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习笔记|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梳理拓展①

 胖胖老师图书馆 2023-10-20 发布于上海

         

发言人   00:00:18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第六单元的学习。本单元的6篇课文,前四篇以议论为主,后两篇兼有议论和记叙。前四篇从古到今探讨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意义,到提倡师道。从批判党8股、倡导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文风到探讨对待文化应有的态度,都是针对特定对象或现实问题有感而发,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后两篇课文则是经验的阐述,作者现身说法,也给我们带来许多思考。

发言人   00:01:12

课本在单元提示中明确指出,议论性文章往往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很多时候,我们对针对性的理解可能是文章针对什么事件或现象而写,针对什么人的什么观点而写,针对怎样的读者群体而写。这样的理解经常会把我们带向了解创作背景的道路上去,这是必要的。我们当然需要知道,荀子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后天环境可以改善恶的本性,主张明礼义而化之。这大概就是荀子开篇鼓励学习的主要原因。

发言人   00:02:03

读韩愈的诗说,我们也总会去查一下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究竟由何而来,以及程度怎样。我们大概会了解到,这种风气源于门第观念,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以士族为核心的门阀制度,氏族的后代不需要怎么学习就能做官,自然也就不怎么看重从事了。到了唐代,随着政治体制的转变,这种门第高下改为以官爵的高低来区分,也就是文中所说的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所以议论的矛头当然首先直指士大夫阶层。

发言人   00:02:56

本单元余下的几篇文章中,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继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两篇文章之后,给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最后一击。鲁迅应大晚报上发扬国光的报道,针对当时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发出拿来的呼声。黑塞针对当时年轻人不喜欢阅读的现象,结合自身经历,强调阅读杰作的重要意义。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背景,不清楚文章的笔锋所指,确实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对文章的理解。但我们会发现,事实上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往往只是获知了文章的写作动机。

发言人   00:03:52

一篇文章是否做到有针对性的说理,那得要围绕文章所针对的人事观点、读者分析文章的立意和行文。我们首先来讲,有针对性的利益议论总是要围绕一个议题,比如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应该如何读书等等。这些其实就是本单元几篇文章中涉及到的议题。

发言人   00:04:30

面对一个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别人的态度、认识、观点是怎样的。比如,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议题上,鲁迅先生就需要直面国粹派、洋奴派的态度和言行,然后来思考自己在这一议题上要说些什么,自己所说的和别人说的到底有什么不同?想要传递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有针对性的思考。文章的立意并不是说一定要和别人的态度、认识、观点截然相反,而是说我的文章写作是就着别人那儿开始的这其中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别人的态度、认识、观点有本质错误,会产生严重危害或引发不良后果,写作是为了纠正错误,以正视听。2、别人的态度、认识、观点有局限或不足,对问题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刻,写作是为了补充完善。3、别人的态度、认识、观点并无不当,但从某种现实条件来看值得商榷,写作是为了分清主次,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作者本身对议题有着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以及相应的价值判断和主张。

发言人   00:06:15

韩愈的这一篇诗说,所要针对的自然是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但利益并不只是你说不从师,而我说要从师这么简单。从事或不从师只是一个态度上的选择。重要的是,韩愈要将他所认为的耻学于师的严重危害以及恢复师道的深远意义向世人阐明。

发言人   00:06:44

唐代中晚期,藩镇割据、帝王念佛,这些都在根本的思想观念上对儒家正统地位形成了冲击。韩愈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他认为复兴国家的重任必须从文化上着手解决。他复兴思想的主线是从尊师重道开始,其后复古儒学,诊治肛肠,直至王朝中兴。因此,在诗说一文中,行为层面的重诗始终是和思想层面的重道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对诗说一文文艺的理解,重点在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发言人   00:07:35

再看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读这篇文章,不能只落得一个。面对文化遗产,我们要学会拿来的影响。这拿来究竟是什么?不能云遮雾绕,不甚了了。事实上,我们可以从文章的不同段落里,对拿来的具体意义加以把握,那就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以及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这并不是在说我们要怎么去拿来,这就是拿来的特定内涵应有之义。拿来主义一文的深刻,就在于鲁迅不就事论事,而是能在国人对待中西文化态度的问题上,深入到民族心理的层面来讨论问题。他所提出的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是要国人从自卑、奴化的心理中走出来,能够治人性之权。

发言人   00:08:45

这两篇文章给我们什么启发呢?诗说针对耻学意识的风气而作拿来主义,则针对无原则的全盘西化、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两篇文章所针对的奇人其实自不待言,但文章立意的根基,实则源于韩愈的精神思想、政治观念、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和对国民性的洞察。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提升议论的针对性,首先就要取决于我们自己对议题本身到底存有怎样的认识。这里建议使用以下问题链来帮助自己进行思考,一讨论这个议题的价值意义是什么?二从这样的价值意义出发,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来思考议题?三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别人犯了什么本质性错误,有什么局限和不足,忽略了哪些现实需求?以上我们讲的是根据针对去利益,从自己对议题的主张判断出发,或纠正或补充,或分清不同认识看法的轻重主次。

发言人   00:10:15

现在我们来谈谈行文的问题。本单元第四课时提出过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直到第七段才展开阐述拿来主义?结论是在具体展开阐述拿来主义之前,先要把送去的危害讲清楚,不讲清楚就讲不到哪来。然后还要讲送来讲,送来是为了把拿来的方式和送来做一个比较,才能将拿来的内涵讲明白。那现在我们不妨试着用一种心理素描的方式,把作者可能经历的内心活动还原一下。

发言人   00:10:57

对于全盘否定、一概排斥外来文化,或者盲目输出本国文化以彰显国粹的做法,我都是反对的。我主张对待文化的态度是独立自主的,对待外来文化要做到这一点,人的个性是关键。可是,那些主张全盘否定、一概排斥的人是怎么想的?那些盲目输出、妄自尊大的人是怎么想的?而那些全盘吸收、不加辨别的人又是怎么想的?如果不把他们的心理和态度分析清楚,不把他们那样的心理和态度的危害说透,不把拿来和他们的区别鉴别清楚,恐怕我说的拿来主义是没有人听的。因为利益是有所针对的。那么作者的任务就不仅仅是对当时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发一个拿来的呼声,而是要思考怎么才能把那些与自己认识的潜在分歧剖析透彻,从而让世人真正理解拿来的意义。

发言人   00:12:13

这就回答了之前那节课中,我们为什么要讨论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两次扯出去的写法。如果不扯出去,一定有人不能理解作者所谓的拿来,比如把作者所讲的拿来误解为送来,甚至可能还会有人叫嚣,难道只讲拿来,不该讲讲送去吗?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理解鲁迅先生行文的意图所在,真正要讨论的其实不是文化交流的礼节问题,而是思考国人精神病态的问题。又如第四段,先说抛来,马上又说抛来,其实是抛给,再提及,如果用冠冕的说说法是送来。看起来这些词最后还是一回事,但作者在这里反反复复,弯弯绕绕,曲曲折折,目的何在?就是要读者细心去体会,在对待外来文化这一问题上,个人各家到底自是如何,但实际上却又是怎样的状态和处境,耐人寻味。文章的行文与利益是一体的,反对送去送来是其表,剖析心理层面、精神根子上的顾忌才是其理。

发言人   00:13:41

反对党八股没有从正面直接讨论马列主义文风是什么,而是用了以毒攻毒的写法,故意模仿8股的形式来对党8股加以讽刺。毛泽东深知,文风问题的根子其实还是思想问题,党八股是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在文风上的具体表现罢了。思想的问题不解决,文风也就纠不过来。而解决思想问题,一板一眼的说教,有时效果并不好,而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想其所想,剖析他的真实想法,才能触动其反思自己的思想。

发言人   00:14:24

文章上来就问,为什么一定要写的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答案就是,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讲到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时说,生怕人家伯非常胆怯,于是就靠装样子吓人。讲到开中药铺的地方,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这样的做法最低级、最幼稚、最庸俗,不动脑筋,懒于思考。试问,写党八股的也好,没写党八股的也好,听着这样的演说,就好像拿着一面镜子,把自己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照了一遍,思想上有什么毛病全都暴露无遗,回避不掉,必须认识,这才是改变文风的前提基础。因此,这一以毒攻毒的模仿,恰恰是不落窠臼的做法,身体力行地展示了什么是言之有物、语言有味。这样的行文本身就是文艺的最佳注解。试想,如果这篇演说自己都不能克服党8股的弊端,也存在作者自己所要批评的各种问题,那么,现场的听众既意识不到党八股文风的危害,也看不到自己思想根源的问题,更不会像马列主义文风自觉主动的转变。

发言人   00:16:02

从议论针对性的角度来说,行文要能条分缕析地剖析异己观点或假想论敌的思想观念和心理活动,同时根据读者、听众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选用适合的表达方式来提高他们对文章观点的接受度。而讲到这里,我们又不能忽视文章具体措辞所带来的效果影响。文章中许多有意味的措辞,都和作者所要针对的态度认识有关。

发言人   00:16:44

诗说,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又是古之,又是必有。这掷地有声的语气口吻,仿佛在说学者应该从师学习,简直是一个毋庸置疑、不言自明的道理。这一下子就让人觉得当朝士大夫不言旧习,断离道统,实是离经叛道,简直是不可理喻,荒唐至极。故而后文才会有经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慨叹。

发言人   00:17:20

拿来主义的第二段,短短一句却独立成段,其措辞颇可玩味。礼尚往来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固有名词,作者特意用这个词来暗讽国粹派,自以为这次文化交流是一场隆重的礼尚往来,实则尽显妄自尊大的丑态。但字的转折把第一段中发扬国光场面描绘突然收住,加上说道拿来两个短促有力的词语,营造出一种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受。

发言人   00:18:03

之前在劝学和读书目的和前提两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谈论过关于反面表述和否定表述的作用。学不可以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些语句一方面是在鼓励学习,另一方面句句不离性恶的主张。日餐型的日意思是每天每天都要不停的学习呼应,不可以以如此日夜不停地学,结果也只是知明而行无过。言下之意不明有过是人之常态,善假于物前特意强调君子性非异也。这里的非义是指君子的天性与常人非易显然都指向恶,都需要通过学习来长善救恶。这样的措辞表述更容易引起读者对于性恶的关注,并由此联系到性善之说来思考荀子的哲学思想。

发言人   00:19:24

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的学习中,老师让大家梳理过1至4段,运用正反结合表述的方式出示过这样一张表格。这八个正反表述直接指向对读书的目的的功利性认识,以及对读书方法的错误认识。那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这八句只正面表述的半句,而没有反面表述的另外半句,情况会怎样呢?我们发现,即使少了反面表述的一半,文章仍然可以是通顺的,读书的作用和意义也仍然能够得到体现。但我们会产生一种感觉,作者似乎不过就是在谈论自己对于读书作用的认识,站在读者的角度,未必能够从这些话当中获得什么启发。因为人要获得某种启发,往往首先是意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在对方的观点中找到能够提升自我的认知。现在作者通过正反结合的表述,强化了不同认识之间的对立,尽可能的让读到这篇文章的读者能够全面细致地反思自己在读书时的错误追求和错误方法,使文章不会陷入自说自话的境地。

发言人   00:20:59

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说理议论的针对性首先在于利益,利益的关键取决于自己对议题的认识。要挖掘议题的价值意义,找到议论问题的角度,然后针对别人态度认识观点的错误或不足,确立自己的文艺。其次是行文,要条分缕析地剖析异己观点或假想论敌的思想观念和心理活动,根据读者、听众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选用适合的表达方式来提高他们对文章观点的接受度。同时,可以通过一些特别的表述形式,凸显某些富有意味的词语,运用某种带有暗示性的语气、口吻来提升文章的针对性。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文章的立意和行为本质上是一体而不可分的,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在讲解的过程中姑且将其分开讨论。

发言人   00:22:08

下面布置本节课的作业。一、请同学们围绕立意和行文,再举一些课文中的例子,来分析议论性文章的针对性。2、预习思考单元学习任务。三想一想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议论。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