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被定义的人生”正在被定义

 天道酬勤之人 2023-10-19 发布于江苏

刘亮老师刚刚出了一本新书,名叫《不被定义的人生》。                                           图片

说实话,刚看到这个书名,我心里是一凉的。

“不被定义”算是这几年的高频词了,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广告、自传、演讲的封面标题上。

图片

图片图片

但是这里有一个悖论。

当你描述什么是“不被定义”的时候,你就在定义“不被定义”。

你觉得洗衣做饭、相夫教子是对女性的“定义”,那么所谓经济独立、与众不同的“独立女性”不也是一种对女性的“定义”吗?

如果只是像这样多发展一些各种各样对人生的“定义”,倒也不是什么坏事。

关键是“不被定义”这个词喊出来,像“自由”、“做自己”一样,对于人生绝大多数时间活在被定义好人生里的我们来说,太有吸引力了。

于是乎,全网乌泱泱的人都在告诉你什么是“不被定义的人生”,那要怎么过上“不被定义的人生”呢?

你报我的课/看我的书/买我的产品/做我的粉丝,就是过“不被定义的人生”了。

可是你付出了这些,获得是什么呢?

不过是一个名为“不被定义”的商品以及短暂的满足感。

所以你能理解为什么我看到刘亮老师这本书的书名,会心里一凉了吗?

不过翻开这本书,我很快就安心了。

刘老师从不被原生家庭定义、到不被爱情定义、再到不被养儿育女定义,每一节的内容,都在用通俗风趣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漫画,认认真真地讲人生的这一部分如何“不被定义”。

对,重点就在如何“不被定义”,而不是什么是“不被定义”。

图片
为什么会没有安全感

“安全感”可能是一个我们经常遇到的话题,常常有人会说“我特别没有安全感,每次发消息给恋人,只要她不马上回复,我心里就会有一种说不出的煎熬,生怕他又拈花惹草。”还会听父母说“一听说孩子考砸了,我整个人就慌了神,感觉世界要崩塌。”这可能也是缺少安全感。

一个人越是缺少安全感,越需要“他人定义”给自己带来的确定感,越无法去过“不被定义的人生”。

那么,为什么一个人会没有安全感?

刘老师用了一个特别生动的比喻,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块“安全感蓄电池”,记录着我们从呱呱坠地起和亲近的人互动时体验到的各种感受和情绪。

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能得到很好的照顾,不断体验到“我是值得被爱的”、“他人是值得信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可靠的”,我们就会把“安全感蓄电池”容量满满地带入现在的人生,这样的人属于“安全型依恋”。

这样的我们相信“爱真的能滋养人”,也能够更自如、勇敢和直接地向爱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因为我们相信爱人不会因为我们向ta提出一些合理的要求就嫌弃我们,ta有意愿也有能力回应我。这样,当我们和爱人在一起时,能安心享受此刻的浪漫,分开时也能各自安好,安心忙各自的事情。

图片

如果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待我们的态度时常反复,一会细腻温柔,给予很多回应和关心,一会又简单粗暴,毫无耐心,就容易成为“迷恋型依恋”。

总担心自己会被对方抛弃,总在寻觅一个理想中的完美爱人,可以给予我们“永不失联的爱”,却始终难以如愿。于是我们很容易在恋爱中过度依赖对方,不停追着对方要保证、要安慰、要陪伴,甚至一刻都不离开对方。

图片

如果不管我们怎么表达需要,怎么哭,怎么闹,照顾者都毫无反应,久而久之,我们就容易觉得这世界上只有自己靠得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毫无价值,长大后往往显得异常理智,对亲密关系缺乏兴趣,也没心思与他让深交或合作,这种情况被称作“疏离型依恋”

这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莫名愤怒和攻击他人的行为概率很高,他们可能平时看上去似乎没什么情感,像一杯温开水,但往往不发火则已,一发起火就极具毁灭性。

图片

如果从小父母不但不给予我们保护和关爱,还在我们发出情感需要时粗暴地打骂我们,或者父母的情绪时好时坏,极其不稳定,这可能会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厌恶自己,内在“安全感蓄电池”电量极少。

在独处时,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总感到孤独,总希望身边有人陪伴,但如果有一个人真的想要靠近我们,我们又害怕亲近对方会让自己受到伤害,甚至会因此做出各种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把对方撵走。这种情况称为“恐惧型依恋”。

图片

除了“安全型依恋”以外的其他三种依恋类型统一归为“不安全型依恋”,也就是我们没有安全感的来源。

当然,做出这样的定义,并不是想把缺少安全感的责任全部归到我们父母头上,因为时光无法倒流,父母就算想改变也没法再把你养一遍,而且你去了解他们成长过程,也许也有类似的经历。

当然,现在的我们依然有机会培养我们的安全感,第一步是看见它。

图片
与内在安全感对话

首先,给自己找一个安静的独处空间。

其次,花一分钟时间做几次深呼吸,让自己进入一种比较平静的状态。

再次,想象自己内心有一个形象,代表自己的安全感,试着在心中勾勒出它的样子,并给它起个名字,如“竹子”“小云”等。如果你愿意,也可以用笔把它画出来。

最后,试着和它对话,问它以下几个问题:“你是从什么时候出现在我的生命里的?”“你感觉自己有多安全?”“这些安全感是从哪里来的?和小时候身边的哪些人对待你的哪些方式有关?”“现在和哪些人的关系让你感到不那么安全?为什么?”“如果要让你觉得稍微安心一些,我可以做些什么?”

这个练习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安全感体验更通透。这很重要,因为摆脱不安全感的第一步就是先看清它。

图片
如何找回安全感

我们或许不能完全寄希望于让养育者给予我们安全感,但我们可以后天找回属于自己的安全感和幸福。

刘亮老师在书中分享了3种方法:

提高自我觉察和情绪管理能力:五步呼吸思考法、“内外一致”地表达

寻找替代性依恋对象:“美好记忆时光穿梭”

资源武装:写出自己的50个优点

这些方法像“与内在安全感对话”一样,都有详细的操作步骤,在我找回自己的安全感,以及在咨询中帮助很多来访者找回他们的安全感的经历中,得到了反复的验证,这里我就不过多赘述,大家可以自己去书上学习实践。

特别是“写出自己的50个优点”,你不妨现在就试一试,对有些人开始可能有点难,别管靠不靠谱,只要沾点边就往上写,凑满50个,一定会让你对自己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