役第三阶段,抓住南窜的徐州之敌3个兵团,不让其跑掉,将其全歼于陈官庄地区。以上战役三个阶段歼敌目标的选择,使战役行动环环相扣,顺利进展,直至夺取全胜。

3、灵活确定具体歼敌部署

淮海战役,战场范围广,可歼目标多,战场情况变化快,当同一时机内存在多个目标可供选择时,中央军委和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指挥员通常是从这些目标中预选数个,以便在战场情况变化时,灵活地进行选择。这一点,在战役第二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我军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下一个作战目标指向哪路敌人,从当时战场情况看,不仅可打由徐州东援黄百韬的邱清泉、李弥2个兵团,还可打北进的黄维兵团、李延年兵团和刘汝明兵团。中央军委最初曾考虑打邱、李2个兵团之数个师,将该敌打得不能动弹,然后再看形势,或者继续歼灭邱、李2个兵团再打徐州,或者先打徐州再歼邱、李2个兵团;也考虑过先打李延年兵团和刘汝明兵团,再歼黄维兵团;总前委常委则主张打黄维兵团。毛泽东认为,“需待黄兵团歼灭以后,依邱清泉、李弥、黄维三部的情况才能决定作战方针。”黄百韬兵团被歼之后,东援之邱、李两个兵团开始向徐州收缩,北进的李延年和刘汝明2个兵团停止在任桥、花庄集地区,唯独黄维兵团由蒙城向宿县继续前进,孤立突出。鉴于此种情况,中央军委完全同意总前委的意见,先打黄维兵团。实践证明,上述歼敌部署是完全正确的。

(三)广泛实施分割、合围、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

淮海战役,我军以60万人对敌80万人而获全胜,十分重要一个原因是:在作战指挥上广泛实施战役分割,将敌重兵集团割成数股,创造有利的战场态势;依据情况灵活使用兵力,在关键性局部对敌形成兵力优势;首先歼敌一股,转兵再及其余,最终全歼敌重兵集团。

1、广泛实施战役分割,快速对敌形成合围

淮海战役中,中央军委和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指挥员在指挥所部迅速攻克要点宿县,一举切断了津浦路,将徐蚌地区敌重兵集团分割成南北两块4股之后,又在每个战役阶段的作战中,实施战役分割,将敌强大兵团肢解为若干孤立部分,不让其靠拢会合,并同时对预定歼敌目标快速形成合围,集中兵力予以歼灭。战役第一阶段,为确保围歼黄百韬兵团,中央军委和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指挥员乘敌向徐州收缩之机,指挥山东兵团采取强行割裂手段,从碾庄圩切断了黄百韬兵团与徐州之敌的联系。同时,指挥所部运用“一打两阻”战法,北阻徐州东援之邱、李2个兵团,南抗由蚌埠北进之李、刘2个兵团,将黄百韬兵团与各路援敌分割开来,并对其形成合围,为最后全歼该敌创造了条件。战役第二阶段前期,在围歼黄维兵团时,仍采取“一打两阻战法,北阻徐州援敌,南阻蚌埠援敌,使其与援敌处于被分割的态势,并以主力采取两翼迁回包围,正面反击战术,将其围歼于双堆集地区。战役第三阶段,采取平行追击,迁回拦击和多种尾追相结合的战法,对敌实施合围,终将杜聿明集团全歼于陈官庄地区。

2、运用“攻济打援”兵力部署原则,在一段时间内抓住一股主要敌人聚而歼之

淮海战役中,刘峙集团采取所谓“一点两线”的部署,企图“固守一点,四方驰援”。在此种情况下,如不能阻住多路强大援敌,就不能保证全歼被围之敌。因此,中央军委和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指挥员,决心运用“攻济打援”兵力部署原则,以足够兵力用于攻歼,以一半以上兵力用于阻援、打援。战役第一阶段,我集中华东野战军6个纵队14个师围歼黄百韬兵团4个军7个师;以7个纵队17个师正面阻击和侧击东援之敌邱、李2个兵团5个军12个师,在歼黄兵团与阻援两个关键局部均形成了优势兵力;而阻击由蚌埠北进之敌刘汝明、李延年2个兵团只用了中原野战军1个纵队又2个地方旅,对敌黄维兵团4个军11个师则只以2个纵队阻其前进。战役第二阶段,为确保歼灭黄维兵团,我集中10个纵队29个师(旅)对敌4个军10个师,而用于阻击、牵制敌人的兵力则相当于14个纵队,从而确保了全歼黄维兵团。战役第三阶段,我集中10个纵队26个师(旅)对敌8个军20个师,确保全歼了杜聿明集团,夺取了战役的最后胜利。

3、灵活、果断地转用兵力,始终保持主要方向对敌优势

为解决此次战役中我军兵力不足问题,中央军委和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指挥员,依据战场情况变化,曾多次灵活、果断地转用兵力于新的作战方向,对敌形成兵力优势,以确保作战胜利。特别是战役第二阶段,为解决兵力不足,一开始即将原担任徐东阻击任务的5个纵队,转用于阻击、求歼李延年、刘汝明2个兵团;将原担任围歼黄百韬兵团的主力,转用于箱制、阻击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从而阻止了敌人对黄维兵团的增援。当徐州之敌全力西逃时,又及时将南下阻击李延年、刘汝明2个兵团的5个纵队中的3个纵队转用于追击、合围杜聿明集团;对杜集团达成合围后,为确保歼灭黄维兵团,总前委按照“打一个、挟一个,看一个”的作战方针,果断从合围杜集团兵力中抽出2个纵队,转用于歼灭黄维兵团作战。歼灭黄维兵团后,总前委以中原野战军为总预备队,集中华东野战军全部兵力用于歼灭杜聿明集团。由于中央军委和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指挥员,能够依据情况及时、灵活、果断地转用兵力,所以,在我总兵力虽然少于敌军或与敌大体相当时的情况下,在主要作战方向上始终保持了对敌兵力优势,有效地保证了实现战役决心。

(四)正确运用和适时转换作战形式和作战样式

战略性战役,是在广大地区内,由战役各个阶段和各个区域进行的许多形式、样式不同的作战构成的,必须根据战役形势的发展,正确运用和适时转换作战形式与作战样式。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指挥员,适时掌握战场情况,巧妙地运用各种作战形式和作战样式,并根据情况变化适时的予以转换,从而保证了各次作战的胜利。

1、大规模的运动战和大规模的阵地战相结合

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指挥员,从战场实际出发,把大规模的运动战和大规模的阵地战巧妙地结合起来。其主要特点是,以运动战肢解敌人,以阵地战歼灭敌人。从此次战役各阶段作战形式结合的情况看,都是由运动战开始,尔后转入阵地战结束的,即先采取大规模的运动战,以割裂、迁回、诱迫、追击和堵击等方式,迅速达成对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的合围;而后转入大规模的阵地进攻战(主要是野战阵地进攻和大规模村落攻坚),歼灭据守众多村落并构成环形防御体系的敌重兵集团。由于运动战、阵地战结合紧密,转换适时,因而迫使敌人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2、正确运用和适时转换作战样式

在战役过程中,多种作战样式并存,并随着战役的进程而适时转换,是战役发展的必然规律。此次战役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指挥员,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作战样式,各种作战样式在各阶段作战中的转换,也依战场情况的变化掌握得恰到好处,真正做到了敌变我变。综观准海战役的全过程,主要把握了以下几点:一是当敌人由运动转为驻止时,我则由追击转为对野战防御之敌的进攻;二是当敌人进攻受挫转为防御时,我则由阵地阻击转为有重点的反击;三是当敌人阵地防守失败变为逃跑时,我则由阵地攻坚转为追击,于运动中歼灭敌人。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指挥员的指挥实践证明,战场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只有根据变化了情况正确运用和适时转换作战样式,才能始终掌握战场主动权,克敌制胜。

(五)勇于就作战的重大问题提出有真知灼见的建议

淮海战役中,总前委和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指挥员,就作战重大问题向中央军委提出建议是很多的,诸如华东野战军指挥员关于举行淮海战役,两大野战军统一指挥,抑留刘峙集团于徐州周围歼灭,调整战役第二阶段华东野战军的作战任务,将华东野战军主力放在堵击徐州之敌南窜的机动位置,统筹支前工作等建议,中原野战军指挥员关于以中原野战军夺占宿县割断徐蚌之敌联系,战役第二阶段不打由徐州东援的邱清泉和李弥2个兵团而打黄 维兵团等建议。这些建议均为中央军委所采纳,对夺取战役胜利起到重大作用。作为战役指挥员,他们之所以能提出如此有真知灼见的建议,关键在于:

1、着眼于战略需要,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考虑作战问题

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指挥员所提出的建议,大都与战略问题紧密相关。比如,华东野战军指挥员提出的举行准海战役的建议,正象粟裕所说的,是从有利于改关善中原战局,孤立津浦路,为将来渡江作战创造条件这个大局出发的。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指挥员之所以每每能提出事关战略全局的正确建议,是因为他们的战略意识很强,十分注意了解关系战略全局的有关情况,掌握中央军委的战略方针和决战阶段的作战任务,并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理解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这一点,从华东野战军指挥员提出淮海战役建议的情况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当时,他们从中央军委关于“在汴徐线南下歼敌”、“争取冬春夺取徐州”、“歼灭黄百韬和海州、两淮地区之敌,尔后分为东西两个兵团,分别在苏北、苏中和中原作战”等就华东野战军作战多次指示中,领略到此时战略全局的需要就是逐步扩大战役规模,寻歼较大目标之敌,发展战略进攻,并适时在南线同国民党军战略决战。因此,拟订了在两淮和高(邮)、宝(应)、海(洲)地区举行淮海战役的作战计划;随后又适时提出了把这一战役发展为在长江以北进行南线决战的大胆构想。

2、一切从战场实际出发,从总体上把握战场态势的特点与实质

此役第一阶段,中原野战军指挥员统观战场情况,从敌我双方的态势中,看到了敌我双方最大的利害在于谁能首先控制战略和战役枢纽宿县。因而,据此提出了“首先截断徐、蚌间铁路,造成隔断孙元良兵团,会攻徐州之形势,亦即从我军会战重点之西南斩断敌人中枢”的建议。战役第二阶段,中原野战军指挥员提出先打黄维,是因为他们看到经过第一阶段作战,华东野战军刀锋略形钝挫,接着担负歼灭比黄百韬兵团战斗力更强的邱清泉、李弥2个兵团的任务诚非易事,而中原野战军独立对付南线两路援敌也困难颇多;再者黄维兵团是刘峙用来北上救命的,打掉它徐州之敌就更加孤立,我军即可瓮中捉鳖,实现全歼刘峙集团主力于徐州附近的总意图。中原野战军指挥员之所以能在复杂的战场上产生如此高明的作战构想,正是由于他们善于观察、分析、判断战场态势的发展变化,权衡利弊得失,并准确地预见战场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准海战场敌我态势的特点与实质的结果。

3、本着对战争、对中央军委、对部队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献计献策

战役指挥员是战役的直接指挥者,最直接了解战役发展的动态和主客观情况变化,掌握着战场第一手材料,在战略决战性战役指挥中,应主动参与有关作战重大问题的决策,勇于提出自己的建议,以使主观指导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在这方面,华东、中原野战军指挥员提供的经验主要是:第一,勇于负责,为了实现战略和战役意图,敢于承担一定的风险,即使自己的意见与上级不完全一致时,也毫不保留地提出。第二,反对机械呆板地执行上级指示的态度,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切从战场实际出发,去能动地实现中央军委的意图,使自己真正成为联系战略意图和战役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六)密切协调各战役集团、各个方向间的作战行动

淮海战役,我军参战部队有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又1个军,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以及地方部队共60余万人,支前一、二线民工达150余万人。在同一战役有这么多不同建制的部队参战,在我军历史上还从来未有过。同时,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由以往战略配合转为联合作战,这在解放战争也尚属首次。在这种情况下,协调好两个野战军和各参战部队的行动,充分发挥其整体威力,是关系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重大问题。中央军委和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指挥员对此十分重视,建立了统一的战役指挥机构,调整指挥关系,围绕主要作战方向和作战重心协调各个方向和战役各阶段的行动。从而,使我参战各部队做到了紧密配合,协调一致地行动,充分发挥整体威力。开创了我军多个野战军、多个建制部队大规模协同作战的先例。

1、建立统一的战役指挥机构,明确指挥关系

在淮海战役这样参战兵力和支援力量多,作战地域广的大规模战役中,建立统一的战役指挥机构,明确指挥关系,是确保部队协调一致行动的组织保证。中央军委和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指挥员的主要作法,一是建立淮海战役总前委。淮海战役发起前,仅在战略上相互配合的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不存在统一指挥问题。但中原野战军进军华东战场,两大野战军联合作战态势形成后,建立统一的指挥核心,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中央军委及时决定成立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5人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由邓小平任总前委书记,统一指挥准海战役作战,并临机处置一切。这在我军战史上也属创举。战役实践证明,成立战役总前委对保证战役顺利实施并夺取最终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二是临时调整指挥关系。淮海战役中,由几个纵队临时编成一个集团,共同执行一个作战任务的情况常常出现。在2个野战军只有2个兵团指挥机构,且作战编成经常因任务转换而变化的情况下,为解决野战军指挥员负荷过大的矛盾,采取了根据作战任务编组,并随之临时调整指挥关系的措施,收到很好效果。比如,令山东兵团指挥员指挥6个纵队围歼黄百韬兵团,由第10纵队指挥员统一指挥徐东阻击集团,围歼黄维兵团所组成的中、东、西突击集团,指挥关系也都是临时调整的。这种作法,适应了淮海战役作战空间大、战场情况变化快;战役力量经常临时编组的客观需要,弥补了指挥体系不够健全的缺陷,保证了战役集中统一指挥。

2、围绕主要战场的作战,协调两大野战军的行动

为充分发挥两大野战军联合作战的整体威力,除建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确保集中统一指挥外,中央军委和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指挥员,还紧紧围绕主要战场作战,协调两大野战军的行动。其协调的基本方式是,明确规定在某一阶段作战中,以哪个野战军为主体,哪个配合。战役第一阶段,主要战场的作战行动是围绕黄百韬兵团,以华东野战军为主体,中原野战军配合。为配合主要战场作战,中原野战军指挥员指挥所部适时发起徐、蚌作战:不仅直接配合了华东野战军围歼黄百韬兵团,而且分割了徐州、蚌埠、蒙城地区之敌,为主要战场的转换创造了条件。战役第二阶段,主要战场的作战行动是围歼黄维兵团,以中原野战军为主体,华东野战军配合。此时,华东野战军指挥员将所部一分为二,以强大兵力阻击徐州、蚌埠两路援敌,并在完成对杜聿明集团的包围后,适时抽出一部兵力参加围歼黄维兵团,有力地配合了主要战场的作战。战役第三阶段,主要战场的作战行动是围歼杜聿明集团,以华东野战军为主体,中原野战军配合,在华东野战军围歼杜聿明集团时,中原野战军主力则作为总预备队,随时准备截歼逃敌和防止蚌埠之敌北援。在整个战役中,两大野战军的协调配合,为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围绕主要作战部队的作战,协调各部队的行动

为将各参战部队拧成一股绳,除临时调整指挥关系,确保统一指挥外,中央军委和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指挥员还围绕主要作战部队的作战,协调各部队的行动。其基本的协调方式是“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挟”和“看”都围绕“吃”这个重心来进行。战役第一阶段,主要作战部队的作战行动是攻歼黄百韬兵团,为配合主要作战部队作战,除中原野战军坚决攻取宿县外,华东野战军还以强大的兵力打援、阻援和箱制,从而夹住了来援的黄维兵团,看住了徐州杜聿明集团,有力地配合了主要作战部队歼灭黄百韬兵团。战役第二阶段,主要作战部队的作战行动是攻歼黄维兵团,华东野战军组成了强大兵团,实行北阻、南挡夹住了杜聿明集团,看住了刘汝明、李延年2个兵团,有力地配合主要作战部队全歼黄维兵团的作战行动。战役第三阶段,以一部兵力看住蚌埠和南京可能增援的敌人,保障主力彻底、干净地歼灭了杜聿明集团。实践证明,“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不仅是准海战役第二阶段的用兵方法,而且它作为部队作战行动的协调方式,在战役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七)周密组织人民群众支前工作

淮海战役,是在我军无固定后勤保障、作战所需基本是依靠人民群众支前的情况下进行。在战役规模大、作战持续时间长、战区广、部队任务和位置变化快、物资供应量和伤员转送量都很大的情况下,组织好人民群众的支前工作,成为夺取战役胜利的一个关键。为此,中央军委和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指挥员,在地方党政部门的协同下,从战役准备开始,就狠抓了各级支前机构的组建和人民群众支前的准备。整个战役期间,共动员支前民工543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余辆,担子35.5万副,船8500余艘,汽车257辆,运送弹药1460多万斤,粮食9.6亿斤,转送伤病员11万名,真正做到了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群众就支援到哪里,有力地保障了战役取得胜利。

1、按照战区建立支前后勤指挥机构,明确保障责任

淮海战役中,中央军委明确规定,由华东、华北、中原3个战区担负战役保障任务。为此,中原区成立了中原运输司令部,豫皖苏后勤司令部和豫西军区支前司令部,负责中原野战军、中原军区部队的后勤保障;华东区成立了华东支前委员会,以及华中支前司令部和鲁中南、渤海支前委员会,负责华东野战军和部分中原野战军部队的后勤保障;华北区成立了冀鲁豫战勤总指挥部,负责部分战勤保障。这就为准海战役支前工作满足部队作战的需要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2、围绕战役任务,周密部署支前后勤工作

战役发起前,中央军委明确指出;淮海战役比济南战役、睢杞战役规模要大,包括后勤工作在内的作战所需的各个方面,一定要充分准备好,才能行动。为了做好统筹工作,中央军委还指派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参加了华东野战军召开的曲阜会议,研究部署了支前后勤工作。当战役规模扩大后,中央军委指示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给。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又指示总前委,必须会同战区地方党委,统筹解决全部军队及民夫3~5个月的粮草、弹药,10~20万伤员的医治问题。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总前委统一筹划安排,华东局、中原局、华北局发出指示,动员群众全力支前。徐州解放后,总前委在徐州召开了华东、华中、中原、冀鲁豫四方面参加的联合支前会议。会议协商了共同支前方案,明确了4个地区的分工,通过了关于粮食、民工问题的共同意见,对协调各地区的支前工作,保证圆满完成支前后勤任务起了重要的作用。

3、组织群众进行支前工作,确保及时供应

一是周密计划、严密组织,科学调度支前大军。各级支前机构根据物资需要量大,战线移动迅速、运输线长和民工众多等特点,对物资的运送、伤员的转运、民工的组织都做了周密计划安排。在方圆数千公里区域内,开辟了10余条水陆运输干线和许多条运输线,设立了百余处粮食站、兵站以及数十处伤员转运站和后方医院,从后方到前方形成了严密的运输网络。二是统一了供应标准和制度,明确了统一筹措粮食、统一供应弹药;统一救治伤员等规定,并对民工队伍组成、供给等制定了具体政策。这些都为保证及时供给完成淮海战役艰巨的支前后勤任务,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资料来源:

《我军若干著名战役指挥实践与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