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的江浙行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吴语又叫江浙话?

 吴语资料馆 2023-10-19 发布于江苏

作者:莫瑶文化

一、什么是江浙行省

吴语地图与元朝江浙行省

现在提起江浙,第一反应可能是江苏省和浙江省的简称,不过在800年前,当“省”的称呼刚刚出现的时候,江浙两字却是不能分开的,而且其范围也并不是今天江苏省和浙江省。(主要是不包括使用江淮官话的江淮地区)

公元十三世纪,蒙古铁骑席卷欧亚,伯颜征江南。南宋的宋恭帝、谢太后在杭州出城投降。

元朝的江浙行省

元朝东南地区地图

在元朝时期,江浙地区属于江浙行省,与长江北面的“河南江北行省”划江为界。基本是唐朝江南东道的范围。元代的江浙行省,主要包括了:南宋的两浙路、江南东路。也就是之前提到的,历史上的江浙范围。福建在元朝也曾短暂的并入过江浙行省。

到现在为止,可以说在历史上,今天的吴语区都在同一个行政区划内。环太湖地区也从没有分属于不同行政区划。

二、江浙行省内部结构

此时江浙地区属于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分为江南浙西道、浙东海右道、江东建康道3个部分。

【江南浙西道】

官署名。简称浙西(道)廉访司。元代地方监察机构。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所辖十道监司之一。至元十四年(1277)于杭州置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司,监杭州、湖州、嘉兴、平江、常州、镇江等路。二十一年,迁平江路(治今江苏苏州)。二十三年,迁回杭州。二十六年,又迁平江。二十八年,改提刑按察司置肃政廉访司。二十九年,复迁治杭州。

可以看出,元朝的江南浙西道是完全照搬南宋的浙西路,甚至连简称都一样。

元朝的江浙行省

【浙东海右道】

官署名。元朝置。掌地方监察。设于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置司绍兴府,监治婺州、绍兴、庆元、建德、衢州等路。二十六年,移司于婺州路(今浙江金华)。二十八年,改肃政廉访司。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简称浙东(道)廉访司。由提刑按察司改立,江南十道监司之一,置司于婺州路(治今浙江金华)。

同样,元朝的浙东海右道也是完全照搬南宋的浙东路,简称也是一模一样。有人说行省制度是蒙古人的“政治智慧”,但实际恰恰相反,行省制度是蒙古人的粗犷统治的体现。元朝的前、后大部分时期的行省很多为临时设置,设废频繁,毫无智慧可言。

蒙元后期

【江东建康道】

官署名。元朝地方监察机构,设于世祖至元十四年 (1277),置司建康 (今江苏南京),监治宁国、徽州、饶州、集庆、太平、池州、信州、广德等路。隶江南行御史台。二十三年,迁司于宁国路 (今江苏宣城)。二十八年,改肃政廉访司。

三、吴语和江浙行省的关系

可以发现吴语区几乎全都在江浙行省范围内,除了后期形成的福建浦城县北部吴语区。

元代正式设立了行省制度。行省制度作为现代中国省制的开源,对中国现代行政版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元代的版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太湖流域地区全部都被划分在江浙行省中,其版图范围也大多与古吴越相似。这一个时期的吴语区相对来说,行政区划较为稳定。在蒙古人统治中原期间,由于江浙地区距离中央较为偏远,其经济因素也比较发达,并没有在方言上受到少数民族统治的干扰,因此方言较为稳定。

江浙地区在历史上长期属于同一政区管辖。秦时属于会稽郡(治吴县)和鄣郡(汉时改为丹阳郡),后因人口增长,至东汉时将原会稽郡析置为吴郡和会稽郡,分别治吴(苏州)和山阴(绍兴)。东吴时又置吴兴郡(治今湖州)。至此,吴郡、会稽郡和吴兴郡合称“三吴”。贞观时分天下为十道,江浙划归江南道。

开元年间因江南道辖区过于庞大,划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以及黔中道,江浙与福建地区同属江南东道。五代十国是吴越国统治两浙地区。宋灭吴越后夷吴越国为两浙路,南宋时曾分置为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蒙元时期,置江浙行省。明朝时,江浙行省的苏南皖南部分划属南直隶,余下各府置浙江省。

江浙地区属于江南吴越文化圈。燕赵尚武,吴越尚文。吴越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沟渠纵横,自然条件为吴越文化的形成准备了充足的条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在不断的战乱中变得更加融合,初步形成了吴越文化,这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东南沿海区域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处于相对安定的吴越之地,吸引了大批人才,江浙一带的大学问家、大藏书家、大文豪、大科学家、大商人等。吴语是江浙地区通用语言。江浙地区江浙民风细腻,手工业发达,拥有大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变数——吴语劫难

元末政区地图(局部)

明初华东政区

变数发生在明朝

朱元璋定都南京,并设立了一个庞大的京师直辖区,把他的老家凤阳和环太湖的几个州府都划入南直隶,既可以让他的家乡享有京师的荣光,又方便控制江南的财赋。于是作为财赋主要来源的太湖流域就全部划归京师,因此两浙从此被彻底分割,浙西的镇江常州苏州松江嘉兴湖州都归属了直隶。江南剩下的州府建为“浙江省”。后来朱元境大概也感到浙江作为一个省实在太小,而且省会杭州就紧靠省界,才在1376年(洪武九年)将太湖以南的湖州、嘉兴二府划回浙江。但苏南直到现在也没有回来。苏南皖南都划入了这个南直隶。另外朱元璋把本属江南东路的上饶划给江西。

朱元璋

上图就是南直隶的出现。直接将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这四府从以前的两浙建制里剥离出来。

这也是江浙分离的源头。

朱元璋

朱元璋

攻下苏州后,明军部下在苏州开始大肆破坏、“二岁小儿亦当斫为三段”,“家有屋,屯军伍,家家有儿遭杀虏。越女能嘲楚女词,吴人半作淮人语。东营放火夜斫门,白日横尸向官路”,几十万户江南百姓被流放至江北,史称洪武赶散。据说,苏州巨富沈万三家产充公,流放云南。

朱元璋对沈万三起杀心!


【明朝的“江南行省”】

或谓清代有以“江南”为名的行政区域而明代无之,其实明代虽无正式的“江南行省”,却也存在过一个功能上类似行省的巡抚区域,是为“江南直隶”:宣德五年(1430 年),明廷始设“总督税粮兼巡抚应天等府”一员,其职掌范围包括南直隶中旧属宋江南东路地区的应天、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广德,旧属宋两浙西路地区苏州、松江、常州、镇江,以及旧属宋淮南西路的安庆,共计十府一州之地。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朝廷又以倭警令“应天巡抚”提督军务。这十府一州地方在明代的官方文书及其他史料中常常被称为“江南直隶”或径称“江南”,与凤阳巡抚所抚察的“江北”相区别。

嘉靖朝南京刑科给事中张永明在其所上《旱灾疏》中,对江南直隶地区巡抚的行政化表述地较为明确:“江南应天、苏、松、徽、宁十一府州,兼带嘉、湖二府,物众地大,孽芽易生。而直隶地方无布按二司之统辖,无分巡分守之专寄,所赖以抚治者,巡抚都御史也”,故宜“久于委任,以责成功。”在嘉靖间兵部尚书杨博的上疏中,甚至径以“江南巡抚”代称“应天巡抚”:

江南与江北唇齿相关,广东与福建辅车相倚,大率一水之间,岀此入彼原无限隔……一面分行江南巡抚周如斗、副总兵郭成,浙江巡抚刘畿、总兵官刘显……(令刘畿、刘显——引者)但有哨到倭情,一面具奏,一面驰报江南、江北、广东、福建四处。

此处俨然似有一“江南省”与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并存。

万历间,丁宾在其《严禁武弁驿扰议催柴直银两疏》中也将“江南”与浙江、江西、湖广等“行省”级的行政区域相提并论:“今姑以万历三十七、八年所差官言之,如指挥梁心恒往浙江、江南经历,康惟志往江西、江北经历,闵諌往湖广……”

/吴语新媒体

强势增粉?吴语新媒体矩阵中期汇报

/乡愁

湖人湖事:立夏喫乌菱

/趣味科普

一种消亡的神秘古语,竟然还残存于江浙话里——吴语里的古越语遗留

                    

       关注下面这些有趣到爆的公众号吧~           

  

点在看

点点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