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动就出汗是气血“漏了”。一个中成药,把气血收住,汗就少了

 __天涯__ 2023-10-20 发布于四川

如果一个人很容易出汗,吃个饭就满头大汗,晚上睡觉也容易出汗,天气一暖和,身上的汗就止不住的流,这样的人在中医上讲,多属于气虚。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中医认为,气有固摄作用。它能固摄我们体内的津液,汗为津液所化。如果气不足了,会导致皮肤腠理不固,不能固摄体内的津液。

通俗点解释就是毛孔关不上,体内的津液很容易就以汗的形式往外流。所以气虚的人就很容易出汗。

一动就出汗是气血“漏了”。一个中成药,把气血收住,汗就少了

(图1:气与津液的关系)

出汗过多会导致什么后果?

出汗越多,气就越虚。这叫“气随津脱”;同时,越出汗,血也会越虚,这叫“津血同源”,中医典籍里也有讲到:“久汗之人必无完血”。时间久了,气虚不能生血,血虚无以化气,人的体质也会变得越来越差。

气血虚的“汗证”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除了汗多之外,往往还会伴有乏力、少气懒言、头晕耳鸣、心悸气短、手脚冰凉、面色苍白等症状。而且往往出汗后感觉身体虚乏更加严重。

一动就出汗是气血“漏了”。一个中成药,把气血收住,汗就少了

(图2:血与津液的关系)

所以这个时候如果只是“多喝水”去补充体液,效果是不是就不够好了?只有把气补足了,让气来固摄体内的津液,这样才算是标本兼治。

具体该如何治疗呢?

今天梁医生要给大家分享的“止汗名方”就是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的“牡蛎散”,可以益气固表,敛阴止汗。

我们耳熟能详的中成药“玉屏风颗粒”、“虚汗停颗粒”等大多都是由这个方子演变而来。

组成:黄芪、麻黄根、煅牡蛎、小麦。

一动就出汗是气血“漏了”。一个中成药,把气血收住,汗就少了

​ (图3:牡蛎散方解)

当我们出汗过多的时候,往往是因为肌表不固。

打个比方:现在有一个瓶子,里面装满了水,当瓶盖松了,水就从里面漏出来了,这个时候要怎么做呢?赶紧把瓶盖拧紧一些就好了。就是这么个道理。

煅牡蛎、麻黄根:这两味药有一个共同的作用,那就是固表止汗。凡是往外走的,都要加强固涩的作用,这两味中药直接把气血收住,汗就少了。

为什么用煅牡蛎不用生牡蛎呢?生牡蛎擅长散结,煅牡蛎涩性更甚,收敛固涩的力量更加强大,擅长止汗,所以汗多的人要用煅牡蛎。

为什么用麻黄根不用麻黄呢?发汗用麻黄茎,止汗用麻黄根。麻黄茎辛温解表,有发散的作用,能打开毛孔,让汗发出来,比如《伤寒论》中的麻黄汤、葛根汤,用的都是麻黄茎。而麻黄的根却是收敛固涩的,通过固表,把汗收住。虽然出自同一种植物,但是入药部位不同,作用也大相径庭。

黄芪:黄芪有补气的作用,人体肌表有一层气,在气的作用下,毛孔既能打的开,又能关的上,气虚了,毛孔就关不上了,专业的表达就是肌表不固,这是大前提,所以补气是必不可少的。

小麦:“汗为心之液”,小麦甘平,入心经,可以养心除烦,起到补心阴的作用。

很多人说:“梁医生,中药确实好,但是喝起来太苦,煎药也不方便,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建议大家选用中成药:虚汗停颗粒

组成:黄芪、糯稻根、煅牡蛎、浮小麦、大枣。

中成药与原方略有不同,用糯稻根替换了麻黄根,浮小麦替换了小麦,另加了大枣。

这样改动有什么道理吗?

1、糯稻根替换了麻黄根:糯稻根是植物糯稻的干燥根茎,功效类似于麻黄根,都能固表止汗。糯稻根性质平和,此外,它还能生津。有一种说法:气虚则自汗,阴虚则盗汗,如果有阴虚的症状,糯稻根可以滋阴,补充津液。

2、浮小麦替换了小麦:清代医家汪昂的《医方集解》中,就将牡蛎散原方中小麦改为浮小麦。止汗之力更强,但养心之功稍逊。很多人说“我知道小麦,浮小麦是什么呢?”小麦是正常灌浆的种子,质量重;而浮小麦瘪瘦,不够饱满,质量轻,能浮于水面。所以药性走表,能除浮热,止汗力强。

3、加入大枣:补脾益气,可以帮助黄芪固表。

讲到这里,如果你有出汗过多的问题,知道该怎么调理了吗?​最后提醒大家:​这个药物饭前服用效果更好。如果感冒了,暂时不要用。因为感冒时会有汗或者要发汗,这是实证,可不是虚症的自汗盗汗。

本期内容​就分享到这里,咱们下期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