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秋时节—→说秋燥

 经方人生 2023-10-20 发布于四川

   连续数天的秋阳高照,气候越来越干燥了,生病的娃也开始扎堆了,今早视频时一位萌娃问:为啥脚受凉了就上火呢?

  受凉与上火之间有啥关系?

  为啥要让穿袜子?

  。。。

  今早的阳光极好!老妈在我出门时就让把被子拿出去晒晒,这样晚上睡觉时被子里全是太阳的味道。

图片

   白天太热了,清晨出门送娃时,还多衣着棉服,等到九点以后,随着气温升高,出门时已经不再穿厚衣服,到了中午,大街上短袖的多了,直到傍晚,外出仍然多见有短袖体恤衫的人们。

  天热吗?中午到傍晚这段时间,今天肯定不冷。不冷意味着就燥热,燥热就容易贪凉,贪凉就容易损耗阳气,防御系统就会打盹儿,一时不慎,病邪大概就会趁虚而入。

  而身有伏邪的体质,这个时候外邪入侵很容易勾动伏邪,内忧外患一起协作搞破坏,这样就容易生事惹非。

  所以人们常常把这种特殊的时段赋予一个标志性的词语—→多事之秋

  这个特殊时期的常见病,古人把与春温表现相似但病机迥然不同的这组症候群,也就是俗称的季节性感冒,有个专有的命名“秋燥”。

  陈文轩在《医述·幼科集要》里面讲到“秋深,稚年发热咳嗽似春月风温。但温乃渐热之称,渐冷之意。春令为病,犹是冬藏固密之余;秋令感伤,恰值夏热发泄之后。然虽体质虚实不同,而温自上受,燥自上伤,理亦相等,均是肺气受病​”

 雷丰在他的《时病论》里设立秋燥篇,认为秋燥当出现在秋分节令之后,至于燥邪的寒热属性问题有不少文字专述。

  燥为秋之主气,从秋分、寒露、霜降,到立冬,为燥气当令。这个时节的特点是天气收敛,秋高气爽,其气清肃,水分匮乏,气候干燥。

  书中比较推崇嘉言大师对秋燥的论点,所以咱们这就去围观一下《医门法律》中关于秋燥门的观点。

  西昌老人认为“大热之后,继以凉生,凉生而热解,渐至大凉,而燥令乃行”,引用内经燥胜则干​来解释燥邪的病机:“有干于外皮肤皱揭者;有干于内精血枯涸者;有干于津液荣卫气衰肉烁皮着于骨者。”因此并创设创清燥救肺汤至今仍在临床上备受重视。

图片

 清代绍派伤寒名家何秀山认为秋燥从病因来讲病邪特征与季节之间的关系。

大致分型,就是后世的温燥凉燥之分:

凉燥→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燥。此属

主证:  初起 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而塞状类风寒惟唇燥嗌干干咳连声,胸满气逆。两胁串疼。皮肤干痛。舌苔白薄而干。扪之戟手。

  意思是讲凉燥有常见的我们现在讲的外感病常见症候群,如头痛,发热,无汗畏寒等常见感受风寒的表现,但与风寒感冒不同的是有口唇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触摸舌苔干燥等典型的燥邪致病特征。


图片

  温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燥。此属

​主证: 温燥伤肺→初起头疼身热。干咳无痰。即咯痰多稀而粘。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懑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边尖俱红。

   温燥致病,首先犯肺,肺为娇藏,喜润恶燥,故燥邪侵袭,肺当首冲,温邪入侵多从口鼻而入,温燥初起,多口鼻干燥为首发症候,紧接着出现头疼身热,干咳无痰或少痰,痰质地较粘,舌苔薄而干燥,舌尖边红,小便应当色黄,大便多见干结。

  从程度来讲,强调凉燥感受的风寒,比冬季的风寒药轻,温燥所感受的热邪,要比暮春的风热要重。

  这大概也就是古人为何要强调春捂秋冻的原因之一吧。

图片

  其次还有体质与具体基础病者:

       * 肺燥肠湿  有夹暑湿内伏而发

​这里提示一个常见的病机“秋燥伏暑”,需要鉴别夹湿化热的比例侧重点,

  病邪浅——肺燥脾湿​鼻唇干 咽痛,气逆干咳,渴不思饮,倦怠乏力,便泄不爽,溺短赤热,积粉苔,边白滑

  病邪深——脾湿肾燥咳痰咸而稀粘,气喘息短,颧红足冷,萎厥逆,五心烦热,泄而后重,尿不尽,男子精滑,女子带多腰酸。舌胖嫩苔腻,根燥边滑

               ↗浅→肺燥肠热

   ​暑从火化

              ↘ 深→胃燥肝热

  脉证:燥谢啥伤津故脉多细涩,临床伤需结合兼证变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虽然可兼浮洪虚大弦数等脉,但总得来说,重按则多有细涩的特征。

图片

治则: 凉燥犯肺,以苦温为君佐以辛甘


方剂: 杏苏散

苏叶 半夏 茯苓 前胡 苦桔梗 枳壳 甘草 

生姜 大枣  橘皮 杏仁

功效:轻宣温润,止咳化痰。

方歌:

杏苏散内陈夏前,甘桔枳苓姜枣研,

轻宣温润治凉燥,服后微汗病自安。

图片

香苏葱豉汤-香附

               +杏仁三钱 炙百部二钱 紫菀三钱     白前二钱


痰多便闭腹痛→五仁橘皮汤加全栝蒌四钱、生姜四分、拌捣极烂、干薤白四枚白酒洗捣、紫菀四钱、前胡二钱

善后可用归芍异功散加减,气血虚者清燥救肺汤

   气喘+蜜炙苏子一钱、鲜柏子仁三钱鲜茅根五钱

  痰多+川贝三钱淡竹沥两瓢冲、栝蒌仁五钱

  胸闷+加梨汁两瓢、广郁金汁四匙

 呕逆+芦根汁两瓢鲜淡竹茹四钱炒黄枇杷叶一两

烦渴气逆欲呕者→竹叶石膏汤去半夏加蔗浆、梨汁各两瓢冲、生姜汁两滴冲甘寒以滋养气液

​    善后→清燥养营汤加霍石斛三钱

图片

肺燥脾湿

 ①先辛凉解表轻清化气以宣上焦

    方药: 葱豉桔梗汤+紫菀杏仁

②待气化湿开后需苦辛淡滑去湿

    方药 :半夏泻心汤-半夏

                            +川贝三钱芦笋​二两

③湿去,暑无所依,其热自退,这时气阴两伤,湿郁成痰者,治宜甘润佐辛润以化气生津豁痰

   方药: 二冬二母散加减

   天冬麦冬知母​各一钱​川贝南北沙参​各三钱​梨汁竹沥​各两瓢​生姜汁三滴、和匀同冲

④痰少咳减后宜气液双补兼理余痰

  方药:玉竹引子加减

玉竹川贝西洋参茯苓紫菀橘红桔梗炙甘草

图片

  上述相对来说简单,脾湿肾燥的证型相对就不容易了,阳虚多湿的病机治疗需温润,可以考虑选用《金匮》肾气丸合半硫丸加减,阴凝需温化。

  湿热耗肾,阴伤而燥者宜清润,选知柏地黄加减。

  肺燥肠热宜阿胶黄芩汤加减。

   石顽老人治燥经验:

   燥在上必乘肺经→千金麦门冬汤

   燥于下必乘大肠

      *邪实→通幽润燥汤

      *津耗→异功散加减

      *血枯→《千金》生地黄汤/六味地黄

                             ↗治外:滋燥养营汤

 燥在血脉多血虚生风→ 润燥养营

                           ↘ 治内: 内补地黄丸

图片

一会儿要去接娃,这个贴暂时到这,以后有时间了继续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