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颐和园中的花神文化

 海云频道 2023-10-21 发布于北京

小说《镜花缘》有这样一段情节:

绚丽的花朵漫山遍野。那一日,众神聚集昆仑山,为西王母庆生。

嫦娥对百花仙子说:“仙姑何不趁此也发个号令,使百花一齐开放,同来称祝。”

百花仙子答曰“小仙所司各花,开放各有一定时序。……凡下月应开之花,于上月先呈图册,其应否增减须瓣、改换颜色之处,俱候钦裁。上命披香玉女细心详察,务使巧夺人工,别开生面。所以同一梅花,有绿萼、朱砂之异;同一莲花,有重台、并蒂之奇。牡丹、芍药,佳号极繁;秋菊、春兰,芳名更伙。一枝一朵,悉遵定数而开。或后或先,俱待临期而放……系奉上帝之命,若无帝旨,即使下界人王有令,也不敢应命。”

这位婉拒嫦娥的百花仙子是谁?她就是总司天下名花的群芳之主,即总花神。

百花仙子

颐和园里有三处供奉花神之处,数处供奉花神,足见花草对颐和园的重要性。不但如此颐和园还有两座专属花神的花神庙,一座位于苏州街北侧的小山上,另一座位于谐趣园的东南侧土山外墙外。第一座花神庙很多人都去过,在这里就不赘述了。今天咱们重点聊聊第二座花神庙。

第二座花神庙位置

从谐趣园看花神庙

座庙宇面阔只有一开间,进深一间,是名副其实的袖珍小庙。

花神庙屋顶

“花神”相传是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传说她善于种花养花,因此被后人尊为“花神”,花朝节成为纪念她的节日。传说中的花神不止一位,甚至每一种花、每一月都有专司值守的花神,也有专管百花之神,后来也有将历代名人尊为花神,有男花神也有女花神,说法不一。实际上,花神是人们理想化的“植物神”,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对大自然和美的热爱、敬仰与向往之情。

花神庙

花神庙里面供奉的花神、地神、山神

花神衣袂飘逸,自带芬芳,往来于世俗和天界,适时颁布开花的指令。民间认为,花神是吉祥神,能给人带来好运,还有花神“掌管生育”的说法,因此也有向花神“祈生求子”的含义。旧时民间花神节期间,人们在花神庙摆花糕香供,青年男女聚在花魁树下欢歌起舞,祈祷美好的日子随着花开而来。

在“花神系统”里,有“总花神”。“总花神”下面,每月都有“值班”的“花神”。清代俞樾《曲园杂纂》《十二月花神议》曰:“正月梅花何逊,二月兰花屈平,三月桃花刘晨、阮肇,四月牡丹李白,五月榴花孔绍安,六月莲花王俭,七月鸡冠花陈后主,八月桂花郄诜,九月菊花陶潜,十月芙蓉花石曼卿,十一月山茶花汤显祖,十二月蜡梅花苏东坡、黄山谷。”

颐和园桂花

祀花神一般选在花神生日这天,即花朝节。春秋的《陶朱公书》中记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发展到唐代,花朝节的习俗多是郊游雅宴,参加者多是些骚人墨客,有时也有亲朋好友,在观景赏花中饮酒赋诗,欢声笑语,持续不断,这一现象也多见于唐代的诗文及史籍中。自北宋开始,其活动又有了新内容,增加了种花、栽树、挑菜(采摘野菜)祭神等,并逐渐扩大到民间的各个阶层。到了明、清时期,花朝节仍为文人雅士们时常提及。《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写道,林黛玉和花袭人同为二月十二生日,暗喻黛玉和袭人也是百花之神,为众香国添一佳话。

花神文化是中国花卉文化的核心精髓。随着时代的发展,花神形象由传说中的女夷、魏夫人、花姑或迦叶,发展为人民群众熟悉的美丽女子和爱花名士。一些受人尊敬的英雄、贤士,乃至于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人物也被列为花神。花神形象的变迁是一个由神话形象演变为生活形象、由少至多的变化过程,而所对应的花卉种类,也由笼统的“百花”,逐渐具体化为几种传统名花、十二月令花卉,乃至于种类更多的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花卉。这恰恰是社会发展推动花卉与人们生活和审美的关系日益密切的结果。

听说转发文章

会带来好运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