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常重要:你要的是内心真的有爱,还是言行看起来有爱?

 依恋心理光之泉 2023-10-20 发布于安徽


心理健康,就是内心有爱

首先我要声明一下,心理健康的定义有很多,从我多年的研究来看,内心有爱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动力和方向。爱给人安全依恋让人有安全感,让人有安全基地可以自由探索外界,让人为了追寻爱而美好的人生。

发自内心,还是出于道德

在这个自古崇尚道德的国度,我们有些行为的初衷并不一定是顺其自然发乎内心,而有可能是为了合乎道德。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是好人。做了之后,我们其实又会很在乎有没有人对我们表示肯定,有没有人认可自己的好。

基于道德教育和那么多道德典范做榜样,我们是能知道什么样的人是一个道德上的好人的。我们内心也有这样的道德标准。当我们以这样的道德规范去言行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是好人。

但是接下来的事就变得很奇妙了。当我们觉得自己是好人的时候,我们是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同学/同事/朋友/网友/陌生人夸赞的,如果没有人夸赞或认同的时候,我们只能自我认同。当我们用道德观来自我认同了之后,我们会觉得那些缺乏道德言行的人,不是好人;同时觉得那些缺乏道德言行表现还过得挺开心的人,是堕落的,希望有人能站在正义的角度去谴责他们,如果没有这样的人,自己可能就会充当这样的批评者。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强调道德标准的好人,道德是他用来认可自己的宝藏,当我们想要跟他轻松畅快交流的时候,他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一放松超我的自我约束,本我很容易暴露出来,很容易突破他自己树立的道德标准,事后就会很懊恼痛苦。而那些轻松快乐的人,在他看来就成了否定他的道德标准的坏人,是危险分子。

情感本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但是我们也有很多的道德评价。比如“人要懂感恩,因为人不是畜生。” 当我们把类似的话用来批评一些人对父母不孝、对朋友无义、对恋人无情时,我们要明白,这些人很可能是因为缺爱而做不到,并不是因为道德沦丧,尽管他们的行为可能非常的不堪。但反过来说,尽管他们可能是由于缺爱才如此的,但是他们的行为确实是不堪。对于旁人可以多些理解,对于自身可以多些反思。用这种反思促进自己改变是好事,但是接下来自己的选择就很重要了:到底是表现的很有爱呢?还是内心真的有爱呢?

内心有爱,还是看起来有爱

在心理健康的道路上,我发现这个问题很重要,而且很多人没有搞清楚:这就是,你到底要的是自己内心有爱,还是自己看起来有爱?

有些知友或者学员跟我说自己的人生经历时会提到一些看起来很有爱的行为,比如慈善公益,比如对他人非常的好,比如非常自我牺牲,听起来是挺让人感动,甚至自己都被自己感动的。但是我发现他们的缺爱标准化测试的分数其实显示的是明显缺爱的。

还有人会问我:为什么我那么爱他为他付出那么多?他却不对我同样程度的付出?这种问题可能你也会听到或者遇到。我们承认恋爱中有些人是不懂感恩不懂回报的,不过从提问者本人的角度来看,似乎更多在强调爱的言行的对等性。

当我们想要看起来有爱的时候,我们的注意焦点其实是“别人怎么想我”,本质是一种扮演,扮演的很有爱的角色,然后关注的是观众怎么看怎么想,怎么评价自己的演技。这时候我们并不是很在意自己内心是否有爱,因为但凡这么做的人,内心其实是缺爱的。我们不能发自内心自然而然表露自己的爱,所以要记住一些让别人看起来有爱的技巧、方法、套路。

在这条路上还有一些走的很偏的技术,比如PUA技术,他们内心对异性多年来不喜欢自己、看不起自己、让自己自卑是有怨恨的。而PUA技术本质是为他们的自卑过度补偿。在高频次的训练中,他们逐渐对女生失去感情,只是在个人表演,逐渐修炼成可以表演得很爱女生的演员。而他们的怨恨、报复,可能在这个技术的后期会施展出来。

内心真正有爱,靠自己自愈的说法,我一直觉得是不切实际的。爱是关系性的,自愈的结果只能是增加自恋,对依恋没什么帮助。很自恋的人,在情感关系里非常重视对方对自己的看法,很在乎自己在对方眼里什么样,甚至还要看看对方是否好控制,是否容易玩弄。这完全是走错了方向。
爱是天使的模样,自恋是魔鬼的假装。可能这个社会大家都太缺爱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太多,能真心相爱的人太少了,所以扮演成有爱的人是可以得到加分的。很多人的追求就真的就只到这里,并不追求自己内心有爱。

其实内心真的有爱,是每个缺爱者生命中非常非常重大的决策,与追求自恋的道路是完全两条路。我明白很多人暂时是无法做到的,最大的阻碍之一就是对曾经不爱自己的人的怨恨。但是当我们明白了这种怨恨的根源也是自己对爱的渴望的时候,可能会更明白自己底子里想要的还是爱,而不是自己牛逼了之后让不爱自己的人后悔之类的。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更多在鼓励个人主义,就连情感关系的描述中也充满了博弈色彩,实在不是个好的文化现象。

元旦前一晚跟海龟朋友聊了很久,他说到自己的情感故事,我在此分享给大家。他说:“我谈过不少恋爱,每次的感觉都是很累,很刻意,好像一切的得失都是有个天平的,我都能知道在某个时间段做了或没做什么,对方就会开心或者生气。直到最近这次恋爱,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对方十分包容和接纳我,我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似乎都不重要,她对我的喜欢似乎都不会变,这种感觉真好!”

如果说爱情也是一种交易,一定是用整颗心的爱换对方整颗心的爱,而不是用某些看起来有爱的付出快速交换到对方用来证明自己的爱的回报。

让自己内心真的有爱

对缺爱者进行疗愈,我们需要帮助缺爱者构建健康有爱的心理结构,当然前提还是缺爱者做出了这个伟大的抉择。构建的顺序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没法让一个穷人捐出他仅有的牛,而如果让这个穷人捐出一百万,他说愿意的话,那必然是骗你的。

爱是一种能量,缺爱的人,就是这种能量的穷人。这种穷人,也跟财富上的穷人一样,并不是直接给他,他就富有了。穷人思维决定他就是穷人,缺爱者的心理结构也决定了他就是缺爱者。

这种心理结构一方面是理性认知的,但更多的是感性层面的,因为爱本质还是感性层面的体验,这种体验最终被自己总结为关于爱的信念。

我们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和不值得被爱,这截然不同的信念,并不是通过读书、反思、自我觉察可以改变的。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值得被爱的内心,在潜意识里构建,从认知和感性层面共同构建。

值得被爱之后,要能真正感受到被爱。值得被爱就像打开了口袋,感受到被爱,就像往口袋里装钱。口袋如果太小,那装不了多少;口袋如果漏了,装多少都没会没了。缺爱者的口袋就是太小或者漏的,所以怀疑爱、抗拒爱、否定爱,因为对爱求而不得,得而易失,易失还不如不得。

值得被爱的扎实的大口袋里装满了爱,我们再去讨论爱别人。有足够的爱了,才会无条件爱别人。安全依恋家庭长大的孩子也是如此。最近这些年,很多家长都在学习如何育儿,大部分的主题就是如何爱孩子的同时让孩子好好成长。孩子在得到足够的爱之后,就有了足够的爱的能量去爱别人。

说到这,想起一些缺爱者还问过特别有意思的问题,“他那么有爱,为什么不能爱我?”“那些有爱的人为什么不能多关心社会弱势群体?”之类的。只能说,不缺爱的人,想爱谁、不爱谁,那是人家的自由,人家并不需要扮演成一个言行有爱、符合你认为的崇高道德标准的人。你的道德标准是帮助你自己自我认可的,你利用了道德带来的优越感来增强自恋,你自身并不代表道德。而你自己的缺爱心理,需要你自己下定决心疗愈。

真正的爱是自然而然的,从来不刻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