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谒太史公祠

 山东刘福新 2023-10-19 发布于山东

在韩城市南约10公里的芝川镇韩奕坡上,耸立着一片古朴斑驳的老建筑,在清晨的薄雾之中,在满眼的苍翠之间,在嶙峋危崖之上,有些潇瑟、有些肃然、有些寂寥,这就是太史公祠。据记载,汉太史司马迁祠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公元310年),盖因“夏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摹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距今1700余年,后历千余年增建,重建,改建,修缮,保存至今,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谒太史公祠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6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韩城市)人,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在《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云:“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谢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司马迁是真正的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以后撰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接任其父职位任太史令,后因李陵事件而招来人生奇辱,在狱中他忍辱负重,发奋著述。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写作,前后约经十年,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计一百三十篇,号《太史公书》,后称《史记》。

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我驱车来到太史公祠。在微凉的秋风中,走过山下桥面已是斑驳不平的清代古石桥,来到太史公祠山门前,汉太史司马祠牌楼出现在眼前,灰瓦木柱,青砖护墙,或许是我们到得太早,没有一个游人,这里显得无比的落寞。进山门是一条古道,原名韩奕坡,相传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后因司马迁祠修建于此,又称司马坡。历来为韩城周边通往长安的交通要道,现存条石为北宋时铺设,历经约千年风雨的冲刷剥蚀,风化以及人行车马碾压,昔日平整的条石已经变得坑洼不平,而这些又像是历史的见证,诉说着人世间的沧桑。走过古道,穿过“高山仰止”的牌楼,往右上行,山石和青砖铺就的登山道深深向下沉陷,是朝拜者的脚踩出的么?前面是“史笔昭世”牌楼,再几十级台阶就是“河山之阳”,这即是实写,又是《太史公自序》的原文,再攀登几十级台阶,上面就是太史祠正殿。回望来路,感觉山不高而险,坡不长而陡。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古朴的建筑,梁柱的红色油漆有些驳脱,数十通各个年代的石碑立在各殿之中,似是诉说往日的荣光和千百年来,无数怀着仰望心情而来的人们的敬仰之情。

各种重修的碑刻记述着这无言的历史,重修修的是建筑,但矗立的却是人心中的丰碑。“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三千年中华历史奔来眼底,多少代风云人物绘神流传,中华之历史,中华之文化,中华之精神在这里源远流长,光照千秋,在这里我们能找到民族的根,民族的魂。祠中寝殿上有一方“君子万年”的匾额,或许这是每一个来拜谒者心中想说的话。

我读《史记》,看到的是司马迁几乎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冷静地记述着历史的发生,只是在《屈原贾生列传》和《李将军列传》中,大概因为有所感怀,借他人的酒杯浇了下自已的块垒。看司马迁完成了《史记》之后写给朋友的《报任安书》,深深地感受到了司马迁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无尽的愤懑之情。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种痛,只能诉说给行将就死的任安。千秋之下,“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谒太史公祠

谒太史公祠

谒太史公祠
谒太史公祠

谒太史公祠

谒太史公祠

谒太史公祠

谒太史公祠

2018-6-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