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分合合中华史,唯有文化永流传

 右左脑运动读书 2023-10-19 发布于湖南

8月到10月,零零散散的,用了将近三个月才读完了《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这本书。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这本书中被深刻地剖析和阐释,朝代的更迭,历史的演进变得清晰。

应该说,统一的进程,是人的意志战胜了自然阻碍的结果;分裂的时代,是自然以及人类文明发达程度限制的更优选择。

从始皇帝实现大一统开始,仿佛中国就有了一种走向统一的向心力,历代有志向的统治者都以建立统一的王朝为己任。

而事实上,从秦朝灭六国之后,中国实现统一的时间也只占少部分,大部分时间依然是出于分裂的状态,并且,很多统一的年代,也并未实现地理上的完全覆盖。

为什么分裂的年代能持续这么久?因为这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一是地理的阻隔。受交通运输、信息传递的限制,统一后的偏远地区,中央政府很难实行有效的管理。一道请示、一纸命令的传递长达数月的时间,早已物是人非了;一车粮食从产地运送至边关,可能路上就消耗了大半,可想而知,统一的维持有多难。

二是人才的需要。学而优则仕,知识分子悬梁苦读,想着有朝一日得到重用实现抱负。这在一个统一的大国中是很难实现的,大国只需要一套治国能臣就足够了,其他的人懂得太多可能还会被视为影响统治的不稳定因素,这极大地限制了人的发展;分裂的时代就不一样了,众多的王国,每个都需要一套治国理政的班子,能够极大地满足人才的就业需求,所以“百家争鸣”发生在分裂的春秋战国时期,而不是在统一的任何一个朝代。

三是人民的期盼。越是统一的大国,服役的距离就越远,人员物资被征用的次数就越频繁,由于长期保持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往往也能够在比较有限的地域内得到实现,统一的国家对人民来说并不见得能够让生活变得更好。

既然有这么多的阻碍,为什么还能有这么多统一的王朝出现呢?

  

一是人的意志。能够兼并列国,建立一个统一的王朝,对于统治阶级来说是无尚的光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多么宏伟壮观的气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直是人生巅峰了。统一之后的朝代,往往会实行统一的政令,车同轨书同文,用强权磨灭各地区之间的差异。

二是文化的使然。在相同文化熏陶下的人们,自然就有了一种“同类”的观念,在被兼并后,能够实现各自相安,不会有太大的不适感。

三是生产力的发展。从历朝历代的统一和分裂时间来看,越是往近代走统一的时间所占比例就越大。这是必然的,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更加便利了,劳动效率越来越高了,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了,统治集团能够更加有效的实现对边远地区的治理。

分分合合,虽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但是永恒不变的是中华文化的不断传承。

与其说中国是统一的行政国家、统一的地理疆域,倒不如说是统一的文化统治地域。

以文化为纽带,我们追求统一的国家。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性。让我们能够在经历一次次分分合合的朝代变迁后,依然越发强盛起来,即使被域外民族入侵,也能始终保持文化的统治地位。

拥有这样强大的文化,确实值得自信,值得骄傲和自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