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羞耻感为什么是缺爱者的核心特征?

 依恋心理光之泉 2023-10-20 发布于安徽

来自父母的羞耻感,未必是通过言语攻击实现的,大部分时候都是非常隐秘的,缺爱者很难自我觉察到。

一、被爱

依恋心理认为一个人:

1.持续被爱,才会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2.可以被满足需求,才会相信自己的需求合理。

二、羞耻

如果上述的这两条没有满足会怎么样呢?

“依恋之父”鲍尔比认为,如果孩子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是被拒绝、忽视甚至嘲笑、辱骂,就会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不配得到尊重,从而产生羞耻感。

孩子会觉得一定是自己有问题,或者自己的需求不合理,所以才会被父母拒绝甚至攻击。

羞耻感,是迷恋型缺爱者的核心特点。

它会阻断了对他人的情感信任,对他人警惕、多疑、怨恨,内心压抑、易怒、自我否定。

并且,羞耻感会让人深埋对父母的愤恨,只要表现出一点,就会感到愧疚。久而久之,就会自我攻击、自我憎恨。

三、表情

很多研究发现,如果婴孩表达了需求,母亲没有注意,或者不去回应,婴孩的面部就会出现类似羞耻、羞愧的表情。

而令人讽刺的是,如果父母明明看到了孩子的这种表情,却不知道孩子内心发生了什么,或者不觉得孩子羞耻是什么坏事,那么父母在今后的几十年,也一直都不在意孩子有这样的表情和心理状态。

四、教育

羞耻感造成的是一种依恋创伤,无法让孩子发展出积极的情绪情感。但是,受到过这种依恋创伤的人,往往并不自知,反而觉得羞耻是合理的,或者对羞耻的适应是必要的。

一个孩子考了90分,老师当众夸他进步很快,回家以后妈妈却“故意”不夸他,而是说“有什么好嘚瑟的,不就一次吗?下次肯定又回去了。”孩子急了,大叫着问妈妈:“为什么你总是这么说我?诅咒我?我已经很努力了好吗?”妈妈说:“说说你怎么了,你妈从小就是这么被说大的,现在不是好得很,你要这么脆弱,是你自己的问题!外面人不说你啊,说你难听的你没听到罢了。”

知乎上曾有一个提问挺火的,是一位父亲说自己随口答应儿子考了前三名就给儿子喜欢玩的游戏充值588元,没想到儿子真的考到前三名了,但是觉得给儿子游戏充值这件事可能对儿子不好,所以“不是心疼钱,去游乐场,买书,花多少都没事,这充值游戏真是不情愿啊”,求助大家怎么办。回答里大部分都是在批评父亲不守诚信,事实上,这远不只是诚信的问题,而且一种常见的“为你好”的情况:以“怕害了你”的想法,要求孩子感到自己内心非常渴望的需求是错的,自己相对于父母的地位是低的,父母爱自己是装的。

父母如果很少陪伴孩子,也容易让孩子有羞耻感。比如留守儿童。

五、疗愈

觉察到自己有羞耻感,并不能自主消除它,因为它是关系中产生的。

缺爱者的羞耻感可能很明显,也可能压抑的很深,常见情况就是回避型缺爱者对内在感受进行了隔离,对羞耻感也进行了隔离,所以宁愿翻阅世间所有的理论书,也不想承认和触碰自己内心羞耻的部分。

这种防御机制是合理的,但是会对亲密关系有阻碍。

疗愈需要一个安全的疗愈关系,在安全关系中构建健康有爱的心理结构,感受到爱的同时,被羞耻冻结的那些情感、需求就可以一点点逐渐融化。

羞耻本身,不是自己的错,却被自己当成自己的错。

当一个人开始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疗愈时,往往说明他已经有了一点面对羞耻感的打算了,是一个好的开始。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