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洪流中的遗珠——陈家桅杆

 雲泉 2017-12-13

在距温江市中心20多公里的寿安乡境内,有一个天鹅村,穿过婆娑的垂柳,绕过花木馥郁的农家小园,隐没在离公路约60米的浓荫深处,有一处古宅——陈家桅杆。

历史洪流中的遗珠——陈家桅杆

时间轴:

顺着历史的脚步 探寻距今近三百年的古宅

陈家桅杆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扩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历八年而成,是一座集居住、祠堂、园林、书院为一体的庭院式建筑群,为清代咸丰年间翰林院学士陈宗典及其子武举陈登俊年共同营建。

陈家桅杆占地15亩,建筑面积2736平方米,大小12院,组合精巧紧凑,布局大方合理,属晚清建筑风格,为典型川西民居,也是川西现存规模最大的祠堂建筑群,号称“川西第一名宅”。其建筑主要特点为穿斗木结构,屋顶为悬山式。四周溪水环绕,门前竖立石质双斗桅杆,桅杆上三分之二处有斗形石雕,顶端有小斗形石雕,寓“才高八斗”之意,巍然屹立,肃穆庄重,俗称“陈家桅杆”。

陈家桅杆以小巧精美见长,以住宅为主、园林次之,宗祠最小。是研究清代川西了历史、社会、民俗、教育、艺术、宗教、建筑等的重要实物资料。解放后,乡政府、学校、敬老院先后入驻。由于陈家桅杆的文物和艺术价值,1985年被列入成都市保,2002年12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记载系陈氏先祖于清代雍正年间,即公元1723年至1735年之间,从湖北麻城迁到重庆壁山县周家场磨滩西坝(今七塘镇)居住了十多年后,又于乾隆初年(1736年)全家从壁山县搬迁到四川新津县西河白鸡嘴,后又于乾隆38年(1773年)再次从新津县迁居于温江县王高坎,即今和盛柳岸村居住十多年后,再搬迁至现址。

建筑特点:

汇聚南北建筑风格 成就“川西第一祠”

陈家桅杆总体布局为坐西向东,采用双纵轴结构,分三组建筑。中间建住宅,北面建宗祠、南面建书房。三者既相对独立,使大小不等、功能各异的十二个庭院错落有致,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陈家桅杆采用“八字龙门子,威风石狮子”“双檩双椽,两大院坝”“走马转角,虎皮装修”,“外加围房”等川西民居的建筑装饰风格,装修精美典雅。院前有横照壁一堵,黑漆卷拱重檐大门两旁为粉墙,无论是檐上彩绘花、鸟、虫、鱼,还是墙上镌有石刻浮雕的龙、凤、虎、豹等图案,都工艺精湛,均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第一组建筑为中间的三重院落住宅。由前厅硬山式、二厅悬山式、正房歇山式三重大院组成,是宅主起居之处。最中心的位置为堂屋为家族议事与会客处;堂屋两边依次为主寝堂、次寝堂、灶房、议事厅。这组建筑是建筑群体布局的核心,有严格的中轴线布局,有较高的有品第的屋顶,透出儒家文化的宗法纲常伦理和美学趣味特征。

第二组是南院小花厅。院落规模略小于主建筑大四院,而大于北花厅。南花厅沿轴线建有三个庭院两座假山。前有“翠柏山房”,布置典雅。四壁有名人书画、石刻,书房三间内置凤雕书案,楠木书橱陈设有序,是主人读书、授业之所。主厅两侧各有两处天井,分别为“安心处”和“别有洞天”。“安心处”为主人修身养性的地方,私塾学生有过错时也在此“面壁思过”。“别有洞天”则为主人及来访文人雅士吟诗作赋、抚琴弄墨之地,别具特色,令人回味无穷。

第三组是北院大花厅,也是陈家桅杆建筑群落最为精美之处。院内正面有照壁,两端有石砌牌坊大门——“爱吾庐”、“亭云馆”,门顶造型多样,披檐层层装饰,颇显徽派建筑的风格。中有戏台,周围有走马转阁楼,为歇山顶屋檐。戏台对面是上客厅,是主人用于接待达官显贵的场所。其木刻非常精美,是整个宗祠建筑中最具艺术价值的部分。上客厅后筑有亭阁水榭、鱼池石山,疏密有致,浑然一体,竹树掩映,清出绝尘。特别是池中石山,高仅七尺,阔不足一丈,山上竟配置青城山全景,楼台亭阁、宫观殿廊,应有尽有。

陈家桅杆的总体布置,既有北方古代建筑群落中轴线式的布局和浑厚,又有江南私家园林的精美;既有庄严静穆的工作、学习之处,又有自由亲切的可玩之所。

文化底蕴:

从庭院中的只字片语 窥探其中的历史缩影

从庭院中遗留下来的诗文和对联来看,不难窥见主人归隐后的一些生活片段和心理轨迹。书房有一则较为通俗颇有韵味的文字写道:“春花开得早,夏蝉枝头噪,黄叶飘飘秋来了,白雪纷纷冬已到。叹人生容易老,不如早清闲,乐逍遥,不能成仙了道,亦不至混俗滔滔。”可见主人对当时的“混俗”很厌恶鄙视,似乎看破了红尘,决心遁迹林泉,过归隐生活。再如翠柏山房的对联“就屋安梅绕泉种竹,临风舒锦负旭钞书”,反映出主人追求安静而闲逸的生活。

陈家桅杆南院照壁上的题字更耐人寻味。照壁正面的题字——“莫以岁云暮,当极观太无。早回头,勿忘旧路,遥天远,乐还本始初。”“莫以岁云暮,当极观太无”,这是主人的智慧,表现了他云淡风轻追求内心满足的生活态度,即使现在,也有启迪。人生曾经有很多追逐,也有很多放弃。不过,很满意能找到这样一群朋友,乐意跟他们一起不分年龄、不分贵贱、不分出处的相聚在一起,忘记尘世,忘记烦恼,只为了健康的亲近大自然。照壁背面书有《诗经》《国风·鄘风·定之方中》“秉心塞渊”四个大字,体现主人的做人品格。秉心:用心、操心;塞渊:踏实深远。

百年光阴飞逝,陈家桅杆已是一个“活生生的民间文化博物馆”。这古老的庭院、这双斗桅杆、留下的秀词雅章、当时的风俗民情等,都是一段真实历史的缩影。在历经川内两次大地震,多年风雨侵蚀,白蚁破坏后,陈家桅杆急需保护性修复。2017年,温江区政府及相关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严格的考证和工作流程,沿用清代传统工艺技法,使用考究的材料,经过长期的保护性改造和升级,终于在2017年4月25日,修缮竣工正式开馆。现在,修复后的陈家桅杆达到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高度统一的效果,吸引了众多游客。

历史洪流中的遗珠——陈家桅杆

影视选址:

接连三部大戏取景于陈家桅杆

2010年 9月上旬,由四川电视台、慈文传媒有限公司、上海辛迪加影视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年度苦情大戏《菩提树下》在陈家桅杆开拍。说起选择陈家桅杆作为拍摄场地的原因,该剧现场制片人称,陈家桅杆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保存也很完好,很符合该剧剧情的需要。他们在四川选了很多地方,终于决定“落景”于此。

历史洪流中的遗珠——陈家桅杆

《菩提树下》剧照

作为影视取景地“新人”的陈家桅杆,虽然略显经验不足,但依据大型影视基地的创建史,以及温江北部国际乡村度假产业的加快推进,陈家桅杆前景可期。已经先后有电视剧《家春秋》剧组将陈家桅杆作为剧中高家大院的外景地,川剧电视剧《王熙凤》也曾在陈家桅杆拍摄,同时,这里作为摄影爱好者的天堂也就不足为奇了。

历史洪流中的遗珠——陈家桅杆

存疑:

陈家桅杆“老祖宗”留给后人猜不透的谜

陈家桅杆记载陈氏家族上百年的变迁史,也浓缩了川西坝子的百年沧桑。据史料记载,陈家桅杆的老祖宗陈宗典原籍重庆璧山,是什么原因使他违背叶落归根的惯例而从京城直接来到了温江定居?是哪一个能工巧匠将川西民情与居住文化相结合,设计出这样精美的院落?陈家桅杆所用巨大木材是从哪里运来的?陈家桅杆前照壁上,残缺的一组8个雕刻精细的人物源于何处?一说是八仙过海,但当地文史研究人员否认了这种说法,由于雕像已经残缺,他们也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解释。众多暂时无法解释的谜,留待后人解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