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力提升: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旧石器时代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10-20 发布于甘肃

一、单选题

1.1993年11月,考古队对永州道县的玉蟾岩遗址进行首次发掘时,意外发现原始陶片和两粒古稻壳,陶片经年代测试,最早的距今18000年。这个发现证实了

A.定居在玉蟾岩的先人们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B.我国陶器可能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末期

C.陶器和栽培水稻盛行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

D.玉蟾岩遗址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如表为根据中国史前文明整理而成,这些信息材料

图片

A.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总体特征

B.开启了夏商周三代的奴隶制文明

C.提升了考古学的科技水平和研究成果

D.突出了中原地区文明的优势地位

3.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距今约1.8万年,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中发现了五枚炭化的稻谷和原始的陶片,另外发掘出大量的动物化石,以及锄形器、亚腰斧形器。这说明

A.长江流域较早进入新石器时代

B.当时早期国家雏形产生

C.湖南是原始农业的重要发源地

D.当时社会分工已经出现

4.考古发现,兴隆洞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距今约14万一13万年,其中剑齿象门齿上两组人工刻画纹的起止位置、走向、深度、曲度和排列情况明显有别于各种自然营力的痕迹,是古人类为模仿自然现象或为表达某种意念而有意识地刻画、创作出来的。由此可见,该遗址区域

A.铁器开始用于刻画

B.原始文化已经萌芽

C.图腾崇拜现象严重

D.中华文明初步形成

5.2023年1月,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赵家徐姚村西发现了一处距今大约1.32万年的人类遗址。出土的陶片质地均匀、器型规整,胎土掺杂着植物茎秆,属于典型的夹炭陶工艺。该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骼,一些鹿类和鸟类的骨骼表面存在切割等痕迹。赵家徐姚遗址的发现

图片

A.呈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典型特点

B.反映了原始手工业的领先与发达

C.提供了新旧石器时代过渡的证据

D.印证了渔猎是食物的唯一来源

6.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从地质时代上说,属于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从存在的时间看,距今约300万年到1万年左右。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旧石器时期人类生活场景的是

A.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B.食物采集者已转为生产者

C.使用骨针来缝制兽皮

D.习惯性的足迹形成了“路”

7.人们借助考古发现更新世(距今约258.万年至1万年)末期的遗址中,一般很难见到炭化的粮食作物遗存。而全新世即大约距今一万年以后的许多遗址中,都有一些完整的炭化粮食遗存。炭化粮食遗存的发现反映出当时

A.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显著

B.古代粮食保存技术日益进步

C.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8.1974~1978年,考古学者曾先后对辽宁金牛山遗址进行了四次发掘,发现了丰富的动物化石,人类用火遗迹——烧骨、烧土和炭屑以及少量以锤击法和砸击法制作的石器。由此可知,生活在金牛山一带的古人类

A.大量使用陶器 B.开始饲养家畜

C.存在贫富分化 D.过着群居生活

9.下图为福建莆田木兰溪流域考古调查重要发现示意图。据此可推知,该地区

图片

A.青铜农具广泛使用

B.古人类活动较频繁

C.曾为闽越文化中心

D.阶级阶层分化明显

10.观察如图并结合所学,判断该遗址最有可能出现于

图片

A.原始人群时期

B.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C.父系氏族社会时期

D.“万邦”时代

11.1981年,考古界在北京周口店西北两百公里的河北东谷坨村发掘出大量石器(下图所示)。这些石器体积较小,器型精致。经古地磁测定法测定,东谷坨遗址距今约100万年。对此推断比较合理的是

图片

东谷坨文化石器

A.东谷坨遗址属于新石器文化遗址

B.石器功能主要用来猎杀大型野兽

C.能够证明中国较早进入文明时代

D.东谷坨文化可能影响北京人文化

12.如图为原始农业对象、门类、部门、类型关系图。与原始稻作农业和原始旱作农业类型相比,原始游牧农业类型结构组合比较单一,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图片

A.西北地区民族交融程度低

B.西北地区水土资源匮乏

C.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差异

D.畜牧业长期占主导地位

13.1965年,在我国西南某省发掘出两颗远古人类的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经科学家测定是距今约170万年的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由此判断,生活在此地的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14.关于人类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得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这一结论最有力的证据是

A.传说、遗址

B.化石、遗址

C.遗物、记载

D.传说、记载

15.据考古新成果,用“满天星斗”来形容中国远古文明的“多元发生”是无可非议的,但持“满天星斗”论者难以解释中国古代各族政权“千古共谱、万姓同宗”等复杂现象。这表明

A.考古证实中华远古文明由一处发源

B.中华远古各文明之间缺乏相互交流

C.中华远古传说影响原始文明的研究

D.中华远古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

16.某学者指出,公元前四千年中国存在的区域文化带有内蒙古长城带、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太湖长江三角洲文化、大坌坑文化等,这些文化彼此相互作用。这表明

A.不同文明的交融互动最终促成了国家的形成

B.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格局

C.地理的复杂性与分层性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

D.中华文明由黄河流域向周边逐渐扩展

17.长期以来史学界普遍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华文明的中心。但越来越多的考古发掘证明,从东北到华南的广大范围内,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都显露出文明的迹象。材料旨在强调

A.黄河并非我国文明的发祥地

B.考古发掘有助于修正错误认知

C.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

D.新石器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开端

18.下表体现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特点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统计表

图片

A.中原核心、兼容并蓄

B.本土特色、多元并进

C.源远流长、万姓同宗

D.一体多元、区域互补

19.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世界原生文明诞生地的形成空间均不过数十万平方公里,唯有中华文明的形成覆盖了长江、黄河及辽河流域的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这凸显出中华文明形成之时便具有

A.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

B.以德治民的民本思想

C.厉行专制的集权意识

D.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3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意外发现原始陶片和两粒古稻壳,陶片经年代测试,最早的距今1800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开始出现陶器生产,这直接证明了我国的陶器可能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末期,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该遗址时期已经出现阶级分化的相关证据,排除A项;材料内容时间描述的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陶器生产,而非新石器时代晚期,排除C项;材料内容时间描述的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陶器生产,这并不能证明玉蟾岩遗址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旧石器时代(中国)。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旧石器时代,在中国的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总体特征,A项正确;夏朝的建立开启了夏商周三代的奴隶制文明,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史前文明的文化遗存,并不涉及考古科技水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华北和华南地区,无法突出中原地区的优势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石器时代(中国湖南)。据材料中遗址确定的时间及从中挖掘出的稻谷、生产工具等信息可知,湖南是原始农业的重要发源地,C项正确;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是在距今约1万年前,玉蟾岩遗址距今约1.8万年,应该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过渡时期,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已产生早期国家雏形,也不能表明当时出现社会分工,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是古人类为模仿自然现象或为表达某种意念而有意识地刻画、创作出来的”可知,距今约14万一13万年前,兴隆洞遗址就已经出现了原始文化的萌芽,B项正确;此时仍然处于石器时代,排除A项;材料与图腾崇拜无关,排除C项;中华文明起源于栽培农业的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类题目,时空是距今大约1.32万年的人类遗址。根据题干“距今大约1.32万年”“出土的陶片质地均匀、器型规整,胎土掺杂着植物茎秆,属于典型的夹炭陶工艺”可知,该遗址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且制陶工艺相对成熟,又具有新石器时代大量使用陶器的特征,说明该遗址能够提供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证据,C项正确;新石器时代的典型特点是使用磨制石器,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与其他地区手工业的比较,且仅凭制陶工艺的相对成熟,不能反映该地区原始手工业的领先与发达,排除B项;“一些鹿类和鸟类的骨骼表面存在切割等痕迹”说明古人类以捕猎动物为食,但“唯一来源”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旧石器时代。结合所学知识,距今约一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不属于旧石器时期人类生活场景,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旧石器时代人类学会使用火,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旧石器时代是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因此,使用骨针来缝制兽皮说法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旧石器时期人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的生活,习惯性的足迹形成了“路”说法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是在距今约1万年时,那么材料中的更新世是旧石器时代,全新世是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相比旧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所以出现了完整的碳化粮食遗存,这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的表现,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这一时期,农业的耕作技术比较落后,A项表述与史实不相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农业处在原始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剩余少,因此粮食保存技术不会高,排除B项;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指的是原始社会末期即距今五六千年才会出现的情况,时间与题干不对应,材料没有强调人类即将进入阶级社会,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新石器时代,人类农业取得一定进步,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锤击法和砸击法制作的石器”可判断出金牛山遗址为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存,旧石器时代的人群普遍过着群居生活,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制作和使用陶器、饲养家畜都是新石器时代的特征,排除AB项;伴随着原始农业产生,新石器时代产生贫富分化,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依据材料“福建莆田木兰溪流域考古调查重要发现示意图”,可以看出在该流域发现了旧石器遗址、新石器遗址以及青铜时代的遗址,说明在该流域有着古人类的活动,且比较频繁,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该地区遗址的发现,并不能得出青铜农具的使用状况,排除A项;仅从图示,不能推断其为闽越文化中心,排除C项;仅从遗址的分布,不能反映阶级阶层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根据图名“姜寨聚落遗址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姜寨聚落遗址反映了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反映了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B项正确;原始人群时期处于旧石器时代早期,而题干中的母系氏族社会处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排除A项;父系氏族社会处于新石器时代,排除C项;“万邦”时代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依据材料“北京周口店西北两百公里的河北东谷坨村”“这些石器体积较小,器型精致”“东谷坨遗址距今约100万年”并结合所学可知,东谷坨遗址出土的石器与比它晚的北京人遗址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由此可以推断出东谷坨文化可能影响北京人文化,D项正确;东谷坨遗址属于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址,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出这些石器的功能主要是用来猎杀大型野兽,而且这些石器体积较小,器型精致并不适用于猎杀大型野兽,排除B项;文明时代产生的标志是城邑、文字和礼器等的出现,东谷坨遗址没有涉及这些,因此不能证明当时中国较早进入文明时代,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游牧业逐水草而居,生产生活方式独特,要求人们不断迁徙,与定居生活下经营种植业和养殖业相互抵触,原始游牧农业类型无法兼顾过多的农业对象和农业部门,故该类型结构组合比较单一,C项正确;民族交融因素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A项;原始游牧农业类型主要分布于以黄河上游-西辽河流域,并不缺乏水土资源,排除B项;D项是现象,非原因,排除。故选C项。

13.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云南省元谋县,我国考古学者发现了两颗远古人类的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炭屑和烧骨。经科学家测定,这一远古人类就是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A项正确;北京人、山顶洞人发现地在北京周口,排除B、C项;半坡人发现地在陕西西安,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化石和遗址都属于不能改动的一手史料,是能够得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这一结论最有力的证据,B项正确;传说、记载等都有一定的主观创作的特点,不是最有力的证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根据“难以解释中国古代各族政权千古共谱、万姓同宗等复杂现象”可得出,中国古代文明是多元一体的,虽然不同区域各有特点,但始终保持“千古共谱、万姓同宗”的现象,这正是多元一体的特点,故D项正确;中国古代文明并不是由一处发源的,排除A;从材料可以看看出,各文明间还是有交流的,排除B;C项与主旨无关,排除。

16.B

【详解】材料强调多个文化带同时并存且彼此之间相互作用,所以可以证明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格局,B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指向最后国家的形成,故A不正确;材料并非强调地理的复杂与分层,故C排除;这些文化带并未直接体现从黄河流域向周边的扩展,也不是先后的递进演进关系,故D不正确。

17.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文化遗存星罗棋布,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C项符合题意;A项明显不符合“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这一信息,排除;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只是说明新石器时代遗存丰富,并没有指出“新石器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开端”,排除D项。

18.B

【详解】依据表格“巫山人,重庆巫山……元谋大,云南元谋……金牛山人,辽宁营口……”,可以看出中国旧石器时代存在着不同的遗址,各有不同的特色,多元并进,B项正确;表格中涉及的不仅仅是中原地带,还包括其他地区的遗址,排除A项;“万姓同宗”,无法从表格中获得,排除C项;表格能够体现出多元性,但是不能得出“区域互补”,排除D项。故选B项。

19.A

【详解】相比较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的原生文明,中华文明覆盖了长江、黄河及辽河流域,即在中华文明范围内出现了多个文明中心,体现了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故选A;材料主要强调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以德治民的民本思想、厉行专制的集权意识和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在中华文明形成之初都还没有出现,排除BC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