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小见大”作文怎么写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10-20 发布于甘肃
图片
图片

真题回放

写作课上,老师经常说,写文章要学会“以小见大”。生活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里常常包含着让人折服的道理,使人佩服的智慧,令人感动的情怀……

请你联系生活,选准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图片

命题解读

选材应遵循以下原则:只选小材料,不选过大材料;只选新的,不选旧的;只选具体的,不选空洞的;只选罕见的,不选常见的。

试想,评卷老师每天评卷几百份,看到的都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文章,与看到选材独特、新颖鲜活的美文佳作,他们的心情能一样吗?因此,选材新颖、鲜活、独到,是满分、高分的必然要求。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意思是从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可以知道事物的全貌。也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这种写法就是采用小事情来表现大主题的写作方法,它能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例如:莫怀戚的《散步》,写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本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却体现了浓浓的亲情。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这事可谓小,但作者能从中道出“父爱”这一感人的主题。 这种写法正如俗话所说:一叶知秋。它可由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由一片枯叶显现出萧瑟的清秋,可从一粒沙中看见一个世界,从一朵野花里看到一个天堂。 窥一斑而见“全豹”。其实,作文不一定非要去写重大的事件不可,有时聚焦一个特定的场景、一个细微的动作、一种微妙的表情、一声轻轻的问候,都能从中发现深刻的内蕴,迸射出撼人心魄的力量。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第一次邂逅苔,还是在乡下后院。后院里,多树。一片片树叶层层叠叠织成的阴影,过滤掉了几乎所有的阳光,只留下少得可怜的光斑在地上跳跃。因此,即使是炎炎夏日,也是一片阴凉。不知为何,一处地方总是潮湿的。也因为如此,我经常在此滑倒。这是一处石头铺在黄泥小路上,权当地板。本应是灰蒙蒙的,可却是一块青涩的石头。这上面充满了绿意,似被青绿的颜料涂抹了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这石头上的颜色深浅不一,并且凹凸不平。这令我很是诧异。俯身细看,才知:不是别的,是青苔。无数片青苔叶簇拥在一起,挨挨挤挤的,才铺成了一块绿色的地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泥土中扎根的草,肆意张扬,比青苔高,那种绿色,似乎已饱经风霜,成了一种颜色更深的绿。唯有那抹青绿色苔的青涩绿意,才是真正的人间清新。一场雨后,石头上更加潮湿,那抹绿色,更加青翠。而在那石头的角落中,竟怯生生地探出一个花苞,没有国色天香的牡丹妖艳,却有洁白素雅的莲花朴素。这苔花,不正像莲花的缩小版吗?似一把利剑直冲云霄,虽小,胸中却有伟大志向:开放!也许是谁不小心碾到了这苔花,它昔日向上的姿态已经消失,只留下了些许绿色的汁液。正准备迎接自己生命中最美一刻的苔花,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只留下了单一的青绿,素雅的洁白己不复存在,成为过眼云烟。又是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如雨后春笋般,又冒出几株苔花,倔强的茎顶着米粒样的花苞。静候花开。终于,苔花绽放。昂着头,几片洁白如雪的花瓣展开。它们,永不服输。那样子,似乎在呐喊着。活着就是冲天一喊!它展现了生命不服输的姿态。阴暗潮湿的角落里,也有如此倔强的生命。青绿苔痕,就是生命最美的姿态。“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也许,我们不是妖艳牡丹,不是素雅荷花,不是坚强秋菊,只是一株青苔上的苔花罢了。活着,有何意义?为了给国家建设献出绵薄之力!青绿苔痕,照亮我心。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声鸟鸣,轻轻将我从鼾甜的睡梦叫醒。睁开眼,已是夏天。浅浅的夏,就这样不邀自来,没有虚张声势,没有春风十里,只是安静着来到我的耳畔枕边,轻轻告诉我,樱桃红了,芭蕉绿了,又该与春天说再见了。浅夏过后便是盛夏,那时天气炙热,太阳毫不吝啬的将阳光洒向大地。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公交车站人们在这相遇,却行色匆匆像风起青萍。我踩着炽热的大地,望着挤成一堆的人,感受着阳光的炙烤,心中烦躁地想:这么热的天还要我坐车去买生活用品。“怎么车还不来”“这鬼天气怎么这么热”“车真慢”“人好多”……嘈嘈杂杂的抱怨声传入我耳中,也让我升起了焦灼之心。公交车上好不容易有座位坐,周围却塞满了人,汗臭味夹杂着吵吵嚷嚷的声音不禁让人烦躁,我转头看向窗外,来来往往的车辆,马路两旁的树木,排排列列的房屋,从公交车侧穿梭而过。阳光透过窗户让我泛起困意。“阿姨,我帮你抱孩子吧。”一道女声惊醒了我,迷迷糊糊的我不知发生了什么,转头才知道原是我旁边的女生要帮一站着抱着孩子的阿姨抱孩子。阿姨微笑着拒绝了女生的帮助,许是担心孩子。可那女孩却是执着:“阿姨,孩子我帮你抱吧,你放心。”“不用了,谢谢你的好意。”阿姨说道。兴被吵醒的我心中存有不满,我嘀咕道:“要真想帮忙,让座不就行了。”话音刚落我就意识到了这话不妥,我没有解释,只是尴尬的转过头又望向窗外,女孩似乎听到我的话语了,愣了一下,抬头对阿姨说:“阿姨你坐吧。”话音刚落就慢慢得站起来,阿姨也没有拒绝。经历了刚才的事,我只想快些到站逃离这个地方,几次颠簸后,到站了。满车的人蜂拥而下,我顿时感觉从公交车的前门挤到后门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那个女生走在我前面,没想到我们顺路。我看到了她走路似乎有些僵直,还有脚踝上漏出的机械,我怔住了。冲上前去对她说了句:“对不起!”记不清她说了什么,只是她满眼笑意。她最初的好意被我误解,她却依然要给予善意。草木不经霜雪,则生意不固;吾人不经忧患,则德慧不成。那个女孩虽然身体残疾,却用着美好乐观的心灵温暖他人。

艾中有“爱”

以责任之线条,绘爱之画卷;以责任之旋律,奏传承之华章。一缕艾香,氤氲出少年的责任。

“一抹艾色香满屋,十年痼疾影形无。”当我在学校中医社团看到这句话时,心中不由得泛起涟漪,想到为工作奔波忙碌而患上胃病的妈妈,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艾灸,让妈妈不再皱着眉头咽下那些花花绿绿的药片。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医社团。

一个周末,妈妈的胃病又犯了,面色憔悴得像霜打的叶子,嘴里一直小声哼哼着。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决定为妈妈做个姜灸。

妈妈脱下竖条纹蓝布围裙后,平躺在床上,我一边安慰她,一边点燃艾棒,升腾的薄烟似轻盈的流云,一忽儿凝聚,一忽儿散开,散发出沁人心脾的独特馨香,驱散了我内心的些许紧张。

我把姜切成厚薄均匀的片状,再用牙签在姜片表面扎满小孔,任姜汁四溅也不敢停下手上的动作。姜片备好后,我取下艾绒,用手指按压,使其堆积于姜片之上,又小心地把姜片移至妈妈的胃部。我点燃艾绒,暖流似乎瞬间弥漫了小小的房间。妈妈原先紧锁的眉头微微展开,我的心也随之稍稍放下。

“妈,你安心地休息一会儿吧!”我自信地笑道,随后探摸着,找准穴位,一一摆上姜片。我与妈妈对视的刹那,突然发现,她的眼神里已没有了先前的疲惫,取而代之的是感动和欣慰,眼角的皱纹宛如盛开的雏菊,漾出了笑意:“你真的长大了!”我顿时鼻子一酸,眼圈红了。妈妈用她瘦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如今我也应该尽我所能,担起一份责任!氤氲的艾草香中,余晖染上了一抹古色。妈妈闭目休息,我侧坐床边,小心摆弄姜片,正所谓“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腹部的温热使妈妈脸颊红润,酣然入梦。我立即封穴,为妈妈盖好被褥,待浊气散去,才悄声离开。

一次艾灸,凝聚了我们母女间浓浓的温情,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的世代传承。原来,小小的艾草中竟有大爱。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应承担起传承中医文化的责任,用手中的艾,融心中的爱,不负青春韶华,不负医者仁心!

我在艾草升腾的薄烟中,看到了妈妈的笑脸,看到了我们其乐融融的生活。




筷箸间的家国味 

筷箸成双,朴素智慧,一张一合间,流露出无尽的情味。

一双筷子,是我初识味道的媒介。儿时的我常常被爷爷逗弄,他用圆润的筷子头蘸了些醋,轻轻点在我的舌尖。我原本泛着红晕的笑脸立刻像笼罩上了一片乌云,嘴角也耷拉下来。爷爷看我龇牙咧嘴,快要哭出来的样子,赶忙又用筷子蘸了些白糖,塞进我嘴里。一时间,一缕清甜在舌尖化开,掩盖了醋的酸涩。我的嘴角再一次上扬,细细回味着白糖甜蜜的滋味。爷爷看着天真的我,眼睛逐渐眯成了一条缝。

一双筷子,是我学习小家规矩的指引。每逢佳节,我们一家人总会回家团聚。街头巷尾,碧绿的长青藤与火红的灯笼相映成趣,孩子们在其间嬉笑玩闹,稍大一点的孩子在街巷的转角处甩着烟花棒。家家户户屋顶上的炊烟袅袅飘出,与远山的雾气交融在一起。等到长辈们把一大桌饭菜准备好,我早已按捺不住躁动的心,悄悄地让木筷探出了头。可没等筷子探进那盘我垂涎已久的菜中,我的手就被父亲冰冷而厚重的大手按住,急切的心情瞬间平息下来。“要让爷爷先动筷。”我看着父亲深邃的双眼,默默地点了点头。手中的木筷头圆尾方,仿佛在告诉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

一双筷子,是我从小家融入大家的依托。又是一年新春,年味在大街小巷弥漫,筷子总能适时地“勾”住邻里的衣角。“多个人多双筷子。”奶奶对待街坊四邻总是这样热情。她郑重地从一只镂空的木盒中取出她珍藏的红木筷子,齐齐整整地摆在桌上。

筷子历史悠久,从先秦时期两头一般粗细的箸,到如今式样繁多、做工精致的筷子,不变的是蕴藏在其中的家国情味。合案成桌,一家人围着热气腾腾的饭菜,筷子细微的碰撞声,激起的是浓浓的亲情,展现的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文化传统。大道至简,筷箸无言,它未曾书写过“人间巧艺夺天工”的诗篇,但它质朴、绵长,连同中国人民心间的家国情跨过历史的长河,奏响一曲令人动容的歌,只等我们将它世代传唱。

先手为赢 

那年,枫树叶落,爷爷年过古稀,手执黑子,坐于棋盘之前。爷爷的对面,坐着一个少年,一只手抓着一把白子,另一只手托着腮。

这已经是今天的第五盘了,我擦着额头上沁出的汗珠,死死盯着棋盘,神情格外严肃。每次与爷爷对弈,我都像在攻克数学难题,眼看着即将成功,却总会遭遇意外的失败。

这盘我肯定能赢!我扬扬自得地看着自己设下的“圈套”,心满意足地等着爷爷落子,呼吸都不由自主地变得急促。胜利在望,我极力按捺住内心的焦急和狂喜,催促着爷爷:“爷爷,你快落子呀!”爷爷见我急不可耐的样子,神秘地笑了笑,将一个黑子扣在了我的“圈套”里。我内心瞬间乐开了花,却仍故作震惊地问:“爷爷,您确定要走这一步吗?那我可赢了呀!”胜利来得太快,我不禁有些怀疑。

“你再仔细看看,谁赢了?”爷爷挑起眉毛,用略带得意的口气问我。我满腹狐疑地重审棋局,脑子里飞速盘算着,终于发现了爷爷布的“局”。那些我眼中的“废棋”和“错棋”,竟然可以一步一步串联起来,形成一个“陷阱”,让我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被动的境地,最终走向落败。

真是无聊!我有些气急败坏,起身准备离开。

“你知道你为什么输吗?”爷爷的语气突然变得严肃起来。我停下脚步,回过身来,静静地看着爷爷。微风轻轻掠过枫树,又有几片枫叶无声地落在棋盘上。

“棋经有言,'宁失一子,不失一先’。”看我渐渐冷静下来,爷爷的语气明显温和了许多,“你看这盘棋,你虽然看似占优势,但统观全局,你费尽心思设下的'圈套’反倒成了自已的束缚,以致失去了先机。”我似懂非懂。爷爷继续说道:“所以,一盘棋的优劣,不局限于眼前的好坏,而取决于对'地盘’的抢占。要记住,先手为赢。”先手为赢?我若有所思。

“不只是下棋,很多事都是这个理。你看,古今中外,无数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先机’二字。古时毛遂自荐,为自己争得了施展抱负的机会;今时也有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靠的就是对时机的精准把握。”

我敬佩地看着爷爷,一位经历了七十年风雨的老人,用一盘看似寻常的棋局,将人生的智慧和道理传授于我。我重新收拾好棋子,对爷爷说:“再下一盘吧!”

爷爷笑了,笑得格外开朗。

于是,我们一老一少,坐在枫树下,于棋盘之上体验对弈的乐趣,探索人生的道理。

磨盘中的情 

图片

在某一个瞬间,那些过往的生活碎片会在脑海中渐渐清晰,其中饱含着温暖的情谊、令人动容的情怀。

不久前的一个傍晚,我和老爸坐上了回老家的汽车。天空飘着雪,和路旁竞相开放的梅花相映成趣。凛冽的寒风中,几只鸟儿驻足观赏雪景,灵动中又带着几分伤感。乡里人大多躲进屋里,生起一盆火,一边烤火取暖,一边聊着家常,倒也挺合时宜。

一到家,老爸便拿出手机,蹲在墙角,似乎在给什么拍照。我好奇地快步上前,只见老爸的手机镜头对准了院子中央的磨盘。磨盘表面已被积雪覆盖,只在边缘处露出点点青黑色。老爸连拍了几张,又走到磨盘边,拂去表面的积雪,然后站在不同的角度,又拍了几张。他的脸上始终挂着淡淡的笑容,仿佛在拍摄一件珍贵的工艺品。

老爸的举动让我心生疑惑:这不就是普通的磨盘吗,老爸为何如此着迷?过了许久,老爸像孩子一样兴冲冲地向我炫耀他拍的照片,还反复问我:“我要把这几张发到朋友圈,你觉得怎么样?”我嘴上虽然说着称赞的话,可心里对这块平平无奇的大石头没什么特别的感觉。

老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拉着我走近磨盘,若有所思地说:“我小时候,就把这大磨盘当成桌子。盛夏的夜里,我们点着煤油灯,趴在磨盘上面写作业,一只只飞蛾就围着灯光飞个不停。我们还在磨盘上磨过铅笔尖,砸过核桃。有时一家人围着它,就着尚未消散的豆汁香味吃饭。”老爸一点一点捡拾起这些属于他的童年碎片,眼里透着回忆的温情。

“你爷爷可是当年乡里大名鼎鼎的棋圣,不知在这磨盘上创下过多少辉煌的'战绩’。你奶奶呢,把这磨盘当成磨刀石,你看,这上面还有她磨刀留下的印记呢!”老爸动情地说道,眼里似有泪光闪烁。

我仔细打量着眼前的磨盘,伸手抚摸着它冰凉而粗糙的表面,仿佛看到了从灯芯滴落的煤油,听到了爷爷轻敲棋子的声音,触到了奶奶那双温热的手……这方看似寻常的磨盘,那些与磨盘有关的琐事,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

我忽然想起魏明伦《磨盘赋》中的一句:“磨盘推日月,磨道绕春秋。”我想以此作为对磨盘的歌颂。

磨盘,经年累月地静立在故乡,吸纳阳光,也吸纳月光,承接雨露,也承接风雪。它无声地将老一辈人在这个村庄经历的点点滴滴一一记取,再无声地传达给后辈。这其中饱含着村庄悠长而厚重的历史,也牵连起无数人浓浓的思乡情。

这次回到故乡,老爸迫不及待地给磨盘拍照,时不时地围着它转上几圈,眼神里既有对过往的眷恋,也有对未来的憧憬。我想,这静静伫立的磨盘,一定会在更多人的故事中变得愈发温润而厚重

小印章,大智慧 

左手青田石,右手白钢刀。一道道饱满而灵动的笔画,是金石碰撞出的一簇簇火焰;一枚枚小巧而寻常的印章中,蕴藏着发人深省的大智慧。

——题记

我的邻居陈伯伯是闻名一方的篆刻大师,他和我的父亲同在一家工艺厂工作,他们俩既是师兄弟,也是好友。陈伯伯为人亲切,我每每失意,便将他当作倾诉对象。比赛的失利像一团阴云郁结在我的心头,我拖着沉重的步伐,不由自主地走到了陈伯伯的工作室外。我轻轻地推开那扇古朴的门,只见陈伯伯手持刻刀,刀刃游走于一方青石之上,时而果断利落,时而细雕慢琢。但此时,这娴熟的手法并不能引起我的兴致,我皱着眉头,长长地叹了口气。陈伯伯抬头看了看我,似乎觉察到了什么,但他并不急于安慰我,而是低下头,继续完成他手中的作品。

我略感失落,却只能一声不响地看着陈伯伯篆刻。他将刀柄微微倾斜,将刀角的正锋切入石面,然后使刀柄顺着笔画的方向一起一伏地前进。石料的白屑飞溅,一道沉稳有力的笔画已在石面上显现出来。这就是陈伯伯经常和我说的“切刀法”。接着,陈伯伯又变换以“冲刀法”。只见他稳住刻刀与石面的角度,加快运刀速度,顺着笔画的走向“冲刺”,又在某一个位置陡然停住,干净利落又酣畅淋漓。再看石面,一道浑厚的线条已然成形。我第一次如此认真地看着陈伯伯将一块不起眼的石料雕琢成一枚精致的印章,手法之游刃有余,字体之雄浑有力,着实令我叹为观止。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舒了一口气,说道:“终于完成了!”

“不,别急,还须破边。”陈伯伯说。他用刀柄在印章的棱角处敲了敲,又在留白处看似随意地划上几道,这才满意地将印章置于一边,对我笑了笑,好像在告诉我:“现在这枚印章才算真正完成。”

我疑惑地问道:“破边使本来完美的印章有了残缺、笨拙之感,这不是败笔吗?”

“不然,方方正正、棱角锐利的印章反而不好看。'破边’也叫'做残’,是一种回归自然质朴的手段。事物有时正是因为有了残缺,才有了美感。”陈伯伯意味深长地说道。

我不禁顿悟,这不起眼的印章竟有三次生命:大自然的孕育使其成为美玉;手艺人的雕琢使其成为精致的印章;而欣赏它的人从中收获珍贵的感悟,又赋予了它新的生命。

陈伯伯之所以能在篆刻方面有所成就,不仅在于静心刻苦的钻研、日日夜夜的练习,更在于匠心独运的创造、豁达通透的智慧。

我于这枚残缺的印章中窥得了人生的大智慧,心结已解,浅笑嫣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