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史随笔(324) 武当、筑阳能证明襄阳隆中也属于南

 古城布衣 2023-10-20 发布于河南
读史随笔(324)
武当、筑阳能证明襄阳隆中也属于南阳郡吗?
往前又翻了一下那位“酒歌说文”的视频,看了他的一段关于东汉时期南阳郡与南郡以汉水为界的论述。因为视频里还夹杂大量的表情包,不好归纳文字,所以还用襄阳说传统观点来论证这个问题。
在论及东汉末年南阳郡与南郡的分界问题时,“襄阳说”一再强调“不能把两郡边界以沔水为界绝对化,东汉时,南阳和南郡已开始突破沔水界线,如南阳郡之武当、筑阳、山都三县均在沔水之南,即是明证。”以此类推南阳郡邓县也可以越过汉水管辖南岸的隆中。
什么叫“不能绝对化”?难道习凿齿的“自汉以南为南郡,自汉以北为南阳郡”的记载不绝对吗?张衡《南都赋》“陪京之南,在汉之阳”不绝对吗?《晋书·地理志》“及秦,取楚鄢、郢为南郡,又取巫中地为黔中郡,以楚之汉北立南阳郡”的记载不绝对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襄阳县志》记载:襄阳,西汉初年建县,“辖汉水以南,邔县以北,中卢县以东,属荆州刺史部南郡”,记载不绝对吗?就连这位“酒歌说文”视频中提供的地图,南阳郡和南郡也是以汉水为界,襄阳隆中位于汉水南岸的南郡境内。(见附图1)所以,对秦汉时期南阳郡、南郡以汉水为界,自秦汉以后的各朝各代都是这么记载的,没有什么异议,任何一部史书都没有对这种“绝对”状态改变的记载。
我们再看看历史地图(见附图2),汉水自武当县进入南阳郡后,在武当(今均县)汇入丹水,转而沿武当山东侧的平原地区向南偏东方向,经酂、阴、筑阳、山都到今谷城县茨河镇,这5县秦设县之初就是跨江而置,其县城均在沔水之畔边,其中3县县治在汉水东(或东北),2县县治在汉水西(或西南)。试想,此5县的汉水西部如不划归向东一马平川的南阳郡管辖,而让汉中郡翻山越岭去辖武当山东这一小块山前平原,这可能吗?这五县的设置与邓县与襄阳县、中庐县隔汉水设置完全不同,没有直接关系。
汉水南流到茨河后遇到荆山山脉后又折而向东,紧贴荆山余脉北侧的阿头山、汉皋山(万山)、襄阳城北,绕岘山,汇入淯水(今白河),又遇大洪山的余脉,再折而向南,穿南襄隘道经邔、宜城等县向东南汇入江水(长江)。可以看出,所谓东西走向的汉水只有茨河至东津的这段100余里汉水,“秦兼天下,自汉(水)以北为南阳郡,自汉(水)以南为南郡”指的就是这里,荆山山脉之间的南襄隘道的天然分界除汉水无他。南郡初设时并无襄阳县,但由于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特设北津戍,西汉时才设襄阳县,目的就是为了卡住南襄隘道上的汉水渡口,其军事意义远大于政治和经济意义。
据此,我们论证秦汉时期南阳郡、南郡的分界问题必须认清三个基本前提:一,必须是南阳郡与南郡两郡的分界;二,必须是以汉水为界;三,必须是汉以南为南郡,汉以北为南阳郡。看看下边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荆州南阳郡部分,武当至筑阳三县根本不与南郡相邻,而是西与汉中郡的杨、武陵、房陵县相邻,与南阳、南郡的分界无关。南阳郡西与汉中郡的分界是大巴山、武当山主脊,不是汉水。而且这三县在秦设南阳郡时均已存在,县治亦在汉水之西(或南也行),怎么是东汉才突破沔水界限?有他们改变区划位置的记载吗?当时武当至茨河的汉水两岸,各县都是跨江设置的,绝不是小的例外。从武当至山都段的汉水全在南阳郡境内,汉水西距汉中郡的交界处都有百里之遥,这段汉水压根与南阳郡和南郡的分界问题毫无关系,是南阳郡的内河而不是界河,拿这些做证据证明隆中属于南阳纯粹是驴头不对马嘴,是闹笑话的。
“襄阳说”之所以这么固执地反复否定张衡、习凿齿等人记载的东汉时期南阳郡与南郡以汉水南北为界的事实,目的就是想把汉水南岸的襄阳隆中塞进南阳郡,进而染指诸葛亮《出师表》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但可惜的是,所有记载都不支持这一臆想,如果连这都不明白就是笑话了。重申一下,武当、筑阳的西界是汉中郡,不是南郡!武当至山都的汉水走向是南北(或西北东南),这段汉水,与南阳郡、南郡以汉水为界根本无关。所以,拿这样的例子来否定“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自汉以南为南郡”的分界原则无异于缘木求鱼,是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举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