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诗人为什么对“五陵少年”那么偏爱,对“五陵原”那么伤感?

 野渡无人舟自横 2023-10-19 发布于上海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李白的这首《少年行》写的是游侠少年春日纵酒的情形。在大好的春日中,李白看到了一群横眉扬气、放浪恣肆的游侠少年,他们踏青游乐、斗鸡下杜、走马章台、挟弹金市、鸣鞭渭桥、宿饮青楼,他们全然没有世俗的顾忌,也全然不知礼法为何物。这群活跃于长安的“五陵少年”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什么他们多次出现在唐朝很多诗人的作品中,总是以放荡 、恣意而行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呢?为什么唐代诗人们总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去描绘他们呢?

唐代诗人为什么对“五陵少年”那么偏爱,对“五陵原”那么伤感?

五陵少年

五陵少年是谁

”五陵“指的是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皆位于今天陕西咸阳市北的咸阳原上,咸阳原因此也称五陵原。汉元帝时为了充实关中,数次大规模迁徙”郡国豪杰及赀三百万以上至此”,这里也渐渐成为贵族、学者、富贾、豪强、游侠聚集地,成为当时全国仅次于京师长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居住在咸阳原上的富家官宦子弟依仗着家中有钱有势, 整日浪荡于长安城内外,斗鸡走马,张扬着豪侠精神和少年意气,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五陵少年 ”群体 。“五陵”也往往成为权力、富贵之乡的代名词,而“五陵少年”就是出身在这样的权力、富贵之乡的一个群体。

唐代诗人为什么对“五陵少年”那么偏爱,对“五陵原”那么伤感?

五陵少年

西汉朝中众多高官出身于五陵。仅汉武帝和汉元帝两朝,就有车千秋、黄霸﹑王商、韦贤﹑平当﹑魏相﹑王嘉等七位丞相,田蚡、张安世、朱博、平晏、韦赏等五位三公出自这里。这是五陵的政治地位开始飙升的标志,这使这里享有“英俊之域'的美名。在这种社会政治文化的背景下,”五陵“也逐渐成为后世文人抒发胸臆的一个重要载体。

唐代人对汉代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唐诗中常常写到汉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甚至喜欢将诗歌的叙事背景置于汉代的背景下来进行描写 ,并用 “汉宫 ”、“汉家” 等指代唐代。这是唐代诗人有名的“汉朝情结”,因此“五陵少年 ”和 “五陵原 ”频繁出现在唐诗中,给唐代诗歌披上了浓厚的五陵情结 。然而随着西汉王朝的覆亡,东汉王朝政治中心的东移,”五陵“繁华不再,也让多情的文人们惆怅不已。

唐代诗人为什么对“五陵少年”那么偏爱,对“五陵原”那么伤感?

五陵原

五陵少年的特征

“五陵少年”本是一个具体的指代,但在唐人诗歌中,它超越了固有的区域界限,成为活跃于都城长安一带的游侠少年的称谓。

纵观唐诗中的 “五陵少年 ”形象,都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一是“五陵少年”大多是些终日斗鸡走狗、寻花问柳的纨绔子弟形象。除了李白的《少年行》之外,于鹄 的《公子行》也塑造了一个骑马抱鸡,袖中藏着短剑四处游荡的五陵富家子弟形象:“少年初拜大长秋, 半醉垂鞭见列侯 。马上抱鸡三市斗, 袖中携剑五陵游。玉箫金管迎归院,锦袖红妆拥上楼 。更向苑东新买宅, 碧波清水入门流。”这位五陵少年如此放荡,可他出入歌楼妓馆时,却赢得玉箫金管的齐奏和美人的爱慕。

唐代诗人为什么对“五陵少年”那么偏爱,对“五陵原”那么伤感?

五陵少年

“五陵少年 ”的第二个特征是目中根本没有儒家的道德伦理限制。他们鄙弃礼乐文化,过着无拘无束的放荡生活,”日沉月上且斗鸡,醉来莫问天高低。伯阳道德何唾咦, 仲尼礼乐徒卑栖“ 。

唐代诗人心中和笔下的”五陵少年“,并不等同于仗势欺人的恶少年。正如李白《白马篇》写的那样:”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弓摧宜山虎,手接太山猱。酒后竞风彩,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万战场,匈奴尽波涛。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他们酒任性,傲然权贵,既能”杀人如剪草“,又能”叱咤万战场“,具有富贵、轻佻、跋扈之行为与性格,成为诗人竞相歌咏的对象。

唐代诗人为什么对“五陵少年”那么偏爱,对“五陵原”那么伤感?

唐代的”五陵少年“,虽然不像西汉一样全是官宦子弟,但他们大多是关西“六郡良家子”。“六郡”指的是唐代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河西六地,“良家”指的是医、巫、商、百工以外的世家,也就是青白之家的子弟。这些“六郡良家子”往往担任着京师神策军的职务,也就是汉代的“羽林郎”。他们在职务之外,经常在长安城内外任侠纵乐。

唐代虽不是禁军必选六郡子弟,但李唐出自陇西,所以六郡“良家子弟”被李唐统治者视为自己的子弟兵。特别是自汉代后,六郡世代为将的世族很多,他们的子弟多受家风熏染,也多习武艺,成人后多选送禁军中,成为皇帝身边的宿卫,初唐时号为”元从禁军“,是世代相传的职业禁军。这些李唐的子弟兵喜欢以游侠自居,个个鲜衣怒马,日日呼朋引伴,斗鸡飞鹰,纵酒豪赌,挟妓浪游,人数多达二十万之众。

唐诗中五陵少年的意象

在“ 五陵少年” 任侠豪放、放浪不羁的行为中,保家卫国的崇高的责任感与人世欲望的并行不悖, 理想的光辉与生活的情趣紧密相连。 在大唐的蓬勃气象感染下, 诗人们竞相与五陵少年交结, 追慕他们的气度和风神。

唐代诗人为什么对“五陵少年”那么偏爱,对“五陵原”那么伤感?

李白是一位极为崇尚“ 五陵少年” 的诗人。李白也曾是一位少年游侠,他豪纵不羁,仗义疏财,甚至有过斗殴杀人的经历。“初唐四杰” 之一的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 打抱不平;陈子昂年十八时, 未知书,以富家子, 任侠尚气;高适“ 少尚义行侠,傍观切齿,因被酒,杀人亡命”;就是世人眼中的老夫人杜甫,年轻时也有“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的豪情。他们在长安这群纵马驰骋、任侠尚气的少年身上,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或者说,这群年轻人就是曾经的自己。

唐诗中对 “五陵少年”的青睐,从一个侧面表达了唐代诗人对自由人格境界的向往 。 “五陵少年 ”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 一定程度上成为唐人潜意识中所追求和认可的人生境界的体现 。这些少年”双双挟弹来金市, 两两鸣鞭上渭桥“,在那个繁盛而自由的盛唐,“五陵少年 ”的潇洒和放荡就是诗人们心目中自由精神的集中体现。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人们,向往仗剑出行、轻财仗义、无拘无束的生活,他的诗中常有着游侠的影子,对 “五陵少年”的肯定,集中隐含着唐人潜意识中对无拘无束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向往。

唐代诗人为什么对“五陵少年”那么偏爱,对“五陵原”那么伤感?

五陵少年

“五陵少年”大多出身高贵,从小就见惯了世面,即便是见到王侯将相, 也是“半醉垂鞭 ”,显示出他们出身的优越感。这些出身富家的子弟,生活在崇尚武功的大好时代,他们有“醉酒弄刀枪 ”的飒爽英姿,也有慷慨报国,叱咤疆场的壮举。唐诗中对 “五陵少年 ”的赞叹,或多或少的表达了唐人对高贵门第的向往,对关陇军事集团彪悍精神的向往,所以这种赞叹是正面的,肯定的。

五陵的意象

“五陵 ”是唐代诗人笔下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意象,最经典的表现便是李白那句《忆秦娥 》中的 “西风参照, 汉家陵阙 ”。

相对西汉,唐代的长安城已东移,此时的五陵原不再有西汉时的繁盛,而是去往西方的必经之地,是一个”衰草孤坟,当年笏满床“的昨日黄花之地,是一个是荒草丛生的野外,是唐人送别西去友人分手之处,充满着依依惜别的滋味。

唐代诗人为什么对“五陵少年”那么偏爱,对“五陵原”那么伤感?

每当诗人们来五陵原探幽访古之时,那段西汉时辉煌灿烂过的历史,就会从历史的深处突然浮现在感性的诗人们的面前。当年的金戈铁马如今都化作了咸阳原上的尘土,那一个个陵冢,就是一段段尘封的历史。远望汉代的五陵原,世事如烟的空幻感禁不住涌上诗人们的心头,渗透在诗人们的诗句中。

李端的 《慈恩寺怀旧 》是这种心情的最好写照。“问天应默默, 归宅太匆匆。凄其履还路,莽苍云林暮。九陌似无人, 五陵空有雾”。读此诗,一种空寂和落寞的人生感悟扑面而来。而素有佛心的王维,则用”眇眇孤烟起,芊芊远树齐 。青山万井外,落日五陵西。眼界今无染, 心空安可迷“,表达了他对世界和内心的参悟——世界是空的, 心是空的,落日中的五陵也是空的。

唐代诗人为什么对“五陵少年”那么偏爱,对“五陵原”那么伤感?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杜牧这首《登乐游原 》表达的是站在乐游原上北望五陵原时的感受:昔日辉煌的汉家基业,如今都沉入历史的长河之中;远眺万古长空,孤鸟澹澹地飞翔在天际间,五陵原上的树木在秋风中起伏,北望五陵原, 一股浓重的历史沧桑感禁不住涌上心头。暮色降临, 四周静谧,如血的残阳勾勒出汉家陵阙雄健的身影, 历史的厚重使人心中涌起一种天地渺渺、万物寥廓的悲怆感。苍穹冥冥 。 世事茫茫。帝王将相。 终成灰土 ,怎能不令人发千古之幽思而喟然长叹。

不同的文化蕴含

盛唐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敏感的文人也许早就感觉到了。当诗人们面对五陵景色时, 感慨繁华的易逝就构成了唐代灿烂文化中的另一种情感色调 。

唐代诗人为什么对“五陵少年”那么偏爱,对“五陵原”那么伤感?

“五陵少年”和 “五陵原”的意象在唐诗中有着不同的文化蕴含。在唐诗中 “五陵少年 ”出入烟花柳巷,纵酒使气, 但是唐诗中对 “五陵少年 ”有着较多的肯定,, 这与汉唐两代崇尚军功、开疆拓土的共同时代主题 以及没有过多外在思想约束的时代特点有着一定的关系。

而 “五陵原 ”在唐诗中更多的是带有忧伤色调的意象 ,是唐代诗人产生人生如梦感慨的契机。唐代 “五陵原”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辉煌,成为唐代人反思历史的一个参照系。诗人们感觉到了,无论多么灿烂辉煌的今天都会成为五陵原上萋萋的荒草。 “五陵原 ”成为大唐盛世之中难得的静思场所,成为大唐豪侠气概的一个休止符 。

唐代诗人为什么对“五陵少年”那么偏爱,对“五陵原”那么伤感?

“五陵少年”和 “五陵原”成为唐代文化中的两个侧面,前者折射着唐代的豪侠气概和自由精神, 后者则成为大唐盛世文化的悲凉底色。元人金仁杰的杂剧《萧何月夜追韩信》中有一句戏文:”五陵少年,端的一言而难尽“,是对”五陵少年“以及唐代诗人的”五陵意象“最准确而传神的描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