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虑来自潜意识的不安全感,不安全感是触发心理问题的基础,通过3方面找回安全感

 抑郁那些事 2023-10-19 发布于重庆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安全感作为所有心理行为动机的基石。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问题都能找到安全感的影子。

这不仅体现在个人行为上,也体现在集体主义行为上,我们宗教的产生,实际上为信众设立美好的彼岸以及相应的精神归宿,在安全感的召唤下,激发强大的精神能量和巨大的人体潜能。

这个世界是客观存在,也是主观意识的产物,所以,即使我们处在同一片天空,脚踏同一片土地,但我们的感受却千差万别,即使在面对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事物,昨天与今天的感受也会截然相反。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所以,安全感的体验也千差万别,大部分的人认为,当我有了钱就有安全感,当我有了钱,我就会幸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人富裕了,并没有感到幸福,反而更加焦虑不安。

所以,安全感的核心不在外面的事物,而真正的安全感在自己的内心,外面的一切全是内在的投射,如果你潜意识是不安全的匮乏的,那么投射出来的世界也是摇摇欲坠,所到之处皆是危险。

所以,我首先要加强的是自己内在心理的建设,找到那个本自具足的内心。

《传习录》记载: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扰动我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

我们总是认为当我们达成了什么条件,取得了什么成就,我们就会有安全感,于是,我们甘愿放弃真实的当下,把安全感寄托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于是在头脑不安全感驱使下,不断投射出一个一个目标,让你疲于奔命,直到生命的终极,都没有等来那个宁静安全的时刻,把遗憾带进下一个轮回。

所以安全感不在过去,不在未来,它就在当下,只要你将意识的频率调整到当下,只有在当下,你的身心才会合一,合一就没分裂,就不会制造各种恐惧,那么潜意识层面的不安全感就会随风飘散,一切的秘密都在当下的点上。当下即永恒,当下即喜悦,当下即宁静!

当我们全然处在当下的意识中,那么所有的事物都将呈现原来的样子,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你就是你,我就是我。

一切通过头脑来不断证明自己是安全都将不复存在,生命回归到本来的样子,不悲不喜,宁静安然。

大多数人痛苦,是因为有一个痛苦的头脑,不断制造出荒诞不经的剧情,来绑架我们的身心,如果我们不能出离头脑,活在当下,那么就会不断通过反刍思维活在过去,不断把自己驯化成受害者的角色,让我们活在悲惨世界中顾影自怜。如果我们总是对未来恐惧,那么我们就会不断通过灾难性思维,泛化生活中的危险,放大自己的困难。让我们不敢越雷池半步,固步自封。

所以,疗愈的方向是出离头脑,获得活在当下的能力,过去不存在,未来不会有,当下才是永恒。

当我们放弃了对头脑的依赖,从相信头脑当相信自己,那么我们就有内在的精神能量,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自性之光,它会驱散那些恐惧担心和害怕,那些恐惧那些害怕就如同在阳光下渐渐消融。

当你看穿了不过是头脑在表演,在制造幻相,那么你就完成了从演员到观众的切换,这就叫觉知。

当你有了觉知的能力,那些发生在你生命中低维度度的事情,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你会全然地接纳所有发生事情,你全然接受失败,接受痛苦,接受孤独,接受事与愿违。你只是感受它们,但并不准备放大它们。

如果说你曾经被别人伤害是别人的错,那么不断重复伤害就是你的错。

人生就好比是一把扫帚,你束之高阁,体现不了价值,但只要你扫地,就免不了有尘土。有没有尘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是否一直还被尘土挂碍。

《心经》有言: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