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美宗祠 陈家桅杆

 徐平的书屋 2023-10-20 发布于四川

陈家桅杆,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天鹅村,为陈氏宗祠的俗称。陈氏宗祠,又称陈家大院,系旧时当地大户陈姓家族所建。

陈家桅杆一带,平畴沃土,河渠穿流,古来为人居上选之地。明代及清早期,这一带为全节乡辖地,当地现有居民的入川先祖多为明清时期的外地移民,该陈氏一支也不例外。据保留下来的祠内碑刻《祖籍》记载,陈氏为“川东重庆府璧山县周家场磨滩西坝人氏,拓新津县西河白鸡嘴,经插温邑王高坎,终插全节乡九倒拐石马口,即今祖祠。”陈家桅杆所在地,旧名为“天鹅抱蛋”,被认为是风水宝地,天鹅村之名,即由此而来。周边四处分布有多个农家聚落,如龚家碾、毛家碾、赵家鸹子林、卢家青冈树等。

▲ 陈家桅杆地理位置示意图

碑刻《祖籍》,由陈氏“八世孙陈宗典”题写。陈宗典,即陈氏宗祠的奠基人,清嘉庆年间出生于“九倒拐石马口”,从其“八世孙”按时间往前推算,该陈姓一支根发于明末清初,即其居住于“川东重庆府璧山县周家场磨滩西坝”时期。以此地为祖籍,也说明了陈家在当地居住的时间较为久长。至于这之前陈家有何迁变,已无记载可循。明末清初,四川大乱,该陈氏一支极有可能也是奉诏填川或逃难求生的外省移民,璧山县周家场磨滩西坝或就是其入川插占落业的“第一站”。清乾隆中,陈氏一家辗转迁入温江。

规模宏大的陈氏宗祠,彰显着陈家的殷实与富有,而这一切源于陈家几代人的辛劳与积累。陈家“始祖插业水田共计玖拾陆亩”,显然,开拓耕耘这些水田并非易事。陈家的发迹大概要从陈宗典的父亲陈纲说起。陈纲,字纪立,清乾隆年间人氏,受职登士郎。陈氏族人繁衍至陈纲一代时,陈家已成为当地富户,乐善好施的陈纲亦成为乡邻交口赞誉的人物。民国《温江县志﹒人物》中记载:陈纲“性慈善,好施予,晚年好静修。垂殁之日,凡亲友借贷贫不能偿者,悉还其券,数计千金。”陈纲教子有方,其子陈宗文与陈宗典皆好学上进,持家敬业。陈宗典更是承其父志,“地方公益,知无不为。”陈纲的孙辈们,多学有所成。陈氏一家,颇受四邻乡亲尊敬。

陈宗典生有五子,长子陈登俊为其中的佼佼者。陈登俊,又名登魁,字灼三,清道光十二年(1832)生人,少时精习武艺,咸丰九年(1859)中恩科武举,获任兵部差官与候补漕河守备,属清朝正五品武阶官。陈登俊《墓志铭》中写道:“举于乡,束装入都。”父以子荣,母以子贵,同治四年(1865),陈登俊的父母陈宗典与方氏,分别被清廷封赠。留存下来的“圣旨”碑刻中写道:“陈宗典……义方启后,谷似光前,积善在躬……兹以覃恩封尔为武德骑尉;方氏……七戒娴明,三迁勤笃,令仪不忒……兹以覃恩封尔为宜人。”陈登俊的祖父母即陈纲夫妻亦同时被封赠为武德骑尉与宜人。一家三代,富贵尊荣。陈登俊卒于光绪三十年(1904),享寿七十有二。

▲ 满汉双文“圣旨”碑

关于陈登俊,另有传闻,即他曾经“救帝于护柩途中,蒙恩赐武状元”。清咸丰十一年(1861),咸丰帝驾崩于热河行宫,四年后即同治四年(1865),同治帝护送咸丰帝灵柩至清东陵安葬。此事官文记载详实,但并不见有关陈登俊“救帝”的说法,或者是陈登俊作为武官曾参与过护柩任务,但其作用被夸大了。不管怎样,陈登俊能乡试中举与选充兵部差官,已是人中龙凤。光宗耀祖,深孚众望,陈登俊将其家族荣誉推至更高。民国《温江县志》将陈登俊列为温邑人物,进行了专门介绍。

宗祠,亦称祖祠,为供奉与祭祀祖宗先贤的场所,也是调教子孙、和睦族亲、传递忠孝家风的地方。合家举族建造宗祠的历史悠久。清中晚期时,局势稳定下来的四川各地农乡,许多家兴族旺的人户,纷纷建宗祠,修族谱,培祖茔。富贵显荣的陈家,当然也是如此。陈氏族人尽忠尽孝的意愿,可以从宗祠内的一些题匾与楹联中看到。例如,正院门额上的匾文“皇恩祖德”、客堂门额上的匾文“恩沐九霄”,以及忠孝堂前的楹联“圣德未酬忠务尽;先灵欲妥孝当恩。”

同治八年(1869)农历十一月,一家之主的陈宗典订立了《陈氏祖训》,对本家祖祠的经营管理约法三章。章程规定祠田收入与孳息专用于祖祠的培修,以及祭祀等活动,子孙们不得分用余积。祖训中还特别说明:“后世子孙中有能入学者,助银壹佰两;中式者,助银贰佰两。以示鼓励。”陈氏族人之重视读书涵养,种学织文,于此可见一斑。陈氏宗祠内设有的塾屋——翠柏山房,即是陈家学礼修德、培养子弟的地方。

▲《陈氏祖训》碑刻

陈氏一家想必是笃学好古、风流儒雅之人。走近陈氏宗祠,即可看见大门左右壁上“观物”与“见宾”四个大字。宋代诗人王义山云:“静中观物了吾心”;宋代诗人苏颂云:“忽见嘉宾喜可知”。“观物”与“见宾”之语,或许就取自古人的诗句。宗祠南院照壁后面书写的“秉心塞渊”四个大字,取自《诗经﹒定之方中》,传递出宗祠主人尽心修为的理念。宗祠内南园有东西两个门坊,分别题名为“亭云馆”和“爱吾庐”,雅人清致,溢于文辞。

建成于清同治年间的陈氏宗祠,与众不同的是其大院门前高高竖立的两个石桅杆。也正是因为有了门前的桅杆,陈氏宗祠才有了“陈家桅杆”的俗名。“桅杆”之称,源于其形类似于旧时舰船上置有望斗的桅杆。竖立在建筑物前的桅杆,包括基座、杆础、杆柱,以及其上部的斗状构件与顶饰等;用材质地上可分为木质、铁质与石质,保留下来的以石质的为多。桅杆上的斗,有单斗、双斗与多斗之分。这样的置于建筑物前的桅杆,由旗杆演变而来,早见于宋代;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中晚期,四川城乡各地所建之为数不少,相应的地名也由此而产生。例如,仅温江一地,旧时就有陈家桅杆、张家桅杆、杜家桅杆、唐家桅杆、余家桅杆等。

竖立桅杆,是家族之荣誉。然而,不是每一个富贵人家都可以在自家屋院前竖立桅杆。旧时,只有家族中有考取举人、进士,或被授予等同职官的人物,才有资格享有此等荣誉,即桅杆为功名者而立,用于功名彰表与优贤扬历。陈氏宗祠前的桅杆,即因其主人陈登俊有着武举人的名份。

▲ 陈氏宗祠前竖立的桅杆

陈氏宗祠,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即该大院坐西朝东的建筑体朝向定位。传统上,民居建筑多是坐北朝南,即宅院大门朝南而开,大户人家对此更有所讲究。陈氏宗祠坐西朝东的选择,大概不会是随意任性而定,应也是沉谋重虑和风水堪舆后的结果,即有其讲究。陈家祖籍重庆璧山,位于其新居地成都温江之东,宗祠大门朝东而开,或有思念故地与感念祖恩之意。其实,旧时各类院落的朝向,并非一致,此中缘由,千差万别,不必过多解读。

陈家桅杆,占地广阔,建筑规模宏大。宗祠院内,殿堂华美,依序递进,中规中矩,另有各类厅室、塾屋、碉楼,以及大小花园等,数个寝屋分布其中,充满传统文化寓意的砖石雕刻与木质构件随眼可见。美轮美奂,富丽堂皇,如此规模和精美的宗祠建筑,川西地区实属少见。

历史久远、文化深厚的陈家桅杆,当为川西地区祠堂建筑的典范。走进陈氏宗祠,可看到该祠堂高雅不俗的建筑设计与环境布置,即通过大小院厅、天井、门坊、过道、花园等不同的空间层级,将物质空间与人的需求有机地联系起来。毫无疑问,这些建筑设计与环境布置有着特定的规制,同时也反映了古人的审美偏好与时尚标准。祠堂前的一对桅杆,则可让今人对古时的科举制度,以及时人崇尚学养、歌功颂德的历史有所了解。

陈氏宗祠的修建,经年历久。据《陈氏祖训》记载,清同治八年(1960)陈家祖祠建成,此时的陈宗典已近暮年。这样看来,陈氏宗祠的建成,应是陈家两代人的努力与付出。必须肯定的是,清咸同年间陈家九世孙陈登俊的辉煌腾达,当是陈氏宗祠即陈家桅杆规模建成的重要因素。本家宗祠的建造,主人极为用心,在陈宗典父子指督下,建筑之木石构件,以及各处的装潢与雕饰,工造精细,美观雅致。

陈登俊在外为官的时间短暂,挂冠回乡后,陈登俊忙于讲习武术与操办团务等事,晚年则居养在家,自娱自乐。民国《温江县志》记载:陈登俊晚年“屏弃世事,日以栽花种竹、吹箫弄笛自娱,尝语其孙希列曰:'方今之事,但求淡饭粗衣足矣,安用进取为哉。’”陈氏宗祠内南院照壁上书写的晚清文人黄云鹤的诗句——“莫以岁云暮,当极观太无,早回头,勿忘旧路,遥天远,乐还本始初。”似乎描画出了大院主人的心境。供堂墙壁上嵌有的清同治八年了一居士题写的诗句:“春花开得早,夏蝉枝头噪。黄叶飘飘秋来了,白雪纷飞冬又到。叹人生容易老,倒不如早清闲,乐逍遥。虽不能成仙了,倒亦不至泥俗滔滔。”也能体现出大院主人了身脱命的想法。

清代晚期及至民国时期,陈家桅杆一带属全集乡吴家场(寿安)辖,陈家一直是当地颇有势力的大户人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陈登俊的后人陈利石挑起大梁,掌管起宗祠内外各项事务。当地袍哥会推举财大气粗的陈利石担任舵主,当地团练也推举武艺超群的陈利石担任首领。陈利石渐渐成为吴家场举足轻重的头面人物。各路来人,出出进进,陈家宗祠成为一方热闹场所。1949年,新政权建立前夕,温江各地的乡保组织及其实力人物成为了统战对象,然而陈利石对形势估计不足并组织人马与解放军武力对抗。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陈利石在战斗中被乱枪打死。陈家桅杆的故事至此告一段落。

1951年的土地改革中,陈氏祠堂被没收。其后,祠堂大院先后被改用作仓库、学校、幸福院与社队办公地等。相当长的时间里,则被附近农户所居用。年久失修,加之被乡人粗放使用,陈氏祠堂渐损渐毁。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呈现在人们眼中的陈氏祠堂,已是残垣断壁,破旧不堪,其门前竖立的两个石桅杆,也早已不知去向。

▲ 陈氏宗祠旧貌

大院虽破,终有识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些文物爱好者和学者先后来此考察并建议恢复重建陈氏祠堂,当地政府与文管部门对此也极为重视。1985年,陈氏祠堂被列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陈氏祠堂又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陈氏祠堂,即陈家桅杆抢救性的复建工作,随之展开。修缮中,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保持原建筑布局的基础上,能工巧匠们的本事得到了充分展示。2005年,修葺一新的陈氏祠堂开始对外开放。2013年,占地面积十多亩、建筑面积两千多平米的陈氏祠堂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名气由此大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