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时期瓷器的成熟(4)

 馱夫 2023-10-19 发布于福建

陈逸民 陈莺 宁蔓

当然,德清地区在先秦时期的窑炉并不止火烧山一处,“以德清的龙山最为密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发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窑址近40处”。[1]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在先秦时期,浙江的德清地区及其附近,陶瓷的生产已经颇具规模,这种规模一定需要材料和设备的基础,所以,我国最早成熟的瓷器出现于德清地区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了。

应当说明的是,鉴于被视为正朔的“瓷器成熟于东汉”的论断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上述许多研究论文和报告都谨慎地把德清地区出土的瓷器称之为原始瓷,直至2008年“瓷之源原始瓷与德清窑”学术研讨会上,这个情况才略有改变。

为了对德清地区出土的瓷器正确断代,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经把德清出土的瓷片送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测试,样本的炭样测试的碳十四年代在2435年至2505年之间,正负在35年至40年之间。[2]这就清楚地表明,这些瓷器的地层年代的确在战国时期。

综上所述,我国瓷器的成熟年代改写为战国,已经是逐渐被学术界接受的论断。

在本书图版中所列的从商周至汉的瓷器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原始瓷至成熟瓷器的发展脉络。而一些德清博物馆中出土的青瓷和民间收藏的青瓷,同样证实战国时期我国瓷器已经成熟。


图版56 战国亭子桥圆饼


图版56是一件十分有趣的早期青瓷,其器型简单,就是一个圆饼状的几何体,上面布满纹饰,地纹为谷纹,而突出的弦纹上又布满麦穗尖的纹饰,因此它不可能是一件简单的圆饼,而应该是一件战国时期,用最新试制成功的青瓷制作的祭器——璧。用瓷烧制璧,上面布满五谷纹饰,这是多好的创意!二千多年前的先民,用最新的技术成果烧制瓷璧,新材料和传统的器型相结合,制作新形式的礼器,奉献上苍,以祈求五谷丰登的良好愿望。

这件瓷璧,传达着三个信息:一是璧这种器型在先民中是祭天的礼器,璧的制作是一件十分庄重而又神圣的事情;二是先民们对青瓷烧制成功的喜悦,他们要用人类最新的技术成就来制作心目中神圣的璧,三是这种瓷璧寄托着先民们心中祈求丰收的良好愿望。由此可见,青瓷的烧制成功,在战国时期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图版64 战国亭子桥



图版72 战国亭子桥遗址出土(德清博物馆)


图版64图版72都是战国时期德清市亭子桥遗址出土的镂空长颈壶,两者器型一致,但前者比后者无论是釉色还是纹饰,都略胜一筹。前者胎釉结合紧密,釉色呈青黄,釉层较薄,釉中出现常见的块状青绿色厚釉,其釉面甚至比一些西汉的瓷器还要滋润,说明这样的瓷器其烧制的火候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温度。它的凸弦上以小斜线为纹,在相邻的弦纹上小斜线反向排列,直线状环绕的弦纹、跳动着的小斜线和镂空的三角形,使得整个瓷器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为这件撇口长颈壶增色不少。而图版72胎釉结合不好,釉面聚集不少早期青瓷常见的芝麻点状,弦纹上虽然不见小斜线,但依然不失灵动的感觉。这件撇口长颈壶,有可能是烧制缺陷而废弃在窑址的器物。


图版57 战国亭子桥


图版74 战国亭子桥遗址出土(德清博物馆藏)


图版57图版74又是两件十分相似的作品。前者为民间收藏,后者为博物馆的藏品。从纹饰上看,当然是后者比前者更为精美,从釉色上看,却是后者比前者略胜一筹,博物馆的藏品已经破损,而民间的藏品却十分完整,但两件藏品都是战国时期青瓷的精品。它们的问世,都为德清地区作为我国青瓷成熟的论断提供了实物佐证。

[1] 朱建明:《探索中国瓷之源德清窑》,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12月第一版,P22

[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德清县博物馆《德清火烧山—原始瓷窑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83月第一版,P16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