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章内容解压缩-怎样学习书本知识

 半佛肉夹馍 2023-10-20 发布于河南

灵感来自于这篇文章:为什么秦军要在长平死磕?如果廉颇扛不住压力,出军血战,秦军大概率惨胜,那五国不就得利了吗?

我也算是喜欢读书了,白话版和原版史记也都读过;但还是有很多很多东西没读出来。

比如,在前面引用的那篇文章里,作者基于《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综合《史记·秦本纪》以及百家著作,再配合地图、按年月逐字逐句对照,就揭示出了只看史料文本绝不会知道的很多事实——比如,秦攻赵时,其粮草应当取之于魏,具体来说是自本土运送青铜等高价值物资,到魏地交易换取军粮,然后沿丹水北上:

事实上,想要真正理解这个结论,你还需要:

1、知道三门峡天险,知道自汉中运粮的风险和损耗;

2、知道大军人吃马嚼,每天大约需要多少粮草——您要停留在“何不食肉糜”水准,那……

3、知道大军运输任务有多繁重——比如,你有没有扛过50kg的粮草袋?有没有提着20kg的重物走上几公里?见没见过做体力活的工人?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这是远远不够把上至黄帝、下至汉武这三千年的事实描摹清楚的。

所以,靠我那种囫囵吞枣的读法,结果也就是张冠李戴、放飞想象了。

更差的,那是连想象都没得想——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对吧?

请问,看着这张照片,你能不能告诉我,西施长什么样子?长的是更像张曼玉呢,还是林志玲?

哈哈,开个玩笑。

不过,这里也能显示出那么一点点不同来:和美女照片不同,历史事实类的文字记载是有“极高压缩率”、也可以通过一些手段“解压缩”的。

怎么解压缩呢?

1、拿出一份中国地图;

2、把《史记》释放到地图上——哈哈,其实是照着历史记载,把各国疆域画上去、重要城市标出来。

3、拿出历法研究方面的著作,把《史记》中提到的时间对应到统一的、我们习惯的公元纪年上去。

你看,历史资料的“时空展开”就完成了。

类似的,这些资料也可以借助心理学、生物学等等进一步展开——于是,惜字如金的“毕万封十一年,晋献公卒,四子争更立,晋乱”,就丰满起来了;历史事件的轮廓、走向、细节,也渐渐可以理解了。

不仅如此,当我们完成解压后,遇到某些“不合逻辑”的状况,是不是也就可以更正它了?

比如,还是前面链接的那篇文章:

10月,秦廷令白起帅率兵反击,被白起拒绝。于是,白起被治罪。
此时,张唐疑似攻克了魏国的邺邑(《秦本纪》原文“郑”,疑为“邺”字之误)。

你看,还带纠错的。

为什么会触发纠错?

很简单,完成“时空展开”时,这些字句无法正确展开、会和其他字句产生冲突。

这种冲突就是所谓的“不自洽”;那么,当所有字句中的绝大部分自洽、仅此一句或一字不自洽时,我们就知道这里出现了错误。

这才是历史书的正确读法,对吧?


那么,有没有可能……理工科的各种知识,其实也可以这样“解压缩”出来呢?

事实上,理工科知识被“压缩”的更厉害。

比如说,欧几里得几何学,仅仅用五句话(五个公理,古人叫“五大公设”),就可以把一切尺寸角度相关问题囊括其中。

如何解压缩呢?

借助逻辑公理,完成证明——就我们初中学过的,如何证明三角形相似、如何证明两个角相等,等等。

当然,为了方便“解压”,我们会针对一些难点或“复用”特别多的东西做一个总结、然后自公理开始做一个证明(也就是自公理“解压”出来一个经常会用得到的中间结果)——这,就是“定理”。

你看,从几何学公理到五花八门的各种应用,就这样“解压缩”出来了,对吧。

类似的,牛顿三定律,一旦“解压缩”出来,那不光是“时空展开”,而是“囊括宇宙中的一切”——因此,当年的物理学界才会认为“物理学已经尽善尽美了……剩下的就是些小修小补的工作”。

没错。千万别以为“物理学就是门研究质点刚体之类东西的、严重脱离实际的学问”;真想学懂它,你首先就必须学会“解压缩”,能够拿它来随手解决你身边的、除了人际相关或生物、化学相关的一切问题。

做不到,你其实就没学会它——这和文科还不同。文科你学不会“时空展开”、掌握不了古人的某种“高端技艺”,起码也听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甚至还可能变成一个张嘴就是故事的、有趣的人;但理科,你学不会解压缩,那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同样,为什么很多人怎么都学不会编程?

很简单:

1、为了学习编程,你得先明白计算机原理;

2、要明白计算原理,你先要学会“如何把数学解压缩到物理、化学、人力、统计等一切学科”;

3、不光要会解压缩;你还要会“把日常所见的一切一切,从原理到操作步骤、巨细靡遗的压缩回数学逻辑描述格式”;甚至你还得更进一步,“把时空上连续的一切事物'压缩’成一组离散的数字、一堆离散的逻辑”。

4、如果还想进一步理解计算机硬件工作原理,那你不光要先“把物理学的电学知识'解压缩’到电阻电容运放等各种电路上”,还要进一步“把一切动作'压缩’到数字电路”同时还能“把数字电路解压到日常生活的一切”。

比如,《操作系统原理》关于锁的章节,你就应该这样展开:

当然,如果你对自己要求不高,能够“把日常事务以准确无歧义的数字、逻辑方式表述出来”也差不多够用了。

我在这个回答里提到过:

总之,读书,尤其读那些实用性的书,这个“解压缩”的思路必须贯穿始终。

你不能有效的把书本知识“解压缩”到现实世界,那就等于连皮毛都没学到。

不仅如此,绝大多数学科,越是学的深,它探讨的东西就越是抽象的厉害、“解压缩”难度也就越大。

举例来说,小学你学数学,那玩意儿可以直接对应到菜市场买菜,可以说“解压缩”没有任何难度;但到了初中、学到方程,再想“解压缩”就得绕个弯了;进一步的,扩展到了函数——它关注的是什么?关注的是几个量之间的数值关系,是自变量x出现一个增量时、因变量y如何跟随变化。

那么,函数如何“解压缩”到日常生活?

杠杆原理就是比例函数。你会解压缩吗?

速度-时间-距离,这个关系是简单的“乘法关系”,或者叫“比例函数”;加速度呢?

那么,登月时,“飞船受到的地球引力按距离的平方成比例衰减”,这句话是物理学哪个公式“解压缩”出来的?

更进一步的,“飞船受到的引力随着自身和地月距离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它的全程受力是不停改变的、且和它的运动轨迹息息相关,而这个力又反过来作用于其运动规矩——这句话,其实凭中学物理知识,是足够你推导(解压)出来、或者把它表达成物理公式的(压缩)。你会吗?

级数、导数、微积分……越到后来,“压缩/解压”就越难,对吧。

很多人从小就学会了偷懒。压缩/解压太难、太麻烦?那我不干了。我就死记硬背,只把抽象的计算规则记住就行——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你看,多简单!

电容器?从原理、公式自己推导多麻烦啊。幸好,这玩意儿考起来也不难,一句话,电容器隔直流、通交流,完了。

带通滤波电路怎么办?继续死记硬背?

那,手机扬声器出现噪音了,你知道怎么分析原因吗?频响不平直影响了通话质量,这事该怎么解决?

我们学习科学技术,学的究竟是什么?

学的是分析事物的思路,是解决问题的思路。

对于简单的事物,加减乘除,因为所以,线性思维拿出来,直接就可以解决;但稍微复杂一些,就多了很多弯弯绕,就不再能线性的解决,不然就可能力往东使、结果却东南西北飘忽不定。

怎么办?

函数图像,奇偶函数一番分析,哦,原来不能直挺挺上啊,还绕了这么多弯子……所以想让它往东走,我们反而得先往西用力推、然后往北、往南推……

更有甚者,想登月?你能直接F=ma往里套吗?

不可能。

你要先建立坐标系,列出“引力大小、方向”和“坐标点”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写出关于速度的“微分方程”,再荡到导数那里转一圈、把微积分建立起来,这才能解决“变力做功”和“飞船轨迹”问题。

——你看,那些巨复杂的公式,其实还是套简单的牛顿三定律“解压缩”出来的。

——只不过,为了成功“解压缩”,我们得先建立一个学科叫微积分。

——而微积分本身,又是靠“极限”方面的艰难研究和深刻认识才“解压缩”出来的。

如果你没有学会这个“压缩/解压”的思路,而是只会按着步骤往里死套,那无异于“试图用小学生的脑子包打天下”。

这事吧……搁过去,虽然开创性工作指望不上了;但起码你也能当个人形计算机用。毕竟“死套步骤”也挺难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会。

但现在呢?计算机比你套的更好、更准、更不犯错——还几分钟就能解算完你一辈子都算不完的问题。


计算机编程,这活本质上是什么?

本质上就是,把我们要解决的一切问题,“压缩”成纸面上的逻辑步骤,从总体上分析它、把握它;然后进一步“展开”成可以在计算机内部运转的、更详细的逻辑步骤。

其中的第一个“压缩”,需要我们熟悉各种事物的本质、可以自如应用各学科知识;而第二个“展开”则需要我们熟悉计算机的整个体系结构,知道我们提交的每个动作如何被计算机执行、影响到了它的哪个部分、是如何影响的。

而在“压缩”和“展开”之间,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分析、把握”——这个步骤,实际上又是一个“压缩”过程。

通过这个压缩,才能把庞大的、复杂的程序逻辑归结为牛顿三定律那样的、简单的几条基本原则;然后程序就可以只实现这些原则,让计算机自动“解压缩”,从而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这个“分析、把握”又是最难、最见功底的地方。

为什么它这么难?

因为,这类知识又叫“非陈述性知识”,它们是没有办法通过语言或者格式化的步骤直接教给你的——就好像你看一万场拳击比赛也不可能学成泰森一样。

想要学会它,你必须亲自上手,一拳一拳的,打人,挨打……

慢慢的,慢慢的……很偶然的,其中一部分人就会“顿悟”,技艺就上了身。

这个东西,实际上是在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教给你的。

想要学会,你就必须从一开始就学着自己完成各种知识“解压”和“压缩”过程、用心体会先贤们的“压缩”“解压”思路——没错,这些东西的确可以写成文字、搞成具体的、标准化的步骤灌输给你;但我们的目标是大千世界,是宇宙,囊括了已知和未知的一切。

这东西,怎么教你?怎么给你写出标准化步骤?

你只能自己去揣摩,去离经叛道——理工科学子脑后必须长反骨——直到你真正理解了前人思路、彻底掌握了相关知识。也就是有能力扩展它、发展它或者订正它的错误。

这很难,难到哪怕大学生,其中绝大多数人也没能掌握它;但也很容易,容易到哪怕小学生都有能力理解它。

关键在哪里?

关键就在于,你能不能意识到,知识并不是书本上那干巴巴的几行黑体字、几条定律;而是可以解压出来放在大千世界中的、一台活生生的机器。

你先要把这台机器读出来、把它正确的构筑于现实;然后,跟着书上的字句,推动这台机器运转、看看它的状态变迁是否和书本上严丝合缝——若有任何偏差,那么或者是你读错了(那就要重新构建这台机器、直到它能够正确运转),或者是书本写错了(发论文甚至成名成家的机会就在眼前了)。

这还不够。最终,你还要把这台机器拆掉,自己重新发明它、优化它、改进它——这样做的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超越它”,而是为了确保自己的理解无误、没有夹生饭(而不是依样画葫芦成功就自以为学会了)。

亦因此,我学任何东西,不光不去死记硬背,反而会刻意遗忘——只有在没有任何提示的前提下、还能把整个机器搞出来,这才能证明自己真的掌握了相关知识(实际上仍然无法排除“潜意识还记得”)。

几年前,去我妹家。外甥女正对着一张试卷着急。我妹过去辅导,忙了半天,还是搞不定。就推给我:“让你舅舅看看”。

我当时正在看宋史,听她一说,晕了:“我都差不多20年没碰过几何了,欧几里得五大公设一下子都没法列清楚……各种定理那是连半点印象都没有了。算了,先看题,看看还能想起多少……”

看了几分钟,在草稿纸上画了两幅图,有把握了:“这道题出错了。名校老师怎么了?欧几里得也会错。这样作一条辅助线,如此,这般,可以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那么除非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两个角就不可能相等,对吧。但题目要求证明两个角相等,却没有限定等腰三角形,所以说这题目出错了。”

外甥女懵了:“你怎么会想到这样作辅助线的?”

“因为一个问题不够清晰时,不妨把它极端化。这是个很有用的技巧。所以,你看,我在草稿纸上另外画了两幅图,分别对应两种极端情况。这时候两个角明显是不相等的。这说明出题老师被他自己画的图骗了,所以我就想到去证明它们不等。这可以用反证法: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条线就是角平分线,那么两侧就应该是对称的。那么,这样画辅助线,就可以证明两个角当且仅当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时相等,对吧。”
“这个思路的关键并不是辅助线怎么画,而是遇到问题时,我们不妨把它的每个条件分别极端化,这样就可以从存在明显差异的多个不同方向看问题,于是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出矛盾来。不光是做这道题,任何事都可以用这个办法一下子抓住重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