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主席为什么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三)

 好奇的果果 2023-05-09 发布于河北

粟裕将军在谈到华野第二阶段作战任务和变换时说:我在解放战争的战役指挥中有三个最紧张的战役:宿北、豫东和淮海。而淮海战役中最紧张的是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他曾连续数昼夜没有睡觉,由于过度疲劳,发作了美尼尔氏综合症,他带病指挥直到战役结束,由于病情严重,连中央七届二中全会他也没能参加。

许多人不理解,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主要是打黄维,粟裕不担任主攻方向的指挥,为什么最紧张,其实全面了解了当时淮海战场的实际情况,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那时的淮海战场上,国民党军总兵力还有6个兵团18个军50余万人,分别集中在三坨:一坨是徐州“剿总”和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8个军30余万人,在黄维兵团告急时,又撤出徐州,30万人向永城方向滚进,逼进黄维兵团:再一坨是蒙城地区的黄维兵团4个军12万人:三一坨是蚌埠地区的李延年、刘汝明2个兵团6个军10余万人。三个战场一盘棋,如何确定主要打击目标,如何处理主攻战场与钳制、阻击战场的关系,有计划有步骤地一坨一坨地来消灭这三部分敌人,是关系整个战役胜负的关键问题。

文章图片1

粟裕后来说到:我在第二阶段特别紧张,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第二阶段是全战役的关键。我必须把注意力的重心放在这一阶段,以争取全战役的转折早日实现,淮海战役的转折是在杜聿明集团被围困,李延年、刘汝明兵团被阻住,我军已能集中足够兵力全歼黄维兵团的时候。因为在此之前战场形势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此以后,我们已有把握夺取全战役的胜利了。

其次,在大兵团作战中,钳制、阻止方向集中相当大的兵力,有时大于主攻战场,而且关系战役下一阶段的发展。稍有失误,便会给全局带来难以预料的结果。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我钳制阻击敌人一个“剿总”指挥部,5个兵团,兵力约40万人,距主战场最近只有50—60公里,其对全局的影响是可以想见的。

第三,我们要在几个方向作战,加之情况复杂多变,特别是徐州的敌人全力突围,作战方式立即由钳制、阻击转移为追击、合围,这些都大大加重了指挥员临机处置的难度。

华东野战军第二阶段分三处作战,这等于是华野“一肩三挑”,不仅要死死“夹住”北线的杜聿明集团,还要全力“看住”南线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另外还要从本就不足的兵力当中,先后分兵抽调5个纵队参加“吃掉”黄维兵团的作战。这种超负荷的“一肩三挑”,使粟裕手头兵力捉襟见肘,用兵超级饱和,彻底达到极限。

在第二阶段,华野部队因部署多次调整及转移使用兵力,作战行动很紧张。华野共16个纵队,先后归中野直接指挥参加歼击黄维兵团的有第7、第13、第3、鲁中南纵队及特纵共5个纵队。另以5个纵队担负阶段性阻击李延年、刘汝明,保障中野侧背安全,并作战役预备队:而追击合围杜聿明时最大使用兵力为11个纵队。这不仅可以看出转移兵力之频繁,也可以看出当时兵力使用已达到极限了。实践证明:华野南北两线英勇顽强的成功钳制与阻击,彻底切断南、北、中三部分敌军的联系,确保主攻战场歼灭黄维兵团,成为促使战役向胜利方向发展的关键。

文章图片2

徐州之敌,在东线黄百韬兵团被歼、南线黄维兵团岌岌可危之际,突围的可能性极大,粟裕经过认真分析后,认为敌人向东、向两淮方向突围的可能性都极小,而极大可能的方向是沿津浦路西侧绕过山区南下,假如敌人果真如此,战场形势将发生不利于我的重大变化。但就在此时,从军情通报中得到敌徐州集团将向两淮方向逃窜。相信这个情况吧,与自己的分析不符;不相信这个情况吧,万一敌人从此突围,我军将措手不及。对此,粟裕深感为难,怕贻误战机,影响同敌人决战。

经过认真分析,他决心叫各北线7个纵队部署于徐州以南津浦路东西两侧,注意力的重心放在西南”。这个决心既大胆又科学,没有高度的责任心,没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没有对敌我两方透彻研究和了解,是难以做到的。粟裕同志指挥艺术高超,部署兵力得当,对粉碎敌人南北对进的作战企图、确保歼灭黄维兵团,以及最终包围杜聿明集团,实现战役转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2月5日,刘陈邓下达《对黄维作战总攻击的命令》,6日下午发起攻击。

文章图片3

此时围歼黄维兵团,我军已达10个纵队,约20余万人。而黄兵团已不足10万人,我已形成绝对优势。

12月12日,刘伯承、陈毅发起《促黄维立即投降书》,但黄维拒绝投降。

文章图片4

聚歼黄维兵团,由中野主力及华野参加部队组成东、西、南三个攻击集团,邓小平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号召全军一定要全歼黄维兵团。至12月15日黄维兵团终被全歼,黄维被俘。当李延年、刘汝明得知黄维兵团被歼,一夜之间就撤到淮河以南。至此淮海战役第二阶段胜利结束。

五、毛泽东主席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战役到了第三阶段,形势完全明朗了,我军巳占绝对优势,杜聿明成了瓮中之鳖,已无法逃脱被歼的命运。问题是什么时候发动总攻为有利。中央一度要求华野对杜兵团围而不攻,目的是为了稳住守在北京的傅作义不使其海运南撤。并要求对饥寒冻饿中的被围之敌,进行强大的政治攻势,以瓦解敌军,尽可能地减少我军的伤亡,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总攻的胜利。

文章图片5

杜聿明被困后,开始东窜西突了3天,在我军顽强阻击、紧缩包围下,到了第4天,他就软了下来。第5天就更软了。第6、7天更没劲了。我们把敌人包围圈越缩越紧,敌人完全断了接济。最初空投,大部分物资还能投在敌人控制范围内,以后它阵地越缩越小,大部分物资都空投到我们阵地范围来了。12月16日至1949年1月5日的20天中,蒋军整连、整营携械来降的共达1.4万余人。我们实行即俘、即补、即教、即战的政策,非常成功。淮海战役开始,华野为36.9万人,除去战斗减员,战役结束时反增加到55.1万人。这中间除增补了几个地方团外,补进的主要是被俘来的解放战士。

华野部队在敌前经过20天的休整,充实了兵员,补足了粮弹,总结了经验,鼓足了士气,到1月5日做好了总攻杜聿明集团的准备。此时天津前线已完成了对傅作义集团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粟裕根据以上情况,报经总前委、中央军委批准,于1月6日3时30分发起对杜聿明集团总攻。华野组成东、北、南三个攻击集团和外围拦截部队,经四昼夜激战,1月10日全歼杜聿明集团,生俘“剿总”头目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李弥只身潜逃。至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1948年5月,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采纳了粟裕三个纵队暂不过长江、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仗的建议,并提出用4至8个月歼敌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师)的任务。从那时起,到淮海战役结束,正好八个月,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消灭了国民党正规军62个旅(师),是中央军委提出的最高指标12个旅的五倍多。实现了把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尽可能多地消灭在长江以北的战略构想,把蒋介石王朝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基本上打掉了。

文章图片6

淮海战役是粟裕建议发起的。在战役发展的关键时刻,特别是在演变为南线战略决战的关键时刻,他又提出了许多重要建议,对中央军委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17个纵队加1个军(包括先遣纵队和第二阶段以后参战的渤海纵队与35军,不包括暂归华野指挥的中野第十一纵队)以及江淮军区,豫皖苏军区,冀鲁豫军区部队共42万人,占淮海战役我军参战兵力总数的70%,粟裕直接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歼灭敌人一个“剿总”前进指挥部、四个兵团、18个军共44万余人(包括起义、投诚4.4万余人),占淮海战役歼敌总数的80%。

刘伯承元帅曾说:“淮海战役这个仗,主要还是靠华东野战军打的呢”。(这句话是1951年2月11日下午2时许,在南京军事学院由刘伯承、陈毅两位元帅应苏联哲学家(后任驻华大使)尤金之邀,介绍《淮海战役》情况时尤金尚未到场,刘伯承在看图中对在场的陈毅、参谋处长王德、战史参谋秦叔瑾感叹地说:“唉!这个战役主要还是靠华东野战军打的呢!”)

文章图片7

整个淮海战役期间,粟裕以他积极的指挥行动,努力把握战场形势,关照战役的各个方向,保持和发展战场主动,并以顽强的毅力,勇挑重担,实现了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战略决策。毛主席用“极为正确”四个字评价粟裕的建议。并在1949年一次谈话中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粟裕对淮海战役作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载史册。

#解放战争近代史##中国历史##军事##淮海战役##历史##粟裕##历史回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