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是企业的“主人翁”

 昵称21405352 2023-10-20 发布于湖南
图片

图片


新中国建立以后,在经济尤其是在工业生产领域,曾经有一场激烈争论。后来,由于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一个比一个猛烈,这个“早期”的激烈争论,反而很少被人提及了。

但是,这场激烈争论的核心问题,延续到改革开放以后,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不夸张地说,这场争论的核心问题,事关中国国家的根本原则,也和本文讨论的自主创新有关。

这个核心问题就是:谁应该是企业的主人翁?

新中国建立不久,从苏联引进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式计划经济的特征,就是等级森严、权力集中,可以概括为“一长负责制”或“厂长负责制”。所有生产,严格按照中央计划部署进行。厂长负责维持生产纪律。技术人员和工人只需要服从命令听指挥。

当时,国家从上到下对苏式计划经济很满意,认为这样集中指挥、大家服从命令听指挥,很快就会实现国家富强和工业化。只有一个人不满意,越来越不满意。

这个人就是毛主席。


图片

毛泽东思想的要点之一,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积极性。在战争中,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体。固然要由先进政党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但说到底是人民自己要革命,而不是人民“被革命”。

这是毛主席和当时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的一大分歧。

因此,毛主席对权力高度集中的苏式计划经济一直很不满,认为这种体制必然压制工厂里人民群众的主观积极性。厂长书记等领导成为企业的“主人翁”,人民群众只能被动服从。毛主席认为,这种体制不但不利于人民的解放,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工业化。

两方不断争论的结果是,到1960年代初,苏式计划经济这一方,把自己的观点——等级森严、权力集中、按计划生产等等——概括为“马钢宪法”。马钢是苏联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的简称。

毛主席这一边,则针锋相对地提出了“鞍钢宪法”。鞍钢宪法的核心是“两参一改三结合”。“两参”是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工人群众参加企业管理;“一改”是改革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结合”是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与工人群众相结合。

显然,马钢宪法的管理体制下,书记厂长等领导干部才是企业的主人翁。而在鞍钢宪法的管理体制下,技术人员和工人等人民群众是企业的主人翁。


图片


因为有鞍钢宪法等思想在,后来中国实际上并没能建成标准的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名称上都叫计划经济,但中国计划经济的集中度、等级森严程度,比苏联的计划经济,要“松”得多。

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比苏联转轨成功得多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一个专门的话题。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虽然鞍钢宪法致力于让人民群众成为企业的主人翁,但在现实中,由于缺乏管理现代工业企业的经验,加之各方面基础很差,经济绩效并不好。到了19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开始推行完全不同的市场化体制。

在改革的背景下,鞍钢宪法基本被放弃被遗忘。很多人甚至认为,人民群众不可能成为企业的主人翁。鞍钢宪法是一种空想,是“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大家认为,引入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才是正路。

土地承包制在农村获得巨大成功以后,在城市中,也实行了类似的企业承包制。但很快就暴露出严重问题。工业企业比农村土地要复杂得多。简单承包出去,承包人多半会赶紧趁机捞一把变现,而不是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当时广泛的“三角债”就是企业短期行为的结果。因此,1992年起,政府停止了工业企业的承包制。城市改革一时陷入困境。

换个角度来说,承包制实际上是一种无需长期负责的“厂长负责制”。承包制很快被叫停,表明了“谁是企业的主人翁”这个核心问题,还没找到好的答案。随后,继续探索城市和工业企业的改革方向。1990年代中后期,还出现了广泛的“下岗潮”。因为不利的地位,工人群众承担了大部分改革成本。

好在后来加入了世贸,扩大了中国企业的海外市场。这让中国经济加速发展。“下岗潮”等严重问题有所缓解。也是在中国加入世贸前后,作为扩大开放的一部分,“市场换技术”在工业领域广泛开展。

图片


那些被挑选出来参与“市场换技术”的国内企业,基本都是当时的骨干企业,有国内一流的技术能力和人才储备。国家希望派出这些“精兵强将”,尽快把跨国公司的技术学到手。这时,鞍钢宪法久已没人提及。这些国有骨干企业,苏式计划经济的色彩很浓,体制僵化、权力集中,厂长书记一个人说了算。

合资的跨国企业,都是标准的资本主义企业。你可能以为,他们会不喜欢中国的计划经济,他们会喜欢市场化程度高的企业。别想到,正好相反。

跨国企业来到中国,是想在中国市场销售自己的产品。他们对合资企业的定位,就是生产车间。他们可不想培育竞争对手。所以,他们对合资企业的要求,就是严格“按图生产”。这种要求,倒是和苏式计划经济“按计划生产”的特点不谋而合。所以,对这些中国的国有骨干企业的“计划经济性”,合资外方很满意。

这样一来,“谁是企业的主人翁”也就有了新答案——合资外方和中方的管理层是企业真正的主人翁。至于技术人员和工人,他们的处境和苏联工厂中的同类人员很相像——只需要服从命令听指挥,完成上面下发的生产任务,其他的,不要想太多。

前面的文章讲到了,合资企业中那些有志气、有抱负的工程师,不堪这种被边缘化、被非技术化的处境。很多人选择外出创业,实现自己的技术梦,打造中国自己的汽车。

人们事后才意识到,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中国新兴企业,包括奇瑞、吉利、华为等等,通过实践,给“谁是企业的主人翁”提出了新答案。


图片

在合资企业中,工程师只需要“按图生产”,维护生产正常运转即可。但跳出来自己创业以后,在新企业中,就要从头开始、每个环节都不能少地研发新车型。当然,在初期,他们也曾借鉴甚至照搬国外的一些成功车型。但即使是照搬,也要独自完成从头到尾的全部开发过程。这和“按图生产”的技术难度,不是同一个量级的。

也就是说,因为要自主创新,所以,国内这些新兴企业,对技术、对工程师头脑里的知识,高度依赖,甚至达到不可或缺的程度。当企业的发展依赖技术人员和工人头脑中的知识、经验时,无论这家企业表面上的所有制是什么,技术人员和工人都必将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翁。

这些企业当然也有老板、经理等层层管理人员,但对于企业来说,这些人的作用是次要的,并非不可替代。那些懂技术的工程师和有经验的工人,才是最重要的,并且是不可替代的。因此,这些企业就形成了“工程师为主导为核心”的企业结构和企业文化。

现在我们回头看看鞍钢宪法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工人群众参加企业管理;改革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与工人群众相结合。

看,种种历史机缘之下,当年毛主席没办成的事情,由于自主创新的需要,中国很多新兴企业却实现了,做到了。在这些企业中,技术人员和工人等人民群众,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翁。

而当人民群众成为企业的主人翁以后,果然正如主席当年反复指出的那样,主人翁的地位,激发出人民群众蕴藏的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和奉献精神。这些主人翁员工,往往对企业有很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了研发新技术,很多工程师不辞辛苦、奋战在研发生产一线。那种高昂的干劲和激情,绝不是仅靠金钱就能换来的。

奇瑞、吉利、华为等新兴企业的共同历程是:起点很低,企业很土很不起眼。初期,谁也想不到这些“山寨”企业日后能成长为巨无霸级别的大企业。但就是因为激发出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这些企业的发展迅猛快速。

最初的模仿甚至照搬的产品,没几年,就被自身研发的全新产品取代。最初是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短短数年之内,就成功实现了赶超。其中的佼佼者,比如华为,甚至已经成为国际一流、引领行业发展,别人要苦苦追赶的世界龙头企业。


图片


谁也没想到,“谁是企业的主人翁”这个问题,在自主创新的大背景下,兜兜转转,又有了全新的答案。中国这些成功的新兴企业,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建国以来毛主席的愿望。事实也证明,被动员起来、被激发出主观积极性的人民群众,才是世间最高贵的资源。拥有这些宝贵资源,企业才走上了自主创新的成功大道,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

毛主席当年的战略判断,比他的同事们要高出一大块,果然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导师。中国工业化的成功,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中国革命解放了亿万中国人民,这是伟大的中国革命最重要的丰功伟绩。亿万中国人民头脑蕴藏的聪明智慧,才是中国国家伟大复兴的最大动力。“解放”的巨大历史意义,在中国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革命永远在路上。“谁是企业的主人翁”这个核心问题,永远不会有终极答案。这是摆在每一代中国人面前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答好答对了,人民群众才能继续成为国家发展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国家才能繁荣富强,长盛不衰。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