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的原型:为什么TA恋爱里总是“作”?

 依恋心理光之泉 2023-10-20 发布于安徽

    

01

    

爱的原型=依恋

福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小朋友都知道:是爱。

有些人明明知道爱很重要,明明明白没有了爱自己的灵魂就枯萎了,却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作”,把对方气走,为什么呢?

这就要回归爱的本质了。

说到爱的本质,大部分心理学领域不怎么直接提“爱”,仅有的少量理论,比如爱情三要素理论(激情、友情、承诺)完成无法解释爱的复杂性,是不是有点奇怪?

其实,心理学有一个流派,是专注于爱的研究的,这就是“依恋理论”流派。

爱到底是什么呢?

或者说,心理学视角下,最初的爱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理论告诉你,爱的原型=依恋。

我们人类终其一生,都在渴望和寻找着和他人之间稳定、持续、温暖的情感连结,这也是大量研究表明有稳定、持续的配偶关系的人感觉到幸福感更高、寿命更长的原因。

    

02

    

安全的依恋创造和提供安全的心理基地

依恋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驱动力

可以说依附是本能,是生存的需要,就如同眼睛里揉进沙子会刺痛一样,每个人的内心都恐惧着孤独和失落。

“依赖”尤其是中国文化里被视为病态的类型,可事实上它是天性,寻求和维持与重要客体的接触,是人类一生的内心驱使,依恋及其所产生的情感正是亲密关系的特征。

安全的依恋和独立自主是互补的

Bretherton认为世上没有完全不需要别人的独立自主,也没有过度依赖这回事,而只有有效和无效的依恋之别。

从依恋理论来看,拥有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建立独立自主和自信。依恋是分化的需要,关系越安全稳固,就越容易具备分化和维持人际界限的能力。

安全的依恋创造和提供安全基地

小孩子在学习行走时会不时地考察自己的父母是否在他可以企及的范围,于是拥有了探索世界的能力,好奇心才不会受到恐惧的伤害。

它会让成年之后的恋人有信心去冒险尝试、学习,以及调整对自己、对别人和对世界的看法;它也会让人更有能力站在一个比较安全和超然的立场去观察自己、省视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况,同时变得更能向外展开和支持自己的伴侣。

    

03

    
 依恋促发不同情绪体验并引发依恋需求

依恋关系促发着不同的情绪体验

情绪反应是依恋的核心表征,焦灼、冷漠、回避、对抗各种情绪,都是在依恋关系下让我们产生的反应,也影响我们最为深远,伴侣们往往记不清楚对方曾经具体做过什么,但会深深地记得自己当时的情感体验。

鲍比说过“情绪的心理与病理…也就是情感连结的心理与病理”。

分离、恐惧和不确定性引发依恋需求

当人感受到被威胁,比如遭遇冲突事件、面临生活压力和疾病,或者依恋关系本身受到攻击,甚至分离的发生,都会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也会产生痛苦的体验,依恋就会成为使我们免于感觉无助和无意义的保护伞,感觉与所爱的人的连结,是人类一种调节情感的机制。

如果依恋行为无法帮助个人从依恋对象身上得到安慰和接触,就容易出现典型的反应:生气的抗议、紧抓对方不放、忧郁、绝望甚至情感抽离。

有些研究者强调,在成人和小孩的主要关系中,即使只是暂时“失去”依恋对象,而这一依恋对象是其情绪和(或)身体安全感的主要来源时,就会有焦虑和抗议的反应,在关系表达中通常就会以“沟通困难”或缺乏亲密来呈现。

    

04

    

孤立和失落必然造成心理创伤

鲍比的实验一开始就是研究剥夺母爱和跟母亲分离对孩子的影响,而依恋理论恰恰反映出人类被最需要的人剥夺、失落、排斥和遗弃所带来的伤害及巨大影响,并且会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和之后应付生活中其他压力的能力影响深远。

依恋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也是一种创伤理论,它告诉我们去了解自己和伴侣的依恋模式有很大意义。

我们每个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父母的养育模式,会逐渐形成我们的依恋类型,而这种依恋类型会影响我们如何与异性发生不同的依恋行为。约翰·鲍比将依恋分成四种不同的模式: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焦虑型依恋以及紊乱型依恋,每一种模式都会促使我们对同一情境做出不同的反应。

换句话说,面对爱恋的需求、面对情爱的场景,有时候,你知道自己“作”的要死肯定会把对方气跑,你非常不想这样,但是你控制不了自己。甚至你脑海里一句伤人的话,意识层面非常清楚说出去就会伤害感情,对方会生气、痛苦、甚至离开,但是你就没法控制自己说出去。

这是因为,依恋模式的潜意识影响确实是惊人的,惊人到一边告诉自己不能,一边却还是必须——就像人格分裂了一样。

为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因为:成人恋爱中的依恋安全感,与儿时跟父母的依恋安全感密切相关;爱是最重要的,并且爱是很复杂的。

依恋理论的分类,只是描述了这种复杂性的现象,要弄清楚复杂性的本质,情绪反应是依恋的核心表征,焦灼、冷漠、回避、对抗各种情绪,都是在依恋关系下让我们产生的反应,也影响我们最为深远,伴侣们往往记不清楚对方曾经具体做过什么,但会深深地记得自己当时的情感体验。鲍比说过“情绪的心理与病理…也就是情感连结的心理与病理”。

    

05

    

恋爱里 “作”原来是为了确定你在不在?

恋爱里"作“是为了确定你在不在?

你会发现小朋友在儿童期的时候他会不断地叫妈妈来确认。人长大之后会不断地确认你爱我吗?你到底爱不爱我?在这样的关系中不断的这样验证来感受到:噢,原来你是存在的。

但是如果妈妈觉得小朋友很烦就会制止婴儿说:没事你叫什么叫,闹什么闹?

长大后成人的依恋中,另外一个人就会很烦:没什么事你老确定什么?我这不是在的。这就是我们最最常见的一个现象,我们亲密关系中的“作”。 

“作的目的只不过是在当下为了获得一点点可获得性,想当下确立一下确定感和可控感,那一刻他是感受到了依恋。 

可以增加可获得感,这是作的一个意义。 

                                                   

   

  

公众号:依恋心理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